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亲友书》10丨小测 返回

《亲友书》10丨小测


1

禅定中的五障是什么?

A.后悔;

B.睡眠;

C.怀疑;

D.贪欲;

E.昏沉;

F.嗔恚;

G.饥饿。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DEF

【解析】法本P35-36。

修禅定的过程中有五种障碍,由于它能覆蔽自性,使善法不生,经论中又称之为“五盖”。即掉悔(掉举与后悔合为一种)、害心(指嗔恚)、昏睡(昏沉与睡眠合为一种)、贪欲、怀疑。


2

五根/五力包括什么?

A.持戒;

B.精进;

C.禅定;

D.智慧;

E.信心;

F.布施;

G.回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CDE

【解析】法本P38-39。

五根/五力包括:信心、精进、正念、等持(即一心安住于所缘境的禅定)、智慧。


3

人身难得的五种自圆满包括哪些?

A.信心圆满;

B.环境圆满;

C.法圆满;

D.所依圆满;

E.意乐圆满;

F.三殊胜圆满。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DE

【解析】法本P38。

五种自圆满分为:所依圆满;环境圆满;根德圆满;意乐圆满;信心圆满。


4

什么样的行为具足五力五根?

A.对善法方面也很有信心;

B.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一直精进地修行;

C.经常以正念观察身口意,想着行持善法;

D.修行的时候,包括做事的时候,能够一心专注,对所做善法念念不忘;

E.善于分辨取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BCDE

【解析】法本P39-40。

此颂讲了五根和五力,加行道依修持五根、五力而获圆满。我们应该得到这些财富,它也不会被盗贼偷走。

一、信心:指希求解脱真谛的渴求心。

二、精进:光有信心还不行,还要对善法有强烈欢喜心,身口意具备精勤的行为。

三、正念:指对善法念念不忘,始终不忘失。

四、等持:即一心安住于所缘境的禅定。

五、智慧:能辨别取舍善恶、功过、真假。


5

本课中,哪段颂词是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的?

A.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

B.信心精进与正念,等持智慧胜法位,当勤于此称力根,乃为顶位之本体;

C.病老死及爱别离,如此业即我所造,如是反复思维者,彼对治门不骄矜;

D.若求善趣与解脱,理当修习世正见,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解析】法本P43。

“若求善趣与解脱,理当修习世正见,若持邪见纵行善,亦具难忍之苦果。”这个偈颂非常重要,许多老修行人都知道,法王如意宝常引用这个教证来劝诫大家: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具足世间正见。


6

位高权重财富圆满的人如何断除傲慢?

A.思维生老病死的痛苦;

B.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自己更有钱有权的人还是有的;

C.思维权力财富的无常,官再大也有退休的一天,钱再多也有散尽的时候;

D.轮回只是一场戏,戏里的功名富贵不要太当真;

E.了知盛衰得失的道理。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CDE

【解析】法本P41-42。

人要产生傲慢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思维生老病死的痛苦。

其实,这些生老病死的业力,是我们前世亲自所造,现在不得不感受,就算自己方方面面超过别人,但观察它的本体时,也没什么可信的。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时,曾于四门巡游的过程中,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生病、送葬的景象,因而对轮回产生极大厌离心,放弃王位而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仁王经》云:“生老病死,事与愿违。”若能认识到这一点,你拥有再多的财富、再大的快乐,终有一天也会无常坏灭,这样傲慢便可摧毁无余。

有些人高高在上,不愿对别人恭敬,可如果了知轮回不过是一场戏,自己只是在演戏而已,任何骄傲的心态或行为都会不复存在。

所以,真正能了解得失盛衰的话,根本不会生起骄慢心。


7

哪些符合出世间正见?

A.感恩所拥有的一切,生活很美好,我很快乐;

B.虽然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无常,但心识是恒常的;

C.洗澡再勤打扮再精致香水再高级也改变不了身体不清净的本质;

D.生活中虽然有快乐,但快乐总会结束;

E.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F.四圣谛和十二缘起法;

G.释迦牟尼佛说的全部是真理;

H.人定胜天,我的命运我做主。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D

【解析】法本P46-47。

我们通过智慧来观察:世间感受皆不超离三大痛苦——苦苦、行苦、变苦,被三苦所折磨的人类,不可能有真实的快乐(痛苦)。(前段时间有一个人说,他跟家人吵架后,完全懂得了佛说诸受皆苦的道理。有些人遇到违缘也能转成顺缘,感受强烈的痛苦后马上就开悟了。若真能懂得一切感受都是痛苦,我们也想吵架。)有为法皆为无常,如春夏秋冬、年老年幼,万事万物刹那变迁,不可能住留第二刹那(无常)。不管怎么样执著,实际上没有外道承许的像大自在等主宰一切的我,也没有其他宗派所执著的以五蕴为设施处的我,因而“我”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不成立(无我)。身体的外表美丽庄严,非常吸引人,但若细细剖析、一一观察,只不过是36种不净物组成,没有丝毫清净成分(不净)。通过这四种观察,我们就能生起四念处。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

往期文章

《亲友书》09丨小测

《亲友书》08丨小测

《亲友书》07丨小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