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你在忙什么》五 | 减轻压力的智慧 返回

有声读物|《你在忙什么》五 | 减轻压力的智慧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你在忙什么》

作者:  索达吉堪布 


01



一进校园,在最醒目的地方,我看到了孔子雕像,也看到你们的校训“尊师重道,敬业乐群”,可见你们是个重视传统文化的学校。


这个时代,人心浮躁、混乱、复杂,非常需要传统文化知识。


尤其是如今科技太发达,有用的知识都在电脑里、手机中,存在大脑里的非常少。人们看到珍贵的教言,经常根本不记,只是把它拍下来存好,最关键的时候又用不上。


曾在一次世界性的研讨会上,几乎所有发言者都在用PPT。中途突然停电,一位很有名的教授由于PPT放不了,在他拥有的时间里,也没有讲出该讲的内容。


科技能给我们带来方便,但太过依赖于此,只能让人心浮躁,有种非常危险的趋势。所以,传统文化也不能放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释道三家,今天我用佛教的观点和大家谈谈,现代人应以什么方式减轻压力。



02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除了考试、学习,感受不到什么压力但毕业后,到了社会上,压力就会纷至沓来。


首先到来的,是就业压力。找到工作不够,还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工作中,要处理上上下下的各种关系,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接下来,是成家,供孩子、供老人、供房子供车子…佛教中讲供养三宝,世人却要用一辈子“供养这些,始终处于压力和不安中。


这些压力,能不能听一次讲座就荡然无存呢?


不可能。

那学了佛教等传统文化,对减轻压力有没有帮助呢?


的确有。因为我们的压力,有些必须要面对,有些则是自己添加的,在某种意义上,不一定要去承受。



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意义。现在很多年轻人,外表光鲜靓丽、神采奕奕,身上有各种高科技装备,似乎一副坚不可摧的样子。


可在他们的内心中,承受力比较弱,面对痛苦和问题时,经常会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现象,其实是可以改变的。虽然现在是21世纪,但最适合他们的方法是,往前追溯,向古代先哲们学习。


你们校园里有孔子的像,他就是古圣先贤的代表之一。


孔子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人物,那一阶段,是整个人类文明崛起的时期。在中国,除了孔子,还出现了老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在西方,涌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诸多智者。当时的印度,诞生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有文字可查,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


在物质和科技方面,古人肯定无法与现代人相比,但心灵方面,我们越向前行,越需要往回看,学习古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智慧。当然,通过一个讲座或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变化很大,但至少,也许会改变你对生命的某些看法,人生由此发生转变。



03


你不会因为美景而少了压力


最近,很多城市的发言人说,自己所在的地方是“最具幸福感城市”。事实上,真要去住在那里,幸福指数也不一定很高。就你们而言,桂林山水甲天下,外人会觉得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很幸福,可长期住在这里的人,也许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不会因为美景而少了压力。


有资料显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压力最大的国家。前不久十一假期时,大概有七亿多人出门旅行。但因为人太多,有人长时间堵在路上,有人到了地方找不到住处,本想借假期放松一下,结果反而更疲惫。


这就是佛教说的“有漏皆苦”,很多东西看似快乐,本质上却是痛苦。就像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外表看起来令人羡慕,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苦。


佛教中讲“苦”,并不是逃避,认真思维会发现,它所揭示的智慧符合人心,是一切万法的真相。即使不信佛,若能以此对待人生,也会活得自在、洒脱。否则,不懂这些的话即便是不值一提的压力,也可能会把你压垮。所以,缓解压力需要一定的见识和方法。


当然,缓解压力的方法有很多,世间有世间的方法,出世间有出世间的方法。



世间的方法是什么呢?


有些人在压力非常大时,会找个善解人意的朋友或亲人,打电话倾诉一下;有些人干脆挑一本好书,沉浸其中,忘却烦恼;有些人则会听听音乐,用快乐的节奏驱除烦躁;也有人把事情放下,出去旅游,散散心。


还有一些不太好的方法。比如拼命喝酒,想一醉解千愁,或者去些不清净的场合,赌博、找刺激,用非法的方式让自己忘掉忧恼。


这些方法,其实只是在暂时转移压力,没有真正消除它。假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也许会出现一些不明智的举动。


曾有一则新闻说,有位大学教授,非常宠爱自己的女儿,但给她的压力也特别大,经常跟她讲,你一定要为我们家争光。女儿学习很努力,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名列前茅,高三的时候,稍微有点下降。


高考时,她本想选个喜欢的专业,但这样可能考不上一类院校,二类院校完全没问题。父亲坚决不同意,说:“我一个大学教授,女儿考不上一流大学,我岂不很没面子?”在这样的压力下,女儿闷闷不乐,话也越来越少。



临近高考时,一天早上,父亲发现女儿吃安眠药自杀了。枕边放着一封遗书,上面写道:“不孝的女儿离开了!我实在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没办法面对你们。感谢你们18年的养育之恩…”这样的结果,给家人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


现在有些年轻人,不管是在感情上,还是在其他事情上,遭到一些不公平和挫折时,经常会想到自杀,或者做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这是很不理智的。要知道,获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假如没有好好运用,动不动就轻生,这实在是最糟糕的选择。


压力,是谁都必须面对的,对此没有必要逃避,而应用正确的方式解决。尤其是年轻人,工作后,会遇到更多让自己承受不了的事,这时一定要懂得如何调心。否则,心不受控制的话,很可能一直与痛苦相伴,甚至会得抑郁症。或者即使没生病,做的事情也非常过分,最终不但自己受苦,周围的人也跟着你一起痛苦。



04


压力让我与这个时代不脱节


其实,有压力不一定就是坏事。正常的压力,还是需要的,否则,一点压力也没有,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人生不一定有什么收获。毕竟人的潜能和智慧,25%可依靠自力开发,75%则要靠压力挖掘。


就像有些老师,如果没有讲课的压力,不一定会看很多书。有些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将来就业的压力,也不一定去认真学习。所以,适当的压力需要具足。


压力越大,有智慧的人收获越多,这叫“拍球效应”——皮球压力越大,弹得越高。对此我就深有体会。


我为什么经常出来讲课?如果不愿意,谁也无法强迫我但我觉得,与各种人见面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对我而言,稍微有一点压力会让我与这个时代不脱节。



因此,在压力当中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人生就像钉子,若没有任何东西对它锤打,钉子不可能自己钻进墙里。同样,没有压力的话,人也激发不出潜在的智慧。


当然,压力如同气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转化为动力就像气越多、球越大。但气球容量是有限的,人对压力的承受也是,超过了这个限度,气球会爆炸,人也会倒下。


如果是一棵树倒下了,没把它扶起来,它会一直躺着,不像人那样有灵魂。而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如果倒下去,这时候一定要自己爬起来,心要坚强,要有抗压能力。



05


人死并不如灯灭


面对压力的方法,在佛教中有很多。


一提起佛教,有人也许会想到迷信,这是认知上的一个误区。你们都有独立思考能力,佛教讲的是否有道理,可以用自己的智慧观察。


科学。

有些人认为,佛教承认前世后世、业因果等,这不符合科学。我要说的是,佛教的这些道理,一部分科学已经论证过,一部分正在论证中。


比如前世后世的问题,佛教中讲,我们今生的福报,一部分源于前世积善,一部分则是即生努力而得到的。前世的“因”怎么在今生成熟“果”,就牵涉到人有前世后世。这个问题我经常讲。


因为现在很多人,对生命中如此重大的事情,完全是迷糊的。我虽然没有神通直接看到,但通过推理和很多现象,相信人一定有前世后世。



有些人认为,这一点只有佛教徒承认,科学家不会认可。那么,我们先来谈谈科学。所谓科学,至今有600年左右的时间。这600年要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科学家并没有否认前世后世存在;后一阶段由于某些思想的流行,有些科学家对这一结论有所反叛。


然而,到了20世纪后期,很多科学家对此又予以否认,他们通过医学、心理学、量子力学等论证,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没了。


比如,1963年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的约翰·艾克尔斯爵士,他在一本书中写道,人身体里有一种没有形状颜色的心识,它就像人控制电脑一样,会控制我们的大脑。当大脑死亡后,这种心识或“自我”永生不灭。


他经过分析认定,人死并非如灯灭、水枯般毫无延续。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史柏理博士,是1981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他认为,所谓的“自我”,是超越身体等物质以外的一种非物质,它可以控制大脑等复杂的结构。



科学起源于西方,西方智者们对前后世的真正看法,非常值得我们研究。比如,近代科学的奠基人牛顿,也承认后世的存在。还有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晚年开始对佛教理论感兴趣——前些天,海外佛友送给我几本书,里面提到,爱因斯坦晚年时讲到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以及佛陀如何看待世界。


一些不承认前世后世的人,其实既不懂传统文化,也不懂现代科学的来龙去脉。他们认为,人是突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来了以后死了,死了什么都没了。这样推论下去,就是自己今生中遭受的压力、痛苦,全都来自无缘无故。


尤其多数人认为,人的心识是大脑产生的。其实,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不承认这种说法,科学领域也没有对此进行认定。科学界发现,世界上有许多没有大脑的人、没有大脑的鸡、没有大脑的其他动物,但也有感受、意识和心态。所以,在大脑之外,还有一种心识存在。


否认前后世的人,需要学习一下传统文化,包括多看看西方哲学家、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中国的儒家思想里,虽然没有着重强调前世后世的存在,但是也有文字记载。我在其他书中引用过部分公案。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起阅读



我们现在启动爱心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詳細可以加紫瑩查詢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