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迷梦 >> 【背诵】的必要性 与 “大漏勺”的严重过患!
返回
(何为意不持)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或者单单听听以敷衍了事而没有铭记于心,(过患)那就会像漏底的容器中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不管听了多少法也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牢记法义、实地修行)听闻之后应当将所讲的法义牢记在心,并且经常实地修行。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讲法目的)上师为弟子讲经说法,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如何弃恶从善、如何身体力行。(弟子应取行为)作为弟子,务必要念念不忘、时时铭记上师传授的所有教言,进而付诸于实践,也就是实地修行。(弟子应断行为)相反,如果将上师所传的法义抛之脑后而没有记在心间,虽然也可能有一点儿闻法的功德,但是对佛法的词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会,由此看来,几乎与未曾闻法没有差别。前世如果在背诵各方面已经有串习,那么今世背起来也不是那么费劲。。如果前世一点印象都没有,今世背起来也非常困难。心能回忆前世,以前背诵过的文章现在可以熟练背诵等。索老师:背诵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方面,反复念诵,将其装入心里,其实也是一个思惟的过程;另一方面,日后实修时可能没法时时处处带着法本,就像一个人口袋里装着糖可以随时拿出来充饥一样,如果我们能把法义以背诵的方式装在心里,也可以随时拿出来!索老师:其实背诵的利益和功德相当大,因为花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法义的理解跟平时看书完全不相同,在一生中印象也很深刻,乃至生生世世在阿赖耶上都种下了极为坚固的菩提种子。所以背诵非常重要,大家务必要重视。希望每个道友一定要背诵。索老师:ZC佛教有很多修行人,《前行引导文》可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当然,若要做到这样,对《前行》的文字肯定要下功夫,如果下了功夫,那一辈子不会轻易忘记,里面的内容什么时候要用,什么时候即可浮现于心间。否则,光是听听课,过后把法本扔到一百公尺以外,从此再也不看了,或者两三年前翻过一遍,其后连碰都没碰一下,那不要说把里面的教言牢记于心,就算背一个教证,也会很费劲。益西老师:整部《入菩萨行论》,我们都有必要背诵,至少也应当背诵第九品。不熟的东西,你是用不上的。在思维时,最用得上的东西,一定是可以脱口而出的。颂词: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何况贪等患,百罪(宿疾)恒缠身。一嗔若能毁,赡部一切人,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知已若不行,痴极应诃责。颂义:如果一个人害怕普通疾病的痛苦,尚且需要遵照医生的吩咐,何况是贪嗔痴烦恼长劫缠缚着身心的痼疾(痼疾:经久难治愈的病)。即使只是贪嗔等一种烦恼疾病,就足以摧毁赡部洲所有人的安乐,而且治疗这些烦恼痼疾的药方,在世俗典籍中无法寻得;那么大医王一切智智佛陀,所宣说的拔除这些痛苦根源的圣教,如果有人明知此而不依教奉行,那真是愚痴之至,极应呵责!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么严重的烦恼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因此,佛陀在《华严经》中教诫我们:“善男子,汝当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药想,于善知识起医王想,殷重修持起医病想。” 颂词: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颂义:作上述种种思惟之后,我们应当尽力圆满修习菩萨诸学处。若不好好修行,就像病人不遵医嘱一样,疾病怎能痊愈呢?我们懂得这些意义后,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不修持的过患)没有行持的话,就像身患重疾的人好不容易找到医生,医生诊断后开出药方,自己也取了一些药,结果却一点也没有服用一样,对自己的病根本没有任何帮助。同样,我们修行人听闻到佛法后,若不如理如实地修行,那教法对你来讲也是没有任何用的。佛陀在《劝发胜心经》中说:“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也就是说,我虽然已经宣讲了佛法,但你没有修行的话,就像是病人不服药一样,我也对你无计可施。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光是字面上听一下,这样没有多大用处,而应该将所听到的法要经常思维、经常串习,串习什么呢?就是对治烦恼。颂词: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颂义:身心若没有实地修持这些应行的修法,只是空口言说,又能有什么收益呢?比如仅仅读一读、看一看药方,疾病怎么会痊愈呢?所以,我们应当实际修持佛法。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 有些人平时说起来天花乱坠,没有遇到事情时,大家都觉得他是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一遇到严厉的对境,原来的境界就荡然无存,所说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闻思后一定要去修行。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佛经中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教证)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解释四想)(如同病人)我们自己从无始以来沉沦在此轮回大苦海中,就相当于是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比喻)例如,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要想脱离病苦得到安乐,必须依止一位明医,并且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所开的药物。(喻义)同样的,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言教奉行,服用正法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不依止四想则无益)(不遵医嘱的比喻)相反,尽管依止了上师,但如果没有依教奉行,就如同病人不遵医嘱,医生无济于事一样(上师也无法利益弟子)。(不曾服药的比喻)如果自己没有实地修行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自己不曾服药也于病无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