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78)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乙二、教诲修学解脱之四无量心:
先了知差别后再修四无量心:
欲求解脱者唯一应当修学真实所缘境与四无量心。
甲五、宣说真实所缘境:
宣说四无量心之所缘境:
不具快乐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怜者,
幸福贪亲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对境。
缘于众生之四无量心的所缘境:不具安乐者、痛苦可怜者、快乐富裕者、贪亲嗔疏者分别是慈、悲、喜、舍之对境。
《经庄严论》中云:“寻求安乐者,痛苦可怜者,安乐具惑者……”
甲六、宣说意相:
愿慈心对境的众生具足安乐、悲心对境的众生无有痛苦、喜心对境的众生不离欢喜、舍心对境的众生舍弃贪嗔后一视同仁。
《经庄严论》中云:“合心及离心,不离利益心,怜愍诸众生,利乐尊前礼。”四无量心之本体即远离各自之违品。彼论又云:“舍梵天违品,具无分别智,趋入三所缘,成熟诸众生。”
舍弃各自之违品即是指《经庄严论释》中所云:“不分别他境,缘快乐者、痛苦者、中等者三对境而利益众生。”
如何趋入所缘境呢?以三种心态趋入不具苦乐之中等对境,痛苦可怜或具有贪嗔苦因苦果之痛苦对境,幸福快乐之安乐对境这三种对境。
缘法之四无量心是通过听闻论典而生起的。缘法性之四无量心是指证悟了彼等无生之自性。或者,与未证悟无我、证悟一个半无我以及证悟二无我者相续联系的四无量心分别是缘众生、缘法、缘法性之四无量心。
《菩萨地论》中云:“缘众生与诸外道共同;缘法与诸声缘共同;无缘与彼等皆不共。”也就是说,有依靠众生、依靠正法、依靠无缘三者而生起的四无量心,也有依四种对境而生的四无量心以及现见六度之六种违品而生的四无量心。
《经庄严论》中云:“慈饥慈蛮者,慈惑放逸者,慈为他转者,慈生邪见者。”还有说由十种对境而生的四无量心。如《经庄严论》中云:“为烦恼敌转,苦逼黑暗障,入于难行道,真具大束缚,贪杂剧毒食,弃舍正道者,力微入歧途,所慈之众生。”此中宣说了初学菩萨修学四无量心的十种对境:烦恼如烈火般炽盛者,虽已入道却被魔制造违缘者,三恶趣众生,不知业因果者,入于颠倒途者,为烦恼结紧紧束缚者,享受禅定乐味者以及入声缘道者。
四无量由四种缘产生,自性存在的佛性或界性称为因缘;宣说四无量教言之善知识称为增上缘;各自现前的对境称为所缘缘;了知修四无量之利益以及不修之过患,修前前之因称为等无间缘。
《经庄严论》中云:“菩萨之慈心,苦乐因中生,智者之悲心,因师自性生。”《俱舍论》中云:“四缘生诸心心所,以三缘生二种定,他法则由二缘生。”意思是说,一切心及心所是由增上缘等四缘而生,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三者产生二灭定;一切无情法是由因缘及水肥等增上缘所生。
甲七(宣说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乙一(修舍无量心)分十三: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三、忆念众生之恩德;四、以对境不定而修舍无量心;五、以等性修舍无量心;六、为利众生修舍无量心;七、离得同时修舍无量心;八、舍无量心之真实对境;九、舍心对境逐渐增加;十、舍无量心之修量;十一、修舍无量心之后得;十二、修舍无量心之利益;十三、修舍无量心之果。
丙一、修舍无量心之必要:
修法次第虽不定,初学补特伽罗者,
首先观修舍无量,亲疏平等修余三。
从相续中容易生起的舍心开始修。若未对一切众生平等,则难以生起其余三种无量心,因此首先修舍无量心。阿阇黎智藏在《中观庄严论》中云:“舍心辽阔大地上,遍开慈心之鲜花,严饰悲心之凉荫,喜心净水无混浊。”
此外,《二观察续》中所说“初当修慈心,其次修悲心,尔后修喜心,最终修舍心”的次第,是从结合内在本尊之真如而宣说的,这也是因为一开始慈心等三者容易生起的缘故。
丙二、修舍无量心之所缘境:
彼所缘境诸众生,心中如是当观察,
贪今父母友嗔敌,汝之此心极恶劣。
每一位众生无有不曾成为亲人与怨敌的,所以对他们不应该有贪嗔之心。
丙三、忆念众生之恩德:
无始无终漂泊时,此敌亦成父母友,
饶益于我具恩德,岂能恩将仇报耶?
对于往昔曾经饶益过自己的众生,以损害回报实在不应理。《毗奈耶经》中云:“于饶益者当报恩,不应加害或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