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宗萨钦哲】躺平:不仅是一种艺术(上) 返回

【宗萨钦哲】躺平:不仅是一种艺术(上)

動物樂傳心 2023-04-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寒冷的季节因你的关注而更温暖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1

躺平

不仅是一种艺术(上)

主讲人:宗萨钦哲


这是我随意起的一个题目,中文里所谓的“躺平”,听到这个词已经七年了,它跟所有的语言一样,这都是非常主观的。明显地,中文的词汇中有很多背景,每个字的意思也一直在改变,不仅是中文,其他语言也是如此。


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这类名词,如日本,日本的这个说法有点儿负面,这个名词有退缩的意思:小孩子待在家里不去工作不去学习,有“宅”的意思。中文也有一种说法,我忘了怎么说了,就是一种“安静地放弃”这种概念。对于这种越来越坏的状况,要去拥抱它而非抵抗或改变它。


就像某些运动竞赛中,两队比赛,一方输了却没有心情嬴回来一直玩运动的游戏的这种心情,不知道是不是与躺平这种状态类似?甚至有些人说在中国社会中“躺平”是最接近嬉皮文化的一种态度。在欧美的60年代有嬉皮运动主要是为了抗拒社会的价值。


#叙述躺平的起源


为什么我今晚要讲这个题目,因为某些时候“躺平”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再强调一次:名词都是非常主观的。有时候父母也会说“佛系”,有时父母对他们很懒惰的孩子很不满意时,就说他们是“佛系男孩、佛系女孩、佛系青年”,就是对那些没什么欲望的年轻人。但有时候也有正面意义,去追求内在的祥和平静。


“躺平”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含义:拒绝这个社会的压力,拒绝过度的工作,拒绝生命被卡在不断的竞争中,为了如此,他们的反应就是躺平并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对于“躺平”也有一种含义,就是过着躺平生活的人很容易放弃,几乎是采取一种失败者的态度,就是面对困难时不知如何处理、永远找一个借口不去负责任、永远不驱使自己改变现状。


所有这些都让我思考,为什么大家会把这些含义——即使仅仅是开玩笑,把这些含义与佛教、学佛的人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心关注与讨论的问题。


也许佛教讲到了“出离”的概念,但出离的概念并非那么黑白分明,我们等会儿会讨论。佛教中也有谈到“随遇而安、安住当下”,在佛教文化中也描述了这种简单生活的态度。


今天在台B、香港的城市建筑中能看到一面墙,墙上有一幅画,画上总有一座山、一个小屋、一个人在看着山间风景,这是不是中国人非常浪漫的情怀或价值,对独自生活、简单生活的憧憬,虽然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因为这样简单生活、安住当下的观念,很多人误以为这与“躺平”是一样的。


不只是在中国,在印度传统中也分为四个阶段,最后两个阶段也非常有趣。我不是那么明白,但在中国的传统和文学中都有“无为”的观念。



用佛教的观念看躺平

我作为一个期望变成佛教徒的人,这样讲是很悲伤的,过了61年我还只是一个发愿变成佛教徒的人。如果我们用佛教、儒家、道家或印度大师的观念来看。

“躺平、佛系”应当在学校的教科书里,比过去任何时候,我们都期望躺平。可在这个观点来讲,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对一个年轻的日本人“宅男、隐蔽青年”,如果这样做会也很困难。如果我们把“佛系、躺平”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真要去实践会很不容易。


我要说的是:“躺平”是一种艺术,不那么容易达到,躺平不仅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技巧。要躺平,你需要有足够的福德与运气,你必须很有办法、策略,就像古代典籍教我们的:为了什么都不做,我们要做很多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某种相当的智慧知道怎么做,要实践躺平会有很多障碍,在所有的障碍中,你自己就是最大的障碍。在社会的观点,一般而言,你要执行躺平会非常困难,也许在个人程度上还会容易一点儿。为什么我们自己是最大的障碍?因为我们发展了一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经由教育而来。


我们被教育或被制造成某种东西的奴隶,所以去实践躺平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我们对于这些价值观非常执着,由于我们个人的情况,所以我们有怕被冷落的恐惧,或者怕失去某些东西。尤其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设计来让我们很自私的,在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没有让我们培养同理心的内容,当我们很自私,我们要完美地在躺平的状态中是很难的。

第一个是我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我讲的是“自我意识”而不是“自我觉知”,自我觉知是好的。我们的教育、环境、食物……都在强化我们的自我意识,当然加上这些社交媒体,更是如此。因为自我意识很强,所以一直对别人怎么看“我”有一种神经质的状态。当然有时候比较好的面向出现:我们担心会不会让别人不开心?


所有这些都不会让我们躺平,如果你真要躺平,你必须非常有技巧、非常熟练地处理这些事情,事实上你花点注意力的话,也没那么困难。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认为我”,如果在这其中我们有刹那的正念、觉知,我没在谈禅定的正念,只是谈的日常的很普通的注意力与觉知。大部分人都太忙了不会想到你的,你担心别人怎么你,事实上别人忙着注意他们自己、担心别人怎么看他们,所以没空看你是怎样。


我现在讲的是正确的躺平有多困难,当然你可以退缩或独处,你可以这样做一阵子,可这只是一种反应。总而言之,特别在现在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题目,世事改变了这么多,还有更多正在改变,而且改变地非常快,我都要失去我的工作了,人们可以问chatgpt关于中观的事情,而不是来问我。世界变化地这么快,在此刻重新去看古老的智慧真是非常重要,至少给我们一些忠告。

曾经在tw跟一些朋友谈过这个题目,在古代印度他们有一种如何过一生的策略。这年头有很多如何管理你生命的书:如何成为领袖、如何管理你的生活……这类书,这种东西很久之前就存在。在印度一个人把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我一直觉得这个观念非常好。他们把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甚至对每个阶段都有准确年纪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期,古印度的学习概念是非常精密的,不仅是收集信息而已,事实上涉及到很多沉思。我常常觉得现代教育只关心信息,尤其是现代任何人只要利用信息和故事,他们就会赢,可是做一个学生不只是接受信息而已,而是应该去思维并应用你所学到的知识。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我的工作还保得住,chatgpt做不到这一点。总之,第一个阶段就是学习的阶段,一个人在这个时期要学习。


第二个阶段是在家期,成家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结婚生子把那个管理这个家庭,总之是与家庭相关的。今天这两个阶段我们都有:学习与在家。虽然我会质疑现在教育的动机是什么,作为一个迷惑的众生,所有的动机都是有限的、晦涩不定的。


特别是现在,教育已经变成一种消费品,这真是非常悲伤,世界上有少数的几样东西都不能变成商品:教育、药品与战争,可现在这一切都变为商品,这真是非常悲哀。


如果教育变为消费品,你就一定会被市场营销误导,这是很困难的,我相信你们很多人都有小孩,如果诸位有办法一定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牛津哈佛普林斯顿等大学,因为这些大学都非常会营销,你就掉入他们营销的结果,就像你掉入喜欢Prada、Gucci、星巴克……一样。如果你技巧熟练、很有勇气,作为父母,此时就可以实践躺平的哲学。


你应该掉入这样的故事里面吗?孩子也许没法自己做决定,你应当负更多的责任,更应该这样想,当然这很困难,我试图有对大家的同理心,假如我有一个小孩,我邻居的女儿有钢琴课,我会很想让我的小孩去学大提琴,我不觉得我能做得到躺平,但很值得大家这样思考。


总之在这四个阶段,我们有非常熟悉的例子。

后面两个阶段我觉得非常迷人,第三个阶段直译的意思是:住在森林里的人,我们在谈躺平的最高水平。还有第四个,最后一个阶段可以粗略地翻译为“弃绝者”。首先我们有学习的阶段、在家的阶段,第三个住在森林里的阶段,可以解释为退休的阶段。


这是很困难的,就像我有很多朋友一起变老,我现在常常会半夜起来身上冒着冷汗,就不提有些人的名字,我应该告诉你们其实在40岁初头时就该放下工作退休了。因为实际上,这是你生命里最大的一部分成果,但是我没有勇气在那时告诉你们,因为刚刚说过躺平是很难实践的,永远有这种担心:万一通货膨胀怎么办、打仗了怎么办、存款不多怎么办……


现代教育体系对后两个阶段从未有准备,甚至害怕这两个阶段,最近法国抗议延迟退休的活动,现代教育把你看做一个意大利咖啡机,你被教育被组装被编程而去工作,做一个奴隶,所以你就做奴隶做到消耗完最后一滴精力,当你变得如此苍老虚弱时又遇到另一个消费品:养老中心。


今天的开示并没像平时教导佛法时这样做那样做就可以,今天没有给大家结论,而是作为一个佛教徒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生的价值。


第三个就是森林居住者的阶段,古印度时他们就这样做,现在的印度也有人这样做。


—— 未完待续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