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43:正论之三十九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为什么菩萨的心里没有恐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
无苦集灭道
在空性当中,苦、集、灭、道四圣谛都不成立。四圣谛和十二缘起已经讲过,所以此处就不再重复了。
无智亦无得
佛的智慧不存在,既然佛的智慧不存在,所以就没有什么可以获得的。
大家要清楚,这些都是从空性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佛的智慧当然存在,我们也肯定可以成佛,可以获得佛的智慧。如果不能成佛,我们现在学佛就成了毫无意义。
刚才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基道果”当中的“基”;十二缘起和四圣谛,则是“基道果”当中的“道”;而佛的智慧,则是“基道果”当中的“果”。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因为没有任何基道果法,所以,诸大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就能使心里没有佛经所讲的烦恼障、所知障等任何障碍;因为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等,所以菩萨的心里没有恐惧。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心里已经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等,所以外境对他们就没有任何影响,世间的痛苦、烦恼等,在他们的境界中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他们就无所畏惧。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梦想”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
“究竟涅槃”,这就是究竟的涅槃。
有人会提出疑问:你刚刚还说没有涅槃,为什么此处又说“究竟涅槃”呢?
这就是混淆二谛所产生的疑问。二谛我以前也讲过了,大家一定要分清。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所有的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的,没有一个可以例外。如果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或者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成就。
“阿耨多罗”是梵文“阿耨柔达”的发音,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已经把它的意思翻译了。
其中“阿”,是梵文当中的否定词。表示汉语当中的“无”“不”“没有”之类的含义;“耨柔达”,是“上”的意思。“阿耨柔达”合起来,就表示“无上”。
“三藐三菩提”,这里面的“三”,没有数字“三”的意思,而是梵文的一个发音。
“三藐三菩提”的梵文发音,为“三要三布达”。其中的“三”,表示正等觉中的“正”;“要”,表示正等觉中的“等”;第二个“三”,也表示“正”的意思;“布达”,则表示觉悟。这个词合起来,就表示“正等正觉”。像“出有坏”一样,“正等正觉”也是表示佛陀功德的一种称号。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
“真实不虚”要从二谛的角度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