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15课
世亲菩萨造了《俱舍论》,目的是让大小乘的修行者从中获得相应的受用。小乘行者按照《俱舍论》修行能够获得阿罗汉果位。学习《定解宝灯论》、中观等时,有小乘自宗通过修学《俱舍论》有没有解脱道的辩论,《俱舍论》的确有解脱道。《俱舍论》中讲到了怎样间接地对轮回产生厌离心,因为了解了蕴界处、烦恼的本体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对解脱产生向往,对于轮回中蕴界处所摄的有漏产生厌离。
从见解的角度来讲,明确了知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道理,就会知道常一自在的我在蕴界处中是没有的。如果在蕴界处中找不到我,其他地方更找不到我。因此小乘行者可以通过《俱舍论》得到阿罗汉果位。
大乘的行者当然不会希求小乘的果位,如果修学大乘的人希求小乘的果位,相当于进入了歧途,根本不需要。《俱舍论》中有大乘行者必须了解的小乘基、道、果的安立,还有一部分是帮助我们生起空正见,或者发菩提心的教法。因此,《俱舍论》对于大小乘的修行者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帮助。
乙五、沙门四果以几根而得
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叫做“沙门四果”。有些地方加上前面的向,叫沙门八果,比如预流果前面加个预流向,一来果前面加个一来向,阿罗汉果前面加个阿罗汉向,四向四果加起来叫做沙门八果。有“沙门八果离虚名”的说法,但是沙门四果讲得比较多。
修行者、出家人称之为“沙门”,有外道的沙门,也有内道的沙门,此处指内道的沙门。
此处有沙门四果的概念,又学习了二十二根的含义,那么沙门四果和二十二根碰到一起时,就有了一个问题——沙门四果通过几根而获得呢?
始终二果以九得,
中二依七或八九,
因会故说有者以,
十一根得阿罗汉。
“始终二果”,即第一果和第四果。四果中开始是初果,这里不要理解为预流向,而是预流果。四果当中排第一位是不是见道?预流果不是见道,已经是修道了。
有几个概念容易混淆,见道不是预流果,而是预流向。四谛中每一谛都要安立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共有十六个刹那,前十五个刹那是见道,属于预流向。然后第十六刹那是初果——预流果,属于修道的范围。
“始”是第一果预流果,“终”是第四果阿罗汉果。“始终二果以九得”,通过九根可以获得预流果和阿罗汉果。
“中二依七或八九”,“中二”是中间的两个果,即一来果和不来果。依靠七根,或者八根,或者九根而得。
“因会故说有者以,十一根得阿罗汉”,前面说“始终二果以九得”,终的第四果应该是以九根而得,但是在《发智论》中却说“阿罗汉以十一根而得”。《俱舍论》和根本的《发智论》有无矛盾?二者之间如何圆融?补特伽罗的相续中,一般来讲九根得,但是“因会故”,会有一些特殊情况的缘故,“有者”,有个别的人,通过十一根而得阿罗汉。有些退法阿罗汉,他们有时是反复得,退了又得,就有十一根得阿罗汉的情况。
下面我们详细地讲一下这个问题,这里稍微有一点点复杂,尤其是“中二依七或八九”这个地方。
首先我们来看预流果怎么获得。“始终二果以九得”,预流果以九根而获得。我们要借助讲义,这里有些复杂,不借助讲义不太容易理解。注释当中讲“预流果是依靠九根而获得的”。我们再再地讲到,从苦法忍到最后的道类智之间有十六个刹那。前面十五刹那是预流向,属于未知当知根。到第十六刹那道类智时属于修道,这是已知根,这两个根绝对是有的,因为要借助未知当知根趣入到已知根当中。预流果是第十六刹那,肯定经过了前十五刹那,然后趣入到第十六刹那,所以这两个根属于九根当中的第一和第二(二个)。
然后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相续或者它们的群体中的意根是绝对要有的(三个)。然后信等五根肯定会有(八个)。
还有它的所依。依靠什么本体现前圣道呢?依靠未至定[0]。如果要趣入圣道,必须要依靠一个定。一般来讲欲界的心太粗大了,在欲界分别心的基础上几乎不可能获得圣道。所以必须要超离欲界的心,至少要在未至定。未至定过了之后,就是初禅了,即前面讲到的粗分正禅,粗分正禅过了之后就到殊胜正禅[1],然后到二禅。
预流向或者初果基本都是通过未至定而获得的,而未至定所摄的根的本体属于舍根,所以有舍根(九个)。
属于舍根的有几种,未至定属于舍根,未至定之后的粗分正禅属于意乐受,之后初禅的殊胜正禅的本体也是舍根,二禅属于意乐受,三禅属于心乐受,四禅属于舍受,无色定都是舍受的本体。因此未至定、殊胜正禅、四禅,四无色定全是舍受。第三禅的心是心乐受,然后二禅和一禅属于意乐受。
此处我们说是以未至定获得了初果预流果。有些地方讲为什么没有用其他的禅定,而一定要用未至定呢?因为用什么禅定和断除的是欲界或者色界的烦恼有关。此处预流果没有出欲界,还没有完全断欲界的烦恼。前面通过十五刹那,已经见到四谛了,但是第十六刹那修道之后,一果、二果、三果,到三果的末尾阿罗汉向之间都属于修道。
修道里包含了很多种烦恼,首先是欲界烦恼分了九品,他要一品一品地断,断完了欲界的烦恼,再断色界的烦恼,然后断无色界的烦恼。欲界的烦恼分了九品,到了第三果不来果的时候,因为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尽了,他没有欲界的烦恼,所以不会再来欲界受生。一来果的时候,基本上断完了欲界六品烦恼,还剩下三品烦恼,三品烦恼就让他再来欲界一次[2],所以叫一来。获得预流果之后,只断了一两品烦恼,还剩下很多烦恼没有断,所以还会来欲界受生七次。预流果的欲界烦恼没有断尽,不可能用一禅的根本定,因为只有相续中欲界的烦恼已经断尽了,才能到一禅的根本定。所以如果要证悟预流果,只能用前面的未至定,因为他还没有到一禅的根本定——粗分正禅。如果到了粗分正禅,他已经到了色界定,欲界的烦恼要断尽才行。因此此处的舍根是决定的。
首先在见道的时候,用未知当知根引出见断的离得[3]。引出来之后,安住在哪里呢?安住在已知根当中,因为未知当知根十五刹那一过到了修道,就有了已知根。用未知当知根作为能引的因,然后以已知根作为离得的所依。
以比喻说明,前面的十五个刹那未知当知根相当于驱赶盗贼。驱赶之后,盗贼就没有了,没有盗贼的状态是存在的[4]。反过来如果没有盗贼的本体不存在的话,说明盗贼还存在。这当然不合理,既然你把盗贼已经驱赶了,盗贼的无——离得应该有。盗贼的无是通过关门,把门关上盗贼不会再进来,盗贼无的状态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首先有一个断除见断的离得,然后断除见断离得的实有法是依靠已知根来安立的。必须要有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的原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或者未知当知根属于无间道,已知根属于解脱道。无间道和解脱道在《俱舍论》中也有解释,这不是很多道友看过的电影《无间道》,里面有间谍、卧底。正在断烦恼,还没有完全断时,叫无间道。断完之后第二刹那,叫做解脱道。解脱道就是已经断完了,烦恼的本体不存在了。在《俱舍论》的后面还会反复地出现无间道和解脱道。无间道就是前面正在断烦恼,解脱道是已经断完了的状态。所以未知当知根属于无间道,已知根是断完烦恼之后,已经解脱了,处在无烦恼的状态叫做解脱道。
因此一定是通过九根来获得预流果。
第二、“终”,即第四果阿罗汉果,也是通过九根而获得的。阿罗汉果属于无学道。因为比较相似,所以把第一和第四放在一起讲。首先是通过金刚喻定[5]所摄的修道已知根,修道已知根类似于前面的无间道。未知当知根用不用呢?不用,因为它离得太远了,已经过去了。此处获得阿罗汉果位最接近的因就是修道末位的已知根,因为是无间道的缘故,所以要算。然后第二刹那获得无学道的灭尽智,属于具知根,到了无学道之后有具知根。所以已知根和具知根二者(二个)是有的。
和前面不一样的是什么呢?前面获得预流果的时候,是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是已知根和具知根。
然后已知根和具知根二根群体中存在的,比如意根(三个),肯定是有的。不管获得什么样的果位都必须要有意根。还有信等五根(八个)是善法的自性,必须要有。
还有“乐受根、意乐受根和舍受根其中之一而获得的”(九个)。为什么是其中之一呢?前面只是未至定,现在并非必须要用未至定,可以有很多选择。乐受根下面还要讲,如果依靠第一禅和第二禅获得阿罗汉果位的话,那么所依的根就是意乐受根;如果依靠第三禅,就是通过心乐受根获得;如果是其他无漏定,即可以是未至定、殊胜正禅、四禅、三个无色定,属于舍受的本体。
我们要知道一个原则,为什么阿罗汉果位可以用这么多呢?因为获得阿罗汉果位,即将要出三界,他的本体已经处于很高的状态了,所以他可以用的禅定就非常多。前面的预流果还没有断欲界烦恼,只能用一禅以下的定断烦恼来获得。但是阿罗汉果位早已经超离了欲界、色界,所以这里所有的定都可以用。但是非想非非想不能用。
为什么非想非非想定不能用呢?一般来讲,非想非非想是所有定中最高最细微的定,它是有顶,无色界的第四个。虽然看起来好像是最高的禅定,但是非想非非想定的本体的力量非常微弱。“非想”,即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念,“非非想”,即也不是完全没有,还有一点点。这一点点太弱,这么弱的禅定没办法引发无漏道、殊胜断烦恼的本体。而下面的,比如未至定、四禅,或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都是比较猛烈的、强有力的定,可以引发圣道。因此除了非想非非想定之外,阿罗汉可以用剩下的所有定,未至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加上三个无色定,可以用九个定。
九个定只有三种受根。舍受是最多的,未至定、殊胜正禅、四禅、三无色定都是舍受。剩下的是一禅和二禅的意乐受,或是三禅的心乐受。
因此他可以用心乐受根、意乐受根、舍受根的其中任何一个。所以已知根、具知根, 意根,加上乐受根、意乐受根、舍根中随便选一个,再加上信进念定慧五个,共九个,所以阿罗汉是以九根获得的。
如果要获得初果,只能用未至定;如果要获得阿罗汉果位,可以用除了非想非非想之外的九个定,三个受中可以任选其一。
“中二依七或八九”,中间二果指一来果和不来果。
一来果要比前面的第一、第四复杂一点。首先一来果不分利根钝根[6],有渐次[7]获得和顿超[8]获得两种。
一来果如果是渐次断可以依靠七根获得,里面的情况又分两种,第一种是依靠世间有漏道来断烦恼,第二种是依靠出世间无漏道而断。注释中讲,“如果以前行持寂止较多”,特别喜欢修寂止,他在获证一来果的时候,就是通过“世间道息粗相而获得”。世间道是什么意思呢?世间道就是有漏道,是通过有漏的禅定而断。什么叫息粗相呢?在世间道当中,断烦恼的方式是厌恶下面的禅定比较粗,上面比较殊胜,厌下而欣上。比如他对于欲界的心很厌恶,希求色界的寂止。一禅对比二禅而言,觉得一禅太粗了,喜欢二禅。每一禅中都有所断,前面我们讲到了三界九地修断当中是九九八十一品烦恼。欲界当中包含了九品,从最粗的上上、上中、上下,乃至最后下下,在欲界九品当中也分粗和细。息粗相的意思就是讲,他厌恶下面这种心,想要息灭,希求上面更细的禅定,更细的心。通过息粗相的方式,你修禅定的时候,厌恶粗大的相而希求更清净细微的相,以此灭掉下面的烦恼,得到上面的本体,叫做以世间道息粗相。
如果单纯地依靠世间道能不能断呢?比如外道能不能通过息粗相而获得出世间的果?不行。此处有一个特殊情况,前面见道已经过了,十五刹那以后已经见到了四谛,趣入已知根,到了修道的本体之后,有了无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世间道有漏的方式,息灭自己内心中的烦恼而获得一来果,这是可以的,以上是“依靠世间道息粗相而获得”。
这种方式没有无漏根,“因此依靠信等五根、意根、一禅未至定所摄的舍受根而获得”,此处欲界的烦恼没有断尽,因此没办法用一禅的根本定断烦恼。如果已经现前了一禅的根本定,应该到了色界了,已经到了第三果。所以此处仍然是用舍受根获得一来果。
因为他以有漏道证得的一来果,所以他的无间道和解脱道都没有无漏部分。为什么没有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因为没有依靠这些断烦恼的缘故,世间道禅定属于有漏,所以没有无漏的两个根。通过世间有漏道而灭烦恼获得一来果,七根就够了。
下面讲八根的情况,而且也是渐次的一品一品断烦恼。“渐次一来果钝根利根者”,不管钝根还是利根,“也都可依八根获得”。“如果以前修持胜观较多”,以前他对四谛十六行相修持得比较多,这类众生喜欢修胜观,“则因喜爱出世间道谛相而以已知根与前七根获得”,为什么加了一个已知根呢?出世间是无漏道,通过出世间的无漏道去观察四谛,缘道谛的行相而灭掉烦恼获得一来果,所以必须要有个已知根。
为什么没有未知当知根?因为早已进入修道了,这时未知当知根,不是它的一种因。无间道是已知根,解脱道还是已知根,这里只有已知根,没有两个。前面在初果的时候,无间道属于未知当知根,解脱道是属于已知根,必须有两个。阿罗汉果的无间道属于已知根,解脱道属于具知根,也有两个。此处一来果属于中间的,未知当知根已经过了,具知根还没有获得,所以只是在已知根的范围中,无漏道只是一个已知根,所以无间道也是已知根,解脱道还是已知根。前面七根是一样的,再加上一个已知根,所以是八根获得。
一来果以九根获得的情况,属于超越证,以顿超证悟一来果,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也有以九根获得的,即离贪一来果是以九根获得的。彼等九根也就是能获得预流果的九根。不同点是见道前断除还是未断除六欲惑。”
“离贪”只是离开了一部分的贪欲。“贪”是欲界贪,“离贪”就是离开欲界贪,是不是离开了所有的欲界贪?绝对不是。如果离开了所有的欲界贪,他就证不来果了。这时还是证悟一来果,只是离开了六品欲界贪欲。
他是用九根获得,哪九根呢?前面获得预流果的九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意根、舍受,再加上信进念定慧。
前面说获得预流果的时候有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但是现在属于中间阶段,为什么还有未知当知根?超越证的特点就是这样。和预流果不一样的地方是,此处的超越证在获得见道之前,欲界六品烦恼已经断掉了,而前面的预流果是在见道之前,根本没有断烦恼。
这种超越证在进入见道之前,首先通过世间有漏道禅定断掉欲界的六品烦恼,然后趣入见道。因为刚刚进入见道,有未知当知根,然后十五刹那一过,十六刹那就到修道了。这时和前面的预流果不一样,前面的预流果在到了第十六刹那解脱道时,只是获得预流果,而此处有一个超越,他一进入修道就到一来果了,不用在第十六刹那得一个预流果,所以叫做超越证。不证初果,直接证二果。
见道之前,首先把欲界的六品烦恼断完,再取无漏道,进入见道,见道之后就有了未知当知根,属于无间道。然后第二刹那到解脱道,这时已经不是预流果,而是一来果了。
以上是有九根的情况。
渐次证不可能是这样的,因为它属于中间的,未知当知根早就过了。因为是渐次证,必须一品一品地断,所以他不可能有未知当知根,只有已知根,无间道是已知根,解脱道还是已知根,只有一个无漏根。
但是此处是九根,多出来一个未知当知根,因为是超越证,无间道属于未知当知根,解脱道属于已知根,两个是挨着的,一定有。只不过解脱道是二果,不是初果的自性。
以上是一来果通过七八九根证悟的情况。
下面讲不来果,也有七八九而获得的,比前面要复杂一点,这里分了利根和钝根。其实慢慢看也没有什么,把特点掌握了之后,就是头绪多一点,倒不是很深,只不过我们下去看的时候,慢慢一步步地看。大恩上师有一个表,可以对照这个表和注释看。这里讲的无外乎就是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无间道和解脱道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什么根来证的,比如舍受根证的。或者是渐次证还是超越证,渐次证是一品一品断,顿超可以中间超越,扔掉一两个果,直接取后面的果。
在一来果的时候,不分利根、钝根,不管什么情况,只有三种七八九,都是一样的。但此处利根、钝根分开了,所以情况多一些。
“不来果有以七根而获得的,即渐次不来果钝根者”,关键词是“钝根者”。首先渐次不来果是第三果,如果通过渐次的方式,把烦恼一品一品断,这时基本上断掉欲界的七八九品,后三品都要断掉。“通过世间道获得不来果时”,前面我们也讲了主要是以前喜欢寂止,通过寂止的有漏道获得不来果,“是以信等五根、意根和舍受根而获得的”,和前面获得二果的方式一样。因为前面已经有无漏道,现阶段可以用世间道来取证,证得不来果。如果单纯的外道没有见道的基础,不管怎么修,最多修到非想非非想,没办法真正从根本上断烦恼,但是此处可以,因为已经有了无漏的基础。
渐次的不来果钝根者用世间道得到时,必须有信等五根,然后有意根,以及舍受根来断掉。希求上面的色界,然后厌弃下面欲界的最后一品心,他通过息粗相的方式断掉欲界烦恼,所以可以用舍受未至定来获得。
此处不是无漏道,不是通过观道谛的出世间相,所以他没有无漏根,没有未知当知根和已知根。按理来讲应该有已知根,但他是通过世间有漏道,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已知根。
“也有以八根获得的,渐次不来果钝根者以出世间道获得不来果时是以前七根与已知根获得”,以出世间道获得一定是无漏道取的,如果是无漏道取,就一定是三无漏根其中之一。未知当知根早就过了不可能有;还是有学道,所以具知根也不可能有。此处只能是已知根了,它是通过出世间道,观道谛,有无漏。无间道、解脱道也是已知根。所以如果以出世间道获得不来果,是通过前面的七根——信等五根,意根、舍受根,再加上一个无漏的已知根,就是八根的情况。
“还有以九根获得的,离贪不来果是以能获得预流果的九根而获得”,这也是超越证,有九根。这里的离贪和前面的离贪不一样。前面一来果的离贪只是离开一部分贪,此处是离开了所有欲界的贪,九品贪都要离开的。和前面获得预流果的九根一样,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再加上前面的七根。
“然而不同的是不来果如果依靠初二静虑正禅是以意乐受根、依靠第三静虑正禅是以乐受根、依靠第四静虑正禅是以舍受根而获得”。这就是顿超的特点,和前面一样。在见道之前,首先通过世间定断掉了九品欲界贪,这时候没有取无漏,还是有漏,类似于外道。断掉欲界的九品贪欲之后取见道,十五刹那当中见到四谛的本性,获得了未知当知根,第十六刹那之后趣入修道,获得已知根。前面获得预流果的时候,第十六刹那只得到初果,而此处已经把欲界烦恼全部断完了,所以首先趣入见道,获得未知当知根,第十六刹那一进入修道的时候,中间两个果扔了不取了,然后直接取三果。
为什么直接取三果呢?因为他欲界的烦恼早就断完了,九品的欲界贪在入见道前,通过世间禅定已经断完了,所以他的烦恼本身就不存在,只不过没有无漏的本体而已,这时通过十五刹那趣入了见道,获得了未知当知根,然后未知当知根作为无间道,解脱道就是已知根。不来果也是修道所摄,当第二刹那趣入修道的时候,直接就获得第三果不来果了。
此处讲到的是超越证,超越证也是九根,前面七个,再加上两个无漏根。
但是和前面预流果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所依的禅定。前面的预流果只能用未至定,但是此处因为通过修禅定已经断掉了欲界的九品贪,所以这个禅定的所依就比较大,未至定可以,初分正禅、殊胜正禅也可以,二禅、三禅、四禅都可以。但是还不能用无色定,因为无色定属于阿罗汉向,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主要是断无色界。所以色界四禅以下的禅定,六个定[9]都可以取。他依靠的根如果是通过一禅或者二禅的静虑,可以用意乐受根;如果通过第三禅定,可以用心乐受根;如果通过未至定或第四禅,可以用舍受根。三根当中任选其一,可以用九根来获得,这是超越证的特点。三果本身已经超越了欲界,因为它在进入到见道之前,通过世间禅定,已经把欲界九品烦恼断掉了,障碍已经扫清了,所以可以用任意一个禅定。
以上是钝根者七根八根,以及超越证九根的情况。超越证没有分钝根和利根,超越证可能都是利根者。后面还要讲两种利根者的情况。
“渐次不来果利根者如果以前着重行持寂止”,和前面一样,如果也是以有漏世间道获得不来果的情况,“则喜欢观世间道息粗相而以意根、信等五根、舍受根、意乐受根八根获得”,为什么此处有八根呢?钝根者是七根,而利根者是八根,多了一个意乐受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是利根者,其他注释中讲,利根者喜欢多,钝根者喜欢少。意乐受根讲到了初禅的正禅。前面都是用未至定舍受根断烦恼,而修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就有能力进入初禅了。
利根者通过渐次修上来之后,他不知道根本定——初分正禅的情况,想进来看一看。首先通过未至定的舍根修到这个阶段,进入初禅的正禅当中。初禅的正禅一般来说已经断掉了欲界九品烦恼(当然是在无漏的基础上,因为已经是圣者了)。通过舍受根进入到意乐受根当中,也是世间道,没有无漏的已知根等。
此处加了一个意乐受根。以上是利根者由八根获得的情况。
“利根者如果以前行持胜观较多”,就是出世间无漏道,“则因喜爱观出世间道谛相而以前八根加上已知根九根获得不来果”,“以前八根”是前面的七根再加上意乐受根。如果他是渐次的利根者,以前行持胜观比较多,取不来果的时候,喜欢用无漏道取,要用已知根。因为自己处在无漏道,已知根是无漏三根之一,所以这时要加一个已知根。无间道和解脱道都是已知根。
他也是以前没有见过正禅是什么情况,要进去看看。进去之后加一个意乐受根,所以他获得不来果主要是以九根获得。
总之都是七八九。以渐次钝根者以七根获得,是以世间道,没有无漏根;如果是钝根八根获得,是以无漏道,要加一个已知根;顿超以九根获得;然后渐次利根者的世间道和出世间道都要加一个意乐受,因为他以前没有见过正禅里面的情况,进去看一看,所以必须要进初禅,两个都加一个意乐受根,前面的七变成八,前面的八变成九。
这些不是很复杂,只不过可能以前对于这些概念不是特别熟悉,觉得头绪特别多。讲完之后我们再去复习的时候,把里面原则性的东西抓住,主要是头绪比较多,并不是特别复杂。
第一果、第四果有九根,第二果、第三果有七根、八根、九根的情况已经讲完了。
还有十一根的情况,什么情况是以十一根而获得的呢?主要是退法罗汉。利根的罗汉不会退,钝根的罗汉有时也会退。有些注释中讲,有些阿罗汉如果平时琐事太多了,会退,突然生起烦恼,就像有些道友琐事太多就退了。或者阿罗汉生了严重的病,也会退。钝根者不像利根者,不管什么情况都不会退的。
退法罗汉是有部宗的观点。在经部以上、大乘中观、唯识不会承许阿罗汉退失的情况,因为阿罗汉三界烦恼都断尽了,种子都没有了,为什么会突然生起修断?只是有部有退法罗汉的特殊观点。
一般来讲最初一定是以九根获得阿罗汉果,不可能再多。但是某些众生出现退失之后重新再证得,就会多一些,有十根或者十一根的情况。
假如第一次证悟阿罗汉果时,是以舍受根而证的。退失之后,第二次他用第三禅的心恢复阿罗汉果,这时就多了一个心乐受根(十根的情况)。假如他又退失了,然后通过二禅的心再证得,就多了一个意乐受根(十一根的情况)。再没办法多了,因为能证的就是这三种根,舍受、意乐受、心乐受,此外再没有其他的了。即便反复退十次,也是再多加这两个根而已。退了之后,或是用舍受恢复,或是用心乐受恢复,或是用意乐受恢复。身苦受和心苦受不可能有,不会成为他的根。真正能证悟圣果的根就是舍受,心乐受根或者意乐受根,即便再次退,也是用这几个根恢复,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最多十一个。如果只是退一次,十根就可以了;如果退了两次以上,用不同的根反复获得阿罗汉,也是这十一根,没办法再多了。
因为可以获得圣者的所依一定是超越欲界的心,所以欲界的心以上只有这几个选择,未至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然后二禅、三禅、四禅,再加无色定,没有其他的。这么多定中只有三种受,舍受居多,然后是意乐受,心乐受。心乐受只有三禅,其他一禅、二禅都属于意乐受,此外再没有其他的。
如果是用舍受证的,后面只能有两个选择,最多再加两个;如果是用心乐受证,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舍受,一个是意乐受;如果是意乐受证,只有舍受和心乐受可以选。加起来最多十一个。以上讲了阿罗汉得的方式。
今天就讲这么多,下面虽然不是很复杂,但是也有点复杂。沙门四果几根而得本来就不是那么好懂,再加上一个不好懂的内容,更不好懂了,所以讲少一点。大家回去好好看看,对一对注释,把几个关键的地方抓住,仔细看一下。如果把头绪找到了,心稍微细一点,里面不是特别难懂。难懂的还在后面没有出现。大恩上师讲《俱舍论》里最难懂的就是得、非得,到底多难懂我们到时再看,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
这节课讲到这个地方。
[5] 十地菩萨末尾也有一个金刚喻定。金刚喻定的意思是以金刚作比喻。金刚是无坚不摧的,非常坚硬。内心当中最细微、最顽固的烦恼习气必须要通过犹如金刚一样的智慧才能毁灭,其他的智慧毁灭不了。在获得无学道之前,都有一个金刚喻定。小乘获得阿罗汉果的前一刹那就是金刚喻定。障碍出三界的,尤其是非想非非想的习气烦恼必须要用金刚喻定来摧毁。在成佛之前的十地末尾也是要金刚喻定来摧毁。虽然一个是成就小乘的无学果,一个是成就大乘殊胜的佛果,金刚喻定的名称是一样的。
[6] 下面讲三果的时候,还要分利根怎么证,钝根怎么证。不来果比一来果还要复杂一点。
[7] 获得了见道之后,剩下的烦恼要一品一品地断,一品一品地证,因此叫渐次证。
[8] 又叫超越证。不需要一品一品断,可以超越的叫做超越证。
[9] 色界有六个定,一禅分了三个,有未至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再加第二三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