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25
[25]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二十五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16. 净土愿
“净土愿”是在实现普贤行愿的特别途径上发愿。
前面讲了普贤行愿极深广、圆满的内涵,那么我们如何能在短时期里实现它呢?这就要听从普贤菩萨的教导,把善根全部回向在往生极乐净土上。以得弥陀世尊加被的缘故,一往生就现前成满普贤行愿海的境界。
前面讲了十大愿王和次第修证的发愿,我们对此深心向往,深信这是不可思议的无上愿王,也愿意时时把修作的善根往这上回向。
这里是进一步说到快速实现愿王的方便。这就不光要靠自己的力量,还要借助诸佛不可思议的神力加被。诸佛中以弥陀与我们缘深,能使凡夫以极简易的方便生到他的净土。往生以后,自身的愿力和佛的悲愿一和合,就能迅速完成普贤行愿。
这样我们就更有信心,这的确是在一生过后,就能快速成证的事。我们现前在娑婆世界发普贤愿,就像入学前做预科准备,一生到极乐世界,得佛加被,就能正式完成普贤行愿。弥陀愿海已经设定,往生者都能现前修持普贤愿行,善导大师也说“十地愿行自然彰”,可见,这条道极其顿速,我们应把善根一致回向在往生西方净土上。
为了发好这一组愿,要分成四步具体地在心中引发相应的祈愿,包括见佛往生愿、顿成愿王愿、得佛授记愿和普利众生愿。这包括了即生往生净土,乃至迅速成佛、普利众生的菩提道全程的发愿。
这里关键是自心愿意这么做,它才成为切己的事,而不是口头溜溜。因此,首先要在这上反复思维:我是不是要通过往生西方来实现普贤行愿,走这条特殊的成佛之路?心里确定后,就要集中心力坚持奉行,才会真正实现大义。
首先是见佛往生愿: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心里再再地立愿:愿我在临终之时,没有任何身心障碍,面见阿弥陀佛后,顿时就生到极乐世界。
我们要确定自己一生的归宿——不留在三界,也不去其他净土,唯一往生弥陀世尊的极乐国土。在心中真实地刻上这一誓愿。
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见佛。《无量寿经》讲三辈往生、《观经》讲九品往生,以及《弥陀经》讲一日至七日一心念佛得往生时都说到,佛以愿力,在行者临终时与圣众现身加被安慰,使他心不颠倒,正念往生。比如唐译《弥陀经》里讲,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无量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使他内心不乱而顺利往生。这就看出,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时离障见佛。“离障”表离违品,“见佛”表具顺缘,我们要着重在这两点上发愿。
凡夫到了临终生死关头,心根本做不了主,那时四大分解,痛苦极重,平生的业障会不断现起。如果心被这些障碍所转,那必然流入生死和恶趣,相当危险。
因此要发愿:在我临终之时,各种苦恼、恶相,忘失正念、贪恋嗔恚、邪见怀疑等的一切障碍都一并远离。而且,阿弥陀佛和极乐圣众亲自现在面前加被我,使我心不颠倒,正念分明,直接随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至关重要。
之后发顿成愿王愿: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修这一愿时注意在“顿”字上发愿。要发愿“现前成就”,不是经过漫长时日,逐渐接续才成就。以自身的普贤行愿力、对弥陀的信心和求往生的愿心,加上弥陀佛力加被的助缘,就能迅速成满普贤愿王。这是往生西方的殊胜处,也是弥陀愿力圆满加被的表现。
这样了解后,就要契合普贤行愿力和弥陀悲愿来发愿。心里想:我一生到阿弥陀佛的世界,现前就成就一切普贤大愿。为了真正起这个愿,对于前面一整套愿海的内涵就要再再地思维、研习,把它的义理搞透。这样对普贤行起了希愿,有全分成就的愿力,之后了解了弥陀大愿,对这个特殊途径有了信心,就会由衷地发愿:愿我一往生极乐国土,就得到弥陀佛力的加被,普贤愿海的无量支分内容都无有欠缺地圆满成就。
这样圆满以后,就在虚空界尽之间,对于十方刹海的一切众生普遍施予利益安乐。“一切”和“界”字表示尽十方世界一切种类的有情。
由于现前成就了普贤行愿力,就能在一刹那间周遍地分身在无数刹海里,直到众生界尽为止,应无数的机来施予利乐。这也是由于愿力成就,而自然开展出浩瀚无边的利他事业。
有大乘善根的人一定会关注往后生生世世的历程,考虑如何圆满自他二利。这就要在心上建立圆满的行愿力,把握好实现它的捷径。对这两点起了胜解后,自然会按这一颂十分猛利地发愿。
之后是得佛授记愿: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这是对往生后最初阶段得佛授记的祈愿。
有了行愿力,就不会堕在边地疑城,顿时就生到莲池海会当中。
因此要这样祈愿:愿我命根一断,当即就生到弥陀世尊清净海会云集的刹土中。那时我从宝色庄严的殊胜莲花中化生出来。莲花一开,就亲自睹见阿弥陀如来现在我面前(上上品甚至不必莲花开,直接见佛)。
当即佛用右手摩我头顶,给我授记说:“你将在何时何国土成佛,名号是……”。一旦得佛授记,成佛的事就定下了,成了自身上无可逆转的事实,决定会迅速成道。
接着发普利众生愿: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要这样发愿:得佛授记以后,我就有了极大的功德神力,一时间化出无数百俱胝的身,以大智慧力在无量国土里,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由本性智慧而发出极广大的力用,直到众生界尽为止,周遍分身在十方无数世界,每一刹那都做极广大的利益。
为着最终圆满利他事业,我们先要以求生净土为方便。不要只顾眼前一点利益,也不要畏惧菩提道艰难认为无法实现,只要我们发起普贤行愿力,又把握住与弥陀世尊相应的缘起,就能够即生往生净土。往生以后,就顿然见佛,顿然得授记,顿然成满功德,顿然化现在十方世界,实现利他事业。因此,我们要发随顺净土捷径门的菩提大愿,不畏惧不退缩,发起广大愿心。这样就能跟弥陀大愿如空映空般契合,得佛力加被而迅速成证。
以上讲了“愿差别”,包括普贤行愿海各方面的内涵。我们要一一确认所愿境,心中生起胜解和希愿,之后就按照愿文深深地刻在自心上。
这里的每一条都极其重要,不可思议。我们一旦确认它无比的大义后,就会主动在心上这样立愿作意。能这么做才算学好了愿差别的内涵。
这是总括以上所有差别愿都以四无尽句摄持而推展到无尽。换言之,这些愿发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发到虚空界尽等为止。意思是永远没有边际、没有穷尽。我们应顺应法性和世俗缘起,发无尽的大愿。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直到虚空中所有世界穷尽为止,世界中所有众生穷尽为止,众生心中所有业和烦恼穷尽为止,我以上所发的大愿才有终止之时。但是,这一切终究没有穷尽的缘故,我的大愿恒时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以愿的驱使,我将在尽未来际实践普贤行海。
这样发愿顺应法性,因为法性没有穷尽,没有未来边际,同样也顺应世俗缘起,因为世间界的现相没有穷尽之时。因此,我们应如是发愿,不要把它局限住,把无限的行愿变成有限的希求。
这样胜解后,修每一愿时都要在后面加上这一偈。或者念这一偈时意会到所有发愿都是无尽的内涵。这样才符合愿王的量。
第一届《地藏经》大亿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