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一脉心香 >> 索达吉堪布:如何观察辨别真正的具德上师 返回

索达吉堪布:如何观察辨别真正的具德上师

索达吉堪布 一脉心香 2015-09-21

丙六(依止上师)分二:一、依师之必要;二、依师之次第。

丁一、依师之必要:

自古以来,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包括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也是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供养、发心,后于不同的地方依止善知识,获得许许多多教言后,最终才成就佛果的。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出来,通过自学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确实一个也没有。所有的大成就者,无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皆因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而通达了一切,获得了真实果位。《华严经》云: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

曾经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说:只有藏传佛教才重视依止善知识,甚至把善知识看作是佛。他们还引用米拉日巴、其他上师的传记进行破斥,此举真的很可怜!他们如此大肆宣扬邪说,很可能以盲导盲,误导智慧不成熟的人跟着随波逐流。其实,这种人根本没看过佛教的大经大论,也不懂佛陀的真正教义,只是听了只言片语,便开始断章取义、信口开河,这完全是愚者的行为。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亲口说过,自己涅槃后将化现为善知识,利益末法时期的无量众生。如《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实际上,这也并非是藏传佛教的一家之言,汉文《涅槃经》中也说: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从这个教证可以看出,佛陀会在世间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如果没有善知识,就算你再聪明、再能干,不要说现前五道十地的功德,包括《大圆满前行》的有些名词和修法,也不可能通达无碍。以前有些道友比较傲慢,认为自学完全可以成佛,但因为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最终只能是虚耗光阴、一无所成。因而,在佛教中,善知识确实特别重要。倘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算每个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也很难见到。《大般涅槃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所以,若想通达佛法的甚深教义,就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华严经》中说: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又云: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这方面的教证数不胜数。

当然,你若不学佛,那就另当别论了。在这个世间上,顺世外道、大自在派等邪门外道比比皆是,他们并没要求依止善知识。现在还有些人片面强调平等论,在他们眼里,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父亲和儿子是平等的,金子和石头是平等的,所以上师和弟子也应该平等。这种说法,完全是把世俗和胜义混为一谈了,却不知世俗中应该分些层次,任何教派所讲的内容,都不能逾越这种界限,否则,整个世间就没有胜劣之别了。

因此,依止善知识特别重要。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对造恶业就极有造诣,所有支分都能圆满具足,而对于解脱圣道,却如盲人迷失在荒野中般知之甚少,诚如《大集经》所言: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对这样的我们而言,倘若没有善知识引导,就像不依商主便无法从宝洲中取宝一样,解脱之日会遥遥无期。所以,每个人若想获得究竟解脱,务必要恭敬依止善知识。

丁二(依师之次第)分三:一、观察上师;二、依止上师;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戊一、观察上师:

凡夫人本来就容易随友伴等外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师益友。打个比方说,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 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就会熏染上栴檀木的妙香,自然散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就算是特别普通的人,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大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为都变成他那样。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当然,作为修行人,若想得到上师的意趣、功德,依止的时间要越长越好,不能只是一天两天。现在有些人今天得个灌顶、求个法,明天就回去上班了,以为只要上师盖个章,自己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如果上师具有无比的加持,弟子也有前世的宿缘、不共的信心,这样的因缘聚合下,弟子很快的时间就豁然开悟,生起无与伦比的境界,这在历史上也是有。但一般来讲,我们作为普通根基的人,在修行过程中,依止上师要越长越好。

关于远离恶友、依止善知识,《佛本行集经》中讲过一则公案:往昔难陀出家后,尽管佛陀苦口婆心地教化,可他仍不喜欢梵行,常跟恶行比丘结为朋党,从早到晚只谈论不如法的事。一次,佛陀为了调化他,就把他带进城里,来到一家鱼店。在店里的茅草铺上,放着一百条臭烂的死鱼,佛陀让难陀抓一把茅草,过一阵子再放下,然后问:你闻一下手上是什么味?难陀回答说:腥臭扑鼻。佛陀告诉他:亲近恶友也是这样,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会染上恶习,令你恶名远扬。

(像有些修行不好的人,特别喜欢听音乐,别人偶尔去他家吃个饭,听些乱七八糟的歌后,从此,就很容易染上他的臭味了。我有时候路过有些道友的家,觉得他们很可怜,为什么呢?因为城市里的人没看破世间尚且情有可原,但他们既然舍弃一切来到寂静地方,头发也剃得光光的,还拿个破收音机、破录音机每天听,这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享受法义上的美味好。然而,有些人在家习气特别重,来了学院以后,虽听了不少殊胜教言,但自相续还是改不了。外表倒像个寂静的出家人,别人一看就生信心,可是内在的话,不要说别人,连自己也深感厌恶,这即是《亲友书》中外成熟、内未熟的类型。)

接着,佛陀又把难陀带到一家卖香的店,让他把香囊抓在手里,过一会儿再放下,然后问:你闻闻手上是什么味?难陀回答:有微妙的香气。佛陀说:同样,如果亲近善知识,常常熏染他的功德,自己也会功德增上、美名远播。

其实,这就是世人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无论是什么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不管接触恶友还是善友,哪怕时间特别短,只有一两天或一两个月,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变化。甚至有些经典中还说,登地菩萨也受环境和恶友的影响 ,那作为凡夫人,就更需要注意这一点了!

既然亲近善知识相当重要,那一个人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一定要观察,否则,连认都不认识就去依止,末法时代是非常危险的。我就遇到过有些人,听到一个上师的名字就去灌顶,我问:那个上师你认识吗?”“不认识,但他们都去,我也去。灌了好多顶哦,很开心,太殊胜了,上师太好了!”“这个上师有什么功德?”“反正我感觉他很慈悲,一看他的脸就特别喜欢。”——他觉得这就是上师的法相,这是十分草率的。如今正值五浊恶世,众多续部中讲的所有法相样样俱全的上师,虽说难以寻觅,但我们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师。

一、相续清净:从来没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如果他是出家人,至少要具备出家人的别解脱戒;若是在家人,法王如意宝讲过,也要具有圆满的居士戒。假如连一条戒都不具足,那所有功德、所有境界就失去了所依。当今末法时代,即使他无法一一护持极细微的菩萨戒、密乘戒,但最基本的、与解脱不相违的戒条也一定要守护。

二、广闻博学:上师如果孤陋寡闻,什么都不懂,连经续的名字也说不上来,那肯定不行。所以,他一定要通晓显宗各大经典、密宗各大续部,以及后来诸位大德的教言论典。比如显宗的五部大论,密宗的《大幻化网》,大圆满不同续部的教言修法,至少这些应该要懂。

三、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要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不能光是对亲朋好友非常爱护,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关系不好的人,一提起名字就恨之入骨。若是这样,不要说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就连世间的悲悯心、善良人格也没有。

四、通达显密:精通显宗三藏、密宗四续部 的仪轨。此处的精通还包括实修,否则,只是口头上会讲理论,自己却从来没有实地修持过,这样也没办法引导弟子。

五、现前断证:依靠上师教言、经续内容而修持实义,最终自相续断除了烦恼和障碍,现前了无我的殊胜证悟。退一步说,作为上师,就算没有证悟空性,最起码也要能摧毁或压服烦恼,现证前所未有的一些功德。不然,如今有些弟子的信心、境界很不错,上师若天天贪著世间八法,精进、超胜功德都比不上弟子,那是特别可笑的事!

六、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

布施:上师利益众生的方法,就是先要进行财布施和法布施。

爱语:用佛法教理进行开示。有些人认为,所谓的爱语,是弟子爱听什么就讲什么,这也不一定。如果弟子嗔心特别大,上师天天给他讲打仗的故事,这样对他也不一定有利。其实,按照《经庄严论》的观点,爱语主要是讲跟修行有关的教言。

同行:又叫利行,指真正令弟子得到利益,自相续得以改变,不能对弟子从不关心。当然,世间人所谓的关心,要么是指给他财物,要么指跟他说好话、常联系。但此处的关心并非如此,而是让弟子行持六度,并将他安置于其中,这对他才是莫大的利益,而其他世间行为没有什么实义。

共事:上师让弟子怎么修,自己也要这么修。否则,对别人口口声声说你们要修无我、修菩提心,不要懈怠懒惰,他却整天睡懒觉,从来也没想过无我,没想过可怜众生,这样口是心非,一点都不合理。

综上所述,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这是一种诗学的修饰方法,意即上师要具备这些法相:三戒清净犹如大地,广闻博学、具大悲心犹如降下的雨水,通达显密、现前断证犹如成熟的硕果,圆满四摄犹如盛开的鲜花,以此就会吸引善缘弟子如蜜蜂般集聚。不然的话,上师大地也没有,鲜花也没有,硕果也没有,蜜蜂会饿死的!

关于所应依止的上师,《经庄严论》也有个教证,讲了十种法相,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以前我去五台山时,书夹里就放了这个教言,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引用。这十种功德分别是:

一、调伏:与戒学相应,故诸根调伏,身口意三门的威仪,皆要以正知正念摄持。否则,上师连自己都不调伏,性格特别野蛮粗暴,天天到舞厅去唱歌、跳舞,想调伏弟子是不可能的。

二、寂静:与定学相应,故内心非常寂静。就像《毗奈耶经》所讲的那些比丘一样,威仪自然而然令人生信。

三、除惑:与慧学相应,故烦恼寂灭,断除一切不良行为。

四、德增:上师的功德、证悟应远远超胜,不能比弟子低劣或等同,否则弟子就不服了。

五、有勇:对利他毫不懈怠、精进努力。有些上师得到一些身份后,如同已获得佛果一样,从此再也不精进了。就像世间有些学生,读书时特别用功,但工作后得到地位了,就开始懒惰起来了,这样是不行的。上师为了利益众生,不能有这种脆弱之心,一定要精进。

六、阿含富:由于多闻,不管是显宗、密宗,所通达的教理十分丰富。

七、觉真:证悟无我空性,究竟现前真如。

八、善说法:说法具有善巧方便。

九、悲深:悲心深切,不求名闻利养,一心一意为弟子开示正法。当然,悲心深切并不是天天嘱咐弟子:你要好好吃饭,好好穿衣服,好好睡觉啊!每天睡24小时也可以。而是一定要给他播下解脱的种子,让他从佛法上得利,这才算是真正的悲心。

十、离退减:远离一切疲厌,恒时勇猛地宣讲正法。

尤其是传讲密乘甚深窍诀的上师,必须具备一切续部中所讲的下列条件:

一、成熟相续:要得过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光是得过还不够,灌顶还要如理如法,各方面因缘全部具足。

二、净持律仪:得到灌顶之后,不同续部有不同的誓言,比如最基本的十四条根本戒、《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从始至终没违犯过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三、相续调柔:烦恼和分别念微弱。否则,烦恼特别深重,分别念层出不穷,整天都胡思乱想,这样的人不可能当密宗上师。

四、精通密宗:精通密宗基、道、果一切续部的意义。不然,何为基道果都搞不清楚,那又怎么去教弟子呢?

五、依修圆满:最好是亲自见过本尊;即使没有亲自见,梦境、验相中也要见过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为主的咒语和验相,都已尽善尽美。

所以,真正能传密法或灌顶的上师,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有时候我给大家辅导一些密宗修法,真的特别惭愧。我也再三强调过,这只不过是给大家种个善根、接个传承而已,我自己的相续中,这些功德不要说全部具足,可以说一个都不具足。且不说密宗上师的资格,就连密宗弟子的资格也没有,正如《窍诀宝藏论》所形容的 ,弟子法相都不具足还想当上师,简直是太可笑了。

六、解脱相续:现量证悟了万法皆空的实相,对无我之义有所体会,心中有解脱的境界。

七、唯求利他:心相续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从来不考虑个人利益。

八、琐事鲜少:断除了对今生世间的贪执。当然,若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的。从以前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他们为了弘法利生,有一些琐事也不叫琐事

现在有些发心人员,成天抱怨琐事太多,其实你想一想,倘若这些行为牵涉到利益众生,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假如你天天吃喝玩乐,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一直在想我早上怎么吃?中午怎么吃?晚上怎么吃,连晚上做梦也在琢磨明天早上怎么吃,这些都是琐事,没有任何意义。不过,如果你在食堂为道友发心,那就另当别论了。

九、精进修持:因为已修了四种厌世心,故对今世的考虑不是很多,唯一是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

十、厌世劝他:自己现见了轮回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有了这样的境界后,经常也给别人宣说,劝别人看破世间。像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还有汉地许多大德,他们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时,对世间不会有什么好感,不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充满信心。他们了知轮回的一切皆无实义,同时也将自己的境界与他人分享。

十一、摄伏弟子:以种种善巧方便,不管是语言也好、行为也好,摄受调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十二、具有加持:依照自己上师的言教行持,上师说什么都全部照做,从来也不敢违背,以此缘起,自相续中具有传承的加持。有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加持,那对弟子讲法的力量会完全不同。

以上共讲了十二种法相,我们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倘若你记不住这么多法相,那也可以只记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三点:一、断除对此生的贪著;二、以大智慧引导弟子入道;三、以大悲心不舍弟子。概而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上师具足这三项的话,弟子就可以去依止他。

总之,我们如果要依止上师,尤其是一位密宗上师,事先务必要仔细观察。倘若他不具足前面所讲的这些法相,那你去受灌顶、听密法,利益不一定很大。所以,对上师在没有依止之前,首先观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