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悔之心
标题为方便阅读所加
发露忏悔实际是在改变我们的心运作的方式,很多事的缘起因此也就开始变化......
悔
VAJRASATTVA
心
不真正对往昔造作的恶业生起追悔之心,所谓“忏悔”就不够清净,即夹杂着粗重的烦恼,因而业障无法忏净。
传统上,老师们在讲解忏悔修法时,会要求弟子仔细回想身语意造下的种种过失,观察、体会它们给自己和其他众生带来的伤害痛苦,而不是轻描淡写地想一下:“我造下了很多恶业,现在忏悔。”
这不仅是一种傲慢、敷衍、缺乏诚意的态度,而且从实际操作上来说,不细细反省就很难具体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错有多大,而不知错在哪里,改过、忏悔从何谈起?
发
VAJRASATTVA
露
发露忏悔即是把自己能够想起的恶业一条条提出来,不敷衍,不覆藏。
这当然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耐心。我们对自己的过失,惯常的反应是先向外观察,看看别人有没有发现,只要人不知就行了。
而发露忏悔却让我们逐渐培养出向内的习惯——纵使人不知,自己也不可不知,毕竟恶业成熟时,不会因为你不省察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果报就落到别人头上去。
发露忏悔实际是在改变我们的心运作的方式,很多事的缘起因此也就开始变化,恶业的种子不再能遵循它原来的趋势一步步开花结果。
尽己所能把从前的过错或者说制造的痛苦细细想过,这样的细说从头,我们心里慢慢生起的不只是追悔,还有对恶业的敏感。我们逐渐自然而然会去小心地看护身语意,使之远离恶业。
很多时候,造作恶业是因为觉察力不够,自己没有意识到一个行为一句言语正在造成伤害和痛苦,因而也就没有节制。
觉察和节制这二者常常是一起出现的,它们是正念的基础。
戒
VAJRASATTVA
律
如果我们暂时还没有那样敏锐的觉察力,历历分明地了知自己每一个身心活动的后果,那么遵循戒律便是最好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戒律有如一种提醒、一种保护,在我们觉察力跟不上的时候,像一道醒目的警戒线告诉我们越过去便会有危险,使得我们能够及时节制、调整言行,而不至鲁莽地闯祸之后很久才反应过来。
当我们反省时,戒律是一把标尺,通过它,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哪些言行越线了,因而是需要忏悔以弱化乃至净除其后患的。
对戒律,人们总是存有误解,包括自认为是佛法修行者的我们中的许多人,觉得戒律像是一种游戏规则,你如果想加入“佛教徒”这个游戏,就需要遵守它的规则,所谓持戒,主要是为了留在游戏里;如果你根本不想玩这个游戏,则可以无视那些规则,不会有任何损失。
然而事实上,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戒律是保护是提醒,持守不犯是为了避免对自他的伤害。
有一些戒律,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及其它动心乱性之物,不论是否佛教徒或者是否受过这些戒条,都应该尽力不违犯;违犯了即会造成伤害,自然衍生祸患。
认为不持戒便没有过失、没有危险,是可笑的,这就像认为光脚走路比穿鞋走路更安全更不会受伤一样。
没有戒律的保护和提醒,我们像是轮回战场上一群赤膊上阵的人。
误
VAJRASATTVA
区
乔美仁波切说:“若无悔心忏不净”。这个悔心,是因为观察和了解到自己过往的言行如何由愚迷、伤害开始,演变成现在和未来的痛苦。
我们的追悔源于对因果规律、对事情真实状态的了解,而不是一种自责的情绪。
这恐怕是许多人修忏悔法门时会忽略的一点——你让自己沉浸在自责中,困在过去,而不是用佛法的智慧去照亮过往的种种,见之前所未见。
当你的视角被强烈的情绪主导时,你的观察和反应方式就仍然是孤立而绝对的,正如当时你造下那个恶业时一样。你还是没有看到当时的真实情况。
如果不能正确了解一个恶业的因果联系,便很难生起真正的追悔敬畏之心。
我们可不能太过信赖情绪,它们是多变的,也许今天还很自责:“都怪我!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明天可能就想:“现在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况且又不全是我的责任。”
再强烈的情绪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消退,但对因果的定解和基于这种定解的忏前戒后之心,却不会轻易动摇。
所以我总觉得修忏悔法时,对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的观照是重要的修法内容。
我们要舍得花时间有耐心去了解体会因果、痛苦是怎样存在于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中的。这种了解越深刻,我们的忏悔越有力。
智
VAJRASATTVA
慧
佛法修行的一个特点是,无论修什么法门,总是有智慧在引导、照亮。
不同于世间看似与佛法修行相同相通的一些做法,不管我们做什么,忏悔、观察出入息、静坐、经行、念诵或者做其它的事,佛法总是在指引我们在所有现象和活动中看到苦、空、无常、因果、相互联系互为缘起,等等。看到这些,就是智慧。
不要以为我们修忏悔法门,就只需要想“忏悔”这件事,别的不用管它了。
没有什么是孤立存在的,忏悔修法也是由许多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精进等等内容组合而成,而每一个组成部分又通向更多更细的见解和修持方法。
我们可以把以前或正在学习的佛法融入忏悔修法中,借助其中的见解和方法使忏悔更为迅猛有效。
诸佛海会祈垂念 我于佛语上师教
不能奉行或越违 失毁密咒诸誓言
悉以羞愧悔恨心 毫不覆藏发露忏
——摘自《永不失的誓言》
2024-06-27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