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09课 * CC+笔记 返回

《入行论广解》109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目前我们依然在精进品。在认识了精进的本体和了知如何断除精进的违品后,进入“增上对治”。该科判的广说部分有三个内容,分别是“具备助缘”、“依助缘精进修持”和“主宰自己”。

🔹本课内容分别置于“具备助缘”和“依助缘精进修持”下。

1. 首先,继续上一课的话题,宣讲4个精进助缘中的第4个助缘——放舍,通过“无力为之暂时放舍”和“完成后彻底放舍”来明确何为放舍的真义。所谓“无力为之暂时放舍”,指的是当我们行持善法时,如果因为体力不支或者心力缺乏,为了使善法能够持之以恒的继续下去,佛陀开许暂时休息。这里的重点在于为了永久地行持善法,对于身心的疲累,允许暂时搁置休息,而非散乱、懈怠、懒惰的借口(详见颂词1)。

2. 所谓“完成后彻底放舍”,指的是当一件善事圆满完成后,应毫无眷恋地彻底放下,以便继续另一个善法(详见颂词2)。

3. 紧接着,本课开始宣讲“依助缘精进修持”,此科判通过“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和“断除罪过之方法”两个方面来诠释如何通过精进修持来对治烦恼,以及如何断除罪过。用精进修持来对治烦恼部分,是通过不放逸和正念两个角度来诠释的。不放逸就是一种小心谨慎、特别专注的状态。颂词用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兵,善巧的避开敌人兵器的锋向,来告知修行者,也应该如此善巧地回避烦恼的利刃,巧妙地制伏烦恼的怨敌,这便是“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之“勤持不放逸”(详见颂词3)。

4. 而所谓的正念,就是我们之前所学——不忘失善法。在本课中,仍然用战场为例:当我们在战场上,手里的利剑兵器不慎脱了手,因为害怕被杀,会马上把它捡起来。同理,在修行过程中,如果丧失了正念,也应该以畏惧堕地狱的心态,迅速地拾起正念。(详见颂词4)。

以上两个颂词都属喻意对照,总之,不放逸和提起正念都是我们对治烦恼、对治罪业最有效的手段。

5. 本课的最后两组颂词宣讲的是断除罪过之方法,主要告诫我们,尽量不要出现罪业,要通过防护自己的身心,来防护好自己的六根,其原因,寂天菩萨是用比喻和对照的方式宣讲的:循着血液的流动,毒箭会迅速遍满身体,烦恼也是如此,一旦得便,罪业很快就会完全地覆盖内心(详见颂词5)。此外,如果一个人被宝剑所逼迫,手上持着装满油的钵行走,因害怕油溢出来而被杀,此人一定会小心翼翼地保护这钵油。同理,我们也应该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学处和戒律,不要出现犯戒的行为。(详见颂词6)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身心俱疲时,暂舍为久继。




颂词1-1

消文释义

如果当下体力衰退、身心疲惫不堪而不具备成办此事的能力,那么为了将来能成办,应当暂时搁置下来。(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2

重点难点

1. 这种放舍的重点:战略目的是“为久继”(长期精进行持善法),即在内心保持对善法的欢喜心的前提下,战术上采取暂时搁置或者暂时保持一个低强度的标准。绝不是彻底舍弃或者内心散乱。

2.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如遇体力或心力不足,为了使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佛陀开许暂时搁置休息。也就是说,对于修持较大的善法来说,在修持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心力、体力有限,无法将善法一气呵成地全部完成时,应暂时把事情放下来做一番调整,这种放舍是必须的助缘。

3. 这里所说的“中间可以做调节”与之前所说“修持善法中间不能间断”并不相违,也不会存在过失。此处所说的暂时放舍,是指在修法中身心疲惫、力量不济时,自己主动做的调整,目的是保证善法圆满而非舍弃善法。

4. 修行中张弛有度,使力量如海潮一般,一波接一波地恒久持续,会使事情成办得更圆满,这便是合理地利用“放舍”。而不懂得这样的善巧,在事情进行的中途就竭尽全力,便容易使事情半途即告失败。


颂词1-3

教证公案

1. 玛吉拉准空行母说:“不紧亦不松,此具见解要。”

2. 马鸣论师也讲过:“修行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应当持之以恒。”

3. 昼辛吉修法松紧不规律,始终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师尊便开示:修法如弹琵琶,松紧适度才能发出妙音,修心也与之相同。


颂词1-4

思维讨论

1. “最近工作挺忙,也挺累,修行先放放,等有心力的时候再说”,这是“舍助缘”吗?为什么?

2. 请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放舍与放弃的区别,放舍与懈怠散乱的区别。



(颂词2)




事成应尽舍,续行余善故。




颂词2-1

消文释义

如果前面的事已经圆满完成,想成办后后更为殊胜之事的人理应舍弃前面之事。(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重点难点

1. 这种放舍的重点是:学法无止境,应该增长尽量多的善法功德。但前提是,对以前闻思过的法,首先要再三串习,在此基础上再继续行持另外的法。

2. 恩师教诫我们:“有些善事是不能放下的,比如闻思修行,最好一辈子都不要放下,发愿生生世世都不离开这样的佛法。”

3. 为了增长其他善法的功德,我们在学完一部论典后,应马上放下来,再继续下一部论的学习。在这里需要审视一下自己对所学论典的词句、意义及其甚深内涵是否已全部掌握?

4. 当圆满一部法后,接下来要学哪一部,应该有所计划和安排,事先有所准备。

5. 作为在家人,依然可以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精进地听受佛法。大恩上师以前传讲过的殊胜的法要,依然可以依靠视频、音频善巧精进的接下传承。如上师正在给四众弟子传讲的《维摩诘经》,在弘扬佛法时,我们可以学习维摩诘居士的善巧方便,在闻思修行方面,同样可以用善巧方便圆满我们的智慧资粮。

6. 上师窍诀:“在修学大乘佛法时,大家应该具足善巧方便,这样做善事才会事半功倍。其实,做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如此,首先要观察理论是怎么讲的,然后决定在行动中怎么去做。人需要智慧,要掌握分寸,有一种灵活性,否则一直死搬教条,事情的成功率可能会很低。所以我们要看佛陀是怎么规定的,哪些情况下可以放松,哪些情况下要抓紧时间,这些精进的方式、精进的运用,还是应该搞明白。”


颂词2-3

相关教证

上师如意宝讲过:“世间法方面,未来最好不要有很多盘算,但是在行持善法方面,对未来应该有一种安排。”


颂词2-4

思维讨论

本颂告诉我们,当学完一部法后要放下,接着学下一部法。但同时又告诫我们,要对词句、意义等了如指掌才算学完,试讨论,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

提示:“放舍”是有前提的,即对以前闻思过的法,首先要再三串习,在此基础上再继续行持另外的法。而不是彻底放下以前的法。



(颂词3)




沙场老兵将,遇敌避锋向,

如是回惑刃,巧缚烦恼敌。




颂词3-1

消文释义

譬如,在沙场上久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不会与敌人针锋相对,以避免利刃击中自己,再反过来摧毁对方。同样,应当回避烦恼利刃,巧妙缚住一切烦恼,使其无法再度加害。(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2

重点难点

增上精进的四个助缘——欲坚喜舍前面已经学习完毕。现在学习增上“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勤持不放逸”:

1. 利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我们修行人在与烦恼敌军搏斗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克敌制胜。

2. 我们修行人好比是战士,烦恼好比是敌人,在与烦恼敌军奋战时,没有经验的人会被彻底打败,甚至没有恢复的机会,而身经百战的老修行人,有足够的正知正念,能及时发现烦恼,避开它的锋芒。比如生起嗔恨心时,能马上披上《安忍品》的盔甲;生起贪心的时候,能迅速提起《禅定品》的利剑。

3. 作为欲界众生,有烦恼是难免的,但任何一个烦恼萌芽时,都要知道用什么窍诀来摧毁。如此即使出现一些违缘,也有显宗、密宗的智慧宝剑防身,在对治烦恼方面永远也不会失败。

4. 上师带领我们修行,带领我们出离轮回、对治烦恼,把经验介绍给我们,我们应该谦虚随学。通过传承上师们的牵引,自己的努力,逐渐就可以调伏烦恼怨敌。


颂词3-3

相关公案

前往石渠求学的土登和达热两位出家人,与前来抢劫佛像的强盗搏斗后,赤手空拳干净利落地缴械了对方的火枪,制服并且调伏了两位劫匪,劝其不要再为非作歹。此公案教诫我们,强盗如同我们的烦恼,在修行过程中既要做到回避烦恼利刃保护自己,也要不断串习,巧妙对治,消灭烦恼,使其无法再度加害。


颂词3-4

思维讨论

分享一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面对烦恼时,因善巧的避其锋芒而化解了烦恼和矛盾;或者因不懂善巧,遇烦恼迎难而上,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不仅没有化解烦恼,反而增上了烦恼?学习本颂后对自己未来对治烦恼有哪些实际的指导意义?



(颂词4)




战阵失利剑,惧杀疾拾取,

如是若失念,畏狱速提起。




颂词4-1

消文释义

例如,在战场上失落锋利的剑时,惊恐万分会疾速拾起。同样,如果丧失正念的兵器,就会忘失对治,当想起地狱的恐怖便会迅速拾起正念的利刃。(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重点难点

1. 修行人要时时刻刻与烦恼怨敌作战,杀出三界重围,在平时,贪嗔烦恼怨敌时刻都在身边伺机进攻,想夺走我们解脱善根之性命。在这种四面凶敌的包围之中,如果失去了对抗烦恼敌人最根本的武器——正知正念,那自己也免不了遭受烦恼怨敌的残害,不但要失去即生的修行解脱安乐,来世也要堕入恶趣感受痛苦。

2. 造成散乱、不精进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来世的果报没有生起定解,二是出离心不够。因此,当我们不断被世间琐事所困扰时,应当反观一下自己,及重温圣者教言,使自己迅速回到正确的轨道中来。

3. 真正修持大乘佛法,并不是为了短暂的今生,而是为了漫长的来世。


颂词4-3

相关公案

1.《释尊广传》中的一个故事:世尊有一世为西吾国王,见到大臣的妻子陶醉姆后,立即被美色吸引。大臣愿意以妻子供养世尊,但被世尊拒绝:“我宁可自身被武器砍杀或跳入火坑,也不愿违越世间的道德准则。我不能被烦恼敌军击败,因此绝不随顺自己的贪心。”

2.《百业经》中讲述琉璃王率军队杀尽释迦族后,阿难的妹妹夫妇也被杀害而留下两个孤儿,后来投靠阿难,世尊开许出家。两个孩子经常睡懒觉,也不闻思修行。后来目犍连带他们去看了地狱和天宫后才真正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最终获得罗汉果。


颂词4-4

思维讨论

如何才能够像老兵一样,能够躲避或者抵挡烦恼呢?扪心自问,自己遇到烦恼时的第一本能反应是什么?请再再串习《安忍品》和《正知正念品》的教言。



(颂词5)




循血急流动,箭毒速遍身,

如是惑得便,罪恶尽覆心。




颂词5-1

消文释义

如果不慎中毒,那么毒就会依靠血流而遍及全身,同样,微乎其微的烦恼过失得到机会,依靠它深重的罪恶将逐渐弥漫内心。(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重点难点

1. 由于人的前世习气不同,如果即生中对治烦恼的力量比较薄弱,此时如果烦恼抓住了机会,制造贪心、嗔心,而自己也没有很快的认识并断除它,烦恼毒便会逐渐遍覆自心,从而造下各种恶业,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功德摧毁无余。所以,了知烦恼的危害性极其重要。

2. 窍诀:平时要认清烦恼的危害性,一旦发了脾气,马上意识到嗔恨的过失非常严重,若能稍微静一会儿,息止嗔心,它的危害就销声匿迹了。

3. 烦恼不分大小,不要觉得产生一念的不高兴,或产生嫉妒和傲慢心不要紧,实际上在我们忽视的心态中,烦恼就已经开始蔓延了,很快就会覆盖我们这颗心。

4. 不要等烦恼已经遍覆心相续时再去对治,寂天菩萨告诫我们,最初不要染罪,不要出现罪业是最好的。任何小小的烦恼,都不给它滋生蔓延的机会。


颂词5-3

相关教证

1. 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说:“烦恼的习气难以克制,故要执持正知正念的宝剑,一旦生起贪等烦恼的苗头,务必要立即铲除,否则就会危害我们,致使我们堕落。”

2. 麦彭仁波切说:“烦恼如同盗贼,如果及早认出它的身份,它也就无机可乘了。但若没有认识它,它会不断地捉弄你、迫害你。”

3. 印度一位修行人的上师再三叮嘱他:一定要躲避三种最可怕的东西——金钱、女人和名声。

4. 贾操杰大师在《入菩萨行论广解》中说:“如毒箭所中,依一毛孔所出之血,其毒能遍布全身,失坏正知等烦恼,若得瑕隙、嗔等罪恶速疾遍布其心,亦犹如是,故纤毫烦恼亦应遮止。”


颂词5-4

思维讨论

您认为什么是大烦恼,什么是小烦恼?试分析小烦恼如何会演变成大烦恼?其危害是什么?



(颂词6)




如人剑逼身,行持满钵油,

惧溢虑遭杀,护戒当如是。




颂词6-1

消文释义

比如手持宝剑者让人携带装满芥子油的器皿上路,并威胁他说:如果途中一滴油溢出,就要杀死你。当时提油者由于畏惧而必须要全神贯注。同样,具戒者护持戒律也务必要如此小心谨慎。(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6-2

重点难点

1. 在守护戒律、护持自心时,要时刻想到轮回的痛苦并警戒自己,如果不谨慎小心,就会触犯戒律,让烦恼毒液染污自心,生生世世于地狱中得不到解脱。

2. 害怕堕落受苦而谨慎持戒,这一点对于修行人来说极为重要,如能护心如护命,则离解脱也不会太远。


颂词6-3

相关公案

1. 嘎达亚那尊者对国王说:“我特别害怕堕落轮回之苦,一想到这些,就不敢有丝毫放逸,外面的一切,我根本无心去享受!”

2. 本颂引用的公案:《毗奈耶经》中:发生在佛陀时代持油钵绕行的故事,嘎达亚那尊者不敢分心歌舞。“犯人在绕行中如果让油洒出来,便要失去今世的生命;而我们在出家受戒过程中,如果失去了正知正念,那生生世世中都要为此而受害失去生命。犯人为了今世的一条生命,也能如此小心翼翼,不敢放逸;为了多生累劫的生命,我又为何不能如是呢?”


颂词6-4

思维讨论

作为凡夫,我们离不开世间的烦恼琐事,请分享各自在职场中面临的烦恼困境(比如职场的尔虞我诈),如何才能做到身处乱世,心却安住?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108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107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