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24:正论之二十 返回

经典解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24:正论之二十

HDZGGW 正觉海 2024-03-09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观察的结果。

要超越六道轮回,至少要证悟人无我。



4.观察的结果

如果根本不想什么解脱不解脱,只是想在轮回当中日子过得好一点,就心满意足了,什么前生后世也不管,只要今生能吃喝玩乐,就没有什么别的需求了,像这种安于现状的人,就不需要去学这些理论,也不需要去观察空性。比如说,虽然微观世界当中速度测不准,但在宏观世界当中却是测得准的,时钟所显示的每天24小时都是很精确的;虽然在微观世界当中我们的身体和房子是一体而无法割裂的,但在宏观世界当中,人和楼房却不可能是一体的;虽然微观世界当中我们都是一体的量子场,但在宏观世界当中却有你、我、他的分别……如果只想生活在宏观的虚幻世界当中,我们就不需要去观察。


什么样的人需要这样的观察、思维呢?就是希求解脱与利益众生的人。


佛教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空性的道理,继而放弃执著,获得解脱并让众生获得解脱。


为什么要放弃这些执著呢?首先,从小乘的角度而言,如果放不下这些执著,一直都认为我是存在的,众生也是存在的,解脱、轮回,都是存在的,就不能超越这种观念,如果不超越这种观念,就叫做世间六道,就叫做轮回,而不是解脱;要超越六道轮回,至少要证悟人无我。这就需要去观察、去思维:虽然我看到了这么多东西,也认为它们是存在的,但仅仅我说了不算,我要回头去看看它们究竟是否存在。这样观察的时候就知道,认为“我”存在的我执,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一步打破这种执著。一旦能放下对人我的执著,贪爱心、嗔恨心以及愚昧同时也可以被消灭,因为它们的基础已经被破坏了。这样断除烦恼之后,就可以获得解脱。


其次,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也需要证悟空性,放弃执著。大乘佛法没有任何其他想法,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呢?比如说,向缺衣少食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布施他们一些东西,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抑或救死扶伤,通过自己的医术,为身患重疾的人解决病痛之苦,或者照顾没有陪护的病人等,虽然也是利益众生,但这些事世间人也可以做,佛教也不排斥,也愿意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然而,仅仅这些还不够,大乘佛教,是要彻底究竟地利益众生。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什么是彻底究竟地利益众生呢?

佛教徒必须要观察、证悟空性。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23:正论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