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释量论·成量品》18 (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敬请关注
山谷明月
今
/
日
/
推
/
荐
#02
#01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下)
上集回顾
本集讲记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寅二(非由一一分支生)分二:真实及破彼遣过。
“非由一一分支生”,不是所有的分支共同产生,而是由一一分支生,心识也不可能由单一的一个个的分支产生的。
“真实及破彼遣过”,这个道理分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真实”,真实的分析一一分支不可能产生;第二个是“及破彼遣过”,即遣除对方的答复,进一步地讲不可能是由一一分支产生的,通过答复来进一步地深挖。
卯一、真实:
纵各具能力,同时生多体。
对方说,并不是所有的分支俱全了,才可以产生心识。前面的过失太明显了,其实这个过程就是遣除我们相续当中,一层层邪见的过程,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的邪见特别的多,虽然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也讲了,“邪见无边故,一一难破尽”,所有的众生邪见无边无际,一个个去破没有必要,也是做不到的,但是把所有的邪见集中起来,统一从大的方面破斥,应该是可以的。
对方认为心是身体产生,我们就分析,既然是身体产生,是有支的身体产生的,还是分支的身体产生的呢?对于有支的身体产生,前面已经通过一个大科判观察完了,这是不可能的,具有很大的过失。现在分析分支产生,分支产生有两种,一个是所有的分支俱全,通过前面的颂词讲了,这也是有问题的,下面开始讲了一个一个的分支。
分析的时候,抽丝剥茧地把这些邪见拿出来一个一个的破掉,最后我们就会知道,身体产生心识有很大的过失。如果身体的色法产生不了心识,外面的桌子板凳、山河大地能够产生心识当然更不现实了。观察完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身体产生心识的确是不可取的,没有一个真实支持它建立的基础。大恩S师很早以前就说过,如果真正要破掉很多邪见,一定要学《成量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就可以体会到大恩S师迫切地希望我们学习《成量品》的原因。
“纵各具能力”,如果所有的分支集聚在一起没办法产生心识,对方就说,是在一个个分支当中产生。科判中没有讲得很明显,从意思来讲,也可以分两个方面。因为人有很多器官、很多组成部分,是每个分支都具有能力,还是有些器官不具有能力,而是某个器官具有能力,或者其中的某个因缘具有能力?到底是哪一个呢?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讲。
首先如果是一一分支生,这是科判中讲的。下面的呼吸从某一个因缘来讲,并不是那种意义上的分支,只是认为呼吸就是其中一个因,有着主导的作用,其他可以忽略。我们通过破呼吸的根据,也可以把其他我们认为很重要的器官放在上面来破,道理差不多是一样的。
如果说是一一的分支产生,每个分支上面是不是都有产生意识的功能呢?如果是每一个分支产生,应该都具有产生意识的能力。如果分工合作产生的意识,其实和前面的差不多。如果每个分支都有产生能力,就会产生很多意识了。对方说,不是说每个分支都有,而是说每个分支具有一部分的能力,其实和前面一样的,也必须要所有的分支俱全,才能产生一个心识,相当于又回到了原点。如果一一分支都能产生心识,说明每个分支都应该具有产生意识的能力。
“纵各具”,纵然是每个分支都有产生意识的能力,又出现了其他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呢?因为分支太多了,我们从外表来看,大的方面就有头、躯干、两手、两脚;从内在来讲,还有那么多的内脏。然后头上面还有五官,到底是哪一个呢?分支是为数众多的。如果每一个分支都有产生意识的能力,比如四肢再加上头、躯干,至少来讲那也是六个意识。每一个分支都可以产生,对不对?头产生一个意识是一个意识,一只手产生一个意识就是二个意识,另外一只手、躯干、两脚又会分别产生一个,像这样就会有六个意识。细分还有大脑,很多内脏等等,它们都有各自的功能。因齐全了,果是一定会生的。因为所有的分支都有产生意识的功能,所以每个应该都会产生一个,它们都是因,具有产生心识的功能,就是说有多少个分支就会产生多少个意识。
而且这还是粗分,细分就会更多了,比如头上面有五官,手臂上面有上臂、小臂、手掌、手指、指甲、皮肤,把这些东西一一地分下来就有成百上千。如果每个都是产生意识的因,一个人就会具足成百上千个意识,这是不行的。如果是一个刹那显现一个意识的作用,从时间上来讲,前面的灭了后面产生可以,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具有很多意识同时来分别,所有的人没有发现过有这么多的意识,就一个意识。就是执著一个我,认为这个意识是我。
如果有很多意识,就有很多个我,就像一个市场,或者一个经堂里,有成百上千人,这么多的人每个都有一套意识,这时候应该有这么多套相续才对。每个人都是一套相续,只有一个意识,一个人有成百上千的意识,这是肯定不行的。如果同时之间产生这么多的话就肯定是有问题的。因此从大家的经验从现量来看的时候,就会没办法安立。如果一个人有很多意识,应该变成了无数个相续,但是我们只承认一个我有一个相续,不可能承许很多相续,现实的情况当中,一个人的相续当中,这么多意识同时运作的情况哪里会有?不可能存在。
如果是一个一个分支产生,为什么叫产生呢?因为它们都是因,产生不了就不是因了。既然是一一分支中产生,就说明一一分支都是因。如果每个分支都是因,就可以产生心识。因为分支众多的缘故,所以产生的意识也是无量无边的,应该特别特别多。如果把身体再分的话,会有很多部分,可以分成很多微尘等等,像这样就会有太多分支了。我们不能说无分微尘不是它的分支,无分微尘也是它的分支,如果分支能够具足产生它的因,都可以产生的。
如果是各具能力,同时生多体,尽管对方在这里还可以作一些其他微细的辨别,不管怎么说,人只有一个意识,除非是一个分支,没有其他的分支,这样就是一个因一个果。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不会错乱。如果没办法产生,就不是因;如果能够产生,就可以安立为因。众生只有一个意识这是决定的,如果你说是分支产生的,心脏不是大脑,如果心脏产生的,大脑就不是了;如果大脑产生的,心脏也不是了,没办法真实安立。而且心脏也不可能是无分一体的,心脏的内外、左右、中间等等,都有很多分支,真实来讲安立不了。
虽然可以从比较微细的地方去做一些反驳,但是一个人只有一个意识的缘故,因和果对应,只有安立一个分支,比如心脏这个分支,心脏的前后左右哪个是?如果安立中间的一个,旁边的那个不是吗?没办法产生心识吗?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说法。如果都是分支,都有产生的能力,这个问题就大了,就像“真实”的科判下面讲的一样,就算你各具能力同时生多体,即便可以同时产生多体的意识,一个人哪有这么多的意识呢?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安立不了分支产生。
再回到刚刚讲的问题,在自己的分别念没有遇到敏锐的智慧之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是这样的,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当遇到了尖锐的理论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理直气壮的,或者想当然认为正确的东西很多都是假的,这方面经不起观察。真正观察的时候,发现无始以来自己错谬得离谱,如果不学习还会一直错下去。
轮回里看不到底,我们一直在轮回当中飘,会不会在哪一天把轮回坐穿了?轮回中永远不会有那种情况。这是从心上安立的,而且也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房子,如果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牢房,这个牢房是用铁做的,我一直坐下去就会把牢底坐穿了。没有物质上所谓外境的轮回,轮回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心上一直都在不断地创造它的因缘,哪里会有自动终结的时候呢?只会不断地复制轮回。乃至于有一天自己真实地觉悟了,哦,这就是梦境,第一层梦第二层梦第三层梦第四层梦,如果你真正觉悟这是一种虚妄,要从梦境当中醒来了,这时候就可以脱离轮回。否则想在迷梦当中自动停止,那是没有的。你一直睡着,梦不会终止,只有醒来了才可以。
我们如果一直迷惑下去,这个迷惑本身就是催生轮回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你没有想要去摧破迷惑,而是培植迷惑,让它自动的停止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通过已经觉悟的佛菩萨、S师们进入到我们的梦中来告诉我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然后哪些是暂时对的,哪些是究竟对的,这样慢慢地告诉我们,也告诉了我们规避一些对于觉悟来讲错误的行为,应该做一些对于我们觉悟有利的行为。这样一五一十的告诉我们,不单单让我们了知。了知了不去做还是不行,所以了知之后,还要去精勤于苏醒的方便。你单单知道是梦还不行,必须要去勤奋,就像麦彭仁波切讲的一样,你在梦中还要去精勤于苏醒的方便,怎么样才能醒过来,对于一二三四五的步骤,必须要努力去做,我们的努力够了,自然而然会在梦中醒过来了。
我们现在学习这么多的教法,大恩S师经常告诉我们,这个是假的,那个是虚幻的,我们现在正在梦中,觉悟就要醒过来。醒过来之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假的,没有实义。如果我们不去做,也没办法自动醒过来,必须要作让它醒过来的种种因素。虽然梦中所做的都是假的,但是这些假的修行你不做,也没办法通过这种虚妄对治另外一种虚妄。
大恩S师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讲辨别如幻的时候,也是讲了这些问题,就是用一种虚幻去对治另外一种虚幻,用虚幻的菩提心、空正见等修行去对治我们认为轮回存在的虚幻。通过一种虚幻对治另外一种虚幻,最后两种虚幻都会消失的。
当我们觉悟的时候,真正生起了无分别智,就会发现以前的修行都是虚幻对虚幻,但是如果当时没有用这种方法是醒不过来。分别念到底有没有用呢?善分别念肯定是可以对治恶分别念的,靠近实相的分别念肯定可以对治执著实有的分别念,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分别念没有用,分别念其实也分好坏,或者随顺于轮回,还是随顺于实相?
这些我们一个一个讲的内容,其实也是在S师或者佛陀告诉我们的智慧当中去缘取,虽然闻思都是一些分别念等等,但是必定缘的是世俗的真实或者究竟的真实。当我们的分别念不断地去缘般若的时候,般若思想就会逐渐的深入到我们的分别念当中来,通过般若智慧的影响,我们分别念的心识逐渐也会相应于实相,这方面我们在不断学习过程的当中,应该有所领悟。
卯二(破彼遣过)分二:遮破及自不相同。
对方要做一些回辩,就是对于我们给他们讲的过失需要遣除。因为不遣除过失他们的观点成立不了,所以就要遣除。破彼遣过是我们要破除他们遣除过失的回复。分了两方面,第一个是遮破,第二个是自不相同,就是说自宗没有这样的过失。因为我们在破别人的时候,对方会说你们的观点不是一样的吗?破了我,你们的观点也成立不了。所以当我们在破别人观点的时候,还有一个需要做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破别人时,如果别人把我们破他们的理论反过来观察我们的观点时,我们要知道自己是没有这个过失的,完成了这个之后,才可以算是真实的胜利。否则的话,当我们畅快淋漓的破完别人,别人再把这个理论反回来之后,我们觉得自己好像也是一样的,最后做了半天还是等于零。中观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破完别人,别人也会说你们中观宗不也有这种过失吗?我们说我们没有这个过失,然后能够善巧地解释这个问题,这里面也是自不相同。
辰一(遮破)分二:略说以及广宣说。
遮破什么呢?遮破对方的回答。分为两方面,第一个是略说,第二个是广宣说。
巳一、略说:
相同多体故,呼吸非决定。
如果每个分支都是因,能够产生心识,心识就会变得无量无边了。对方当然不能接受这个问题,否则过失就太大了,为了挽回自己的失败,不承认这个问题。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呢?他们说并没有很多意识在一个时间当中产生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意识的因不单单是身体,呼吸也是它的因,呼吸只有一个的缘故,所以只能产生一个意识。就是说产生心识的因不仅仅是身体,气息也是一个。从这个方面开始转移了,从很多的因转到只有一个呼吸是它的因。如果继续承许这么多的分支都是因,其实有很多的过失。
他们也没有直接说我们现在不承认分支是因,只是承认气息,这样说的问题也很大。他们说,意识的因不单单是身体,气息也是它的因,开始把产生心识的因,从身体的分支转成了呼吸。因为他们认为呼吸就是一个,所以一个呼吸的因产生一个意识。这一点也不合理,真正来讲,呼吸不可分的一体是不存在的,他们是这样讲的。
我们分析观察的时候,说“相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谓的呼吸和前面分支的道理是相同的,虽然你们说这是一个呼吸,但是就像在不观察的时候,大家也认为的一个人、一辆车一样。不认真的时候,似乎都是一,真正分析的时候就是相同,什么相同呢?和一个身体具有很多分支是相同的,虽然它是一个身体,但是也可以具有很多分支,这方面都是相同的。所谓的一个人一个呼吸,也是宽泛粗糙的安立方法,如果稍微严格一点,我们就会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相同的意思就是说安立一个呼吸和安立分支的情况是一样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所谓整体,只有一个的状态。
“多体故,呼吸非决定”,意思就是讲其实分支是多体的,它产生了很多的意识,其实你的呼吸也是多体的。为什么呢?我们不要说你活了几十岁,有多少次的呼吸,即便是早上醒来的时候,从你第一次的呼吸开始,到了下午你呼吸了多少次,这是一个整体吗?根本不是。一呼一吸算一个,呼和吸已经很多次了,而且一个呼吸当中,呼出去然后再吸进来,这个过程其实也可以分隔成很多个。从时间方面,从生到死之间有多少次呼吸,还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呼吸的粗细,就像跑步、上楼,或者很累的时候,呼吸变得很急促;打坐修法的时候,呼吸就会绵长细微。这些方面其实有很多差异,根本不是一个所谓不可分割的整体。呼吸有很多种,有时你的呼吸可能是带了病毒的,比如生病的时候,不注意的话,呼吸有可能就会传染,有时就是健康的,很多时候呼吸不是一体的,也是多体的一种自性。
它是多体的自性,而呼吸又是产生心识的因,如果把这几个因素综合起来,还能说一个呼吸产生一个意识吗?呼吸有这么多不同的种类,哪个是产生心识的因?如果今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个呼吸是产生心识的因,你的心识也没办法延续了,第二个呼吸就不是因了,心识也不会有了。这样只能说所有的呼吸都是因,如果所有的呼吸都是因,你的呼吸又有这么多种类,意识也应该有很多种,所以说非决定。“非决定”是什么意思呢?不能决定说一个呼吸产生一个心识,呼吸决定是作为心识的因,这是无法安立的,肯定会产生很多的心识。
按照道理来分析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的,对方虽然想要通过呼吸来挽救,但是挽救不了,没办法找到一个常一的呼吸,这是没办法安立的。
这个地方类似于什么呢?类似于一个因产生一个果,前面是众多的分支,现在的呼吸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支,但是意思是一样的。如果其他的都不是,只有心脏产生心识,就是一个分支,通过这个道理来分析也是一样的。所谓的心脏是一体的吗?也不是一体的。小时候或者现在的心脏,通过时间的推移,身体方面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和这个地方分析的意思差不多。不管大脑产生,还是心脏产生,哪个分支产生心识,在真实意义上都是没办法安立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非常粗大,认为这就是心脏、大脑产生的,真正分析的时候有很多的漏洞,凭借自力来讲,以我们粗糙的分别念观察不了,如果借助于祖师大德们的智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进行分析观察,最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很多想法都是很粗糙的,经不起分析,也安立不了。这方面没有一个真实的理论能够去支持这种观点,如果没有理论的话,你一个人在家里可以随便讲,明明找不到根据,你还要说的话,其实就和疯子差不多了。你们要安立观点,必须要有真实的理论来支持,否则很难安立了。
巳二(广宣说)分二:无分一类息非因;有分他类非是因。
科判分二,第一个是“无分一类息非因”。什么是“无分一类”呢?就是没有分别一个整体的息,“息”就是呼吸。就是说不可分割的一个的整体呼吸,不是产生心识的因。第二个是“有分他类非是因”,可以分成很多本体的呼吸也不是因,分析观察的时候,两个都不是因。
午一、无分一类息非因:
纵一然多明,彼因恒存故。
若非多之因,渐非无别故。
我们在前面的颂词当中给对方讲了这个过失,就是说气息也一样是多体的。对方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气息和身体的分支是不一样的,身体的分支有很多,而气息只有一个,即一个呼吸是一个整体,它没有分支,如果承认有分支就会有过失了。他们说,呼吸没有很多分支,它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它是常一的自性,无分的一体。虽然没有直接讲常一,但是我们在破的时候,“彼因恒存故”,在有些注释当中,直接就是说这是常一的。这里没有讲是常一的,但是如果是真实的一体,不可能不是常的,因为如果安立一个没有分支,或者真实的一体,如果有第一刹那、第二刹那就不是一,而是多体了。
如果要真实安立一个整体,就没办法去分解,从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没有分支。另外,也不可能从第一刹那到第二刹那。如果是第一刹那、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第四刹那,有这么多就说明已经有了变化,不是一。如果要保持一个一,第一个不可以有分支,第二个不可能变化,不可能消亡。如果消亡了,第二刹那没有呼吸了,这方面也是不合理的。如果第一刹那消亡了,又会出现第二个,气息一样还是有多体,只不过不是同时很多分支的多体,而是说一刹那、两刹那乃至于一百个刹那,这也是一种多体。如果是真实的一体,只有安立恒常的一,才能符合它的条件。
对方认为我们的气息和身体的分支不一样,没有很多,只有一个,所以呼吸它是无分的一体,他们认为把呼吸的这个因安立为一体的时候,产生一个意识就没有上述的过失了。这个问题前面也讲了,前面是略说,这是广说,应该是一样的意思,只不过是更明显的把呼吸安立成一个整体。
“纵一然多明,彼因恒存故”,“纵一”,前面我们在略破中已经讲了,其实分析的时候根本不是所谓的一体。因为前面我们已经从时间、粗细等分析过了。“纵一”,我们不深究这个问题,即便是按照你们所承认的一体,退一万步说,就算一体是成立的。“然多明”,“多明”的意思就分别念很多,这也是很明显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念众多这是很明显的。
如果你的气息是一个一体产生意识的因,我们说这个你们承认了吧?对方说承认。就是说第一个,气息是产生心识的因;第二个,气息只有一个实一整体的自性。如果这样承许了,我们说通过气息而产生的果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只有一个吗?分别心众多这一点承不承认?这是承认的。因为我们要分别过去、现在、未来,分别瓶子、柱子等等,所以一天产生很多分别心这是很明显的。“纵一”,纵然我们承许气息是一,“然多明”,“多”是分别念很多,“明”就是很明显,这是显而易见的。
“彼因恒存故”,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把两个问题汇集起来观察的时候,这个矛盾就突显出来了,突显了什么矛盾呢?如果他的因是一体的,这么多的分别念应该顿时出现,即在一个时间当中出现很多的分别念。一个时间就是同时,在一刹那当中,这么的多分别念应该同时生起来。为什么呢?“彼因恒存故”,因为它的因是恒存的,而且是不变的,如果因是恒常的一,就是不变的。如果气息是整体的,而且是常一的,以这些常一的气息作为因,产生的分别念很多。
其实他的想法或者我们的实际情况,分别念是次第产生的,第一刹那缘瓶子,第二刹那分别柱子,第三刹那再去分别张三、李四。虽然我们的分别念很多,但它是次第生的。这时我们要发一个过失,如果这些分别的果都是依靠气息的因产生,这些次第产生的分别念应该顿时出现,即一个时间当中顿时出现这么多分别念。这是一个过失。
在一个时间当中所有分别念顿时出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对方不承认,但是必须要承认。为什么必须要承认呢?“彼因恒存故”,这是它的根据。因为你们承认这个因是整体的一,而且是恒存的缘故,既然它的因是一体,恒时存在的,不是次第出现的,如果因是次第出现的,它的果就是次第的;如果它的因是整体的一,它的果怎么可能是次第的呢?它的果如果是次第的,就说明它的因是次第,它的因也会有变化。如果因是次第出现的,就不是一个整体。如果它的因是整体的一,不变化的,它的果也不可能变化,不会有次第出现的情况,只有顿时出现,而顿时出现也不可能是实际情况。
众生这么多的心识哪些是一个时间中顿时出现的呢?都是次第出现,对不对?看到某个对境的时候就会产生心识,再看到另外一个对境的时候,又产生了另外一个分别,都是次第出现的,而不是顿时出现的。
按照对方的观点是应该顿时出现,顿时出现不合适,也没有顿时出现,说明了什么情况呢?因为分别念次第出现很明显,这是没有争议的,所以真正地由果而推因,只能说明你们所谓的无分或者一体的呼吸是不合理的。
本来所谓一体的呼吸,我们前面讲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谓的呼吸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退一万步说,即便承认你们这是一个,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无法避免。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所有的心识应该顿时出现,不分前后,没有次第。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因没有次第,因是一体的,不是多体的。如果你的因是多体的,或者刹那生灭。有时候有可能是很多个,但是你的因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它是常一的,所有的因在这儿,很多果也是明显的。这么多心识的果已经出现了,而且是常一的呼吸产生的。如果把因和果的关系放在一起,再做个分析,只有出现两种情况。如果承认心识是次第的,气息不可能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如果你说我的气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果就不可能是次第出现的。现在你的因是整体的,果也应该是顿时出现的,但是不可能顿时出现,第一,不合理,第二,也没有这样出现。只有反推出你们所谓的不可分割的因有问题,不能这样安立。这是属于两难的境地,要不然就违背名言,违背大家的实际情况,要不然就舍弃他们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有问题。
中观观察胜义谛的时候,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观察,找出对方论式中的漏洞,指出荒谬之处,然后让我们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这是“彼因恒存故”。这两句主要是通过心识应该顿时出现的过失来破斥的。
“若非多之因,渐非无别故”,第一,“若非多之因”,他们说呼吸虽然是恒常的,但是也不会同时变成很多意识的因,只能产生一个意识。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渐非无别故”,就是说渐次产生意识也不合适。如果呼吸不会产生很多意识,只能产生一个意识,如果它只是一个意识的因,我们分析的时候,就是“渐非无别故”。这方面其实也有问题,什么问题呢?第一,这样就只能产生一个意识,而我们的意识这么多,这么多的意识到底哪一个是呼吸产生的?如果定了,第一号意识是呼吸产生的,第二号、第三号、第四号意识是谁产生的?无因生,还是其他的因产生的?
第二,“渐非无别故”,还可以分析,如果你的这个因是常一的,那就不起作用了,也没办法产生逐渐出现的意识,或者常一的因产生一个意识。“渐非”,不可能让意识逐渐出现。为什么呢?“无别故”。这个常法,一体的心识是前后无别,恒常不变的,产生一个就不能变化了,如果只能产生一个果,我们有这么多差别的意识,比如信心、贪心、嗔心等等,就不可能逐渐出现了,也不可能出现这么多。因为你的因不变,所以说它的果也不可能有变化的。即便气息不是产生无数的因,它也不可能产生,因为它是常法的缘故,无别故,即不变化的缘故。
渐次出现的心识的因到底是什么?肯定就不是气息了。因为因和果不相应。我们平时讲的时候,不管能见和所见,就是说心识和对境、因和果之间的关系都是决定的,也就是说因具足了,就可以产生果。产生不了果就不是因,如果是因,一定要产生果。什么样的因产生什么样的果,这是决定的。如果是稻子的因,只能产生稻子;如果是麦子的因,只能产生麦子;如果是西瓜的因,只能产生西瓜。
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而且因能力的强弱对于果的产生,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因的时候产生,因灭的时候果就灭了,因强果就强,因弱果就弱,这方面是决定性的。如果你的因是一体不变的,它的果怎么可能逐渐产生这么多的变化呢?因和果不对应,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怎么安立?
不管怎么说,我们在辩论,或者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因和果之间的对应关系搞清楚。这不是按照我们的分别念随便来的,因和果之间的确有种随存随灭的关系,因有果就有,因无果就无,这个关系非常重要。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如果没有重视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在有些问题上就会搞不清楚。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对于因和果之间的因缘法则没有搞清楚,我们修行中,取舍善因和恶因的时候,善的应该取,恶的应该舍,这个关系没有理顺,没有产生定解,我们的内心当中也会有疑惑,或者有些时候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还是在做。这是什么原因呢?还是对因果之间的法则、规律没有产生决定性。如果完完全全产生了决定性,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讲的一样,大家对于因果都产生了坚固的信心,像他那样的苦行,一般人也可以做得到。
不单单是这里要观察因果的规律,在破外道的时候,因果的规律很重要,在修行的时候,这种智慧还是会影响到我们平时取舍因果的质量,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关键。只不过不同的教义会对我们带来不同的触动,有时是通过佛的教言产生触动,有时是通过推理产生触动,有时可能看一些公案、事例产生触动,有时可能是在积资净障的时候,对于因果法则产生触动。反正我们对不同的教典产生的触动不一样,不管怎么说,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应该去了知。
我们不知道哪方面的教义对我们真正的深信因果、取舍因果、修行的决心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帮助。我们不知道来自于哪个地方,有些时候当我们积资净障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本书、一个人,或某种观点、推理、教言,一下子能够触动我们,然后我们的思想、修行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有时我们会说,你为什么不早和我说这句话呢?可能在不同的地方,这些话说了很多次,但是我们的因缘不到,听了之后没什么感觉;当我们的因缘到了之后,那句话就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触动。
不断地修学和积资净障对我们内心当中的转变有很大帮助,看起来就是千篇一律地在念诵、修法,好像没什么感觉一样。我们平时做的时候,总有一天某个教言就会打动我们,成为我们开悟的因,这方面非常有可能。
我们平时总喜欢盯着那些有感觉的修法,比如哪天见到某个大德,对他有感觉,觉得他很厉害,或者有时对某个法好像有感觉,我们觉得很厉害。平时比较常规的闻思修行,我们觉得好像没有意义,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有时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绝对不可能是浪费时间,如果我们修行正确、发心正确,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刚刚我们讲的一样,都是在为了以后的某一个时间的到来在做准备。如果你准备好了,那个时间到来了,你就可以得到真实的利益;如果你没有准备好,那个时间是没办法到来的。即便这样的教言反复出现,对我们来讲可能起不到实际的作用,这种情况也非常多。
平常的闻思修行,我们不要认为没有用,肯定是有用的。就像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分别念是对的,但是我们的分别念一次又一次地被证实就是错的。S师告诉我们的一些修行方式,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慢慢去做。虽然得到觉受非常好,但是千万不要小看、轻视、忽略平时那些没有感觉的修行。很多没有感觉的修行坚持下去之后,最后就会有一种感觉。
如果我们每天都盼望能有感觉,这种心态也不一定能够让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我们觉得这么长时间没有感觉,是不是应该换一个了?天天盯着感觉,如果感觉不出来,很有可能就放弃了。可能你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就出现感觉了,不过你却放弃了。我们每天那些看不到什么,听不到什么,也没有什么感觉的修行,其实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很多修行就是在平常心当中修,不要每天盯着感应。
S师也告诉我们,修法应该是心产生的一种震动。虽然应该有感觉,但是我们也不要天天盯着这个。如果我们天天盯着这个,觉得应该出现感觉,时间长了之后,可能就失去耐心了。如果我们习惯了没有感觉的修行,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反正就是这样了,有没有感觉无所谓,修的时候也不去注意自己修行的发心、质量,这方面也不对。就是说不要天天盯着这个,这也是一种中道。
一息取多境,故彼生不定。
若一识知多,彼成同时性,
无违故次第,缘取亦不成,
无有差别故。
对方说了一个气息是产生一个意识的因,他们认为气息只有一个,然后意识也是只有一个。虽然我们的心识可以有很多,但不是说同时出现很多个意识,而是在一天时间当中可以次第出现很多的意识。对方认为的一个整体的呼吸产生一个意识的说法和现量相违,怎么相违呢?“一息取多境,故彼生不定”。如果呼吸是产生意识的因,我们在一个呼吸的时间当中,不管是呼吸算一个,还是呼算一个吸算一个,在呼吸的时间当中,已经产生了若干个意识。
因和果之间要互相对应,如果严格意义上来讲,一个呼吸产生一个意识,那就只能在一呼一吸完成之后产生一个意识,然后再一呼一吸之后,又产生一个意识,这是一个呼吸一个意识的意思。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一息取多境”,通过一个呼吸我们产生了很多个缘外境的心。因为我们的心识很快,当一呼吸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很多个缘外境的心了,所以说“故彼生不定”,这种呼吸的因产生一个意识的说法不决定。
怎么可能是一个呼吸产生一个意识呢?因为在一个呼吸的时候,我们已经产生了若干个缘外境的心了,所以我们的意识也不是说配合呼吸,只能产生一个。我们在呼吸的过程当中,一呼一吸的一秒钟或者两秒钟的时间当中已经产生了很多意识。比如在打坐的时候,可能一个呼吸很长,或者运动的时候,一个呼吸很短,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产生很多个缘不同外境的意识,意识可以在很快的刹那当中产生很多个。如果是一个呼吸产生一个心识,因和果之间就没办法对应了。
刚刚说因和果之间应该是相应的,一个因一个果,如果一个呼吸产生一个心,就像刚才我们分析的一样,在这个呼吸的时间内,所产生的若干个取外境的心当中,哪个心是呼吸产生的?如果你们说一号心识是呼吸产生的,那我们说二号、三号、四号是谁产生的,要不然是别的法产生的,要不然就是无因生的。我们分析的时候,所谓的一个呼吸产生一个心的说法是没办法安立的。“一息取多境”,在一个呼吸当中可以产生取很多境的识,它的因和果不相应的缘故,“故彼生不定”,就是生不定。
“若一识知多,彼成同时性,无违故”,到这里断句,这是一个意思。“若一识知多”,他们说没有过失,虽然只是一个心识,“知多”,但是一个心识可以了知多个外境。“彼成同时性,无违故”,应该变成什么呢?“彼”是心识,应该成立心识在一个时间当中,同时可以了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外境。因为一个识可以了知这么多境的缘故,所以心识应该变成同时,即在一个时间当中不是次第的,可以认知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外境。
因为心识可以了知外境,它是能取,如果有能取的时候所取也应该存在,而你的心识有这么多。在《量理宝藏论》和《俱舍论》当中讲,根识和意识不一样,根识只能了知现在存在的法,对于过去、未来的法了知不了。而意识可以缘过去、未来的法,比如我们的分别念可以想昨天、明天的法,也可以缘现在的法,而我们的眼识不可能看到昨天或者明天的瓶子,只能看现在的瓶子。
如果你的意识可以了知众多外境,相当于同时可以了知过去、现在、未来法的一切境。意识就有这个功能,“无违故”,什么无违故呢?因为它是多个心识,然后了知多法,并没有什么违背的缘故,所以可以同时存在。为什么没有违背呢?大恩S师在注释当中也讲了,能取存在所取也应该存在。什么是能取?心识是能取。有能取也应该有所取,而现在的能取是了知多个外境的能取,能取存在,所取肯定会存在,就是说所取应该现前、被了知。
意识的心可以缘过去,也可以缘未来,应该在一个时间当中,缘过去、未来和现在所有的境。它本来是次第的,但是如果一个心识可以了知众多外境,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心识就可以同时认知过去、未来。因为它是存在的,本来是一个心识,又可以了知很多外境,那就应该同时认知,就像在不同时间当中认知外境一样。比如在第一刹那,我的意识在缘过去的法;在第二刹那,我的意识开始缘未来的法,本来有时间限制的,在不同时间段认知不同的外境,这个情况是存在的。
同样,在同一个时间,也应该认知前后一切外境,为什么呢?因为心识是一体的缘故,一个心识有这么多作用。就像不同的时间可以缘不同的境一样,一个时间当中也可以缘不同的境,因为它是无分的心识,一个气息产生一个心识,它的因如果是这样的,它的果也是这样的。因和果之间没有相应的缘故,所以如果它的因变化,它的果就会变化;它的因不变,它的果也不变化,它的因如果是实有的一种因,它的果也应该是这样的。因和果之间,如果因变化了,果就变化了,如果因不变,果就不变,有这样一种特性。
心识是无分实有的缘故,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就可以在一个时间当中缘所有的法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时间当中缘所有的法,我们也做不到,只有在第一刹那缘某一个法,第二个刹那再缘别的法。心识的功能还没有那么强大,做不到这种事情,这也是不符合情况的。
“若一识知多,彼成同时性,无违故”,没有违背的缘故,就是说同时了知多体不违背,就像次第了知多体一样,同时也可以了知多体。次第了知多体,因为自己的心识可以有这个功能,能取存在所取就存在,所以心识了知外境的种类就这么多。
就像不同时可以认知多境一样,同时也可以认知多境。为什么呢?因为在一个心识当中已经具有了所有了知外境的功能,为什么不能了知呢?它可以了知,所以它不是次第性,而是同时存在的。在一个时间当中能够具足,当然可以同时了知这么多境,但是这没办法安立的。
“次第,缘取亦不成,无有差别故”,对方说并不是说同时缘取前后一切外境,这是有过失的,而是在不同时间当中次第缘取,所以说次第缘取,对方讲次第缘取。我们说,“亦不成”,次第缘取是亦不成,也是成立不了的。为什么没办法次第缘取呢?“无有差别故”。因为它的因没有差别,所以它的果也没有差别。
这里主要是对方说心识是次第缘取外境,我们说这个不成。为什么不成呢?“无有差别故”。因为它的因没有前后差别,它的果也绝对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因存在果应该存在,如果你的因不存在,果还存在,果应该也变成恒常,或者变成无因生了。只有无因的情况之下,你的果可以恒存。如果你的因存在,你的果一定存在;如果你的因不存在,你的果就不存在。如果因是恒存的,它的果为什么不恒存呢?如果它的果恒存为什么不能次第出现呢?
如果果恒存就不可能次第出现,就是说次第缘取亦不成。为什么呢?无有差别故。这就是个因,无有差别的因就是推理的意思。首先无有差别用在呼吸上面,它是一体的无有差别。然后因为呼吸无有差别,导致它的果也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因存在果必定要同时出生,这就不应该有次第。如果果有次第,就说明因应该有次第,如果因没有次第,果不可能有次第。我们要比较熟悉因果之间的规律,如果把因果之间的规律搞清楚了,这里面分析起来就会比较容易懂;如果因果的规律没有分析清楚,就有点搞不清楚。
为什么因实有存在,它的果就不能次第出生的,他们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分析的时候,就是对于因和果内部之间的原则要搞清楚,而不是说我觉得是这样那样,我们觉得是没有用的,必须要符合于实际情况。把因和果之间的规律搞清楚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因已经是决定的,他们安立的因是常一,如果因常一,没有差别,果也不可能有差别;如果果有差别,说明不是这个果的因,因和果之间不相应,不是随生随灭的关系。要不然不是这个果的因,要不然这个果就是无因的,无有差别故就是一个真实的因,了知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对方的观点是无法安立的。
未完待续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