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二规教言论》第四课 阅读参考 返回

《二规教言论》第四课 阅读参考


怎样才能得到护法神的加持?

把自己内心中不清净的、恶行的灰尘,彻底地打扫干净,然后还要修持清净的善行,以此作为供养护法神的供品。就像在世间要请尊贵的客人,如国王、某些官员、自己非常尊敬的人等,来家里做客,则首先必须要有房子,之后里面的灰尘、不清净的东西,必须要打扫干净。假设别人来了之后,你的房子特别肮脏,到处都是垃圾,就非常不适合请客。即便客人来了,也会非常不高兴、不欢喜。其次,房子打扫干净之后,还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食物、饮品等等,才能圆满请客这件事。


护法神在保护什么?

保护的是善法。善法有两种。一种是世法规,如果一个人的品行非常贤善,天神、护法神也会积聚在他身边,尽量予以帮助和加持。第二种是行持佛法,对于佛陀的教言、上师的教言等一切善法,如果能够修持,内心去落实,护法神也会愿意帮助这个人,遣除修行违缘,在他修法的过程中,给予很多帮助、提醒。所以当我们清扫了内心的污垢,累积了很多的善行,虽然我们并没有经常性地祈求,也会自然而然地聚汇诸天神。


修持慈心可以招集善神让一些恶神远离。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世曾经转为大施菩萨,为了遣除南瞻部洲很多有情的贫困而去龙宫取如意宝。他在大海上面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罗刹,这些罗刹的鼻根很特殊,如果罪业很重的人就会发出不好的气味,罗刹根据闻到的气味来决定吃他或者不吃他。由于大施菩萨经常修慈心的缘故,身体发出了非常浓烈的香气,罗刹闻到之后,知道他是一个心地非常贤善、修持善法的人,所以帮助他渡过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带着他飞行很长时间,让他少走了很多的路。



最近很忙没有时间供护法,护法神会不高兴吗?

外在的供品很重要,它是一种缘起,但是如果我们的内心非常调柔、行为非常如法,虽然没有每天供护法,护法神也绝对不会怪罪我们。大恩上师在很多地方回答的时候说:第一,我们现在供养的护法属于智慧护法,他不像一般的世间鬼神等所谓的护法。智慧护法神是出世间护法,是佛菩萨的化身,所以如果一段时间不给他供养他也不会生气。还有一个问题,真正的护法希望的是他所保护的人能够经常性地修持善法,作一些非常殊胜的取舍,如果能这样他就非常地满意。


佛陀的事业需不需要真正护法神的帮助?

从佛的角度来讲,他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但毕竟是在世间利益众生,所以很多利益众生的方法应该要和世间的缘起去结合,不离开世间的缘起。


有些恶人好像也很顺利?

所有帮助我们的天人、力量,有些是来自于善法方面,有些是来自于恶行方面。白法方面有护法神,黑法方面也有护法神,所以有些人能够得到非人或者魔王等的帮助,暂时得到一点利益。但时间长了之后,自己相续越来越失坏,经常造很多的罪业,就会不可避免地堕到恶趣当中。所以暂时性地得到非人或者其他魔王的帮助其实并不重要,而且比较危险。最好能够得到白法护法神的帮助,这是非常善妙的。


很多人都想追求快乐却得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福德一定是从善因当中得到的。善因有些是来自于前世行持高尚的行为。前世在做的时候,还来不及成熟可能就去世了,但善法的种子并没有失坏,它的成熟延迟到了第二世,在第二世来感受这样殊胜的福德之果。所以很多人一生下来就在富贵之家,从小到大根本不缺衣少食,也不需为了生存而操心、努力,而且他的相貌很庄严,心性有时也很高尚。因此,前世行持了高尚行为,今生就可以感受这样的果。

今生当中我们行持的高尚行为,有些是在今生成熟殊胜的善果,有些是在后世成熟。但不管怎样,殊胜福德的善妙树,真正的正因一定是从高尚的行为出来的。如果你的高尚行为是一分,你就可以得到一分的福德。有些人虽然今生很富裕,但可能人品不怎么好。这可能是他在前世的某一方面行持了高尚的行为,但在其他方面则有所欠缺。所以虽然得到了福报、钱财,但是他的人品并不一定怎么样。有些可能是前世行持了与清净人格方面有因缘的高尚行为,但是布施方面却少了一点,所以今生当中可能人格很贤善,但不一定很富裕。



众生的福报浅薄会导致哪些现象?

1、从世间道德规范的侧面来宣讲,以前很多众生对于世间的法则还是比较重视的,经常有人去宣讲、推广等。现在真正去推广的也不多,推广的时候也是违缘重重,钱也找不到,场地也找不到,做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麻烦等。

2、当年众生的福报很深厚,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真正地来到世间,众生可以看到佛陀的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因为众生的福报开始浅薄了,所以显现佛陀入灭。后来众生的福报有此起彼伏的情况,所以一段时间出现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福报一尽的时候,这些大德也开始入灭。像这样,众生的福报越来越浅,显现上对众生有利益的智者就越来越罕见。

3、虽然有时候出现一些智者来劝导众生行持高尚的世行和佛法行,但是真实听受的人很少。

4、众生真正秉持高尚行为非常困难,对于秉持高尚行为的决心不够。虽然偶尔有一定的决心,但是毅力也不够。

5、因为众生的福德稀少的缘故,即便有一些智者出现在世间,这些智者本身也会出现很多违缘。现在世间很多善良的人生很重的病,或者很短的时间就去世了,也是因为众生的福报浅薄,导致世间很难出现道德高尚的人。比如他虽然品行高尚,但他可能赚钱很困难,或者为了救别人很快很容易就去世了。如果众生的福德非常深厚,就能够感召大批的智者降临世间。而且这些智者在世间显现得非常完美,寿命非常长,事业非常发达,名声也非常深远,而且众生也很愿意听受他们的教导。


从哪些方面来说我们不如古人?

古人也有烦恼,也有行为不圆满的地方。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回到古代,也不用过于羡慕、推崇古代。但是古代很多比较基础的东西在一般现代人的相续中已经没有了,我们在道德规范、道德水平方面不如古人。

还有从修学佛法的角度,以前的修行者是从普遍地对因果等有敬畏的大环境中筛选出来的,所以他们的素质普遍要高一些。而现在的修行者从小到大受的教育是普遍比较低的层次。所以现在的修行者的出离心、对因果的相信程度、对佛法精进的程度、所行持的苦行和民国、清朝、唐朝时候修行者的苦行、修行相比远远不如,差得很远。所以现在很多所谓的修行佛法的佛弟子对于大德的法教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不如以前的修行者。


如果大家都在行持某种行为,我要不要也随大流?

不管是很多人行持,还是一个人行持,因果的法则永远不会变化。如果大家都在行持恶劣的行为,我们自己也不能随大流,和他们同流合污。在世间中流转,每个人外在的行为、内在的思想虽然现在看不出来会导致什么差别,但是一旦死亡来临的时候,就会截然不同。假设现在世界上的人同时死亡,而且我们能看到上升下堕的情况,就会发现很多人纷纷下堕,少数人上升天界或者往生极乐世界等,这种情况一定会出现的。即便在这个环境中行持善法非常困难,有很多的诱惑、压力和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烦恼等违缘,但是如果能坚持高尚的行为,当生命终结时,就一定能够得到非常圆满的功德。



需要拥有的两种智慧。

一种是辨别世间法的智慧,比如世间的学历,读过小学、中学、高中等等,随着你不断上学,也在不断学习智慧。到了社会之后,也是通过很多人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智慧等。或者你在世间中要掌握任何技巧,学习养活自己的一门手艺,也必须要有智慧来观察抉择。

一种是佛法的智慧,学修佛法更加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我们不知道应该修什么,不应该修什么,哪些应该取,哪些应该舍。对于取舍因果、守持戒律、修持六度等,没有智慧我们全部做不到。智慧的的确确是根本,如果没有智慧,就没办法产生其他的功德。


见多识广有利于自利利他。

见多识广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到自己的抉择和取舍的智慧。如果自己见的少,听到的也少,那么置于内心当中的东西就很少。这些东西少的缘故,自己在遇到这些事情时候,怎么样去辨别、分析、取舍,根本就不了解。当自己了解了很多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情以前是怎么处理的,现在应该怎么样处理,因为内心当中有很多素材。见多识广,就比较容易让自己产生一个能够决定的智慧。

大恩上师也讲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每天都沉溺在这些所谓的世俗的新闻、突发事情这些方面,也就没有时间去修行了。但是作为世间人来讲,还要和别人接触,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一开口什么都不懂,一开口就闹笑话的话,别人也会觉得你越修越笨,什么都不了解了,最后会不会修成木头人,别人都会看不起你。

如果作为一个佛弟子的佛学水平很高,再加上你对世间的什么事情都知道,别人就会很佩服,这个人的的确确智慧很厉害。当对你产生佩服的时候,你跟他说什么话,他自然而然就愿意去听,愿意去接受。但如果对方根本就不服你,虽然你讲的东西非常好,但是别人也不一定对你产生信心、兴趣,或者愿意听你讲话,讲法。

从世间人品、智慧的角度来讲,大恩上师说,我们应该看一些新闻、报纸,知道一下自己的城市、国家,整个国际上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态是怎么发展的,这个方面有的时候还是应该了解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作为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通过智慧观察、抉择,对于这些善恶事的见多识广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国家大事或者很大的政策,我们必须要了解。

大恩上师就是这样的。大恩上师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国家出了什么政策等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和外面的一些领导接触时,别人都会对他非常地敬佩,对他的建议别人也愿意听从。因为他知道这么多东西,分析得非常清楚,所以当他要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别人就觉得他的建议一定是有利益的,这样也能够利益很多众生。


想成佛、成菩萨,就尽量学习菩萨的思维方式。

看《入行论》是怎么讲菩萨的思想的,《大乘经庄严论》中菩萨的思想是怎么描绘的,对这些我们必须要去随学,考虑事情的时候必须要去靠近这样的思维方式。否则,如果我们表面上是学菩萨道,但是思维方式全部和世间人一样,那永远成不了菩萨,因就不是菩萨的因。



往期回顾




《二规教言论》第一课 阅读参考

《二规教言论》第二课 阅读参考

《二规教言论》第三课 阅读参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