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人生】坚持与改变,进取与知足,相处与独立
问答堪布/ KHENPO SODARGYE
Q
&
A
01
问:
我们在青年、中年、老年,每个时期要做的事都不一样,都在变化。我们有没有必要随之改变自己的做法,还是应该坚持原来的做法?
答:
其实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都不得不改变。
孩童的时候,我们特别执著玩具;到了少年、青年,可能会对玩具不感兴趣,开始执著知识、感情;到了中年,可能觉得这些也没那么美好和重要,又开始执著家庭、事业;到了老年,家庭和事业也不重要了,会执著自己的健康、快乐;最后到了离开人间的时候,这一切也都是不重要的。
我们追求的很多事,其实都只是当时觉得重要而已。孩童时代,当玩具被别人抢走,你会非常痛苦;年轻的时候,当感情、家庭受到伤害,你会特别执著;但到了老年,会觉得这些就像一场梦,对你来讲都不再重要。
每个执著,都是阶段性的,随着时过境迁,你就不会再执著;但在当时当地,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可能很难自拔。所以要懂得,今天特别执著的事,到了明天再回顾,可能根本不屑一顾。
孩子对玩具特别执著的时候,在老人看来是很可笑的。同样,我们对感情、事业特别执著的时候,在一些有修证或者懂得无常观的人看来,也是跟游戏一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对境在诱惑,你要有一种淡定的智慧。很多东西,不想舍弃也是会自然舍弃的。
02
问:
我是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学生。我觉得,有时候欲望也是一种动力,如果人人都知足少欲,可能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请问:在发展和知足少欲之间,怎样保持平衡?
答:
知足少欲跟发展并不矛盾。佛教不是要求大家整天什么都不追求,刚才我也讲了,只要对社会有利、对自身有利,即便是出家人,也可以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
追求并不等于贪欲。作为一个大学生,如果有过多的贪欲,这当然不合理;但你若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或者为了正常生活而赚钱,这种追求是可以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过了头,否则可能变成贪欲,这样一来,就会对自他带来危害。
总之,只要对自他有害,这种追求就不可取;若是对自他无害,这种追求是可以的,这与佛教的观点不相违。
03
问:
我是科技大学金融系的职员。在香港这样一个大都市里,人人都忙着赚钱。生活虽然很享受,但我们该如何对治心里的烦恼呢?
答:
在如今的社会里,一个人要对治烦恼并不容易。不仅是香港,内地大城市也是一样,人们越来越忙,光是每天接电话、打电话,就让许多人的听力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不要说对治烦恼,就算静一静也很困难。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停一停脚步,仔细看看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是谁?……否则,在忙忙碌碌当中,经常把自己都弄丢了!
要知道,人生的意义并不只是钱,对很多人来讲,你赚得再多,也不过是银行的一个数字,而且你在为这些奔波时,不知不觉人生就到了尽头。有些人以为,享受生活就是人生的意义。但实际上,所谓享受,也不过是在虚幻的追求中,盲目地活着而已。
人静一静可能才会发现,由知足带来的宁静,原来是我们内心很深的需求。每当我远离尘嚣从城市回到寺院,心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愉悦——也许是回归自然的满足吧,那时候我深深体会到:快乐并非来自于财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富足和喜悦。俗话说“知足常乐”,这的确是至理名言!
当然,一个人若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也是会很苦恼,但现在大多数人的苦恼,并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不满足。不满足,就会不断求取;有了求取,自然少不了烦恼。因此,若要减少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知足少欲。
所谓知足少欲,对一个城市里的人来讲,做到随缘也就差不多了——没有因缘就随遇而安;有因缘就多赚点儿,但也不过多地要求。而且,有了钱以后,最好能帮助一下身边吃不上饭的人,甚至救济一些灾民。如果人富了以后,只是自顾自地沉溺在虚幻的快乐中,那到头来看看,这也没什么意义。
所以,知足少欲是一种智慧,在这种智慧的观照下,你可以积极地生活,该做的做、该说的说。而且,因为知足少欲,烦恼肯定就少很多。
04
问:
人与人相处,为什么会那么难?
答:
你问得非常好。人与人相处,要说难确实很难,包括对自己最爱的人,相处到后来,可能不但没有好感,还特别讨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要说不难,也可以是最融洽的,因为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在彼此观待、依赖、帮助下生存,如果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是多么寂寞、痛苦、悲伤。
所以我一再提到,希望学校能多一点这方面的学习、交流,比如开设专门的人际关系课程,因为很多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不会做人,在学校不能被老师说,到了单位也不能被领导说,稍微批评几句就承受不了,罢工、离职、待不下去,原因是什么?他的心从来没有锻炼过。如果从现在开始练习,跟人相处应该是不难的。
像我自己,今年是待在佛学院的第三十年了,三十年的记忆中,没有因为个人的事情和别人吵过架。我觉得这样很好,人和人之间应该可以做到没有隔阂、冲突、矛盾。如果自己的心总在排斥别人,诸多忌讳、斤斤计较,那身边人不管怎么做,的确都很难相处。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很多年轻人共同的问题——人际关系搞不好,对上面的人不懂恭敬、尊重;对平级的人不懂相处;对下面的人不懂用爱心来维护。有些人只看领导脸色,领导高兴就好,其他不管;有些人只关心下属,领导满不满意无所谓,这都是不行的。按理来讲,应该对上下、左右、前后的人,同等地去关心。如果内心有一种爱和慈悲,想着“我要尽心尽力帮助别人”,这样做人并不难。
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往往成为人际关系最大的障碍。认为自己了不起,不能得罪、不能碰、不能惹……这样一想,就会出现很多痛苦。
不要太自我了,应该用慈悲对待所有人。如果能这样做,你会坚强,会和周围的人都有美好的关系。
这些道理,老师是需要讲的。除了极个别人可能因为前世业力,没办法调伏,大部分学生听了这样的课,一定可以改变。这是学校更重要的职能所在:除了传授外在的技能,还培养内在的人心。
每个学生,也要做好充分准备。社会就像战场,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对手和招数,会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落在你身上,要懂得应对,要披上安忍的铠甲,要全面“备战”。
何况我们还缺少人生经验。经验很宝贵,一般来讲,人到了五六十岁,才会有丰富的经验,它不可能一两天就得到,而要在漫长的人生中积累。当你活到这个岁数,就会知道二三十岁的自己,心态是那么天真、幼稚、可笑,原来做人不应该那样,不应该马上生气、给人脸色,不应该好高骛远、想得太过美好……原来很多地方都没有做对。
所以,如果你现在觉得内心困苦,不妨多看看佛教的书,里面有很多道理,确实能对未来的人生给出指引;如果只把它看成迷信,觉得没有用,这可能会是你的损失。很多时候,并非真的有什么问题无法面对,而只是没有遇到正法,当你遇到正确的方法和教育,生活中很多困难是可以面对、解决的,并没有那么痛苦、绝望。虽然有各种坎坷崎岖的路,但你可以走过去、超越它,直至找到满意的答案。
总之,希望大家多学习、求索,不要把人生想得太简单了。很多事情,你要慢慢思考,才能真正懂得。
05
问: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您认为人应该在哪些方面独立,才能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
答:
实际上,人永远是独立的。
你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而来,最后离开也是独自而去,而且心中的所有痛苦与快乐都只能自己承受,虽然在生活中有亲朋好友的陪伴,但他们也无法真实体验或代替你的感受。
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要依靠一个伴儿,其实整个漫长的轮回都是一种孤独的生活,如果没有调整自心的能力,事事依赖别人,是很困难的。然而现在很多人的依赖性太强了,小时依赖父母,年长时依赖朋友,年老时依赖儿女,其实这样不是很合理。
佛陀在一部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也就是说,自己是自己的依靠处,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最好能够独立。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是独生子,更应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