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观四百论》06 (上)—— 在家还是出家?
中观四百论
ZCKB辅导
06
(上)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小编注:本颂词讲解属于第5课内容,由于小编疏忽,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庚三、(教诲应当远离贪著尘事而勤修解脱道)分二:一、定须出离勿待死主治罚;二、教诲早舍尘事依静处。
第一个方面讲自己要主动出离,不要等到死主的治罚到来的时候再修就来不及了,现在了解这一切的时候主动去修行是对的。
有些人会想,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自身的无常、不应贪恋和亲友的欢聚,这一切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现在很多修行人相续当中的想法都是这样的,知道轮回是痛苦的,解脱是安乐的,而且知道利益众生的重大意义,但是相续当中有些放不下的东西,这些放不下的东西就成为他们的理由,然后就不想真正去修道。针对这部分的邪分别,圣天菩萨以这个颂词宣讲。
辛一、定须出离勿待死主治罚:
恶慧怖分离,不能出家者,
智者定应做,谁待于治罚。
这种邪分别就是说,虽然知道解脱很安乐,但是也害怕和亲人分离,非常害怕,如果自己离开了这些亲友的话,好像孤孤单单的,非常寂寞,很不舒服,所以还是放不下和家人的欢聚。
这里说“恶慧怖分离,不能出家者”,像这样的邪恶分别,在相续当中非常恐怖和家人的分离,不能出家修行,“智者定应做”,实际上像这样的出家修行,有智慧的人应该提前做,“谁待于治罚”不会等治罚到来的时候再去修行的。
“恶慧”就是邪分别,或者具足邪分别的人,他们恐怖和家人的分离,不能出家修行......(录音有点接不上)佛陀也是讲过,在家修行是陆地行船一样,在陆地上开船非常非常困难;出家修行是水中行船,非常迅速可以成道。这方面的道理在很多经典中都讲到了。
我们应该分析,是不是我们剃了发,穿上袈裟就是真正的出家人?这是一种表示,最初迈出了这一步,但是真正出家还是要看自己的内心,如果身体已经出家了,但是自己的心还在贪恋尘世间的生活,贪恋种种的欲妙,这个时候严格来讲算不算出家?严格来讲不算出家,确实不算。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我们现在出家之后一了百了,绝对不能这样。应该按照经典论典当中所讲到的这些出家人应该做的事情,尤其首先一条,知足少欲,看破世间,这样可以说出家的条件初步满足了。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形象上没有出家,但是他的心确确实实对整个轮回都没有一点眷恋,他就是身体没出家,但是心已经出家了,他已经在修学知足少欲了,已经真正舍弃现世了,已经生起了无常、大悲之心,这实际上是应该赞叹的,佛陀赞叹的真实义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意义上有这样的分别,每个人只要在心相续当中这样修就行了,不需要去剃发出家了,也不是这个意思。毕竟从客观分析的时候,在家的人有家庭、子女,种种琐事,这些事情不处理是不行的,你要在世间生存,很多关系必须要去处理,要处理这些事情肯定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本身我们的生命就很短暂,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当中,我们还要分出很多时间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还剩下多少时间修行呢?即使我们有这样的心,也没有这样的精力了。
我们以前也有体会吧,真正在世间工作一天之后,回家还想提起信心去念佛、打坐,很困难!并不是说没有,有是有,但是像这样的人很少很少。回家还要做饭、看电视、亲友来了还要接待,很多很多事情要做,每天真正修行的时间绝对很少。即使是有,你抽了一个时间,很了不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但是这一两个小时,因为你其他的时间很散乱,所以一坐下来的时候分别念就充满了你的脑袋,真正去观想的时候,法义在相续当中显现不出来,所显现的都是琐事,所以一边念经,脑子里还在分别第二天如何去处理这些关系。所以从客观上讲比较困难。
真正出家的话,就舍弃了家庭,舍弃了像这样的一切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时间是很多的,如果再加上遇到一个好的S师,好的道场,好的道友,修法的机会和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修习解脱道的条件是极为优越的,这是现量见的事实。不需要为了生活去操心、去奔波,去处理很多关系,他的很多时间精力就空出来了。如果是一个好的修行人,真正想修法,真正想解脱的话,这个条件非常明显,非常优越。所以通过方方面面的比较,应该知道佛陀所讲的意义是很深广的。
如果怖畏分离而不出家的话是不对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定应做”,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就要下决心如是去实行。“谁待于治罚”谁待真正的死主来的时候再去修行,来不及了。假使你还有八十年的时间活,但是在这八十年的时间里你散乱了,没有好好修行,八十年的时间一过,马上死亡到来,你如何去对治呢?没办法对治,只有跟随业力而转,只有堕入恶趣,或者感受种种痛苦。
这一切有智慧的人应该分析,分析之后好好去做,并不一定要出家,意思是即使是已经出了家的人,也应该知道“谁待于治罚”。千万不要等治罚来了,因果现前的时候,再去手忙脚乱,来不及。现在有机会的时候,好好修行,好好修习对治行,好好守持戒律,好好遵照S师的教言,如是依教奉行。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这就是最大的意义。这一切圣天菩萨讲得很清楚,应该好好思维。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
此《中观四百论广释》分三: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戊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分三:一、略示由念死门策发勤修解脱道不放逸行;二、广明修无常之理;三、明修无常的利益。
己二、(广明修无常之理)分三:一、修念生际必死;二、自己未解脱死怖不应专忧虑他死;三、教诲应当远离贪著尘事而勤修解脱道。
庚三、(教诲应当远离贪著尘事而勤修解脱道)分二:一、定须出离勿待死主治罚;二、教诲早舍尘事依静处。
辛二、教诲早舍尘事依静处:
学习了前面的内容,有些人对修行产生了一些意乐,对世间轮回产生了一些厌离心,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确实应该修行,但是他们认为应该把现在的事情全部处理好之后,把家庭、世间的一切事情全部圆满之后,才可以专心致治的修行解脱道。有这样一种想法。
下面进行破斥:
汝思作此已,后当往林间,
若作已后弃,作彼有何德。
你想把整个世间的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往寂静处修行,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费了很大力气把这些事情全部做完之后,还是要抛弃然后去修行,最后要抛弃还不如最初就抛弃,因为做这些事情是毫无意义的。
很多人有这样的邪执,认为如果要出家的话,应该以一种非常清爽的身份出家,应该把所有世间上的事情圆满了之后再去出家就比较好。现在很多人认为学佛、出家是等老了之后,退休了没事干了才去念佛、修行,年纪轻轻就出家或者修行,他们认为是一种不对的想法。他们认为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应该把家庭关系处好,把事业圆满,还有很多很多轮回的事情都应该全部做完之后,没什么可做的了,再去出家修行,这完全是一种非理作意,不应理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从现量可见的很多事实,或者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诫分析的话,一切世间上的琐事根本就没有一个圆满的时候。《前行》当中,或者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当中都提到过,世间上的琐事就好像小孩子做游戏一样,哪里有一个满足的时候呢?小孩子做游戏从早上做到晚上没有一点疲倦,没有一点厌烦,做完一个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在轮回当中,很多无意义的琐事也是这样没有穷尽的。
为什么一切琐事没有一个尽头呢?因为这些琐事是来自于自己的分别念,自己的分别念认为这个应该做,那个也应该做,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该那样做。自己的分别念无穷的缘故,从分别念所造的琐事也就没有穷尽。你想要把琐事完全圆满再出家修行,就永远没有这样机会。所以不应该等到琐事完全圆满的时候再出家修行,因为根本没有那样的时候。
既然没有琐事圆满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无垢光尊者也说过,不管是任何琐事,做是做不完的,但是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圆满了。我们在座的很多修行人或出家人,如果真的要待在世俗世间处理很多事情的话,肯定现在还没有处理完,但是一旦相续当中下决心了,一定要抛弃家庭、父母、子女,下了这样的决心之后,把这些琐事全部放下那一刹那开始,所有的琐事都已经圆满了。这是从心相续当中安立的,而不是在外表上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做完。
“汝思作此已,后当往林间”,像这样的邪慧分别者,想要把这些事情全部做完之后,再前往寂静的林间修行,这一方面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前面的第一层意思是讲如果你持执这样的分别念不舍弃的话,永远不会有修行的机会。
第二层意思,假使退一万步讲,你所有的琐事已经圆满,有那么一天的话,“若作已后弃”你把这些做圆满之后,然后把这些放弃了,然后出家了。我们可以观察,你辛辛苦苦做了很多琐事,做了很多带来,但是有什么结果呢?没有果。所以做这些事情没有什么必要。“作彼有何德”到底有什么功德利益呢?没有丝毫利益。
既然如此,我们现在站在如是的高度分析的时候,做完又放弃,还不如刚开始的时候就看破,不去做它,由此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使自己能够一心一意地修法。这才是智者应该做的行为。对这个问题圣天菩萨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破斥的。
比喻就是说,有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在路上看到很多形状不同的石块,他就停下来,把石块拿来磨,又磨成不同的形状。真正有智慧的人分析观察的时候,他这样做到底有什么用呢?是不是磨了去卖钱?或者做什么工程呢?实际上不是的,磨完之后把它扔掉又走了。所以他这样做的时候,一方面耽误了自己走路,一方面这个事情也没有一个结果,所以是一种愚痴的行为。对应很多修行人,有时候不了解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在轮回当中做很多无有意义的事情,做很多贪执的事情,其实没有什么很大的必要性。
还有一个比喻,一个人看到很多芒果掉到不净粪当中,他急忙把芒果捞起来用水去冲洗,别人问他冲洗这些芒果干什么?他说冲洗干净之后再扔掉,反正很脏了吃不了了。有智慧的人就会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反正都是不能吃,脏的时候不能吃,洗干净了也不能吃,还不如不洗,节省很多时间,也不会显示出自己的愚笨。这也是对应很多人贪恋于现在暂时的安乐,暂时的常有,认为应该把这些琐事处理圆满再去修行,实际上做完之后又把它抛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应该当下就下定决心,舍弃红尘当中的种种琐事,前往寂静林间修行。这是总的教诫。
还有一些单独的教诫,针对一些出家人,或者已经把粗大的琐事抛开的这些修行人,也是同样的。因为有时候我们认为这些颂词只是对尘世当中还放不下琐事的这些人讲的,我已经是出家人,所以我肯定没有这样的过失。前面分析过了,虽然我们形象上是出家人,但是如果还在顾恋亲友,还在耽著于自己的施主,或者经常名利放不下的话,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做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功德?没有什么功德。就算你联络了再多的施主,对父母联络了再多,你死的时候这有没有一个结果呢?没有,全部都要放弃,前往后世。所以这样观察的时候,现在做很多的琐事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就像《开户修心门扉》当中所讲的一样,很多修行人出家之后又耽著一些名闻利养,就好像脱离铁的镣铐又被麻绳捆住一样,从束缚自己修行方面没有什么差别。既然已经决定抛弃一切琐事出家修行,应该从这方面作出考虑,把所有这些虚假的现象看破,修学知足少欲、看破今生、修习无常等等,才可以使自己的心一心一意地专注在修行当中,对自他都有很大的意义。
己三、明修无常的利益:
这个科判所讲的修习无常的功德,不像《开启修心门扉》讲的很多很多广大的功德,并不是从那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抉择的。这里主要是讲如果修习了无常,会舍弃对我和我所的贪执,舍弃对我和我所的贪执之后,对死亡就没有很大的畏怖了。
可以从两个角度讲,一方面修持了无常之后,心相续当中对无常的到来已经有所准备,不管什么时候无常突然到来,自己也没有什么感到恐怖的,因为已经作好准备了。这是一个方面的现实意义。还有另外一个现实意义,因为修习了无常,前面讲过修习无常的目的并不是说知道我马上要死,这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通过修习无常鞭策我们修善法,如果真正在相续当中早早地生起了无常的念头的话,那么肯定身语意的行为都会跟随佛法而行持,会行持很多很多忏悔罪障,积累资粮的方便,什么时候死亡来临,根本没有什么畏惧的。
修习无常最下等者,死亡的时候也不会后悔;上等者非常欢喜;中等者无有畏惧,来了就来了。我们要做哪一等人,自己好好思维一下。如果死亡的时候生起很大后悔心的话,那么连修行人的名称都没办法获得,因为毕竟是遇到了殊胜的S师善知识,还有很多殊胜的正法,但是一点都没有修持,最后就会生起很大的后悔心,这样就不可能称之为修行人,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暇满人身。
这里主要是从这个角度称赞修无常的功德。所对治的邪见就是有些人认为,虽然应该出家修行,但是对于我和我所放舍不下,自己害怕,畏畏缩缩,不敢当机立断地修行。针对这样的邪分别,圣天菩萨说:
若谁有此念,思我定当死,
彼已舍贪故,于死更何畏。
实际上不需要有这样的分别,因为通过修持无常,必定会现前它殊胜的功德,并不是说什么结果都不会有。“若谁有此念,思我定当死”不管是哪个修行人,出家身份也好,在家身份也好,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如果相续当中真的生起了“我绝对要死的”定解——肯定必须要生起定解才行,并不是说通过理论大概了解,这样的力量不强,比如说我们通过学习这一品,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不应该贪著自己的身体、亲友,像这样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能不能在死亡的时候对自己有帮助呢?这种模糊的概念对自己是没什么帮助的。功德是有,在自己相续当中毕竟种下一个善妙的习气,但是这个习气成熟毕竟是在以后了,即生当中没有什么很现实的利益。——所以我们强调必须要产生定解,定解产生之后才能真正产生很强大的力量,自己真正会想不管活多长时间,死亡是绝对会到来的,而且死亡是不确定的,死亡的时候只有正法才能救护我,真正产生这样的定解的时候,才有下面的这种功德,“彼已舍贪故,于死更何畏。”
舍弃了什么贪执呢?舍弃了对我和我所的贪执。对我和我所什么样的贪执呢?常有的执著。认为我是常有的,我所比如我的亲属、子女、自己所拥有的财产等等,像这样的执著都可以舍弃。既然我和我所这么坚固的执著都可以舍弃了,那么对于死亡的来临有什么可怕的呢?没什么可怕的。
众生无始以来串习得最多的就是我执,这个串习的时间是最长的,而且是最坚固的。它是俱生的,不需要其他的教导,自己自然而然产生。把这么严重的粗大的我执——当然这里不是像破我品从胜义谛当中去破的——而是认为我是常有的这种执著,把这个破除之后,对我和我所常有的执著没有了。既然一切都没有常有的,就知道死亡是肯定会来的,相续当中早就做好一种准备了,自己就没什么畏惧。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死亡很恐怖呢?就是因为死亡没有来临之前,他就对我、我的生命有一种严重的、深厚的实执,认为我不会死,我要等很多年之后才死,我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他相续当中有这么严重的常执,他也没做死亡的准备,有一天突然生了一个重病,医生告诉他还有三天的寿命了,或者马上要死了,这个时候马上就很恐怖,因为从来没有对治过,心里从来没有做过准备,这样的痛苦一旦来临的时候,根本就没办法对治,所以生起很大的畏怖。
修行人因为早就做好准备了,一方面从心理上做好准备,一方面从对治死主的资粮方面也做好准备了,这个时候就对死没什么畏怖的。这就是修习无常的功德。作为修行人来讲,必须到达到这个界限,对死无所谓。米拉日巴尊者也是这样讲的,刚开始的时候他非常畏怖死,因为他造了很严重的罪业,他知道死了之后没什么选择,肯定是堕入地狱的,他因为害怕堕地狱的缘故,就很害怕死亡,因为害怕死亡的缘故,他就非常精进地修持,所以一生当中他就成就了佛果。他最后说,现在死亡什么时候到来,我根本不害怕,因为我已经有死亡的把握了。以前的大德给我们做了殊胜的示现,他们的行为就是我们的楷模,我们作为后辈也应该如是地去修习,获得如是的功德。
比喻中说,一个人有一个金手镯,它可以分辨食品有没有毒性。每次吃食物之前,拿这个金手镯一试,变色的话马上就把食物抛弃,自己就不会受到有毒食品的损害。
这个金手镯就代表无常的修法,如果修行人相续当中拥有了无常的“金手镯”,拥有了这样的功德,用无常去试一切万法,不管什么法都可以通过无常去试探。对自己的身体用无常的修法去试验,是无常的,抛弃了;对亲友、父母的执著,用无常的修法一试,也是没有什么真实义的,抛弃了。用无常的金手镯一一试的时候,都知道没有一个常有的,常有的实执全部抛弃了,不会耽著常有,就不会受到常有执著的烦恼,也不会受到常有过患的伤害。就好像把有毒的食物抛弃之后不会受到伤害一样。同样的道理,修行人必须要相续当中生起无常,才能修持殊胜的正法。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