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26 | 心底无私天地宽
2012年7月3日下午,老师应邀前往兰州商学院(现为兰州财经大学)进行分享,演讲题目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主持人开讲前说到,《易经》有卦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认为,大地厚实和顺,君子的品行也应如此。而古来大德都是慈悲与智慧并行,胸怀也如大地般宽厚,没有不能承载的东西。
老师在这次演讲都分享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平台君为大家安立下这次的旅游景点。
甘肃宗教文化浓厚,名寺众多,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位于甘南的夏河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的佛殿。
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绿色琉璃瓦。
拉卜楞寺内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艺术品共计1万余件。各殿堂内高8米以上铜制鎏金或檀香木雕的大佛就有十六尊。各种质地多样的中小型佛、菩萨、佛塔、法器等不胜枚举。寺内还珍藏有历代嘉木样大师的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又有帝王册封和赠赐的金敕、印鉴、封诰、大幅匾额、千佛树、珍珠塔、玉如意、陨石、海马牙等。
(一)“我执”是一切痛苦的因
人的痛苦——从大的痛苦到微细的内心不平衡,都是源于“我执”。“我执”就是私心,就是对“我”和“我所”的执著,梵语称作“萨迦耶见”。
这个“我执”,不仅是人类痛苦的因,也是动物乃至六道一切众生痛苦的因。
你应该把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痛苦,全都归罪于“我执”,而不是他众,只要你能对治了“我执”,你就不再痛苦了。
虽然我们都不愿意受苦,都愿意快乐地生活,但命运很少会按着我们的想法去,它往往充满了坎坷、不公和意想不到的痛苦。所以,当我们不得不面对痛苦的时候,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尝试着了解痛苦,了解它的根源,以期渐渐地除掉它。
(二)“我”所执著的是假象
《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说明我们一向认为真实的东西,其实最不真实。
这就是《红楼梦》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你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就被掩盖了,说出来也成了假的;“无为有处有还无”,你把无的当成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无的了。
(三)为内心铸造无私的基石
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成长。所以,为了我们自己的心获得利益,也为了后人,我们应该把佛教的理念传承下去。
真理也是最实用的学问。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生活中遇着痛苦了,你可以试着分析:这个痛苦,它是不是因为我对自我的执著产生的?而这个“我”,它是不是那么真实呢?佛法里说它是假的,为什么是假的呢?……这样一步一步观察下来,长时间地修习下去,慢慢地你就会减少“我执”,“我执”减少了,最终就会通达“无我”空性。
(四)心底无私天地宽
真正的空性是说,在生活中显现的这一切,虽然它的本质是空的,但显现是存在的。所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在做的时候,因为你懂得了空性,私心就少了,私心少了,天地自然就宽广了。否则,我们这个“自我”的意识本来就强,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乃至教育也不断地往这方面引导,那很容易就会出现一些极端的现象。
“我”始终是问题的关键。不论小事大事,小到家庭内部的争吵,大到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全都是在对“我”以及“我所”的认同之上,为了维护这个“我”而导致的。有这么一种既有趣也有理的说法:在“我”这个字形中藏着一把兵器——“戈”,有了这把“戈”,既“戈”了别人,又“戈”了自己。因此,只要太过分地执著于“我”,家庭不会快乐融洽,社会不会安宁和谐,乃至整个世界也不会有真正的和平。
这是真正的秘诀!你把自己放下了,唯一想着别人,可能起初稍微难一点,但串习久了以后,你会感觉到,这种恒时为别人着想的状态,实在是最快乐、最放松的心境。
(五)用教育成就无私心地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开阔的人生,就一定要培养无私的心地,培养德行。而要培养德行,学生时代是最重要的。
教育应该重在培养德行。其实人活着的意义,不是看你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是看你是否能利益他人;再开阔一点说,就是看你是否能利益一切的众生,而且是生生世世。
(六)活到老,就学到老、修到老。
一定要多学。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利他的学问,应该是有益于社会的学问。只要你不断地学、不断地实践这些,你的人生一定会灿烂,一定会发出有利于自他的光芒。
一般人利他是有条件的,我帮助你,同时也希望你回馈,相互之间像是一种交易。可大乘佛教不是这样,它的利他不谈任何条件,只要众生有苦有难,就全力以赴地去帮助、去给予。这才是纯粹的无私和高尚!
结语:只要你心底无私,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为你的心清净,周围的一切也显得格外美丽;因为你满怀慈悲,也就会为身边乃至世间所有的人带来光明!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