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亲友书》第02课 返回

学习笔记|《亲友书》第02课

讲解笔记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4

            


科判





本课重点


1.闻法的重要性。

2.修持六随念。

3.布施的功德。

4.守持清净戒律是一切功德的依处。


脉络展开


 


(一)丁二、以意义而谦虚:

于大能仁之众教,王汝虽先已精通,

犹如石灰依月光,岂非较前更美妙?


1.释义 

对大能仁佛陀调伏一切烦恼的三藏教言,乐行国王您虽已通达无碍,可是我通过书信方式给你传讲《亲友书》,并不是没有必要的。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说,犹如白色石灰或白漆所涂抹的墙壁,本来就很光亮了,如果再映上十五的皎洁月光,就会显得更洁白、更好看。(也可以喻为,金山上映上金色的阳光,或者雪山上映上白色的月光,都会显得比以前更庄严。)同样,国王您原本对佛法十分精通,我再抛砖引玉地为您传授《亲友书》,那么您的慈悲、智慧、信心等功德会蒸蒸日上,不了解的知识可以了解,已了解的知识得以稳固,因而有极大的必要。


2.初善、中善、后善

①初善: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


②中善: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


③后善: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


3.对法不能有满足感

①相关教证:

A.萨迦班智达的教言:“大海不厌河水多,国库不厌珠宝多,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

B.《大智度论》云:“菩萨唯以三事无厌:一供养佛无厌,二闻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

C.《大乘悲分陀利经》:“施无厌、闻法无厌、摄众生无厌、愿无厌。”


②我们不能因为听过一个法,或者对佛法教义略有了解,就得少为足。作为智者,对如来教法不能有满足感。


③很多上师白发苍苍时,仍坚持不断地闻法。


④大德们的显现:很多高僧大德刚学佛时,也是对佛教一无所知。包括学院讲五部大论的一些法师,刚开始对很多法义都不了解,但随着善根的逐渐成熟,再加上自己不断听闻,现在已经对佛法精通无碍。


4.闻法的重要性和坚持闻法

①大乘菩萨,闻法最关键。


②闻法的功德。

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一历耳根,就会永为道种。只要耳边听到了,对今生来世都有大利益。

公案:印度一婆罗门偷听僧护法师传法,虽然没有听懂,却因为听到法音,在死后获得圣果。


③法王如意宝对讲经说法的重视。

上师经常引用世亲论师的一个教证说:闻慧有利于来世布施亦无如是益 虽然布施是最好的亲友、最主要的伙伴,功德非常大,但闻法可遣除生生世世的无明烦恼,彻底断除轮回的根本,布施不可能有这种利益。


④教诫坚持闻法。

A.在座很多大法师、大和尚曾听过很多佛法,但不能就此有傲慢心,还是要听闻其他法师的课,这对自相续会有帮助,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可以了解。

B.乐行王已经很了不起了,但龙猛菩萨仍让他好好听法,此举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所以大家也应该坚持闻法。

C.在闻法的过程中,首先要了知它的功德,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一种传统。


 


乙二(中善论义)分二:一、宣说增上生与决定胜道之基础——信心;二、道之本体。

丙一(宣说增上生与决定胜道之基础——信心)分二:一、略说随念所信之对境——佛陀等六者;二、广述后三随念。


丁一、略说随念所信之对境——佛陀等六者:

如来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与僧众,

施戒天尊六随念,各功德资常忆念。


1.释义 

超胜四魔的佛陀,在《涅槃经》、《杂阿含经》等经典中讲了六种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戒律、随念天尊。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始终都不能忘记,要常常随念。


2.六种随念

①六种随念,是大小乘之共同修法。


②详讲六随念:

【佛陀】

大慈大悲的佛陀圆满自他二利,具足一切功德。

我们有时观想他的悲心、有时忆念他的智慧、有时思维他转法轮的无量利益……应当力所能及地去供养、祈祷。

佛陀又名胜者,原因是他可以力胜四魔(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

【佛法】

佛陀宣讲的妙法无非是灭谛和道谛,灭谛是诸法的空性,要通过道谛而证悟。对这样的正法要念念不忘、尽量行持,常观察自心与法是否相融。

【僧众】

佛陀的追随者——大乘菩萨和小乘僧众,是我们乃至菩提果之间的助伴,也是我们的榜样,应该要向他们学习。

【布施】

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作法布施和财布施,这是一切福德的来源。

【持戒】

出家人有出家戒,在家人有在家戒,受戒之后,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守戒者,我是三宝弟子,我是出家人!”

【天尊】

此随念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忆念行持善法,可获得三十三天等天尊乃至佛陀的果位;另一种是四大天王等世间天尊,及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出世间天尊,他们的慧眼一直在看着我,是我们修道的见证者,对此应当不断忆念。


3.四魔

【烦恼魔】

即对五蕴执著而产生贪嗔痴烦恼;

【蕴魔】

即轮回的一切痛苦是由五蕴所生;

【死魔】

即五蕴刹那变迁、无常坏灭;

【天子魔】

即对证得无生无死的果位从中作梗,令人散乱放逸的天魔(如魔王波旬及其眷属)。


4.上师开示

①修持六随念的状况,应反观自心。


②要随念三宝。

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悟者,因为世间的大彻大悟者唯有佛陀;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说的万法真理,对此应该通达并行持;皈依僧就是希求真理的过程中,加入希求者的团体中去。

我们作为佛教徒,理应始终不离皈依三宝的心念,就像世间人执著感情、事业、钱财一样,不论吃饭还是睡觉、白天还是晚上,都要想到三宝,这样才能变成很好的修行人。


③修持六随念的功德。

A.倘若修持这六种随念,则可往生极乐世界。

【相关教证】

《观无量寿经》:“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

B.如果我们修行不用功,有些境界退失了,什么感应都没有,也可通过六种随念将其恢复,犹如饥饿的人获得了美味佳肴,可令身体慢慢强壮。

【相关教证】

《杂阿含经》云:“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


④不修六随念的过失。

有些人修很长时间,但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在根本上出了问题——没有六种随念,只想自己得一点受益,这样的话,你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实现。


⑤上师的愿望。

修行人的心经常依于这六种对境!


 


丁二(广述后三随念)分三:一、随念天尊;二、随念布施;三、随念持戒。


戊一、随念天尊:

身语意门当常依,奉行十种善业道,

杜绝一切醇美酒,欢喜贤妙之维生。


1.释义 

行持十善、断绝美酒能转生天界,通过“因”来思维“果”,由此侧面来讲随念天尊。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远离十种不善业外,还要断除饮酒、抽烟等恶习。在这个基础上,龙猛菩萨说应当过一个善妙的生活,衣食住行不要染上十种恶业。


2.释义十善业道

所谓十善,即身体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三种罪业,而奉行爱护生命、慷慨布施、守持戒律三种善法;语言断绝妄语、两舌、粗语、绮语,而尽量说谛实语、 化解怨恨、说悦耳语、精进念诵;内心断除贪心、害心、邪见,而满怀舍心、修饶益心、依止正见。身体和语言的七种善法叫做“业”,三种意善业叫做“道” ,共称为“十 善业道”。七种身语“业”依靠心的“道”来运作,没有心的摄受,身语之业不一定完全成熟。


3.饮酒的过失

好酒者无法利益他众,也无法利益自己。《难提迦请问经》等经典中,都描述了饮酒者愚痴、丑陋等很多过患。


②华智仁波切《饮酒之过失》,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A.总说酒的过失;

B.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

C.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

D.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

E.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


③佛经中说:“莫喜乐饮酒,酒为毒中毒。”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除了远离十种不善业外,还要断除饮酒、抽烟等恶习。


4.上师开示:要过善妙的生活

①在家人不可能全部剃度出家,佛陀时代出家人比例也很少,但即便你在家,生活也应该维持清净。


②现在很多人一说学佛就想出家,其实只要符合居士的要求,尽量不造十恶业,不喝酒、不抽烟,通过正当的经商务农来过活,这也是开许的。就算你在做生意或者耕耘的过程中,犯下一些罪业,也可以通过念咒语来忏悔。


③作为在家人,不能过于贪恋五欲、无恶不作,天天喝酒、杀生,疯狂般地摧毁因果,在短暂的人生中,自己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过一个善妙的生活。


④在家人应生活清净,不要花天酒地,每天都造恶业,毕竟俗世享乐都是虚假的。但是,若把孩子、家庭统统抛弃,一个人躲到山顶上,这也不太现实。


在家人守在家人的净戒,出家人守出家人的净戒,在各自的位置上行持善法,对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也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⑥【相关教证】《正法念处经•十善业道品》:“若不坏法意,常于法中住,则不行生死,彼白法具足。”



(四)戊二、随念布施:

知财动摇无实质,如理施比丘梵志,

亲朋贫者为他世,施外无余胜亲友。


1.释义 

我们要认识到,有漏财物如同水泡一样,现而不实、刹那毁灭,无有可信赖的实质。

至于布施的对境,应是具足功德的比丘、沙弥等功德田,因为他们相续中有戒体;或者是印度的梵志(婆罗门),他们一辈子行持善法,最终获得五通;唐译《亲友书》中说还有“仙师”,即仙人,是在寂静地方有超越功德的一些修行者;以及恩德非常大的父母等恩田,或者修行过程中饶益自己的好友;还有贫困者、弱小者、脆弱者等等。对这些对境应该尽量作布施。


2.布施的功德

①布施对来世的利益相当大,为了来世,再没有比布施更殊胜的亲友了。世间亲友在你离开人间时,一个也带不走,但如果尽心尽力地布施,来世定有福报和功德伴随着你,即使转生为饿鬼,也会变成守财饿鬼。


②世间财务虚幻不实。

反面:香港富豪邢诒前家财散尽、身无分文。

正面:巴菲特、比尔.盖茨夫妇的捐赠。


3.广做布施

①当你拥有财富时,理应“知财动摇无实质”,广作布施、造福众生。


②有条件的话,应该尽量布施。但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像《贤愚经》中所说:有一个穷人没有钱,捡几块干净石头供僧,因为有诚心,后于91劫中随意享受安乐。

公案说明:(法本P268)。

《贤愚经》中的公案:嘎达亚那尊者教导贫女卖贫买富。


4.懂得因果,希求“因”重于希求“果”

如今很多唯物论者的因果观念比较差,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贫穷。

我们即生中若勤于布施,来世就会有财富,但如果特别吝啬,理所应当变得贫穷。

所以,我们希求“因”比希求“果”更重要。

布施对今生来世的功德非常大。


 


戊三、随念持戒:

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

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1.释义 

当时的印度国王都受三皈五戒,所以龙猛菩萨对乐行国王说:具足清净戒律的四种功德(未失、未缺憾、未混、未染),大王你理当继续依止、受持,若能如此,一切功德皆依戒律而生。

【未失】

所持之戒远离一切破戒的过患,清净无损,这叫做“未失”;

【未缺憾】

在这个过程中,具足强有力的对治,未被违品的烦恼所沾染,这叫做“无缺憾”;

【未混】

勤于追求寂灭之果,未混杂希求小乘寂灭的发心,这叫做“未混”;

【未染】

也没有染上破戒之因的烦恼和恶心,这叫做“未染”。

概言之:远离一切破戒过患之未失,圆满一切对治智慧之无缺憾,远离希求世间果报之未混,断除一切破戒因之未染,具足这四种条件的戒体。


2.持戒的重要性

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常引用本颂的“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作为教证,以强调戒律的重要性。

——意思是说,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飞禽走兽、地水火风、房屋草木的依处就是大地,同样,增上生与决定胜一切功德的根本,即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律,有了清净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

【相关教证】《遗教经》:“当知戒为德所依。”


3.法王如意宝所做出的典范

这方面,在“文革”期间,法王如意宝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上师说:“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厄难的时期,守戒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我们这些老比丘经过艰难险阻,始终能护持清净戒体。


4.上师教诫守护清净戒律

①虽然每个人的烦恼和对治力不同,持戒的情况也各种各样,但大多数人依靠对治力,应该能守护清净的戒律。


②戒是一切功德的来源,能见到佛陀并不重要,见到上师也不重要,守护自己的根门才最重要。

公案:《贤愚因缘经》中沙弥舍命护戒


③现在末法时代,像这样的修行人非常罕见,但一般来讲,出家人当护戒如目,在家人也应守持三皈五戒。

如果没有以戒律为基础,任何功德皆无法产生,哪怕想转生于善趣,也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因此,受了戒以后,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来守护,永远不要毁坏。


④上师的愿望。

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清净戒律作为所依,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自然而然可以增长。

【相关教证】《赞戒论》:“无论何人受持清净戒,虽无一分闻思修功德,死时必定往生清净刹,行善无欺缘起之特法。”

【公案】《赞戒论》的作者格蒙旺波•丹增诺吾,一辈子守持清净戒律,圆寂时是站着往生的,他口中念诵:“我是邬金莲花生,无生无死之佛陀,菩提心体无偏袒,沙门八果离虚名。”边念边示现圆寂了。


⑤清净戒律的重要性。

清净戒律对每个修行人都非常重要,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功德的依处。《教比丘经》中说,有些人的戒律是痛苦之源,有些人的戒律是快乐之源,破戒者堕入恶趣饱受无量痛苦,而守戒者暂时转生到善趣中,究竟则获得无上涅槃。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