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善生经》(四) 返回

《善生经》(四)

索达吉堪布 求学足迹 2019-04-10

Never stop engaging in virtuous deeds.

仁波切开示

今天继续学习《善生经》。

下一礼拜也是周三。下周的课也是和以前一样。

《善生经》讲述了前面的一些内容,主要讲了四种结——杀生、盗窃、淫泆、妄语。不作四种恶行——四欲、恚、怖、痴。

如果没有这四种恶行,他的名声与功德如上弦月一样日日增上。

这部经典看上去比较简单,没有特别难懂的。但实际 上,内容很有意义。尤其我们现在正在跟大家不断提倡生活佛教。因为生活是每个人离不开的,出家在家都要生活、生存,而且要活着。

在这当中,没有佛教的精神 ,当然也可以的。每人都可以以各种方式来生存。尤其全球多元化,每个人有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生存。如果有一些人对佛教有信仰,佛教中的一些教义与现在的生活如何相适应,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最近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平台,在讲考时,要么讲当天的内容,或者讲根据前面的教义讲解生活佛教。

这两天我看到,个别人抽到了生活佛教,讲得不错。结合到了生活当中,考虑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昨天有一个人讲的比较接地气。

这些道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一部分高深莫测,在修行中运用,在生活中难以运用。但有很多内容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此时,会为自他带来方便和利益。

我为大家提供生活佛教和禅修的内容,希望各地的佛教徒,不要当成耳边风,吹完连影子都留不下来。

一个人重视的理念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重视,对当前来讲是比较适合的。

我个人而言,不是特别广闻博学,但多年来,研究了各种教派,尤其对佛教显宗和密宗进行了深入思考 ,也许是胡言乱语,也许有一些启发性的价值。

这里的有些内容,感觉有点陈旧古老,好象与现在的生活不能适应。但如果认真思考 ,非常有前瞻性、时效性。2500年前的佛陀的语言,在现在的人们看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佛陀以前所说的高尚人,只不过现在的法律和传统文化不同,但真正的生活中,高尚人还是高尚人,不如法的人在当今的各个国家中,仍然不能列为非常高尚的智者。

我们前面讲了这四个问题,可以考虑观察 。

今天主要讲到经济道德。或者在当前社会来讲,也是一个人的行为,或者财富管理,这方面的理念。



仁波切宣讲《善生经》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

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佛当时告诉善生有六损财业的法,一是耽湎沉迷于饮酒,二为博戏,即赌博,三为放逸,版本不同,有的说非时入于他言,有的说非时求财,不适当地求财,还有的说是邪淫。四是迷于伎乐,沉迷于歌舞。五为恶友相伴,六为懈怠懒惰。

世间人喜欢发财、增长财富。但如果做这六种法,不仅财富不能增长,反而有损减。

这六种法实际是损害名声的六种法,与龙猛菩萨的《亲友书》中所说基本相同。

赌博以及看聚会 懒惰依附恶劣友

饮酒夜晚入村落 断毁名誉之六法

             ——《亲友书》

这六种法,实际 上与此处基本能对应。

这里也是讲饮酒、赌博、依止恶友、懒惰懈怠,放逸就是聚会,夜入村落就是去不清净的场合度日,也是一种非法。

当时讲到了损害名声的六种法。即使是一国之君,如果 经常赌博饮酒,去不清净的场合,经常依止恶友,所有的人们都会说他们的。

有人问:这是不是佛教的说法?是不是仅为古印度的说法?

大家可以放眼观察 ,用细微的智慧观察 。不说大的国王,连县里的领导,他经常做这些事的话,所有的人都会说:“我们这个领导天天赌博、看戏……”所以一般比较世间高尚的人——老师、科学家、比较正的领导,他们从来不会沾染这些。

不提宗教,暂时从世间的轨则来说,各个国家都是这样的。

比如一个国家的总统总理天天喝酒赌博,不止一个国家,连一个家庭都无法好好治理 。

有一些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现在的思想,用现在的智慧观察 ,这里的六种法,如果做得很好……

我见过一个领导,相当于一个政治家,他非常爱学习,政治宗教等方面……他经常说我不会喝酒的,我不会……凡是龙猛 菩萨的《亲友书》里讲的一样,即使没看过,但作为一个有自律的人,还是可以做到的。

有一个《菩萨行经》中讲到……

是印度一个非常好的经典还是教言,这里也讲到,国王毁坏王国的五种法:饮酒贪女色不信忠言……也会失坏自己的国政。

所以在世间中,有一群人的声音,可能非常过于赞叹娱乐,过于赞叹美酒的功德。

有一些包括茅台,在世间中消费比较高,但能不能说明它就是正确的呢?并不一定。

因为人多的原因是不是就是正确的呢?也不一定的。

当今人们的价值观也好,思考 导向,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 。所以佛教徒也好,即使没有真正的信仰,如果对人生非常负责地探讨时,这些古典中的道理,可以反复思考 。如果有道理可以接受,如果没有道理可以放弃。

每一个法有六种,共有36种法,下面讲这些道理。



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

佛告诉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能了解知四结行,不造四种恶行,再了知刚讲到的六种损财业。则能于四种得离,于四处获得脱离解脱、供养六方 。

等于离了六方,礼佛也好,供养菩萨也好,做一个很好的人,这样的话,诸佛菩萨空行护法都会欢喜的。如果我们做得特别恶劣,如何供僧供佛,也不会欢喜 的。

就象一个屋子特别脏,无论如何邀请护法他们,他们也是不会来的。

《二规教言论》中也是如是说的。


对上面的44种法远离,则佛教中讲供养六方。

如果没有天天供养佛,供养上师,但实际上, 如果做一个很好的人,白法护法神也会护佑的。








是谓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

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

于现法中,智者所誉,获三十一果。

身坏命终,生天善处。

今世根基好,后世根基好。且于现法中,智者来赞叹你。人的好坏在别人的口中。藏地有一种说法:“人的好坏,群众的口碑中能看得出来。”后面一句翻译不出来。

人们称赞的话,虽然 有人不在意别人称赞,但清官是有意义的。如同人们说这个质量很好,说明它的质量还是可以的……人也一样,人品还是有不同的。

而且获得了三十一果。且身坏命终之后生天善处,获得好的结果 。

不同的版本也有不同的说法。

因为我们安士高、中阿含、长阿含中有个别内容有所不同,如果 研究对比也可以,如果没有时间,按哪个版本来讲来理解也是可以的。

当时印度应该有很多班智达,记录的版本都不同。

比如两个非常有智慧的人,通过录音整理出来的讲记也是不相同的,因此佛经也是在结集中有了出入。

这是总的意义,下面细说。


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

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

佛告诉善生,当知饮酒有六种过失:一、失财,自己有的钱,慢慢借别人的钱。因为爱喝酒的人没有什么吝啬心,喝了点酒就特别大方。

我以前读书时,学校不太好。有时老师让学生一起学喝酒。慢慢学会以后,喝了酒之后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大方,虽然钱不多。还有一个就是比较大胆。

我们在学校里,有一次马上要毕业了,一个老师远远地来了,我想他来了我要好好打他……那时有很多恶生。

二是生病,生各种病。尤其肝脏不好的人不能喝酒。因为肝脏是排毒的,酒精里有很多毒素,喝酒肝脏的压力比较大。医生也说,如果不喝酒会好一点。

不仅是肝脏,其他内脏也一样。

好几年前,美国医疗比较发达,但每年因饮酒死亡的人有88000人,现在应该更多了吧。

虽然医疗先进,但依酒而死亡的人,在各国各地非常多。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饮料,但我们不自觉。有的地方“无酒不能席”。有一些格言金刚语,更加激发自己的信心,不知道喝完变成什么样的。

萨迦班智达说,这种饮酒之后以颠狂当作快乐而已。整个世界恍恍惚惚的大圆满的境界。

三是斗诤,有一个领导来说,他做了很多事,要完蛋 了。吃饭时打起来了,因为喝酒倒在地上被 人狠狠地打了。

四、恶名流布,恶名远扬,出各种丑恶的姿态,有种种过失。《大智度论》中有三十五种:众病之本、斗诤、好赌、没有惭愧 心……可以查一下。

五、恚怒、嗔恨心暴生,稍有语言不当就打起来了。有的父亲爱喝酒,回来时打自己的妻儿。给自己的人生留下 了很不好的印象。

六、喝酒使自己的智慧日益损减,因为刺激大脑,记性不好,智商情商都受到影响。

虽然 我们在世界上,有很多人歌颂赞美,包括广告……会赞美饮酒。但真正在我们的身体当中,还是有很大损害 。有的人说没事,喝点红酒心情快乐、身体健康,疏通经络,但实际 上也不一定的。

利少弊多。《大智度论》



可能会带来一些快乐感,与别人容易 交谈,想说的话当时可以表达出来——平时不能表达的,喝酒之后能表达出来,是吧?

(上师喝茶,模仿喝酒的动作)

有的人以为喝酒很快乐,但《正法念处经》中说:

饮酒之人,但贪美味,不虑苦果。

我觉得讲得很好,有人以为是享受,但未考虑到苦果。很多人喝酒之后,没有惭愧 心,语言没有控制 力,本来应该保密 的事也不能,上吐下泄……

佛教徒应该尽量不喝酒。

听说有些佛教徒,在应酬的过程中,喝酒。如果这没有戒的话,三皈五戒就……

佛陀说,只要有一法能受持,其他都能受持,这一法就是不饮酒。

《增一阿含经》中也有。

佛还有一个教证:

如果喝草尖许的酒,他不是我的弟子,我不是他的本师。

另外,佛告诉比丘,如果我的佛弟子不能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也不得饮。——滴酒不沾,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佛告诸比丘 若言我是佛弟子者

不得饮酒 乃至小草头一滴 亦不得饮

             ——《法苑珠林》

对其他人我们没有资格说,但受了三皈五戒的,如果不断饮酒,也许对自身的健康有影响,还有整个修行带来很多不利。

虽然 我们在密宗中,有时依靠饮酒吃肉来提升自己的觉受,这样的情况非常罕见,应该有一定觉悟的人才会转为道用。但一般人不容易 ,还是应该以清净的威仪修行佛法。

如同佛说,一草尖许也不要沾染。


有一些人也经常讲,密宗会供时用酒肉,供护法时用。这只是缘起物而已(荣素班智达所说)。还是谨慎一点为好。有一些人不能特别理解的场合,可以以茶和其他饮料。否则 在其他地方,象藏地、不丹,这些教徒当中,因为从小在他们的概念中供护法很清净,不会生邪见。但在容易 生邪 见的群体中要注意,


还强调一点,在喇荣供护法时,把食物乱扔,扔到别人的屋子上,影响环境美化。希望以后供护法是很好的,但供品要很好地处理,放在清净的桶里盖上,过几天倒在清净的森林中草上,有一些鸟类吃掉也可以。

城市里也一样,有些人在窗户里供,扔掉。有的在屋顶乱扔,这样是不合理的。

现在和以前不同,以前到处是草原。


给耗牛吃也有间接的过失吧!它们喝醉时,象酒鬼一样的……有时路过要注意。它不高兴的时候对你还是不客气的。

就象昨天那个比丘被 顶死了比较可惜。要注意。


一方面,酒有很好的供养护法的供品,但不注意的话,对别人产生邪 见,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不是很好的。


在一些行为上一定要注意。做一些供品时特别热情,闻思时没有这么的……但也可以的。现在闻思的意乐在各地是比较不错的。


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

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佛告诉善生,若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那么他的家产业日日损减。慢慢慢慢可能倾家荡产。

有些人确实特别可怜。有些流浪汉也是很可怜的。有的人给的食物不喜欢接受,必须要给钱,然后去酒吧买酒,把自己弄得迷迷糊糊地到处流浪。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尊重所有的生命,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哪些人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个人是不是一个佛教徒,是不是世间有一些名望身份的人?

虽然世间如此,但对于个人来说,哪些取舍比较好?要想一想。


善生,博戏有六失。

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

善生,是为博戏六失。

佛告诉善生,博戏也有六种过失。哪六种过失呢?

一、财产日耗,最后财产损尽,倾家荡产。

二、虽胜生怨,虽然 胜利,但怨怨相报,怀恨在心,无法完结。

三、所有的智者经常呵责,大家都会说:”他们家的谁谁经常去赌博……“

四、人们不会对他恭敬信任,不然他还是会去赌博。

以前一个老师可怜,我也借给了他一些钱。他每天说明天还……可是到现在还没还清。

不说我们学校,我们学校与其他学校的人找我们的一个老师,是个女的,马上要开除了,我有点不忍心,当时那种心态……

世间中真的,有时赌博,在有些国家虽然 是合法的,有些国家非法。比如美国拉斯维加斯,澳门,当作一种产业。但实际 上,即使是这样,能给我们带来健康和利益吗?不一定。

有时人们的行为比较可笑。


五、与亲月好友越来越疏远,与他有关的人越来越不理他了。

六、生盗窃心。有很多恶心不断产生。以前《戒律》中,有一个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听话出去赚钱做生意。一个儿子给他两百金子赌完亏了,再给再赔,再给再赔,再没有给他。后来他去别处与人同流合污。有一天他起了恶心,让人去自己家杀掉自己的父亲……

有时因为赌博导致的事情 ,以前和现在都是非常多的。 我们那里一说到赌博都是非常怕的。

我以前的村落不是大的赌场,有些刚开始赌博时,那些人很聪明的,让他不停地赚,今天赌了赚了两三万……慢慢受到吸引,明天可能四五万……哇,拼命借钱去赌。最后全部……

有一个老乡亲戚,开始赚了,后来输了二十多万,对他的家庭无法支撑,后来就发疯了。后来不论到哪里,口中不停地说赌博……

这些如何取舍,应用智慧观察 。



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

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善生,这些为博戏六法。如果不断地赌,家产日日损减。

我提醒佛教徒,如果赌博可能没有,但行为要注意一下。这个时代是个稀有的时代,不过有时候可能……今天我给别人打赌,输了16元钱,这不 叫赌博吧?

这件事情我说是对的,他们说不是对的。这个情况不称为赌博。赌博一般是有胜负之心吧。


现在的股票也有这样的。我想要得到。得到时特别快乐,不得到时特别伤心。

股票 不算是赌博,但胜负之心要平息。

负则生忧惧 胜则怀欣庆

若能息胜负 最妙第一乐

             ——《撰集百缘经》

失败时有恐惧 心,胜利时有欢喜 心。如果我们能胜和负的心得到平等的话,我们在世间应该是最快乐的。


下面讲放荡的六法。


放荡有六失:

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

麦彭仁波切讲到放逸的过失,放逸与放荡差不多吧。没有正知正念要制止。有六种过失:

一、特别放荡的人不会自护自身,比如邪淫 的人染上爱滋病,连自己的身体者也没有防护意识。


二、不护财货,甚至借别人的钱,父母的钱,啃老族全部吃光也无所谓。


三、不护子孙,特别放荡的人根本不护自己妻子儿子,不孝顺,对朋友 亲人什么也不在乎。对自己的生活都没办法,顾不上这些。


四、常自惊惧,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患得患失,忐忑不安,具有恐惧 心。放荡到最后,没有安全感了,经常有恐荒症。


五、这些苦恶法经常缠着自己的身体,因为常去不好的场合,做一些坏事,比如偷盗等不如法。经常处于一种没有自由的,甚至经常打官司。有些恶人干的坏事太多了,恶运也是特别多。

有些关在监狱里,有些不在,但经常处于恶的命运一直产生。

有些出家人道友,清净地闻思修行,真的是很快乐,身心很清净,没有世间乱七八糟的事,生活很乱,自己参与其中,最后产生很多压力痛苦,不解决不行,解决也是有很大困难。

所以一些清净的修行人,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应该非常快乐。


六、喜生虚妄,特别欢喜 、希望做一些虚假的事,比如欺骗别人,说夸张的语言,做虚伪的事。有一些特别放荡的人一听就能感觉到,世间没有正见。


这是放荡导致的六种过失。


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

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如果长者、长者子,在行为放荡不已,没有约束,则他的家财产日日损减。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

《毗奈耶经》中讲到,一个家里有三子,开始三子特别不争气,好色,嗜酒,特别喜欢打猎。很多恶事无恶不作。

后来父亲非常认真地劝告,但无法制止。父亲想到一个办法,不给财物,他们的行为不得不得到控制 。

后来询问时,他们说因为恶友的原因,如同在猪圈里品尝不到美味一样。

父亲说,以前的不追究,以后过清净的生活,我会给你们钱。如果皈依三宝,我给三千金子,守五戒的话,给五千金子。后来答应了,去了佛陀处。非常好。

生活中,有些是因为恶友的影响,有些是环境的影响。

我遇到一个美国的藏地人,七十年代做嘻皮士,做了不好的行为,但没办法,后来遇到了好的上师,才真正回归到自己的家园一样,重新考虑,觉得自己以前象疯子一样,生活没有任何质量。但当时觉得很有意思 。白天晚上都处于狂乱中。后来心得到平静,很好地修行,效果也是很好的。


有些人可能坏事干多了,该尝的尝完了,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就如同这三个孩子一样,酸甜苦辣尝过之后,知道都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还是内心的快乐。

有些人与父母冲突,寻找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什么都做,吸毒、饮酒、后来上瘾,身心无法控制 。有些留学生经常开party ,有些看起来是糖,最后处于迷幻中,无法控制 。


这个世界有很多放荡 的因,可能最后会耗尽你的财产、青春、智慧,最后很可怜。

我们看到,尤其西方文化,有一个人推着三轮车,上面是他的酒瓶和被盖,听说以前是很出名的人,有些是精神 受到刺激,有些人是因为对社会产生大怨恨,有些是对家庭产生怨恨。


汉地也是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一句话,对他伤害很大,从此与父母最亲的人完全成了怨敌。这也是由媒体导致的。


按理,父母说”我不信任你“”你滚出去“……藏地不会这样,父母即使说子女即使说最难听的话,气头上会说的,但完了之后不会生气的。

有些电影为了吸引人,这句话让人以为永远因为这句话两人成为……包括父母子女夫妻之间,如果 完全按照电影里来做的话,我认为是非常愚痴的。

一句话永远记着,比如母亲一句话,刺伤了孩子的心,即使母亲送葬的时候,孩子还念念不忘。佛教徒更要注意。

本来六法全部讲完,今天这么广……好象不行。

那就讲这两个法吧,不着急。



~ 预  告 ~

下周一(4月15日)19:30

甚深大乘经典《维摩诘经》

咱们不见不散哦~

文字 | 一意

图片 | 阿源,一意


本课堂笔记,为边听课边整理,仅供参考。紧张中疏漏错误难免,若发现请自行改正。 

    感恩理解!

欢迎关注: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最及时的课堂笔记

愿您法喜充满,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