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上)(17) 返回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上)(17)

慈诚罗珠堪布讲授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7-06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龙树菩萨 造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授

 

 

顶礼圣智妙吉祥童子!

 

为度化一切如母众生,请大家一起发誓成佛;为了成佛,现在开始讲习《中论》。

(接上文)

观行品第十三

“观行品”中的“行”,是指五蕴里的行蕴。行蕴即有为法。本品的内容,是抉择有为法不是象经部和分别说一切有部所说的那样是实有,而是如幻如梦的虚诳之法。

戊十三(观行品)分四:一、宣说教义;二、破承许其他立宗;三、驳斥其他争辩;四、宣说空性之必要。

己一(宣说教义):

如佛经所说 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 是名为虚诳

以上四句偈颂,是依照中观论师的观点来解释的佛经密意。佛经云:一切有为法,也即诸行,即是妄取。

虽然大小乘公认这一说法,但各宗对其内涵的解释却各说不一。大乘解释“妄取”时认为,“诸行”的如幻如梦、无实有,即是“妄取”。而小乘论师却对这种解释持否定态度,至于他们的见解,我们将在后面进行宣说。

中观论师首先立宗,佛经所说的“虚诳妄取”中的“虚诳”,即指如幻如梦、无实有。偈颂中的第一个“妄取”,是指具欺骗性的虚假之法;第二个“妄取”,是其能立。因一切法是妄取,所以一切法是虚诳之法。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即因一切法是具欺骗性,所以一切法是假的,这是大乘的见解。

虚诳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小乘论师对此提出异议:如果按照你们所说,佛经的密意是说一切法是虚假、非实有的虚诳之法,就诽谤了名言。如果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器情世间一切万法,是虚诳的无实之法,则在名言中就不成立器世间和有情世间,也不成立轮回涅磐、前生后世、善恶因果,这种见解明显诽谤了现量,诽谤了世俗和名言,是彻头彻尾的断见。

中观论师针对小乘的发难,不急不躁地说道:如果诸法的本体不是虚诳妄取,此见解就是诽谤。然而,诸法从无始以来就是虚诳、妄取,其本性即为虚诳、妄取,所以,这种观点又怎么会成其为诽谤?又有什么妄取呢?这种见解不但没有诽谤,而恰恰是真实地显示了一切事物的本性。

佛说如是事 欲以示空义

小乘论师仍然没有被说服,又提出:如果你们所说的无实有不是断见,那什么是断见呢?

中观师回答说:佛经所说的诸行是虚诳,是无论表达空性的意义、内容。

空性见与断见是截然不同的:空性见不破名言中所见到的现象,而是破斥其本性;而断见是在名言中也不承认有。譬如,虽然顺世外道与中观都说没有前生、后世,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天壤之别。

中观不破斥名言中的前生后世,而只是认为:前生后世是众生的一种幻相,没有实在的本性,是如梦如幻的现象。佛所说的空性不是说没有现象,而是说没有本体。不是说没有一切法,而是说没有法的本性,法与法的本性是有着本质差别的。现象与空性双运的法,才叫做空性。

而断见却不分名言胜义,一概横扫无遗。即使名言中如幻如梦的现象,也不予以承认。

因此,中观派所说的诸行虚诳与断见有着很大的差别。

以上是中观论师所解释的佛之密意,下面破斥小乘宗派所的观点:

己二(破承许其他立宗)分二:一、宣说他宗;二、破其立论。

庚一(宣说他宗):

诸法有异故 知皆是无性

小乘论师认为:佛在名言中虽说一切法是妄取,但妄取的意义并不是你们中观论师所讲的那样。

“诸法有异故”,所谓“异”,是指变化,即表示无常。诸法是变幻莫测的,不但有外器世间春夏秋冬的变化,而且在每一刹那间,无论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行蕴】,都在不停息地往其它法转换。就像牛奶暂时是牛奶,以后可以变成酸奶一样。

因为一切万法都变化无常、不可靠、不可信,所以把这些法称之为“妄取”,佛说“妄取”的密意就是这样的。

“知皆是无性”,我们应当知道,这一切就叫做无自性。因为,如果有自性,就不会有变化。外道承许有一个常住不灭的我,这个我既没有刹那的变化,也没有粗大的变化,外道所承许的这种自性是无法立足的。

以上观点,是声闻乘论师所理解的“妄取”与“无性”。这种无性和中观的无性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无性不能解释微尘,只能将一切法解释为并非常住不灭,而不能最终建立一切不成立的观点。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这里的“无性”与前一句的“无性”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前面“知皆是无性”的“无性”,是指没有一个不变的本性;这里的“无性”,是指中观派所理解的无性,也即空性或者无有任何本性。

小乘论师又进一步发难:你们中观派说一切法无有自性,但无有自性法的绝不可能成立,哪里有一个无自性的法呢?如果要成立某法,就必须要有本性,只是这种本性并不是常住不灭的而已,法的本性还是应该存在的。

“一切法空故”:一切法以人我空故。如果要以人我空一切法,则所空的法必须要成立。如同要成立“茶壶里无水”,就必须首先成立茶壶,如果没有茶壶,就不能说茶壶里没有水,只有在茶壶首先成立的条件下,才可以说茶壶里没有水。

同理,人我如同水,一切法如同茶壶。要承许“一切法以人我空”,就必须成立人我的设施处——五蕴。虽然没有设施法,却可以成立设施处;但如果没有设施处,就绝不会成立设施法以及设施法的特征。

诸法若无性 云何说婴儿

乃至于老死 而有种种异

如果诸法无有本性,如同虚空一样,又怎么能说婴儿变成老年呢?外面的种种变化又怎么能够成立呢?既然一切为空性,就根本不应该有现象。如果这样主张,众生就不能从婴儿变成老年,外面的器世间也必须一成不变。但这些变化是我们现量可见的,在佛经里也宣说了这些变化,宣说了诸行无常。如果诸行无常成立,又怎能说是无自性呢?如果无自性,那么又是谁在变化呢?因为一切法有变化,所以一切法必须有本体或本性。以上宣说了小乘论师的观点。

虽然小乘不承认空性的说法,但也不承认人我,认为人我从无始以来根本不成立,如同石女的儿子或兔角一般,即使在名言中也不成立,但五蕴却存在,是实有;

因为小乘行人没有通达现空双运的内在含义,所以不区分二谛,将二谛看成是两种相违的法。认为若是空性就应在名言中也不成立,同时又认为若在名言中成立,就应成为一种实有的法。不会说在名言中成立种种现象,在胜义中却一无所得。认为不存在的法在名言和胜义当中都不存在,存在的法在名言和胜义当中都存在,不了知本性不成立,但现象成立的显空无别之见解。

下面是中观论师针对小乘论师漏洞百出的发难所作出的回答:

庚二(破其立论):

若诸法有性 云何而得异

如果诸法存在实有不空的自性,“云何而得异”,又怎么能起种种变化呢?如果水是实有的法,就永远不能变成冰,因为水与冰有很大的差别。水在尚未凝结成冰之前,如果是实有的法,则任何因缘也不能对它起作用,也就不能使它变成任何东西。既然其它因缘不能使它产生变化,那么它自己能否发生变化呢?不能。因为自己不能对自己起作用的缘故。

因此,若是实有的本性,就绝不能变成其他的法;如果某法能变成他法,此法就根本不会是有自性的法。有自性与无常二者是相违的法,可惜你们却对此理一窍不通。

是法则无异 异法亦无异

“是法则无异”,在该法尚未变成其它法之前,不可能是其他法。如同稻种在没有离开其本性时,不可能变成稻芽一般。如果在稻种尚未离开其自性时,已经变成其它的法,则所变的法就既是稻种也是稻芽,即变成稻种与稻芽同体,这显然不合理。所以,稻种要变成稻芽,必须离开自己的体性,如果没有离开自己的体性,又怎么能变成其它法呢?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婴儿能否变成老人呢?决不可以。因为,在婴儿的五蕴尚未舍去之际,如果能变成老人,就成为既是婴儿又是老人,相违的二法位于同体,这也是不成立的。

所以,在某法尚未舍去其本性时,绝不会变成其它的法。

“异法亦无异”,所谓“异法”,是指同时成立互相无关的异体他法。但无论任何法,都不可能舍去其本性而变成无关的他法,所以不可能存在变异,如同毫无瓜葛的瓶与柱一般。瓶不能变成柱,柱也不能变成瓶。虽然在名言中,因法可以变成异体的果法,但在详细观察时,同时成立的异体法不可能互相变化。

如壮不作老 老亦不作老

正当壮年之时不能变做老人,老人本来就是老人,就不会有变不变的差别。

虽然名言中壮年人可以变为老人,但一经观察就可以发现,因为正当壮年之时尚未离开壮年的五蕴,所以就不可能变作老人;在壮年人失去壮年人的五蕴后,壮年的五蕴就彻底毁灭,无有稍许本体成立,成为虚空一样的法。既然本体不成立,就不能说壮年人变成老年人。

第一刹那壮年五蕴的一个微尘,也没有在老年五蕴中留下;刚产生的老年五蕴,在壮年五蕴上也找不到一个微尘,这是各不相同的两种法。壮年人的一切都已毁灭,老年人身上的一切重新生起,只能说是壮年毁灭,老年产生,而不能成立壮年变老年的说法。

若是法即异 乳应即是酪

如果该法即是他法,现在的壮年人即为老年人,“乳应即是酪”,就应成为牛奶即是酸奶,这明显不成立。

离乳有何法 而能作于酸

除了牛奶以外,又有什么法能变成酸奶呢?其它的水、血、脓等法,是不会变成酸奶的。既然牛奶不能变成酸奶,牛奶以外的法也不能变成酸奶,那么酸奶从那里来呢?刚才的牛奶又去哪里了呢?

刚才的牛奶已经毁灭,没有往哪里去;现在的酸奶也不从哪里来。只是在因缘和合之时,就会产生这些如梦如幻的现象而已。

这样观察时,就根本得不到一个实有的变化之法。因此,佛陀所说的变化,是在名言中的变化,而不是实有的变化。要成立实有的变化,应经得起这样的观察,但在观察时却得不到任何变化,由此证明,实有的变化是不存在的。

以上破斥了小乘的见解。

己三(驳斥其他争辩):

若有不空法 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小乘论师提出:诸法的本体是存在的,因为诸法的空性存在的缘故。若没有空性,就与佛经里再三提到的诸法皆空相违。因此,诸法的本性必须存在。

下面驳斥其争辩:

中观师说:若有不空的法存在,就应该能成立空法,因为此二者是观待之法。若先有法不空,则可以说以后该法成为空性,如同先有活人存在,才会有此人的死亡。如果根本没有活人,也就不会有此人的死。但实际上并不成立不空的法,那么空法又从哪里而来呢?空法不成立。

因此,佛说一切法为空性,是说在名言中为空性,在真正法界胜义谛中既无空性,也无不空,空与不空都是边戏,都是分别心所造的法。

世人有一种名言中实有的执着,佛为破除这种执着,而说一切法是空性。但这并不是了义的内容,为什么空性是不了义的呢?因为,所谓空性,是为了打破实有执着的一种方便。如同消除病痛的药,如果没有病,也就不需要药。同理,在有执着时,就必须以修空性来对治,如果此时不了知空性,就会有万法实有的念头,为了打破这种念头,就必须像生病服药一样去修空性。

在自相续的执着打破以后,是否还需要修空性呢?不但不需要修空性,还必须打破空性的执着。因为,无论空性还是非空性,都是必须抛弃的执着。在究竟的法界中,并没有空与不空的概念,空与不空皆是分别心增上安立的法。

世人首先创造了不空的法——人我和法我,在知道这是一种错误以后,为纠正这个错误,又开始执着于空性的念头,从而又陷入了另一个执着之网。

从暂时的角度而言,此二者存在着错与不错的差别,执着不空是错误的,执着空是正确的。但究竟来讲,执着空性还是错误,执着不空更是错误,对任何法有执着都是错误。

在对什么都不能执着的理解上,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种是心里什么都不想,只是闭上眼将一切放下来。大乘和尚摩诃衍说:白云遮太阳,黑云也遮太阳,黄金的手铐和铁的手铐都是手铐,都是将人束缚起来而不得自由的东西。同样,执着实有和执着空性都一样是执着。所以,应该什么都不执着,将一切全放下来。这种说法从究竟的角度来讲,的确是佛的密意,是《金刚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的密意。但在尚未证悟空性前,就这样放下来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另一种是依靠各种中观的推理方式,气脉明点的修法,或大圆满上师的窍诀。通过这三种渠道,最终精通诸法无戏论的见解,真正体会到万法的真正实相,如同白昼观看眼前的色法一样一清二楚。这时就不会有什么可执着的法,这就是无缘,是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的真正密意。

因此,最后包括空的执着也应该断除,但过早断除,就会误入歧途。

己四(宣说空性之必要):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佛说空性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远离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四边的一切执着。但有的人却望文生义,执着于一切法不是实有而是空性。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如果执着不空是没有,但空却是有,就会成为一种障碍。如同服药本为治病之方,如果服错了药,药反而变为毒品一样。空性的执着本为调伏错误的见解,但如果执着于空性,空性就成为了障碍。具有这种执着的众生,一切佛都不能度化。

如果执着一切法为实有,佛可以用空性见来进行度化,帮助其断除我执,证悟空性。但如果执着于空性,又怎样能使他离开这种见解呢?谁都无能为力。

木柴燃起火可以水熄灭,但如果水中起火,又怎样去灭这个火呢?无法灭。

月称菩萨在阐述此偈时,还说了一种比喻:有一名乞丐前来乞讨,被乞讨的人告诉他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给。谁知乞丐却说:那就把你没有的东西给我吧!本来没有的东西,又怎么能给乞丐呢?无法给。面对这样的乞丐,是无法解释的。

同样,如果执着于空性,则诸佛也不能度化。佛转法轮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能逐渐远离一切见解,我们必须按照佛陀所指引的路线去走。首先消除实有的执着,最终遣除一切执着。

但是,遣除一切执着只是最后的见解。如果首先就什么都不执着,就是错误的。这是无论修大手印、大圆满或者禅宗最容易发生的错误。如果以这样的见解去修,只会浪费时间,这样修的最高成就,也就是转生于无色界。如果修不好,萨迦班智达说过,就会投生为雪猪、兔子之类的动物。

所以,首先需要精通空性,真正知道一切法是无实有,然后抉择空性也不成立,最终不执着于任何法,这才是真正的修空性、修中观。

大乘和尚摩诃衍只是断章取义地宣说了《般若波罗密多》里的一些内容,将这些经中所宣讲的:不能执着空性,也不能执着不空,什么都不执着,名言中也一切都不成立。解释为心里什么也不想,认为这就是中观,就是禅定。最终败在了西藏人赴印度迎请的,以辩论而闻名于世的嘎马拉西拉论师手下。

事实证明,只有掌握了真理,才能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待续)


更多慈师堪布开示文章:↓↓

慈城罗珠堪布: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事都是来成就我们的!

慈诚罗珠堪布:每天有四个时刻,距离成佛最近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摘自【慧灯之光六】

黑蛇总义上  摘自《慧灯之光五》

黑蛇总义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显密异同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藏传佛教简介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藏传佛教简介上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四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三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二 摘自《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详解一 摘自《慧灯之光五》

饶益有情九观察(下)慧灯之光五

饶益有情九观察(中)慧灯之光五

饶益有情九观察(上 ) 慧灯之光五

《修心八颂》讲记下 摘自慧灯之光五

《修心八颂》讲记上 摘自慧灯之光五

密宗概要上  摘自【慧灯之光六】

略说八关斋戒  摘自【慧灯之光六】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一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二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三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四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五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六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七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八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九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十  摘自【慧灯之光六】

《修心七要》略释十一 摘自【慧灯之光六】

金刚乘的名词解释   摘自【慧灯之光六】

中阴愿词  摘自【慧灯之光六】

对初学者的教诲   摘自【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上) 摘自【慧灯之光七】

四依法(下) 摘自【慧灯之光七】

《华严经》净行品第十一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1)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2)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3) 摘自【慧灯之光七】

菩萨戒浅释(4-4) 摘自【慧灯之光七】

佛法融入生活 摘自【慧灯之光七】

寂止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七】

梦幻世界 摘自【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相即佛论》释义(上) 摘自【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相即佛论》释义(中) 摘自【慧灯之光七】

《证成现相即佛论》释义(下) 摘自【慧灯之光七】

浅谈生起次第 摘自【慧灯之光七】

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之方便  摘自【慧灯之光七】

上师瑜伽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八】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上)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下)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接受灌顶(上)摘自【慧灯之光八】

如何接受灌顶(下)摘自【慧灯之光八】

观心的诀窍  摘自【慧灯之光八】

离四贪浅释 摘自【慧灯之光八】

饶益有情戒  摘自【慧灯之光八】

两种佛性(上) 摘自【慧灯之光八】

两种佛性(下) 摘自【慧灯之光八】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Ⅰ 三殊胜

慈诚罗珠堪布——三个差别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摘自《慧灯之光二》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第一、皈依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二、发菩提心  摘自《慧灯之光二》

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三、金刚萨埵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四、积累资粮的方便曼茶罗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五、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上师瑜伽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居士五戒   《慧灯之光三》

戒杀放生的功德   摘自《慧灯之光三》

如何自受菩萨戒  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他平等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他相换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自轻他重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世界和平共处的诀窍-平等生存 摘自《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摘自《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世界观  摘自《慧灯之光三》

阿弥陀佛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附录:壹 受戒行善的殊胜日  摘自《慧灯之光三》

附录:贰 法王如意宝的遗言  摘自《慧灯之光三》

犯失密乘戒的界线与忏悔清净的方法  摘自《慧灯之光三》

中阴的诀窍  摘自《慧灯之光三》

佛教的定义   摘自《慧灯之光四》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义 摘自《慧灯之光四》

《三主要道论》详解三   摘自《慧灯之光四》

《三主要道论》详解二   摘自《慧灯之光四》

《三主要道论》详解一   摘自《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一)摘自《慧灯之光四》

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二)  摘自《慧灯之光四》

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  摘自《慧灯之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