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后世】04. 科技时代 我们是否需要信仰(申林方)
我们对科技、对社会、对人生,究竟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度?而我们又应该去哪里寻找正确的态度?
科技时代 我们是否需要信仰
——大学生代表致辞
申林方
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博士后。
1.有朋自远方来
在来色达的路上,我接到了会议组的电话,问我能否在开幕式上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做个报告。我一口答应了,不过心里却十分忐忑。论学识,虽然是博士后,也只能说明我在上学这件事情上花的时间比较长而已,谈不上做得有多好,更谈不上有什么科研成果,十分惭愧。就佛学修为而言,我也只能算一个门外汉,会场上应该是藏龙卧虎,估计很多人都有对佛学的修行体悟及独到见解。
在来的路上我旁边坐着一个同来参会的小伙子,是倒了几趟车、坐了好几天,从哈尔滨过来的。当时我想,只有对信仰的无比坚定,才能促使他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现在得知还有从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远涉重洋赶过来的同学,真的让我十分佩服。跟我同寝室的是位90后小姑娘,她是先参加了“地藏法会”,然后又继续参加研讨会的。虽然年龄小,但她对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却能娓娓道来,这让我着实汗颜。他们对自己信仰的理解深度以及由此而生的坚定虔诚,让我敬佩不已。同样也宣称是佛弟子的我,比起他们来,差得太远了。所以,我很苦恼,究竟该说些什么呢?
2.科学在摸索中前进并被不断修正
这个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句话,那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可惜还没带电脑,所以我不能上网查,当然也就不能用google(谷歌)、百度了。于是,我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了很久,看看能否想到一些名词佳句,似乎也没有收获,大脑一片空白。我突然发现自己对电脑、网络或者说是科技产品是如此的依赖,以至于离开了这些的话,觉得手足无措,寸步难行。
羞愧难当的同时,我也在问自己,究竟掌握的知识哪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网络时代,知识的唾手可得能让我们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了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了这些科技之后,就能底气十足地说这个世界尽在掌握了吗?我想是未必的。
那么什么是科学呢?
就我的科研经历而言,我觉得科学是一个过程。它首先是要观察一个未知的事物,利用观测参数,以模型的方式对该事物进行描述,在模型的基础上做一些预测和发现,然后继续补充观察,修正模型,如此循环反复,使得这个模型能满足解释大部分观察现象。可知,科学其实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科学对事物的描述以及所阐述的理论能否就是唯一正确的呢?
就拿我们量子力学的发展而言,最开始科学家是想要了解光的性质,光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有些科学家就做了一些实验,比如双缝干涉,由于观察到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光具有波动的性质,很喜悦地告诉大家光是一种波动。而光电效应的发现,表明光是一种粒子,它具有粒子的性质。两种观点各有无懈可击的实验为自己佐证,却无法说服对方。那么究竟光是粒子还是波呢?
后来波尔给了一个结论说:“这个取决于观测者本身。”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释说,如果你想让观测表现出粒子的性质,那它就是粒子;如果你想观测到波的性质,那它就是波。大家可以想想,这是否表明在唯物主义统治的世界领域里,吹来了一股猛烈的唯心主义的飓风?
然而对波尔的学说,爱因斯坦很不赞成,他很生气,怎么会这样子呢?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应该具有客观性,是完全脱离于我们观测者本身的。于是他嘲弄波尔道:“波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波尔告诉他:“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后来,霍金补充了一句话:“上帝不仅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由此可见,从理智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承认科学其实并不是唯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只是某一个阶段成立,随着我们不断地探索,它被不断修正。因此,我们不能迷信科学。
那么科学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便利呢?或者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呢?这是值得思考的。比如,在二战期间,德国也想造原子弹,然而没有造出来,为什么呢?据说是海森堡计算错了浓缩铀的临界质量,导致他们没有造出原子弹来,让美国占得先机。如果不是这样,我想我们的历史应该要重写了。所以应该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使用者本身想要拿来做什么了。
3.信仰决定人生的态度
在座的各位学子,大家也应该算是知识分子,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把科学技术拿来做什么?也就是我们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态度?更进一步来说,我们对科技、对社会、对人生,究竟应该抱以什么样的态度?而我们又应该去哪里寻找正确的态度?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应该怎么做事,但是我想我们都没有被教育怎么做人。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不枉此生呢?
大家可能觉得我要开始讲佛教了,但是因为昨天知道了参加研讨会的同学中30%是没有信仰的,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并且得知了堪布的“密意”,所以我就不在此大力地游说所有人都要皈依佛教。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我是选择佛教的,为什么呢?我本身并不具备高深的智慧来判定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论,不过我们可以以史为镜。
纵观历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风流人物已经作古,现在应该没有任何人把秦始皇的画像再挂在墙壁上,每天膜拜了。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至今为止有太多的人却把佛陀的画像珍之若宝,把佛陀的形象铭记在心,对佛陀的功德时刻忆念甚至感激涕零。这,又是为什么?
佛陀本是悉达多太子,当他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无常和苦时,他放弃了自己未来的王位,开始了以了解人生真相为目标的修行生涯。最终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并为众生演说解脱之法49年直至涅槃。
他并没有作为一个统治者去扩张版图争夺天下,但是却有无数的君王大臣、黎民百姓,拜倒在他的脚下,渴望聆听他的教导。
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又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遵循佛陀的教言,领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获得了心灵永恒的快乐。所以,我相信佛陀的教育是不会有误的,以佛陀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定会收获圆满的人生。
在我看来,佛教不是一种宗教,应该是一种方法学,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圆满成就自己的人生。
我记得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佛陀总是在教育我们怎样成为佛陀,但是上帝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成为上帝。开个玩笑,我想上帝不会介意的。事实上,我无意于对比不同的宗教,不过对于前半句,我是非常赞同的。佛陀说法49年,就是希望众生和他一样都成佛。对于上帝是否也宣说了成为上帝之法,我并不是很了解,大家可以持保留态度,我们一起讨论。
今天这么多青年学子汇聚一堂,相信大家也是抱着一种希求真理、平等交流的愿望来到这里。希望我们能够好好把握、好好珍惜在学院的短暂时光,让我们每一天都充满喜悦,有所收获,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