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是故于我贪,尔时彼流转”——【ZCKB】《释量论·成量品》37(下) 返回

“是故于我贪,尔时彼流转”——【ZCKB】《释量论·成量品》37(下)

文殊密语 2021-12-0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37

(下)



上集回顾

重点培养对象 ——【ZCKB】《释量论·成量品》37(上)

本集讲记

心愿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3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癸三、除惑永尽不可能:

 

“除惑永尽不可能”是对方的观点,我们遣除对方的观点。“除,惑永尽不可能”:“惑永尽不可能”,“除”断句,要遣除的是什么?要遣除的是对方认为——惑(就是烦恼)永尽不可能,就是不可能彻底的消尽,暂时可以消除,但是永远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遣除这样邪说,遣除这样的认为。所以这个科判就是“除惑永尽不可能”。

 

众生法性故,非尽如色等。

非尔不成故。若与对治系,

消除亦见故。


 

这里面所讲的对方的观点,“众生法性故,非尽如色等。”什么是众生的法性?贪嗔痴这个烦恼是属于众生的法性,众生的本性是这样的,贪嗔痴当然也是包括我执了。我执、贪嗔痴这些所谓的过患是属于众生的法性、众生的自性,虽然你可以暂时的压制,或暂时的消除,但是不可能永远消除。“非尽”的意思就是说不可能永远消尽的,不可能彻底消尽的,可以暂时压制住,让它不明显。比如说修禅定,修禅定的时候可以让它不明显,但是出定之后又生起来了。所以不管你修什么对治,你修无我空性也好,你修慈悲菩提心也好,都只能够暂时压制,“非尽”,它不能永远消尽的。“如色等”,就好像白色是属于色的本性,色的自性,潮湿是水的自性,热是火的自性,它没办法离开,火没办法离开热而存在,然后水没办法离开潮湿而存在。

 

众生也离不开烦恼,也就是说烦恼是属于众生的本性,你没办法灭除它,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它,让它变得好一点,为你服务。比如说有漏善法,其实就是属于这一类,这个善法是有漏的,烦恼摄持的,但是它可以成为善趣的因,它可以让你一段时间当中过得舒服一点。但是你说可不可能永远消除?这个是不可以的。对方是这种观点。这个可能是隐藏在我们相续当中,有可能以后爆发的一个问题。所以说法称论师提前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分析观察,什么时候如果哪一天我们生起了这种怀疑的时候,我们就用这里面的智慧来对治。

 

这个烦恼是不是我们的本性?如果这个烦恼是我们的本性,的确我们就放弃修道了,别修了,反正没办法消尽的,那我们就想方设法的改善它,对不对?我们改善它尽量的多做让它有利的善法就好了,反正我们既然没办法对治,彻底对治,那我们就去做一些改善。但是这里面说这个是不对的,虽然对方说“众生法性故,非尽如色等”,他就认为好像犹如白色是色的自性,永远没办法离开一样,他就认为是这样的,烦恼就是众生的本性,不管怎么样,你永远断不了烦恼。

 

我们下面讲:“非尔不成故”,不是这样的,不是你所说的这样。不成故:你所说的不成立。所说的什么不成立?所说的烦恼是众生的本性这一点是不成立的。“若与对治系,消除亦见故。”这是两层意思,第一个不成,第二是对治可以消除。

 

“不成”的意思就是从见解上面观察的时候,不成为它的本性。我们通过见解来观察的时候不成为它的本性,为什么说“不成”?因为我们观察的时候,所谓的烦恼,它的成因是什么?从哪生起来的?烦恼贪嗔痴(下面我们还要讲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提前讲出来,前面也讲过这个问题),烦恼的产生是因为我执、我所执,而我执和我所执是我们的本性吗?我们就观察,我执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观察的时候,我是常一的,而五蕴,(我的设施处是五蕴,因为这个我是在五蕴上安立的)这个五蕴是常一的吗?不是,无常的,也是积聚的自性。所以我们观察的时候,五蕴上面根本没有我,五蕴不是我,五蕴上面也根本没有我。

 

所谓的我的成立就是一个颠倒妄执,就是把绳子看成蛇而已,所以说从这方面讲的时候蛇是不成立的,这个我是不成立的。既然这个我是不成立的,烦恼怎么可能成立?既然不成立,怎么可能变成众生的本性?如果是众生的本性,应该在心识上面能够安立,应该在身体上面或者说五蕴上面都可以安立,因为众生的本性安立的时候它就是五蕴的自性,流转蕴,就是五蕴的自性。所以,如果说它是众生的本性的话,烦恼和我就应该在五蕴上面寻找就能够找得到,能够得到,在五蕴上面就是有我,有我就是有烦恼,它就是本性,没办法的。







但是我们在五蕴上分析观察的时候,根本找不到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既然没有我的存在,也没办法安立烦恼就是我的本性,就是众生的本性。这个方面“不成故”,我们可以从抉择从见解上面安立“不成故”。

 

“若与对治系,消除亦见故。”从修行的侧面来讲,在这个见解上“若与对治系”,如果我们和对治联系、相应,对治相应是什么?就是对治烦恼的道相应的话,“消除亦见故”,就可以完全消除烦恼,完全可以证悟无我,这个也是可以见得到的。不单单是从见解上面可以,而且通过修道之后完全可以灭尽我执、我所执,完全可以灭尽烦恼,贪嗔痴的烦恼,这个也是可见的。所以从见解上面也是可以安立的,然后从它对治上面,从修道上面来讲也是可以安立的。所以说和对治联系的消除,把烦恼消除,把我见消除,这方面完全也是可以见得到。通过有实修经验也是完完全全可以安立的。所以说,如果我们的心众生的心和对治联系,这个就可以断掉的。

 

与对治联系,谁和对治联系?就是众生的心识和对治有关联之后,因为以前在轮回的时候,我们的心识和对治没有关联。但现在通过修道之后开始有联系了,而且这个联系越来越紧密之后,这个对治性和我们相续,和我们心识联系越来越紧密,属于客尘的这些东西慢慢慢慢就剥离掉了,慢慢就脱落了,慢慢就远离了。所以说如果心相续和对治无我空性一联系上,它的烦恼的消除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联系得越深,过患的消除也越多,慢慢就越来越多了。

 

这个对治无我和心相续联系。联系的意思,当然如果从根本上来讲的话,从如来藏的侧面来讲,我们众生的本性它其实就是佛性,延伸出去讲的话,众生的究竟本性就是佛性光明如来藏,烦恼这些都是客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对治联系。如果按照《宝性论》或者按照《辩法法性论》等等这方面的观点来讲,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修的对治和如来藏的关系,就现在我们所修的对治,所有的善法,这个因都叫做能净因,全都叫能净因。

 

能净因就是能够清净的因,所净是客尘,能净就是能够清净的这部分,能够清净的修法,就是空性、大悲全都是能净因。它的因是能净因,它的果是离戏果,因为它是离开系缚,它这个如来藏本性就是这样,它大无为法就这样存在的,它所有的修行的因都叫能净因,它只清除所净,所净一清除它这个能净因也就没有了也就融入法性了,最后现前的是什么?现前就是离戏果,它这个如来藏离开系缚之后完全全分显露了。能净因和离戏果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但是有些地方讲,佛陀的色身是通过福德资粮、佛陀的法身是通过智慧资粮等等通过这方面因缘形成的,这个也有讲的,但是最根本来讲的话,就是能净因和离戏果的关系。这个就是和相续,和这种本性联系了之后,它就会消除,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也不是众生的本性。

 

然后如果说是从二转F轮的侧面来讲的话,这个对治性就是说如果完全安住在空性之后,了悟空性之后,我们修空性,然后现证了空性的时候,这个时候那种人执和法执,这些迷乱,它可以被清净掉,完全可以清净掉。

 

如果是小乘或者共同乘的侧面来讲的话,其实就是在心识上面的烦恼可以被清净。如果我们的无我对治和心识,比如说和第六意识,如果是有联系了,这个时候,以前第六意识上面的一些我执、还有这些烦恼,它产生的烦恼就完全消除了。

 

这里面我们讲的话,就是说引申在最究竟的时候,因为本性是如来藏,如来藏上面完全是光明的,完全没有丝毫的客尘,从这方面可以这样讲。但如果从共同乘的侧面来讲的话,它就是在心识上面没有我,没有烦恼。心识的本性上面,是没有我的,因为五蕴无我,五蕴上无我就是它的本性,就是它的实相。从粗大的五蕴上面也没有我,从细微的识上面也没有我,不管怎么样心识上面是没有我的,这个可以被分离的,这个是完全可以分离。

 






所以说就在心识上面无我这一点,“消除亦见故”,就是说它“不成”,一方面从见解上面不成,一方面从对治之后也可以从心识上面消除。因为这个有我也是在心识上面安立,无我也是在心识上面安立,修道是心识上面修道的,无漏的智慧也是在这上面安立,所以说从这个共同的方面来讲可以这样理解,然后引申去的话当然可以从如来藏的侧面来理解。大恩S师是从最了义的《现观庄严论》,还有如来藏的本性来讲,这个违品可以消除,然后这个对治和我们的本性相连之后,它就可以清净掉这些,“消除亦见故”。

 

所以说怎么不可以永尽?完全可以永尽,因为它的本性上面根本不存在这些,它也不是众生的本性。所以现在我们的烦恼、现在我们的一些痛苦、我们的我执,有些时候我们学完这些教典之后我们就不会绝望。有些时候我们学习佛法很绝望,今天也看不到希望,明天也看不到希望,我们今天好像也是想发愿、发心精进地修行,一定要立个誓,要调伏烦恼,但是在闻思的时候,哎觉得这个这么难懂,或者有的时候遇到环境的违缘, 或者内心当中不舒服的时候,哎觉得这个是不是看不到希望了,这个也是因为我们对于我们的本性不是烦恼这个问题认识不透彻,还没有生起定解。如果我们真正地把这个问题完完全全地生起定解了,我们绝对,永远不可能在里面很绝望,或者我们觉得看不到希望,这个不会有的。所以这个也是我们学习佛法的其中一个必要性。

 

我们在修习佛法有障碍的时候,停滞不前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在觉得障碍很重的时候、烦恼很深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有这样的见解的话,其实我们不会绝望、不会沮丧,这个对于修行者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很重要。

 

如果我们真正对这个问题很重视的话,这些教言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反复去观想。如果觉得无所谓,当然痛苦就痛苦了,你觉得我没什么,反正不管怎么样,你再讲得怎么样,我就是这样的,我就没有希望了。如果还是这样的话,我们说这个教言可能对以后你的相续的调伏有作用,因为每个的众生的根基的确是也是不一样的。虽然S师也希望,法称论师也希望,我们也希望,所有人都希望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能够通过学习这样的教言建立那种勇气、建立信心,通过这样的教言完完全全改正我们的相续,完完全全是有希望的,但是有些可以,有些暂时还不行,如果不行的话,那只有就是说寄希望于未来了,因为种子种下去之后,它以后还是会生根发芽的。

 

癸四、遣除虽尽复退转:

 

虽然可以消尽,前面那个科判说不能消尽,我们说可以消尽,他又进一步说,虽然我承认可以消尽,但是消尽完之后又可以反弹回来。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些疑惑,“哎,我如果成佛了,哪一天不注意会不会又开始生烦恼,又堕落轮回了?怎么样,我不就白费了吗?”“我刚刚没高兴几天,好像缓过劲儿之后又成了凡夫人”这方面有些时候我们也会有疑惑,到底这个障碍消尽之后,还会不会反弹?会不会反复?也就是说我值不值得我用这一生,生生世世去投资解脱道,万一我投资进去最后就不行了全部破产了,这个怎么办?有的时候就会有这方面的疑惑。

 

这个论典的意思就是说,穷尽之后不会再反弹,如果你一旦把烦恼、把我执消尽之后,你就永远地消尽了,就是说这个一乐永乐,永远的快乐,永远没有痛苦的道,一定是在这个里面可以安立,打消了我们很多不切合实际的疑虑。所以说这个方面我们要学,为什么是这样的?要遣除“虽尽复退转”的这样的分别念,颂词当中说:

 

过灭如固体。非有复次生,

彼本性无系,如灰不定故。



在这个颂词当中讲“过灭如固体”,就是对方的观点或者我们的分别念,就是说我们相续当中通过修行,就像你说的一样,不管修空性也好,还是说修大悲出离心也好,还是说现在我们守戒律也好,反正就是说通过一切努力,通过所有的一些你开出来的药方,我们吃了喝了用了之后,的确这个过失消尽了,那会不会现在消尽了,但是在以后有朝一日,某一天当中,因缘聚合又再度生起这个过失?已经灭掉的过失再度生起来,会不会这样?“过灭”再度生起。


“如固体”,就好像黄金遇火它被融化了变成了液体,这个里面完全找不到固体的成分,全部变成液体了,但是会不会离开火之后,然后金子再次变硬,它慢慢又恢复到固体的情况,会不会是这样的?就是说我们通过修行,过患消除了,然后不对治之后,它又重新开始生起烦恼,就像黄金遇火的时候,高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化了,化了之后一离开火就又重新变回固体了。他自己的意义就是讲这个烦恼可以重新复发,打个比喻就是这个炼金的比喻。







下面我们回答的时候就是讲“非有复次生,彼本性无系,如灰不定故”。“非有”,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不可能“复次生”,不可能已经断尽的烦恼重新再断尽。“彼本性无系”,“彼本性”就是说已经现证了无我的智慧本性当中,“无系”,“无系”就是说和这个贪嗔痴等等的烦恼没有任何的联系,不会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有联系的话,有了无我,如果无我和贪嗔痴有联系,就在无我存在的时候,也可以生起贪嗔痴,但是这个本性它和贪嗔痴是没有联系,不但没有联系,而且完完全全是对治的关系。

 

当我们生起这个无我空性的时候,当然生起无我空性的过程就是在缘我烦恼等等断除的过程,所以说断完之后,它的本性不会消退的,而且已经把这样烦恼彻底从根本灭除之后,它不会再重新复发了。就是因为二者之间没有联系,不但没有联系而且还是对治性,而且还是它的烦恼的对治性,所以它不可能重新复发。“如灰”,我们讲的比喻就是“如灰”,比如说把薪柴完完全全烧成灰之后,这个灰会不会离开了火了突然又变回木柴了?这个不会是这样的。“不定故。”什么是“不定”?就是说所断的烦恼会不会重新出现?不一定。为什么叫不一定?我们为什么不讲不会,而是说“不定”?

 

这个“不定”,这里面学问就大了,“不定”的意思就是说有可能生有可能不生,圣者相续也可以生?这个地方所断不一定生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有因缘就会生,没有因缘就不会生。在什么情况下它会生?就在凡夫的相续当中,所有的条件都齐全的情况之下,它虽然暂时灭了它还会生。就像压制一样,你就通过禅定把这个烦恼压制了。

 

比如说很多修禅定的人,佛弟子也好,外道修行者也好,他修禅定的之后身心愉悦,而且有了禅定之后,他再不会对那些五欲有兴趣,他有禅定的这个功力压制住它,但是这个压制会不会复发?会复发。为什么会复发?因为他相续当中让它复发的很多条件都有,这个我执还在,我执一点都没有被调伏,所有的烦恼的种子习气都还在,这些条件,S师讲这些温床都还在,凡夫的相续就是烦恼重新产生的温床,它虽然暂时断掉了,这个断是什么意思,暂时压制了,暂时压制也叫断,因为它没有产生,没有相续,所以也叫断。但是这种断了之后还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原因就是内心当中所有的让它复发的条件都是齐全的,一点都没有对治掉,没有通过无我把我执对治掉,也没有真正的断根的方式把烦恼对治掉,他只不过压制了不现行而已。所以说这些所断的法,所断的烦恼,虽然暂时地压制了,它还会复发。

 

但是在圣者相续当中,这些所有的条件都没有,让这个所断重新复发的条件不具足,所以说“不定”。不具足的原因,因为他内心当中已经证悟了无我空性,已经有了无我的智慧光明,他已经了知了万法的本性。了知万法本性之后,他的对治性是一直存在的,对治性一直存在的话,怎么可能?这个所断没有因缘也生不了,也没办法重新产生。所以这叫“不定故”。

 

“不定故”的意思是在圣者相续当中不会再复发,在凡夫的暂时的所断的情况下,它可以复发。我们说凡夫有所断吗?也可以有所断,他通过一段时间精进地修行,这段时间的嗔恨心不大了,这段时间的贪欲心不大了,这个也是一种断,但这种断就是还会有可能复发的,因为让它复发的条件还在。

 

这里面的比喻,黄金的比喻就是它反弹的基础还在,我们用的灰的比喻,就是说反弹的基础是没有的。黄金的反弹的基础有,它变硬的基础有,它只要离火就变硬了,但是我们用灰的比喻,灰的反弹的基础是没有的,它不可能烧成灰之后,它离开火、火一灭之后,重新恢复成木材。这个是不会的。







我在若干年前学法的时候,也是遇到这个情况,当年大恩S师在讲《虚幻休息》的时候,也用了一个比喻,我们的烦恼就像虚空中的云一样。虚空的云一样,这个就是众生,云被风吹走之后天空又显现出来了,这个就是解脱。那个时候我就产生疑惑,我去S师那去问,我说云被风吹走了,天空显现出来了。会不会又重新出现云?云还可以来的呀。S师就用另外一个比喻,这个是其中的一个比喻,其中一个表示客尘清净掉之后,清净的虚空显现出来,这个是某一个方面做比喻。当然你这种疑惑可以用另外一个比喻,就是种子被火烧尽的比喻,比如这个种子,如果说种子在的话,把这个种子种下去,秋天收成,又结种子,又种下去,又结种,就这样连续不断地延续,但是哪一天用火把这个种子烧焦了,或者用水把这个种子煮了,把这个种子毁坏之后,它就不会再延续了。他说其实我们通过对治把所有的障碍对治完之后的比喻,应该用这个比喻。因为风把云吹开之后,的确我们感觉会有反复、会有反弹的。因为今天晴空万里,明天云又从某个地方又来了、从西伯利亚又过来了。所以说这个是有可能的。S师说,不同的比喻在不同的地方也要做不同的解读。有些比喻可以用,但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不一定适合。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用灰的比喻,或者我们用种子被烧尽的比喻,都可以。总之,这个种子被火烧焦了、毁坏了,它永远不可能再反弹,是这样的。我们修道其实就是在灭种子。不是暂时性地用风把云吹走。所有的道都是在灭轮回的种子、在灭我的种子。所以,道一但圆满了,种子灭尽了,不可能再反弹、不可能再复发。所以,这里面用灰的比喻,和对方用黄金的比喻,黄金是有反弹的基础,而灰是没有的。所以是“不定故”,这个已经解释了。

 

下面我们再看下面第二个科判,“彼外余道非如是”。“彼外”就是空性,无我空性之外的“余道”,其他的道“非如是”。只要没有无我空性摄持的,其他的道都不是解脱道。都没办法真实地从根本上断除。不管修再多的苦行,不管做再多的善行,都没办法解脱。所以“彼外余道非如是”。让我们确定只有无我之道才是真实地解脱之道。

 

无我之道是佛法当中才有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佛法是我们可以信赖的、完完全全可以帮助我们永离轮回的殊胜的正道。所以,这里讲“彼外余道非如是”,它不是可以彻底地灭尽轮回的根本,别的道没有这样的能力。一方面讲别的道没这个能力,一方面再次提醒我们这些修行者,无我这个道是解脱道的核心,除了这个之外,即便我们在佛法之中修行,如果偏离了空性的道、偏离了无我之道,都还是在道的边缘游走,还不是真实地直趣道的核心。

 

这个方面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提醒。一方面好像在破外道,但其实是在对我们来讲,我们要对这个空正见、对这个空性无我的道一定要下功夫,一定要对这个无我的本性产生一个非常非常稳固的基础。所以说,不管是法师们的中观讲座也好,还是说以前S师们讲的《中论》、《入行论智慧品》、《四百论》、《中观庄严论》、《入中论》,还是别的有关于空性方面的殊胜经论,认认真真地要去学习,学习完之后要生起一个定解。

 

我们说小乘有解脱道,原因就是它有无我空性见。它虽然不圆满,但是它有人无我空性,它有空性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就足够了,足够可以帮他打破烦恼障,就可以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大乘是以成佛为目的,它不是以暂时解脱为目的,所以他要尽一进地修法无我。然后密宗修行等净无二见当中的等,平等见就是空性。如果有了平等见,再有了清净见,这个就是构成了密宗的见解的核心。

 

密宗的见解是非常圆满的。有些人认为密宗就是仪式、没有啥见解,这个可能是没有学习过密宗。真正来讲,密宗的见解在《大幻化网》当中是等净无二,在大空性的见解和如来藏光明的见解上面安立的最圆满的见解。所以,只要是解脱道,没有离开空性的。绝对不可能。大乘显宗没有空性绝对解脱不了,密宗没有空性绝对解脱不了,小乘没有空性也解脱不了,这也是为什么说犊子部没有直接解脱,而有部、经部有解脱道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所以从这方面我们再看的时候,就知道了这样的问题。所以说,“余道非如是”。







一方面来讲我们要学好出离心、菩提心;一方面要发愿,一定要发愿。因为有些时候空性的的确确是圣者相应的智慧,它要颠覆我们轮回的习气,从某些方面来讲,虽然是诸法的本性,虽然是一切万法的实相,但是对我们来讲可能是抽象的东西,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很抽象,觉得很难理解、觉得很抽象,这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但是,抽象也好不抽象也好,反正它是本性。不管怎么样,因为我们理解的少了,它是本性,是本性的缘故,它是最平常不过的东西。它本性不抽象,抽象的是我们的分别念理解不了。所以说,它就是万法的本性,本来如是,你说它是不是故意弄得很神秘?弄得很抽象?故意把这个佛法搞得很深,我们觉得这么深、千万不要小看它,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它其实就是讲到了万法的本性而已。

 

如果现在我们对空性的习气弱,这个也不要紧,如果弱的话,我们就经常发愿回向,一定要尽快地了解证悟空性,还有前面所讲的一样,顶礼法本、抄写,一方面的话通过十法行来对空性、对般若波罗蜜多作意,或者修行,都是很快可以在相续当中培养空性习气的方法。最好当然就是系统地闻思修行。

 

辛二(彼外余道非如是)分二:有我执中不解脱;破许解脱之余道。

 

“有我执中不解脱”在有我的执著当中,不可能解脱;“破许解脱之余道”在以大自在天等其他的道当中也没有解脱道。

 

壬一(有我执中不解脱)分二:真实及说彼之理。

癸一、真实:

 

这里大恩S师也列举了外道一些宗派的名字,还有一些普通世间人认为有我。


现见有我者,于彼常执我。

由执爱安乐,由爱障诸过。

视德而爱恋,我所取成彼,

是故于我贪,尔时彼流转。


 

首先宣说对方的观点,顺世外道、密行外道、胜论外道、数论外等等,还有平时的一些世间人,包括修行者,包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佛门修行的人,都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什么问题?就觉得应该有一个我,有我而解脱是合理的,如果无我而解脱不合理。因为有我存在,在暂时的时候,在轮回当中,轮回当中因为有我,我在轮回当中受尽了苦头,因为有我的缘故,我可以修道。我修道这个也成立呀?因为有我的缘故,我修道成就之后、成功之后,我会享受解脱果。所以,我堕落、我解脱、我轮回、我涅槃,这些方面都是合理的。有我才可以成立。佛教说没有我,那所有的都成立不了了。一个也安立不了。我们自己可能也是有这样疑惑。

 

修行佛法来讲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在我们认为有我的前提下修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修出离心、发菩提心、或者积资净障,这些方面主要是累积很多的善根资粮。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早期的时候我们认为有我解脱、有我修道、有我轮回的观点是错误的。然后开始回头来认知实相。其实无我才是正确的。所以说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接触无我解脱才正确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靠近实相了,靠近解脱道本身了。如果认为有我修道、有我解脱,这个还没有真实地靠近解脱的本性。这个时候我们要去决策、做回答。

 

当然我们在世俗谛当中、暂时来讲,有假我,假立的我可以安立。真实的我在世俗谛、胜义谛都没有。胜义谛当中也没有实有的我。那实有的我世俗谛当中有吗?世俗谛也没有实有的我。世俗谛中的我是什么?世俗谛中的我是假我,只是把五蕴假立为我、假名为我而已。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在世俗谛当中应该有一个实我。实有的我,二谛当中都不存在。完完全全、纯纯粹粹地是一个颠倒执著,是一个虚妄执著而已。所以说,我们在看的时候,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我是不存在的。

 

怎么样回答对方认为有我解脱的道理?下面我们说如果有我就解脱不了,如果有我就一直轮回,无我才可以解脱。“现见有我者”,所谓的“现见”就是真实的认为,不是说真的谁通过他的智慧现量见的有我的意思,“现见”的意思就是真实以为有我的,以为见到、或者感觉有我的这些人。“现见有我者,于彼常执我”,如果他认为有我存在,就对于这个五蕴就会经常执著有我,或者对于这个我经常地执我,执我就是我执,对我产生我执。这个我和我执的关系,我是对境,我执是能境。就是我们能够执著的叫我执,执著我的状态。这个叫做我执。







如果认为有我,我们就会恒常地生起我执。如果有我就会生起我执。如果有了我执“由执爱安乐”,因为执著有我的缘故,“由执”:就因为执著我存在,因为有我执的缘故“爱安乐”。如果有我存在,当然我是喜欢安乐、我是想要得到安乐、不想要痛苦的,自然而然有我了之后,就有了我想要得安乐的心。所以,“由执爱安乐”,因为执著我就开始执著、耽执、想要追求安乐的感觉,就有了我想要安乐的心。

 

“由爱障诸过”,因为有了对我的爱、对我所的爱等等,有了这样爱,有对快乐的执著等等之后,就会障诸过,就会障碍过失。什么过失?有我的过失、我所的过失、贪嗔痴的过失等等,这就看不到过失了。本来来讲,一切的过患、一切的过失都是因为有我而存在的,有我就有过失,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认为有我存在,就会产生我执,有我执就会追求快乐,追求快乐通过这个爱的缘故,就会障蔽,本来有过失的你会认为没有过失,就会障诸过,就我存在的过失、我所存在的过失、贪嗔痴存在的过失,这个就障碍了,就看不到它的过失了。

 

“视德”看不到过失就会视为功德,就会认为我去追求这些东西是对的,就像现在世间人一样,我去追求快乐咋了?我想要摆脱痛苦没错啊?我为了我的安乐奋斗,或者为了我的利益伤害一下别人也没有什么问题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所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开始“视德而爱恋”,把这个我视为功德,就会觉得我是应该存在的,我存在是合理的,没有看为过失视为功德,就生起了爱恋。

 

“我所取成彼”,爱恋之后,我所的法就开始取受,取受我,然后成办彼,“成”是成办,取受成办“彼”。“彼”就是我的快乐。“我所”就变成了什么?就变成了取受成办安乐的方便了。因为有我,就开始去取受,开始成办所有的快乐,这个就变成了我所,就开始形成了这样模式,就开始取受、成办我快乐的方便。

 

然后“是故于我贪,尔时彼流转”。所以说如果对我贪执的话,那个时候就会流转。因为“我所取成彼”,就开始取受,就开始成办这个我想要得到的这些快乐,我想要远离的痛苦,变成了我所了,变成了我想成办的方法了。变成成办的方法之后,因为有了对我的贪著,所以开始流转了。

 

这个好像我们看不出来什么,其实我们再简单讲一下的话,因为见到了有我,就会执著我,因为有了我的执著,我就想要得到快乐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这样经验的,只要我存在,我当然很自然的我要避苦我要得乐,这个时候就通过这个爱,障蔽了任何的过失,开始爱恋,开始爱恋之后,就看不到过失,就对它产生功德,然后有了功德之后,所有的我所就变成了取受、成办的方便了,开始取受、成办我要得到快乐,要离开痛苦的所有的方便,就开始去运作了,开始成办了。开始成办之后,就形成了缘起链,“是故于我贪,尔时彼流转”,这个就已经流转了。

 

怎么流转了?我们看爱恋和取,爱恋和取其实我们在看的时候就非常符合十二缘起当中的爱执和取执,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这个之前,从无明到受之间,不管怎么样都已经形成了,后世你流不流转,关键要看爱取支是不是成立,但这里面完全爱取都有了,他因为看不到过失,所以产生了我,产生了爱恋了。就是对我想要得到安乐就产生了爱,有了爱之后,我所取成,取受开始成办,取就就是说有了爱之后就取嘛。比如说我认为这个钱很重要,然后为了赚钱我就去工作,这个工作到处去追求,这个叫取。有了爱就取,有了取之后为了成办就开始形成了有了,就开始形成了后世轮回的因,后世轮回的因就是从爱取来的。

 

所以有了我爱之后取受、成办这一切其实全都是变成后世的因了。所以说有我的话就解脱不了,因此这里面“视德而爱恋,我所取成彼”,这个我们可以理解成十二缘起支当中爱支和取支,有了爱和取那当然就会有有了,后世的业就成立了。后世的业一成立,那当然就流转,毫无疑问。

 






所以这个后世的流转是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已经形成了流转后世的业。后世的业如何形成的?就是去取受、成办,然后拼命的想要得到这些,开始去造业了,就取。然后这个取从哪来?就是这个爱,因为就是对我有爱嘛,对我有爱,所以我想要安乐,然后就去取,就去成办它。成办它的过程当中业就形成了,有就有了,有形成之后,下一世生老死就出来了。

 

所以有我怎么可能解脱?所以“有我执中不解脱”,不可能。因此我们在安立的时候,如果有我,它是轮回的因,有我不是解脱的因。只有了知无我了,从根本上断除了我执才可以不流转。这里面其实还没有讲到核心问题,下面这个颂词我们继续讲这样的问题,如果要断我,要断我所的话,怎么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

 


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

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


 

接着上面这个颂词讲,有了我之后就会流转,然后下面再讲的话,有了我之后就有他,有我执就有他执,因为我和他是对立的,有的时候这个我和他的对立,从个体来讲的话,就是说除了我自己之外的所有的都叫他。所以如果有了我执,就有了我之外的其他人的这些分别,“有我则知他”。

 

而且进一步来讲,就是通过我我所当中又开始分别了,最核心的就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再以这个发展完之后,对我有利益的部分,“我所”,我欢喜的这一部分,对我有利益的这部分,这方面就变成了我所,就是我的眷属、我的朋友、亲戚,或者我的国家的人民、我的民族等等,就变成这一部分了,对我和属于我的这一部分就会产生贪执。

 

然后他,就是和这个排除之外的部分就会产生嗔心,排斥的心。或者损害我、损害我的朋友,然后我生起嗔心这个叫他了。所以说“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然后在“自”当中,对自我这方面的阵营当中,这方面就会贪执,然后“他”方面就会嗔心,就“执嗔”。贪和嗔就是由自和他的分别而来的,为什么我们有贪和嗔?就是因为有自和他。为什么有自和他?他从哪里来的?他是从我而来的。这个过失的来源,这个过失的根本也是因为有我,所有烦恼的生成,是因为有我,因为有我才有对立的他,有了他之后,对我爱执,对他嗔恨,贪和嗔就出来了。

 

“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通过贪和嗔,“此等”就是贪和嗔,“尽相系”,完全联系、紧密联系,联系之后“而生诸过失”,产生了别的傲慢、嫉妒,很多这些恶业,恶业相联系的所有的痛苦和轮回,这一切就形成了。

 

我们看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根本的来源真正分析下来的时候,《成量品》当中把这些关系理的很清楚,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讲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我一定会是轮回的根本,为什么说其它的修行没有解脱道?为什么外道没有解脱道?为什么只有佛法有解脱道?就是因为把一切过患的根本,轮回的根本是不是分析到最究竟了。

 

所以有些分析过患的时候,只是从表面分析、表层的分析了,有些稍微深入一点点,但是最根本的这个分析不到,最根本的就是说所有的这些恶业,所有的嗔恨、傲慢等等的来源是来源于贪嗔,然后贪嗔的来源是来源于自他分别,这个自他分别是很重要的,有我就有他,这个就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我之后,对我就喜欢,对别的这些就厌恶,或者没有关系或者讨厌,或者对我做好事的我就贪,自动划成了属于我这一部分了。然后对我和我的朋友做伤害的这方面就是嗔,所以你看贪和嗔就和我和他有关系,和自他有关系。而他是来自于哪里?所谓的他来自于我,因为首先有我才会有他,如果没有我何来的他?没有我就没有他。

 

佛陀证悟了诸法本性之后,他就没有自他分别了,在法性当中是一味的,我们说是平等性,的确是平等的,从本性上就是平等的。因为这个所谓的我和他的不平等,我们说我和他是不平等的,不平等是从哪个侧面讲?不平等是从我们没有证悟本性来讲,这个是不平等的。但是他的本性本来就是平等的,为什么?因为所谓的他是观待我而有的,而我从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思想,所以我其实是不存在的。


既然我是假立的不存在的,又何来因为我而引发的他?所以说自他是平等的,他是没有差别的。







菩萨开始修自他平等,修行就开始修自他平等,本性是平等的,但是你不通过修行,你就证悟不了,所以说开始从见解上知道自他平等,修行自他平等,从空性上面证悟自他平等。证悟自他平等之后我们就说,佛和佛没有差别,为什么?因为他所谓自和他的概念早就已经泯灭了,所以佛陀和佛陀之间的法身是一味的,因为每个佛都没有自他分别,所以说每一个佛自他分别的障碍都不存在,所以佛和佛之间的法身完全是无二的,没有差别的。

 

但是我们就不一样,我和你,我和佛之间有差别,因为这个是我自己有我执的缘故,我人为的开始划分出来这个差别,对佛而言,佛陀的智慧当中并没有我和他的差别,就是说我认为佛是他,但是佛没有认为我是他。这个方面就是因为佛陀已经证悟了平等性,而我没有证悟的缘故。

 

所有的戏论的来源,所有的过失的来源都是因为有我存在,就是把本来无我而认为有我存在。如果你证悟了这个,你把我证悟了,无我证悟了,如果证悟了无我那就没有他了,没有了自他了,那就没有贪嗔了,没有贪嗔就不会有这些嫉妒、傲慢了,没有这些五毒就没有恶业了,恶业没有就没有轮回了。《定解宝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刚开始有诤议有戏论,有戏论情况之下就开始产生一些恶业等等等等,逐渐逐渐就开始出现了。

 

这个方面的的确确我们发现,这个就是轮回的根本,找到了,找到之后,我们既然找到了它的老巢,找到了过患的根本,我们就要集中火力,我们就要养精蓄锐,不断地训练,能够击溃我执的能力我们要去积资净障,我们要训练无我的智慧。无我的智慧如果越敏锐,那就可以断除我执,如果这个无我的智慧很钝,那就不可能。

 

癸二(说彼之理)分三:唯有我中无离贪;虽有解脱我无义;是故教诫断我执。

 

这个科判当中讲,“唯有我中无离贪”,什么叫“唯有我中”?因为下面的意思当中,对方认为我所是可以断的,然后我是不能断的。“唯有我”,就是只有我,没有我所。他认为只要我所断了,我就可以离贪了。但是我们说“唯有我中无离贪”,如果你认为有我,如果即便是无我所没有,我所不存在,只有我唯有我的话,其实也“无离贪”,没有办法离开贪。只要有我,就会有我所,不可能说没有我所,然后我可以存在的情况,这个不可能。

 

“虽有解脱我无义”,“虽有解脱”,就是即便是无我所,这个我所断掉了,但是对于我来讲也是没有意义的,还是没有意义。“是故教诫断我执”,所以教诫要断除我执。

 

子一(唯有我中无离贪)分三:略说广说及末义。

丑一、略说:

决定贪我者,不离贪我所,

无过亦非有,离贪我之因。


 

对方讲,虽然我是存在的,可以执著我,但是对我所拥有的一切事物不贪执的话,我就得解脱了。我所拥有的这个法就是我所,如果断掉了我所那就会获得解脱。对方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看科判,“唯有我中”,“唯有我”,就是没有我所,我所断掉了,然后只有我,我就会解脱了。所以如果断除了我所的话,这个时候我就解脱。

 

我们回答的时候说这个不行,“决定贪我者,不离贪我所”,如果对我有贪执,不可能远离我所的。如果我存在,我存在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没有我所?只要有我就会有我所,这个是我的东西,我的手我的脚,我的感受,不可能说有我没我所的情况,所以“决定贪我者,不离贪我所”。

 

“无过亦非有”,如果执著我没有过失,“无过”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执著我是没有过失的,如果认为我是没有过失的,我是真实存在,我没有过失,“亦非有离贪我之因”,这个时候也不可能有离开对我贪执的因,也没办法离开我执。也就是说如果认为我没有过失,持着我没有过失,我是存在的,我是真实的情况,如果没有离开这个的话,“亦非有离贪我之因”,也不会有远离贪执我的因,如果没有离开我执,那也离不开轮回了,没办法摆脱轮回了,没办法解脱轮回,这个就是讲略说。







丑二(广说)分二:遮破见过而除贪;遮破修苦而除贪。

 

“遮破见过”,“见过”意思就是说见到我有过失,我把这个见我有过失这个部分去掉就可以获得解脱了,这个是不行的。然后也遮破通过修苦行,修苦而除贪的,这个也不行。

 

寅一(遮破见过而除贪)分二:唯见过失不能断;无有过失亦过分。

卯一、唯见过失不能断:

只是见到有过失是断不了的,必须要见无我才能断。

 

设若贪有过,彼中成如何?

对境未摈除,不能断除彼。

断除与功过,相系贪嗔等,

不见彼等境,内非由外相。


对方说,我是没有过失的,但是你耽著我有过失,我本身没有过失,但是如果你耽著我的话这个有过失。我们就问:“设若贪有过,彼中成如何?”如果说耽著它的话,了知它是有过失的,耽著它的话变成怎么样?我们说“设若贪有过”,如果贪著有过失,“彼中成如何”?如果了知他有过失又会怎么样?

 

对方回答说,如果了知有过失的话,就断除我执,所以说“设若贪有过,彼中成如何?”这时候我们问他,如果了知有过失会怎么样?他说如果了知了贪执我有过失,就可以断除我执。他认为我是没有过失的,但是你贪著我这个有过失。我们说如果了知他有过失会怎么样?他说如果了知有过失就会断除我执。

 

我们回答的时候:“对境未摈除,不能断除彼”。这个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心所贪著的对境,如果这个我没有被遣除的话,不可能断除对我的执著,如果我们要断除我执,必须要缘我本身,就是说我们的心要缘这个我,知道无我,然后就断除对我的执著。如果我存在,你的心一定会执著他的,如果你断除我执的话,你只是知道他有过失是不行的,必须要知道他无我才能断除,才能断除对我的执著。所以要断我执的话必须要断我,必须要缘我方面去分析,了知这个我不存在才能断我的。“对境未摈除”的话,“不能断除彼”。

 

“断除与功过,相系贪嗔等,不见彼等境,内非由外相。”下面就进一步讲了,举个例子讲了,“断除与功过相系贪嗔等”,比如说生贪心和生嗔心,生贪心和生嗔心的原因何在?生贪心是因为缘功,功就是功德,我们认为对境有功德就生贪了;嗔是什么?过,就是说我们以为外境有过失就生嗔了。所以说“断除与功过,相系贪嗔等”,如果你要断除贪心和嗔心,必须要断除和贪嗔相联系的功德和过失的心才行。就是说必须要知道我所贪著的这个没有功德,然后我才能断除贪心,我必须要知道所嗔的这个没有过失,我才能断除嗔心。

 

如果你要断除贪嗔,和功过相联系的贪嗔,必须要断除,就必须要“不见彼等境”,你的心要了知我所贪的对境当中没有功德,我所嗔的对境当中没有过失,必须要心知道之后才能断除,否则你的心不知道它断不了。“内非由外相”,内在心的生起,内在心的断除,并不是由外相决定的,必须是你自己的心要了知对境无可贪,了知对境无可嗔,这个时候才可以。如果没有通过这个来安立的话,单单通过外相,别的方式和他无关的方式你想要断除不行的。

 

我们再回到这个颂词当中,前面这个断我执方面讲,你如果要断我执,必须要知道我不存在,内心要知道我是空的,不存在的。你这个不去做,你去通过其它的方式,外相,通过和它无关的别的方式想要去断除我执,不行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要断除我执,必须要了知这个我不存在,才能够断我执,你如果认为我没有过失,我有功德,你说我可以断除对我的执著,那就不合适。就像要断贪嗔一样,你必须要知道所贪的外境没有功德,你必须要知道所嗔的外境没有过失,你才能断除贪嗔,你必须要这样才行。否则的话你认为我没有过失,你耽著他有过失,那就不对,你必须要知道我是不存在的,我是没有的,你才能断除我执。你这个不去着手,你只是从别的方面,外相的方面着手,怎么能够断我执?

 

所以说我们自己如果要断我执的话,也必须要知道这个我不存在,知道我不存在才能够断除我执,而不是说我是真实存在,他没有任何过失,而你看错他了,你误解他了,你这个时候就有过失,那是不对的。

 







这句话所讲的意思,从比喻来讲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要断我执,必须要知道他的本性不可贪,有过失,才能够断掉。你要断贪心,必须也要缘所贪的对境它没有功德,你就断掉了。必须内心要知道,否则的话,你对它的本性,我有过失,我不存在这点不知道,你去断我执实际是做不到的。

 


非由德起贪,是由见境德。

无不齐全因,其果何能遮?


 

“非由德起贪”就是说除了前面所讲的之外的话,并不是因为了知贪心本身有功德,然后生起贪心了。“是由见境德”,而是因为颠倒心,见到对境有功德,然后不可避免的产生贪欲心。所以说这个方面我们看的时候,我们的颠倒心,颠倒地以为对境有功德,然后产生了贪心,我们颠倒以为对境有功德,产生了贪心。

 

所以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它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本来没有功德你认为他有功德,这个心颠倒了,误解了。如果你要断除的话,必须要知道这个对境没有功德,然后你贪心就熄灭了。这个就是他的一个生起的因和断除的正确的因。

 

“无不齐全因,其果何能遮?”同样的道理,如果所谓的我执的所有的因都齐全了,所有生起我执的因没有一个不齐全的,“其果何能遮?”所有产生我执的因都齐全了,我执是不可能灭除的。“无不齐全因”是什么?你根本没有动,根本没有去观察这个我不存在,我是一切过失的因,根本没有去观察我是一切过失的因,根本没有知道我是不存在的。你所有的因你都没有去动它,所有产生我执的因都齐全了,这个“其果”,这个我执怎么可能被遮除?这个我执肯定不可能被遮除。

 

这个也是前面那个意思,前面意思就是说认为我执本身、我本身没有过失,然后我对他贪执这个是有过失的,这个就错了。因为这个时候看下来的时候,所有让我执延续的生起的因,所有的因都是齐全的,什么因是齐全的?就是说没有知道它有过失,没有知道我本身有过失,没有知道我本来是虚妄没有的,你这个所有的因素都在,怎么可能说通过别的外相破了之后,你说这个我执就灭了,这个怎么可能?这个绝对不可能。

 

所以说“无不齐全因,其果何能遮”?所有我执的因都齐全了,不可能说是遮止的,所以即便是认为我存在的基础上,去做所有的修行,就像外道一样,你做苦行,你做任何的守戒律或者做善行,都不是解脱的因。因为让我执引发的因都齐全的缘故,所以没办法遮止,没办法断除我执,没办法断除轮回。断除轮回的因就是要知道我执,就是我有过失,就是知道我不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断除,否则的话断不了。

 

今天咱们的课讲到这个地方!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