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菩提心|最困难的就是现在这段时间。 返回

菩提心|最困难的就是现在这段时间。

文殊密语 2019-11-25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点击蓝字,开卷有益



 

《入行论》第36课(摘录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颂词


今日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上师讲记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如果某人心里想要将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布施给众生,后来又出尔反尔,没有进行布施,经中说这是饿鬼的因,《正法念住经》中云:“仅稍思量而未布施,则投生饿鬼,若已经立誓而未布施,则堕入众生地狱。”


平时某些有吝啬心的人,

本来想给别人一样东西,

但后来又舍不得了,

这种果报是非常可怕的。


为什么呢?因为想给的心态

与不想给的吝啬相比,

后者的过失相当大。


《分别诸趣经》中说:“对米饭、菜蔬、树果、树根等东西,先是发愿想要布施,后由于吝啬心而反悔,此人将来必堕入饿鬼世界,感受无量的痛苦。”


因此平时要想给众生什么东西,尽量不要失言,如果口头上已经说了,就更不能不给了。佛经中宣说的奥妙因果,我们凡夫人是难以思维的,《摄正法经》中也说:“对众生所承诺的事情,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能放弃,假如舍弃了菩提心,则在众生面前说了大妄语,过失是非常大的。”


有关这方面的教言,我们也应该看一看大乘经典,佛经里所宣讲的内容,如果对照自己实际行动中的取舍因果,将会有非常大的利益。总之,我们心里想或者口头上说,要给别人某种东西,但后来却没有给的话,佛经中说必定会堕入恶趣的。这种因果深细难测,唯有佛陀才能彻知。


既然这么做都会堕入恶趣,

诚心以无上佛果与暂时安乐宴请一切有情,

后来又欺骗了所有众生,

怎么可能转生善趣呢?


要知道,我们迎请的是一切众生,所承诺的并不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而是不可思议、极其殊胜的无上正等觉之乐。既然已发下了这种誓言,现在不但改变了主意,反而还要发恶愿,这样一来,果报自是不必待言。


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相续,

所谓的不放逸,就是要明白这些道理。


然而,现在许多佛教徒非常可怜,受菩萨戒的人倒是比较多,但每次受戒之后,他们认为拿到菩萨戒本,就意味着得到了菩萨戒。其实这也不一定,关键要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舍弃菩提心,如果没有的话,才可以说你相续中有了菩萨戒。


有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尽量地帮助众生,多少个都可以,数量没有限制。


我经常想,

人类中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样的人?

就是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

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来帮助他;

还有那些失去了读书机会的孩子,

现在的世界上,

没有文化就如同没有眼目一样,

所以大家如果有能力,

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地位上,

都应当竭尽全力地施以援手;

另外,那些思想不健康,

内心被各种贪欲、嗔恨心所控制的人,

以及平时被病魔所缠、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

也都非常可怜,我们应当尽量帮助。


除了人类以外,对于饿鬼和地狱的众生,

我们应发愿给它们念一些经典回向;

对于旁生,看到它们遭受生命威胁时,

应当慷慨解囊,依靠放生等善举,

解救它们于屠刀之下。

总而言之,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

始终都不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牢记的一件大事。

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第一,

众生置于次要的位子上,

则说明我们的菩提心并不是非常圆满,

这一点大家始终应该铭记。


《学集论》中还引用了《慧海请问经》,广讲了不能舍弃菩提心的理由,你们若有法本的话,还是应该看一看。这几天我看了《学集论》以后,心里觉得非常舒服,里面引用了很多教证讲了大乘菩萨的功德、菩提心的利益,我觉得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这些不能不知道,一定要了解其中的意义,若能如此,将对自己的后世,乃至生生世世都有极大利益。因此我们的传承上师,譬如上师如意宝,一辈子就是通过讲经说法来利益众生的,这是他老人家最重要的事业。在座的许多道友,不管你们依止了上师二十年也好,十多年也好,几年几个月也好,对这一点应该非常清楚。


作为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或者作为其他上师的传承弟子,我们内心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的问题,比如宣扬自己的功德如何,现在已经开悟了,见到了前世后世,可以灌顶算命等等,这些并不是特别重要。


我个人认为,现在藏传佛教在各地弘扬,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给众生介绍佛教的道理,其他的一些灌顶、做火供等,虽然也是密宗的一种仪式,但这不是特别的重要。


只有让人们知道了佛教的基本道理,才能慢慢减少相续中的疑惑,真正明白如何取舍。因此,我们人与人之间、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佛教徒与佛教徒之间,应该平心静气地互相交流,互相介绍各自宗派的观点教义,这样一来,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佛陀至高无上的智慧,才能为大众所彻底了解,只要是精神正常、具有公正的智慧,任何人都会接受的。


所以,你们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了解佛教的道理,不要今天跟这个上师跑,明天跟那个上师跑。当然,对我来讲,你跟多少上师跑也无所谓,你依止了多少个上师,对我也是无利无害的,但你若要对自己负责的话,最有意义的就是学习佛教的真理,对诸佛菩萨生起不退转的信心,这就是获得人身的意义。


如今有些学习大乘佛法的道友,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今天去朝山,明天去拜上师……,当然,要去是你的自由,我也非常随喜功德,但你要明白真正有意义的是什么?假如失去了现在这种机会,以后再有没有也很难说。我这里并不是要把“西瓜”卖出去,希望自己发大财,这种想法连梦中也从来没有过。但上师如意宝对经常跑来跑去的人,也是非常讨厌的,如果欲令上师欢喜,我们就应当一心一意地学习,一门心思专注于大乘佛法上,尽力护持自相续中的菩提心,想方设法来增上它的功德,这就是上师如意宝最欢喜的一件事。


我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人应当稳重,不稳重的话,别说是大乘佛法,就连一般的世间学问也得不到。开始时听了两三天的课,过后就敷衍了事、顺便应付,这并没有多大意义。你一生中如果连一两部论典都听不圆满,那学大乘佛法只不过是形象而已!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智诚堪布

辅导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为什么发了誓愿利益众生,如果没有去实践就会堕恶趣?欺骗有情一定要堕恶趣吗?《正法念处经》中这样讲“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如果自己思维之后,想把东西布施给众生,所施物也是很微少、很平常的物品,但想了之后“因悭未施予”,后来自己因悭吝而没有进行布施:“算了,还是留着自己用。”“经说堕饿鬼”——《正法念处经》中讲此人会堕饿鬼道。颂词即是经文的一部分,经典中讲:仅仅稍微思维没有布施就会投生饿鬼道。就说我稍微想一下,要把一个茶杯、一个东西布施给张三,但是后面没有布施,因这个业也会投生到饿鬼道去;如果已经立誓了,一定要把东西布施给张三,而不是稍微想一下,心力就更强了,如果还是没有布施出去,结果就会堕入地狱。


业果之道是非常深细、非常细微的,有时候我们想:只是几个念头无所谓吧?或者:我没有杀过人、没有偷东西,所以我的修行很好。但意业是很微细的,因果是很严重的。看一下教证再反观自己的行为,估计每个人都会捏把汗。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这样做,一高兴就想把这个东西给张三,后面又想:算了,不给了,我自己用吧;或者说我决定无论如何要布施给他,但后来却没有布施。


按照佛的智慧和经典的意义来观察,

如果你想了一下没布施,

已经种了投生饿鬼的业因;

如果已决定了要布施却没有布施,

已经种下了堕入地狱的业因。


修行很困难啊!因为我们根本不懂这些道理。就觉得不就是个意业嘛,心里有一二个想法无所谓。


其实,最怕的不是已经造了怎样的业,

最怕的就是我们造了业还根本不知道这是业,

如果我知道这是业,

知道不对,我还会忏悔。

但是造业之后,我不知道这是错的,

还认为自己是对的,

认为自己修行好,

这个最可怕。


你根本没认识到就不会对治,以后会再再地犯。所以为什么提倡广闻博学?因为博学之后可以了知很多这些未知之处。这不是一个人随随便便讲的,是佛陀以智慧观察在经典中宣说的,所以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了知这个道理后我们就很害怕了:怎么办?肯定没有机会解脱了,但这个也不一定。虽有这个业,反正在我们没有死之前,在恶业没有成熟之前,还有一个挽救的方法——就是忏悔,我们可以使用忏悔让业提前消亡,所以每天忏悔很重要。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不能说自己很清净不用忏悔了,隐藏在我们相续中没有发现的、每天起心动念所产生的罪业,可以说无量无边。如果每天早晨不忏悔、中午不忏悔、下午也不忏悔,我们的罪业会增长无穷。


作为一个标准的修行人,

早上会忏悔一次、中午会忏悔一次。

早上忏悔前晚的业、中午忏悔上午的业、

晚上忏悔下午的业,

睡觉之前把下午的业做一个清算和忏悔。

当然佛陀讲过:

最好是不犯罪,

如果犯罪之后懂得忏悔也是智者。


还有一个补救之道就是生惭愧心,佛陀讲了这么多教言自己做不到,感到很惭愧。生起惭愧心之后要精进去忏悔,虽然以前我造作了很多诸如此类的业,但无论如何还是可以忏悔的。


颂词讲了想布施又没有布施所导致果报的严重性,下面紧接着颂词作了个对比: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前面讲了,对一个众生想布施一点很少的东西,没布施都会堕饿鬼,何况此处众生是指一切有情。首先你请了十方诸佛、十方大菩萨还有金刚上师,由他们做证人,对境是很严厉的。就如我们在世间做事一样,随便找几个乞丐做证人,最后违背了也没什么用;但如果请的证人是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违背了后果就会很严重。


同样,我们请的证人都是严厉的对境,我们请客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欺骗客人就相当于欺骗一切众生,欺骗了所有的客人同时也欺骗了证人。虽然客人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但因果不是对方知不知道的问题,不能说对方不知道就没有因果,因果是从自己内心中生起来的,即使对方不知道,但因果链已经形成了。


所欺骗的是什么呢?前面是讲很微少的东西没给会堕恶趣,现在是答应给众生最善妙的佛果、最好的东西,现在却反悔了没给。这么严重的罪业怎么能生善趣呢?首先是想请众生赴安乐宴,“后反欺众生”,自己发愿之后根本不去实践菩萨戒,根本没去修持能令众生解脱的善法,这怎么能生善趣啊?绝对没办法。我们舍弃了菩萨戒、舍弃了菩提心就会有堕恶趣的过失,这是合理的。通过这种理证和对比就知道,这种过失相当严重。知道之后,我们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在生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之后,要通过一切方法来坚持菩提心。


实际上有时我们觉得修行很困难,

真正观察下来,

最困难的也就是现在这段时间。


如果按照道次第来讲,到了见道以上就不存在退失的问题了,从见道到菩萨地到佛地,都不会有任何问题。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法位”四善根已很成熟了,小资粮道会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中资粮道精进也产生了,大资粮道神通也会具足,到那个时候修行逐渐上路了,修行上路之后,烦恼和困惑就没那么多了。


真正困惑、麻烦的阶段就在刚发了菩提心、还没有生起道地功德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最困惑、最难熬的时候。


就像我们在走远路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最难走,跑步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最难坚持,但如果坚持下去,慢慢就会渐趋佳境。修行也一样,哪样事情没有困难呢?我们应该知道,所感受的困难是有限的。佛菩萨也在加持我们,因为我们发了菩提心,已成了佛家族的一员,佛肯定会关照我们;文殊菩萨等兄长也会帮助我们、加持我们,这方面的外力肯定会帮助我们。


虽然我们肯定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困惑和麻烦,但是通过修菩提心不断地累积资粮,福报越来越深厚之后,障碍就会越来越小,修行会越来越顺利。如果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有些修行者和道友现在还没有觉得遇到了什么麻烦,有些道友已经觉得遇到麻烦了。不管怎样,修行的路上有苦有乐,这是毫无疑问的。会有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觉得很精进、很快乐,法喜充满;有时也会很沮丧,甚至想是不是退掉好。出现这些想法,作为凡夫人也很正常,否则就不是凡夫了。但关键是:不管我们产生多大的痛苦、遇到多大的麻烦,总的目标是菩提心、菩萨戒不要退,不要想退失菩提心。


在不退失菩提心的前提之下,如果遇到麻烦、障碍,就小心翼翼地去对治;平常多祈祷上师三宝,多念诵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文;多积累资粮;多忏悔罪障;多发愿、多回向,循序渐进地慢慢做,这样我们的修行就会逐渐进入正轨,进入正轨之后修行就会顺畅很多。我们要思维:如果退失会有哪些过患,如果不退失将会获得一切功德利益。以上所讲是科判:谨慎修学所修的舍弃菩提心过患之一:异熟果会堕恶趣的内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