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49 * 甘露丸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49 * 甘露丸


法要入于自心才能获得法益   


有两种人虽然学法,但法却不能融入自心:一种人根机太钝,不管怎么努力也听不懂上师讲的道理;还有一种人比较聪明,从文句上理解法义没有问题,可是相续中存在许多粗重的烦恼:有时生起傲慢心——这些公案是简单的故事,像我这样的人不会不懂!有时产生怀疑——这些道理到底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有时又产生邪见……所以始终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如何对治这两种毛病呢?对第一种人来说,一定要长期坚持闻思,一天两天的学习不可能通达佛法,世间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习佛法更是如此,只有长期学习才会像云开雾散一样遣除相续中的无明愚暗。对第二种人来说,一定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不管深法还是浅法,都要以恭敬心来听受,并且要把法义落实到自己的心上,在产生邪见和怀疑时,要虚心向有经验的道友请教。总之,在学习佛法时,一定要真正进入状态,一方面要懂得所闻之法的意义,另一方面要以清净如法的心态学习。否则,若像华智仁波切讲的那样,尽管身体坐在听法的行列中,心里却杂念纷飞,没有专注于法义,甚至产生各种烦恼,这样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知惭有愧者绝不会邪命养活   


破戒之人伪装成具戒者,行非法之辈假装为如法行者,狡诈之徒冒充成就者,等等,以此等方式聚敛信财、亡财都属于邪命养活(邪命养活有五种: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和赠微博厚),这和不与取无有差别

本来邪命养活是很可耻的,知惭有愧者绝不会过这种不清净的生活,《入行论》中也说:“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可是有些人对此根本无所谓,只要能得到名闻利养,可以使出各种卑劣的手段。

国王松赞干布曾经说:“若集信财、亡财养父母亲朋等,集财者将转生为骆驼,享用之人将转生为骆驼崽,那些施主将转成骆驼的主人。需要如是还债。”因此,表面上看,有些上师和他的亲朋好友享受得很不错,可来世的果报竟是如此可怕,所以大家不要以邪命的方式来聚敛信财、亡财。

当然,作为施主,在供养前也要详细观察,看自己供养的是否为清净戒律、闻思修行者?如果对方具有这些功德,自己的供养就不会虚耗,否则供养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念住经》云:“何人以邪命,少许维生活,将沉于粪泥,为诸昆虫食。”意思是,不管是什么人,即便以邪命少许养活,死后也将转生到粪泥中被无量的小虫噬食。人生非常短暂,大家观察过去的生活,如果自己没有消受信财的能力,却享用了信众的过多供养,为了避免感受可怕的果报,一定要好好念经忏悔




哪些人可以享用信财


无有功德者没有资格享用信财、亡财,这里的功德是指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戒律花鬘论》中说:“无学道者主人享,有学道者授受享,具有禅定能力者,得到开许而享用。”扎嘎活佛对此解释道:“摧毁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以主人的方式享用信财,预流果等有学道者以接受信士供养的方式享用信财,具足清净戒律并精进闻思修行的僧人以世尊开许的方式享用信财。”

对享用信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严格来讲,享用信财不是很容易的——不具清净戒律和虽具清净戒律却没有闻思修行功德之人都不能享用信财,但一般来讲,如果具足基本的戒律(不破根本戒),并且有一定闻思修行的功德或者相续中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这种人也可以适当地接受信众的供养。除了信士的供养之外,出家人没有其他的收入,也不可能穿着僧衣去打工、做生意,如果一概不接受供养,虽然这样小心谨慎很好,但长期维持下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适当地接受供养是可以的。只不过在接受供养后别忘了为施主念经回向,以免虚耗了施主的信财,这一点非常重要。藏地有些修行人很重视因果,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专门为施主念经回向。




谨慎享用信财


道友们今后要小心对待信众的供养,不要再肆无忌惮地享用信财,即便为了维持生活而接受少许供养,也要恒具正知正念,要想到:施主的财物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都是人们付出艰辛劳动才得来的,现在很多人不珍惜财富,随便花钱,糟踏东西,这样暴殄天物非常不好,对修行人来说,绝不能随意浪费施主的财物。此外,在接受供养时,出家人还要想到:施主付出那么多心血,才得来一点点财物,自己作为一个没有功德的凡夫,不能以理所当然的心态享用。古德也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因此,不管吃饭还是穿衣,道友们都要想到信财难消,要常怀感恩心和惭愧心

真正的修行人对信财特别小心谨慎,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供养。以前的很多大德就是这样,他们从不轻易接受供养,即便接受供养,也会小心谨慎地使用,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外,剩余的钱都作上供下施。这些大德不仅自己对信财很谨慎,也要求身边的眷属警惕信财。与这些大德结缘的众生真正得到了利益




接受亡财应念经回向


相对而言,在信财和亡财中,亡财更为可怕。藏地有种说法,如果收了超度钱却没有念经,亡者的神识会一直跟着自己:我的念经钱已经给他了,为什么他还不给我念经?这会对接受亡财者的解脱造成障碍,甚至大成就者也不例外。从前竹庆仁波切圆寂时,弟子们迎请哲美扬炯滚波尊者念诵遗体火葬仪轨。本来对大成就者念经跟普通人不同,有一些专门的仪轨,可是尊者却一直念沐浴仪轨,反复进行勾召超度,就像对普通人作超度一样,最后才按照对高僧大德的方式念诵。弟子们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尊者解释说:“他(竹庆仁波切)生前接受了超度亡者的供品,当时没有为亡者念经回向。虽然他是大成就者,可以自在往生清净刹土,但那个亡者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人,因此对上师的地道成就稍有障碍。我首先和上师齐心协力超度了那个亡者,然后我才为上师念经。”可见,如果接受了亡财却什么经都不念,这是非常危险的,连竹庆仁波切那样的大成就者都是如此,一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大家一定要特别警惕亡财。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一般人绝对不能接受亡财,如果能以清净心对亡人念诵《金刚经》、《普贤行愿品》、观音心咒等经咒,之后享用一些亡财也是可以的。总之,一定要经常为与自己结缘的众生念经回向




对出家人应观清净心


有些在家人看后可能会想:怎么出家人都是这个样子?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家人一定要对出家人观清净心,如果对出家人生邪见、毁谤,过失是非常大的。《戒经》中说:“宁可毁塔坏寺,不说他比丘粗恶罪。”因此,当看到有些出家人行为不如法时,虽然那些出家人本人是有过失的,但作为在家人一定要观清净心,不能随便宣扬他们的过失。《地藏十轮经》中说:“轻毁剃除须发被赤袈裟出家人者,即是轻毁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这个教证讲得非常清楚,即便是戒律不清净、行为不如法的出家人,如果对他们加以轻毁,就等于轻毁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实际上,即使一个人不具净戒,但仅仅身穿出家法衣也有很大的功德。《阿含经》中记载:佛说当来末法时代,有披如来袈裟者,纵然失坏律仪,左边抱男孩,右边抱女孩,吹箫卖唱于街头巷尾,这样的人也能作人天福田。因此,今后居士们评论出家人一定要慎重。不过,佛陀有些经典中又说,见到不如法的现象应该说出来,如《宝箧经》中云:“对破坏教义之言行应予以破斥,对其不破斥者非我弟子,对其进行破斥者是我弟子。”这样看来,在见到不如法的出家人时,揭露也不是,不揭露也不是,到底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如果你是真正以好心救护他人,指出他的过失应该没有过失。不过话说回来,因果毕竟非常微细,连十地菩萨也难以彻底通达,说出家人的过失到底有没有果报确实不好讲,在家人还是要慎重对待这个问题。




修行人应把持自己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因果的规律都是一样的,在这些公案中,当事人都是因为信众的恭敬供养而堕落的。信众的恭敬供养对修行人不一定是好事。今后道友们在受到恭敬供养时一定要小心,否则,如果没能把持住自己,生起了傲慢心,不再注意取舍因果,死后必定会堕入恶趣。寂天论师也说:“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若持此骄傲,殁后定生惧。”

对于修行人来说,嘴巴能说会道不重要,身体的一些行为也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内心诚信因果。所谓诚信因果,不是泛泛地说自己相信因果,一定要从内心深处害怕因果,不管说话还是做事,一点都敢不违越因果,这才真正算诚信因果

一个人只有先有取舍因果的基础,才谈得上修行成就、获得解脱,因此,大家一定要多听闻因果之理,认真思维因果之理,并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能如理取舍因果。麦彭仁波切曾说,要想如理取舍因果,离不开上师三宝的加持。因此大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如果能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取舍因果越来越微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越来越强,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很容易证悟心性。在座的每个人根机意乐不尽相同,有些人对世间的琐事没有兴趣,对业因果的道理却兴趣浓厚、信心十足,而且不容易产生怀疑,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对世间法兴趣十足,可是对业因果的道理却没有兴趣,而且还半信半疑,不管上师怎么开导,始终无法化解内心的怀疑和邪见,甚至还经常冒出诋毁的念头。《宝积经》中对后面这种人也有所描述:……有些人由于喜爱世间法,不能专心行持佛法,导致自己的修行不能成功。当然,不管自己是哪种人,只要能长期闻思修行,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自相续就会逐渐有所改变,最终一定会有如理取舍因果的能力。




懂得佛法的道理很重要


明白这些道理,这才谈得上如理如法地断恶行善。不懂佛法者经常堕入两边——有些人根本不在乎断恶行善,造了许多恶业,他还认为自己能获得解脱;而有些人则反应过度了,走路时无意中踩死一个小虫,或者偶尔产生一个分别念,都觉得自己完蛋了。我觉得没必要为此而难过,不要说一般的凡夫,连圣者都有分别念。学过中观的人知道,三轮的虚妄分别心叫所知障,八地菩萨还要断除所知障,如果因为现在有分别念而哭,那你还要哭多少年啊?不要说产生分别念很正常,甚至产生贪嗔痴等烦恼也很正常。

所以,初学佛法的人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总之,在许多问题上,大家要有辨别的智慧。现在有些人学佛已经很多年了,连一些最基本的道理还不懂,有的人把修行看得太简单了,觉得开悟和解脱是很容易的事,而有的人则认为修行太难了,像自己这样的凡夫根本没有解脱的希望。诸如此类的幼稚想法都是不懂佛法的表现。平时在和一些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感觉到他们不太懂佛法,说话、做事经常堕入一边,因此,在这里我还是那句老话:希望佛友们广泛深入地闻思佛法!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48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47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46 * 甘露丸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