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36)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第四品 业因果
丙二(广说)分三:一、所依;二、能依;三、果报。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识积业之方式;三、宣说识位;四、各位之识;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类;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九、认识四禅四色界之心;十、欲界识一异之理。
戊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若问:彼等诸业依于何者、积于何者之上呢?
于此宣说业之所依: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
轮回与涅槃的一切业均以种子的形式依存于阿赖耶。
《文殊净智经》中云:“阿赖耶乃一切基,轮回涅槃清净基。”也就是说,在真如法界中所谓阿赖耶作为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的无记法。
从依于其上或其本性中觉性本是无为法自性任运自成的角度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
从无明作为基,轮回之法六识聚及习气依于它的角度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一切善不善自性有为法皆依靠它,因此显现各种苦乐。
也就是说,随福德分之一切因果依于阿赖耶;随解脱分之一切善法也同样依赖于阿赖耶,而它的离垢之果依于佛性。
广说彼等之理:
无记法的阿赖耶上,存在有轮回因果不善业、随福德分之劣善业、涅槃所离之因——随解脱分善业、现前所有证道之菩提业等一切业。
道地所摄的一切随解脱分善业也是暂时的有为法,故以离因的方式依存在种种习气阿赖耶上,它的离果依存在如来藏上,如同云是遮障太阳的所净,消散部分依于太阳一样。
《宝性论》中云:“地依水依风,风尽依虚空,虚空非依风,非依水地界。如是蕴界根,依于诸业惑,业惑则恒依,非理之作意,非理作意者,尽住净心中,心自性诸法,不住于一切。”如虚空般自性清净的心性上清净佛刹及本来具有的功德等无始善法界,以二种佛性的方式存在于离基中,离基即是涅槃之所依。
此处应当了知离基、离因、离果、所离四者。其中离基是指佛性或如来藏;离因是指能清净如来藏上一切垢染的随解脱分善道;离果是指如来藏远离一切垢染后现前功德;所离是指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及习气。
这些按照密宗而言,共称为净基、能净、净果、所净四种。虽然名称不同,实际意义上是一致的。在这样的本性中,不清净的轮回之因及识聚和随解脱分的一切有为善法均以无有能依的方式长久依存于无明自性之种种习气阿赖耶。
从涅槃功德依于它的角度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又名为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如宝珠般功德任运自成、无垢、无离垢、本来光明身智无合无离之密意实相;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说,虽可立名为如虚空、无相、空性、无为法等,然而并非是无有一切的断空,而是任运自成身智光明之意趣,也是解脱一切轮回法的空性。
《密严庄严经》中云:“皎洁之月轮,恒无垢圆满,因时于世间,分别月盈亏。如是阿赖耶,恒具如来藏,佛说如来藏,名为阿赖耶。不晓此愚者,以自习气力,见其异苦乐,业感烦恼相。自性净无垢,德如如意宝,无迁亦无变,彻知而解脱。”弥勒菩萨说:“于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
阿赖耶的异名也有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无始善法界、如来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法界、实相真如义、自性清净之真如、智慧到彼岸等;从所依之基、来源、离因等角度而立名为不可思议。
此外,从心性上存有轮回习气的角度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为什么呢?因为善、不善、解脱、涅槃之业本来就无有自性,但它能作为积累忽然所生之诸业的所依,即善不善业均依赖于它。
阿赖耶之本体是愚痴的缘故属于无记法。
有人认为阿赖耶不是愚痴性,因为它既作为所有五毒之所依,又作为涅槃的所依。
这也仅是因为他们未懂得本义而已。为什么呢?此愚痴并不是指五毒中的愚痴,而是以最初迷乱为轮回时的俱生无明而立名愚痴的。
所谓的“作为涅槃的所依”也需要观察。因为阿赖耶并不能作为本来清净与净除一切客尘之具二清净的佛陀智慧及如来藏的所依,因为阿赖耶仍然需要转依的缘故。如《殊胜金光经》中云:“阿赖耶转依为本性法身。”《四大灭尽续》中云:“阿赖耶净乃法界。”
种种习气阿赖耶不是佛性的所依,因为一切垢染于其中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或者与它(形相上)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因此说,种种习气阿赖耶仅能作为有为法福慧资粮修道而成就菩提的所依而已,因为二资为道谛所摄,故安立为欺惑无常性,这也是由于它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所致。
若问:如果依靠它,则于其有害如何应理?
答:这也是应理的,诸如依靠灯芯之油灯自燃或依靠薪之火自焚等,由于以依赖于阿赖耶之二资粮道而使轮回习气自净,尽除佛性与界性之垢,能现前真实如初安住的同时现量明了的菩提而称为清净缘。最后能净之对治也毁尽,因为它是由心假立的遍计善法。如《宝性论释》中云:“从现前菩提(一地)位开始,因为遣除道谛故。”《入中论》中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此等教证均可说明这一点。
若问:这样一来,阿赖耶上又怎么具有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呢?
答:它具有佛地所摄之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而并非有道谛所摄之法,因为彼等是究竟道位。
种种习气阿赖耶也有不同名称,即俱生无明、种种习气阿赖耶、无始无终之障、大黑暗、本住无明等。也就是说,本来具有如虚空般的无始心性法界中,因为解脱依于它而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因为轮回依于它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产生轮涅不同显现中的苦乐与功过。《宝性论释》中所引教证云:“无始终时界,乃为诸法处,具此故显现,众生与涅槃。”
接着宣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同镜子;阿赖耶识如同镜子的明清分;五根识如同显现影像;笼统观察外境或者对于五根的显现境最初浮现出“此法”的识,即是意识;其后对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
有些前辈阿阇黎说:如果染污意没有观察,则六识聚不能积业,因为六识聚不包括在三毒任何一者中。
此种说法也需要观察。虽然在了知诸法自性者的见修行位上的确如此,但未了知此理的众生因为具有愚痴,所以还是会积累不善业。也就是说,积业之门是意根及五根的有依根;能积是染污意、思善意与中等意。积于何者上呢?积于阿赖耶上;具有给这些业增加、积累、减少等留有余地作用的是阿赖耶识。如坚慧论师在他所著的《经庄严论广释》中说:“意与眼等五根是业之门,故为趋入之所依;思善、不善、中等之意为作者;色等六境为所作;阿赖耶识留给机会;阿赖耶乃所依,如同处所或房室。”
阿赖耶识是不执著任何境与有境的明清分,从中起现五根识,眼识是认知色法却不起分别之识的部分。同样,耳听声音、鼻嗅香气、舌品味道、身感所触,都是指认知外境而不生分别念之识的部分。
从五根的显现境中产生或如实了了分明呈现相同于显现境的行相者,它既是法,也是意识。即从外境的角度而言是法,从认知外境浮现行相的角度而言称为意识。
《经庄严论广释》中云:“意识即随前一外境之后相应产生之识或衡量隐蔽分外境的识,它既是境又是识。”五根识及阿赖耶识,即由前面外境或者它们中形成各自识的六部分灭尽的无间分,就称为意。
《俱舍论》中云:“六种识聚已灭尽,无间之识即是意。”以色法为例,当时不执著外境明清而住之阿赖耶识与见色法之眼识二者停止下来,便立名为“灭尽”,接着,刹那间浮现出“是色法”的念头部分,就叫做意或者心;因为刹那迅速取境,而不能详细加以分别,由此称为无分别念;又因为最初觉知外境,所以也称为所取分别;随后所产生的一切细致伺察,称为能取分别。
诸位瑜伽自在者认为:尽管第一刹那由意来认知,但如果伺察没有继续,就不会积累业。如《斗追道歌》中云:“六境之识聚,不为执著染,无业无异熟,见净如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