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普贤菩萨的身影,藏在每一篇语文教材的课文里——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佛系”教学指南 返回

普贤菩萨的身影,藏在每一篇语文教材的课文里——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佛系”教学指南

理想地球论文大赛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07-13

文 / 圆训

来源:2017理想地球大奖获奖论文



教育心理学指出,青年期是个体认知发展、人格独立的关键时期。许多影响终生的价值观都在这一阶段形成。初中正是这一关键时期的起始阶段。健全个性的塑造、美好人格的形成、灵性的培育都离不开佛陀的教育。然而,就目前国内的状况而言,学校教育不适宜公开宣讲佛法。教师该如何利用善巧方便在学生的阿赖耶识上播下般若的种子?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借助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培植学生灵性,还要巧借综合实践活动渗透佛法精义,更要改变课堂模式以促进学生善行。


关键词:普贤十大愿;灵性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认知发展阶段论中指出,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此阶段的儿童最显著的特征为:开始思考真理、公平和存在等深刻的问题。初中学生一般12-15岁,恰是起始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此阶段中,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该如何培育学生根植于灵魂的灵性?笔者认为:治本之法,唯有佛法;至善之教,灵性之教。


“灵性教育”并非全新的名词。它在香港发展已久。香港的教育部门在许多文件中都表示:灵性教育需要改善。2001年的一些文件里也谈到:“要发展情绪灵性的不同部分。”在中华的传统文化命脉里,“灵”是一切事物安身立命的根本。《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衔“通灵宝玉”而生。后来几番失玉,都让他像失了灵魂一样疯癫痴傻、奄奄一息。


培育灵性,我们绕不开佛法。而佛的智慧、佛的境界都统摄在《华严经》中。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华严经》全经共四十卷,末尾的《普贤行愿品》素有“小华严经”之称。《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的发愿之王,《华严经》的所有内容皆可以圆满归摄其中。而《普贤行愿品》的核心——十大愿王恰是培养青少年灵性的关键。(十大愿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与普皆回向。)


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以十大愿作为灵育的指南针?



01

巧妙解读教材,培育灵性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和老师对话,要和同学对话,也要和文本对话。一篇经典的文章,往往能把历代先哲的阅历、品德、智慧统摄其中。巧读教材,是培育学生灵性的关键。接下来,笔者将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浅谈思考。


1. 重现文本场景,省思人物品行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材收录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年轻时行为不正,糟蹋钱,是全家人的负担。按照当时的惯例,家人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了。不久,于勒来信说自己已发财。致富的于勒成了全家人的希望。小说就是从“盼于勒”写起的。后来,菲利普夫妇带领全家乘船出海旅游,发现于勒竟然在游轮上替游客撬牡蛎,他衣衫褴褛、穷愁潦倒。菲利普夫妇避之不及,直骂亲弟弟是“贼”,是“讨饭的”。菲利普夫妇打发年幼的儿子把牡蛎的钱付清,便匆匆下船“躲于勒”了。有趣的是,年幼的若瑟夫多给了叔叔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


学习这篇文章,教师要问学生三个问题:

1.你认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吗?


2.于勒会像菲利普夫妇所想一样,回去“吃”他们吗?


3.如果你是若瑟夫,你会给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吗?





问题1

你认可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吗?


解答第一问,我们要先看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都做过些什么。细读文章不难推测,把于勒扫地出门、打发去美洲的执行者中一定有菲利普夫妇。如果于勒真的家财万贯地回来,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变着法子从于勒身上狠狠地捞一笔,还要美其名为“补偿”。若瑟夫出于怜悯,给了于勒些微小费时,菲利普夫妇如被钝刀割肉,恼痛不已。寡情薄意、贪心、悭吝在这对夫妇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评判这种行为?


《弟子规·出则悌》言:“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这段话说的是家中兄弟的相处之道,哥哥姐姐要对弟弟妹妹友善,弟弟妹妹要对哥哥姐姐恭敬。兄弟姐妹减少摩擦,父母就欢喜,就是在尽孝。此外,要把钱财看轻一点,这样兄弟间就不会产生怨恨了。


儒家以“仁”作为为人的最高准则。何谓仁也?仁者爱人,只有悲悯他人才能算得上“仁”。菲利普夫妇连最起码的“兄弟睦”都做不到,遑论悲悯他人了。


儒家为后人指明了言行的规范,却没有解释为何我们要礼敬他人。佛陀说,人人本具如来藏,人人本具佛性。我与佛、与众生是无有差别的。换言之,众生即我,我即众生,众生的苦即我的苦,众生的喜乐即我的喜乐,请问怎能不在乎?普贤十大愿说要“礼敬诸佛”,仅仅去礼敬大雄宝殿的佛像吗?仅仅去供养名山古刹的三宝吗?非也,众生于未来当得成佛,不敬众生,还能敬谁?教师若能借对菲利普夫妇品行的分析,在学生心中埋下礼敬众生、供养众生、随顺众生的种子,功德必定无量!



问题2

于勒会像菲利普夫妇所想一样,

回去“吃”他们吗?

那么,于勒会回去“吃”哥哥嫂嫂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会!”


有个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于勒的苦日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若想回去早就回了。如今他在船上有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职业,是断然不会回去连累哥哥嫂嫂的。”


我问学生:“于勒不回去是因为对哥哥嫂嫂怀恨在心吗?”


学生异口同声道:“显然不是,如果怀恨,就不给他们写信了,更不会为了让家人安心而报喜不报忧。”


学生说得很好,我又问:“那么是因为他不想念亲人吗?”


一个女孩子回答:“也不是。谁能不想亲人?只是于勒不想再连累哥哥嫂嫂罢了,他知道自己曾经给家人带来许多困扰,他觉得无脸再见亲人。”


是的,离乡背井的于勒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不愿回乡并非不想,只是不愿再连累亲人罢了,这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啊!这,就是佛陀所讲的“利他心”,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欢喜。


于勒还有一颗忏悔的心。忏悔并不等于懊悔,懊悔只能徒添心灵的负能量,忏悔则是对心灵的洗净,在荡涤之后轻装前行。佛教很强调忏悔,由于这个世界是本然清净的,无善亦无恶,无生亦无死,无来亦无去,所以很多垢染、堕罪都能通过忏悔清洗干净。每一个错误都有破茧成蝶的美丽。通过忏悔,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得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坦然。



问题3

如果你是若瑟夫,

你会给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吗?

那么,如果你是若瑟夫,你会给亲叔叔十铜子小费吗?学生纷纷表示——给!必须给!随喜他们,人在不求回报地给予之时,便是在“广修供养”。供养是难的,《药师经》中有言:“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佛说世界上的无量众生,喜欢聚集财宝,他们自己本身都舍不得用,何况是对父母、妻子、儿女、奴婢和乞丐?


南怀瑾大师指出:“凡是悭吝的人一定是贪,贪的人必定凶狠,这种心念是连带的。为什么呢?因为贪欲得不到满足,相反的作用就是凶狠。一个宽大淡泊的人,一定是仁慈的。世界上一切众生几乎全体都在悭贪中,悭贪是不能舍;贪欲是侵占别人,在别人那里沾到一点利益就高兴,乃至在言语上占了便宜都高兴。”悭贪成性会转化成身体的病。许多有钱人拼命悭贪了一辈子,无常大鬼莅临时才想到去寺庙里广修供养,纵然依靠三宝的加持能续一时之命,他们自身也是承受了无尽的病苦,莫不如终其一生都对众生广修供养了。



当教师在深挖一篇教材时,会挖掘出无尽的宝藏。这样的文章,岂止《我的叔叔于勒》一篇?


2. 常修自他交换,体味百态人生

佛陀教导众生修菩提心。顶果钦哲仁波切在《你可以更慈悲》中指出,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的修持方法就是观修自他交换。自他交换,包含了试着把他人放在你的处境上,也包含了把你放在他人的处境上。


阅读文学作品,要理解、要鉴赏,就要先置换角色,自他交换。


读郑振铎先生的《猫》(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闭上眼睛,努力想象此时此刻我就是第三只可怜的小猫——


第一人称改写

雪天  夜晚  房屋外 

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如刀子般割来,三天没吃东西了,饿得浑身发抖啊。我蜷曲着瘦弱的身子躲在一户人家的门前,等待着死神的到来……


“吱呀——”


门开了,从门里走出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是我太不起眼了吗?她没有看见我,一脚踢在我的身上,踢得我又麻又痛,泪,险些流了下来。


“哟!一只猫!”她把我拎了起来,抱到屋里,端来一碗剩饭。饭是冷的,可对我来说无疑是救命的稻草!


“喵呜~”我感激地叫了两声。


“张妈,它的声音没有前两只小猫好听呢。”一个小姑娘说。这年冬天,我在这家住了下来。讲话的小姑娘是三小姐,家的主人是她的哥哥。这年冬天太冷了,接连七八天飘着鹅毛大雪,屋子里除了火炉,别的地方和冰窖没什么两样。猫生来怕冷!火炉是猫的天堂!


可是,乐极生悲的事情发生了。


夜里,我正蜷伏在火炉旁睡得香,忽然一阵剧痛让我惊醒——火红一片!火烧着我了!我撒腿就跑,可火苗就是甩不掉!迎着风,它越蹿越大!完了!绝望咀嚼着我的神经。


忽然,一盆冰水从天而降,是张妈。火灭了,我的烂肉上也沾满了水珠,张妈又一次救了我。痊愈后,身体上留了疤,巴掌大的地方再也长不出毛来。


三小姐撇撇嘴,很嫌弃地说:“太丑了。”


谁不希望自己漂亮点呢?可这是我的命,多舛的命!


主人有一对鸟儿,黄色的白芙蓉鸟,它们很漂亮,身上像穿了一件绒绒的衣裳。每每看着它们,我都会出神——羡慕啊!谁不愿因美貌而被宠?


“张妈,小心猫!它会吃鸟!”女主人打断了我的发愣。


张妈把我轰走了。


傍晚,噩运来临——发生什么了?主人怒发冲冠,抄着木棍大步流星地走来。怎么了?容不得细想,沉重的木棍已狠狠砸在我的腰上,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内脏碎裂的声音……


我一声惨叫!主人还不够快意,穷追猛打,我狼狈地负伤跑上了屋顶。雪花片片,飘落身上,我不懂自己为何被打,我不懂为何平常温文尔雅的男主人会变成夺命的恶鬼,我想申辩,可是……我只想知道挨打的原因。


我知道,这将是我生命里的最后一夜……

教师以语言引领学生进入猫的生命情景后,悲悯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接下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类该如何对待动物的生命。圣雄甘地说过,一个国家,国民对待动物的态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人类不能光想着礼敬鬼神、礼敬领导,还要善待所有众生。如是引导,便引到普贤十大愿的“礼敬诸佛”上了。


再自他交换一下,如果你是郑振铎,你会怎么办?文章结尾说“我家再也不养猫了”,为什么?因为愧疚。愧疚是一种心灵的负能量啊,积集久了,会成病的。如何卸掉重负,破茧化蝶?唯有忏悔业障。


除了《猫》,初中教材里还有很多文章能成为灵性教育的载体。如:杨绛的《老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关心是“礼敬诸佛”,钱媛送给老王鱼肝油是“广修供养”。又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宋濂对先达的“色逾恭,礼逾至”是“礼敬诸佛”,“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是“请转法轮”,“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是“常随佛学”。


一个教师,只要有心,何处没有灵育的教材料理呢?



02

利用综合实践,濡养灵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所设置的教学环节。一线语文常见的实践活动包括主题式阅读、读书分享会、辩论比赛、演讲比赛、走访调研、诗歌吟诵会等。


教材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根据单元的主题而设的,小而言之,它具有深化认识的作用,但广而言之,它们没有连贯性。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整合创新。



初一学年:了解与认识


初一学年,学生当以广泛的阅读积累为主,教师应先设置任务,让学生了解佛法,为日后进一步推进灵性教育作铺垫。


活动方式以主题式阅读与问题探究为主。存疑方能求真,教师可以提问,引起话头,启发学生思考。如:

1.中国古代,三教为何合一?


2.贬谪的文人中,谁最洒脱?


3.苏轼的精神家园

探讨第一个问题,学生会发现儒家、道家、佛家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不了解佛家,就不了解传统文化。


探讨第二个问题,学生会发现,儒家的人利他却不洒脱,如韩愈;道家的人洒脱却不利他,如陶渊明;佛家的人既利他又洒脱,如苏轼。打铁趁热,再推荐学生读一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深入了解苏轼的精神家园。


初一的任务是:让学生重新认识佛教,了解佛教并非老头老太太的东西,而是文坛泰斗们的精神沃土。



初二学年:内化与升华


初一的种子,初二要生根,深扎学生灵魂的大地。如果说初一的综合实践是厚积,初二便是薄发。如何薄发?举办辩论比赛和演讲比赛。题目的拟定仍是关键:

1.

辩论赛正方:实现和平要靠发展科学技术;

辩论赛反方:实现和平要靠教育调伏人心。


2.主题演讲:生活中我们要礼敬谁?


3.主题演讲:给我一粒忏悔药

探讨第一个问题,学生会发现,科学技术对和平的贡献真是少之又少,某些国家在科技上的异军突起还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类时刻处在毁灭的威胁中。


第二个问题的演讲会让学生发现,我们不但要礼敬周围的亲朋、长辈,还要礼敬陌生人,甚至礼敬并感恩大自然的每一个生灵。


最后一项演讲会启发学生发现:人生没有后悔药,却有忏悔药。在活动中,“礼敬诸佛”与“忏悔业障”的种子便在孩子们的心上扎根了。



初三学年:笃行与奉献


初三,学生要把慈悲心化为慈善行。初三,15岁,理应学会不被表象蒙蔽,透过外在看本质:何谓美?何谓丑?丑小鸭是美还是丑?钟楼怪人加西莫多是美还是丑?又何谓渺小?何谓崇高?邓稼先崇高,闻一多崇高,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是否崇高?


初三,让学生深入卑微草根的生活,探寻他们的故事,在小人物的生活中体味“大境界”。跟随清洁工人的脚步,学生感受了起早贪黑的精进;跟随殡仪馆化妆师的脚步,学生端正了对待生死的态度;跟随插秧农民的脚步,学生感悟了一稻一粟来之不易。在这场体验的盛宴中,学生做到了“常随佛学”,做到了“请转法轮”,学会了“礼敬诸佛”,学会了“称赞如来”,甚至会为弱势群体“广修供养”。


原来,普贤十大愿离教学、离生活并不遥远。普贤十大愿是能在学校教育中“着陆”的。



03

改变课堂模式,促进善行

过去的语文课堂是满堂灌的,是教师的“一言堂”。近些年,虽然改革的声音不断,但为了考试,课堂仍旧是两张皮。


近些年,师友互助模式取代了杜郎口的小组合作探究。北京八中贵阳分校、佛山顺峰中学、王京镇岳岭小学等都是运用师友互助模式的楷模。师友互助模式以同桌两人为一组,两人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学科学习比较优秀的是学师,学习暂时较弱的是学友。学期初,学友要向学师行拜师礼,作揖鞠躬以示“日后请多多指教”。学师也要向学友回礼,以示“日后将共同进步,不舍不弃”。北京八中贵阳分校的正门处,有一条大大的标语,写着:“感恩你,你帮助了我;感恩你,你成就了我。”


师友互助模式的课堂有五步:

一者交流感知,

二者研读共品,

三者互助释疑,

四者巩固迁移,

五者总结提升。


特色一:研读共品环节,请转法轮

“先导后学,先生后师”是师友模式的最显著特征。在研读共品环节中,学生要自己讨论得出答案。在讨论的过程里,无论是学师还是学友,都要谦卑而和善地与同伴交流想法,分享观点。学友要请转法轮,学师也要不耻下问。


特色二:评价学友环节,称赞如来

师友互助模式在回答问题时,是师友站起来共同展示的,学友先阐述观点,学师再做点评。学师要从声音大小、观点角度、语言表达等方面对学友予以点拨。学师往往在点评时都能发现学友身上的优点,发自内心地为对方的进步而喜悦。


特色三:总结提升环节,常随佛学

最后的环节,学生要反思自己整堂课的表现,并通过比较发现自己与别的师友组之间的差别。学生在此环节的表述是:“这堂课我学会了         。我的不足之处在于        ,我认为哪一对师友组比我们表现得更好,因为他们           。”此时,学生省思自身不足的过程是“忏悔业障”的过程,学生表达对别人赞赏的过程是“随喜功德”的过程,学生以同窗为师的过程是“常随佛学”的过程。


如此课堂教学模式,三年下来,将成就学生多少善行啊!



结语



太虚大师建立人间佛教,倡导世人活在当下,利用生活修行,以实现生命的最终价值——涅槃。索达吉堪布也说过:“佛法要生活化,生活要佛法化。”可见,佛法并非高高在上、玄之又玄的,佛法可以实实在在地引导教育、引导生活。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要我们的孩子有灵性了,何愁地球不理想?何愁佛教不兴盛?何愁众生难渡?何愁六道不空?何愁“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的大愿不能实现?


中学语文教师,莫言位卑,莫言智薄,只要肯思考,同样能利用善巧方便把般若的种子播撒向孩子们的心田!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普贤十大愿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性探究》,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最无私的给予,是明白你我之间本没有距离







他用夹过肉的筷子,碰了我的素饺子——一场家庭聚餐引发的思考







没有众生的福田,哪来菩提的芬芳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