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63 | 喧嚣中的宁静之道 返回

智慧之旅63 | 喧嚣中的宁静之道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3-05-13

2014618日,老师受中国科技大学的邀请,为在校师生及朋友分享了题为“喧嚣中的宁静之道”的演讲活动
那么老师分享了些什么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

中国科技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由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重点共建;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


最迫切的研究是内心宁静之道

如今我们的人文环境遭到一些破坏,变得越来越“喧嚣”。虽然自己可以随时随地与别人联系,但内心却越来越孤独,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内心,没有获得内心的宁静。

西方重科技东方重内心

西方文化更注重分析物质,东方文化更注重分析内心;西方文化的优势在于科技知识,东方文化的优势在于人文道德。

作为一名科学家,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但也不能忽视主观意识的重要性,因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客观、理性并不能解决问题,快乐的感受更依赖于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希望

科学进步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但也带来了很多恐慌和不安。

如果去西方学习,只学西方的技术知识就可以,不要染上西方机械主义的人生观,要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获得内心宁静

  汤因比跟池田大作在《展望 21 世纪》这本书中讲过,未来社会可能比较浮躁,原因恰恰就是一味信奉西方文化。他在对比了东西方文化之后说,儒教的人道主义以及佛教与儒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物质条件的确重要,但它需要和内心的发展相平衡。如果没有达到平衡,一味地追求物质条件,那我们就变成了欲望的奴隶,即使坐拥金山银山,欲望还是会不断增长。这样一来,我们未必会快乐。



在佛教的修行中获得内心宁静

鲁迅先生曾说过:“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

如果只强调科学发展,忽视内心的宁静,恐怕生活质量不会很好。很多科学家都为科学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面对内心痛苦、家庭和合等问题时却束手无策

科学家应该思考科学和传统文化、宗教的关系。

佛教不只是传说

佛教因明、中观和唯识思想,与当前的科学发现非常吻合。

科学研究提倡客观的态度,这和佛教的思想很接近,因为佛教不支持自赞毁他,并且提倡客观公正。

科学主要分析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所接触的现象和感受,而佛教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七意识和第八意识,也就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是更深层的内心活动。而研究这些意识,需要修证,需要内心的稳定和宁静。因此,我希望科学家不但要认识外在世界的规律,同时也要认识内心的本来面目,因为内心对我们的作用,远远超过外在世界。



结语


我们很多人也像这个年轻人一样,追求着爱情、健康、智慧、才华、财富……可如果没有一颗宁静的心会幸福吗?希望大家认真思考。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