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58课
前面再再地提过这个业果规律在修行佛法当中非常核心和关键,如果没有业因果正见的话,就没办法在相续当中安立世间正见。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当中讲到,如果谁的修行具有世间正见的话,这个人不会堕恶趣。世间正见当然就是出世间见解的基础,如果没有世间正见,那就更加谈不上出世间的正见,所以不管是学习大乘中观还是密乘大圆满都需要有世间正见。
佛陀通过殊胜的遍智照见了世间规律,宣讲了很多业果的道理。首先是业和果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如果安立了这种业或者造了这种业,就一定有这种结果。这种业果也是世间当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它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强制性的安立,就是世间的规律而已。不管你相不相信,这个世间规律就是如是的,就像不管你是否相信,火就是热的自性。所以对于业因果一定要产生正确的知见,有了知见后再在这个业因果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和抉择。善的因缘必须要励力地生起来,恶的因缘要想方设法断掉。
在三十七道品的中资粮道当中四正断是以精进为本体,对以前没有修过的善法一定要生起来,对于已经生起来的善法让它增长;如果是恶业,没有生起的恶业不能让它生起来,对曾经造过的恶业必须要断除。这个方面是在进入中资粮道之后主要修持的。
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于业因果要通过方方面面的抉择,在内心当中生起定解。《俱舍论》对种种不同的业进行抉择和分辨,帮助我们在内心当中产生对业因果道理的定解。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在经典当中所宣讲的业因果的异名。
丙五、以所依方式分类
无学身语业意三,
依次乃为三能仁。
此处以所依方式分类,讲到无学道圣者的身业和语业,还有一个意[0]。
“依次乃为三能仁”,佛经当中讲到有三种能仁,即身能仁、语能仁和意能仁。能仁的意思就是讲寂默,不是“我很寂寞”的意思,而是一切烦恼都完全寂静了,完全寂灭了,这叫寂默或是叫寂静。因为无学相续当中种种的烦恼全部已经灭尽了,不会再有烦恼的扰动,所以无学圣者的身语意是非常非常寂静的。
在有学的内心当中,要不然是有欲界的烦恼存在,要不然就是色界的烦恼存在,要不然就是无色界的烦恼存在,总之内心当中有烦恼存在的缘故,就肯定会受到烦恼的干扰,不能称为寂默。只有到无学道[1]的时候,内心才能没有丝毫烦恼的扰乱,非常的寂静,所以称之为能仁。
三能仁第一叫做身能仁,指无学的身业。佛陀的身业非常寂静,阿罗汉的身业也非常寂静。他们的语业也是非常寂静。
但也有些阿罗汉,因为以前习气还没有断尽的缘故,在外在的身体上还会有一些别人看起来没有完完全全寂静的状态。虽然他还有些通过习气引发的行为,但是通过烦恼引发的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曾经提到过,有些阿罗汉因为以前曾经很多次转过猿猴,所以现在即便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他还是喜欢蹦蹦跳跳的。有些阿罗汉曾经很多世转过妓女,所以得了阿罗汉果之后还喜欢照镜子。还有一些阿罗汉曾经很多世做过婆罗门,所以至今老是喜欢叫别人小婢。这些都是习气引发的,不是烦恼引发的。他的烦恼已经完全不会再现行了,因为完全胜过了烦恼,所以非常寂静。
佛能仁不管是身体、语言,还是意,丝毫由烦恼引发的不寂静,或由习气引发的不寂静都是没有的。
因此无学的身业叫做身能仁,语业就叫做语能仁。
然后意不能够叫意业,它就叫做意能仁。意能仁就是意,无学相续的意就是心王。这方面一定要了解,各种注释都提醒我们知道,前面的身能仁叫身业,语能仁叫语业,但是意能仁就不能顺直而下叫意业。真正的意业是思心所,此处的意指心王。
了解了三能仁之后,再回来看科判,“所依”从哪方面来体现呢?很多注释当中这个所依不明显,咱们的注释当中也没有对这两个字解释,大恩上师的注释也不明显,唐译的注释也不很明显。大概分析,此处在讲业的分类,从所依的角度来讲就是三种能仁,即身业、语业以及意都是没有烦恼,很清静。
丙六、以作用方式分类
以作用方式分类就是三种妙行或者三种精进。佛经当中也讲到清净有三,即身清净、语清净和意清净。
三种清净和三种能仁不同。前面所讲的三能仁都是指无学、无漏的;此处的三清净不单单是无学或者无漏的妙行,而且还有有漏的妙行。
此处所谓的三清净就是指三妙行,或者所谓三妙行就是指三清净。佛经中讲到清净有三,即身清净、语清净和意清净,到底什么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呢?其实就是三种妙行。
此处科判用作用的方式来分类,如果是有漏的妙行,他的作用就是暂时清净,无漏妙行的作用就是永久清净。如果安住在有漏的妙行并行持,其实也是一种业果,我们的相续可以暂时得以清净。虽然是有漏的,但是这个妙行还是有一种作用能够让我们的相续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只不过这种妙行还没有被无漏的智慧摄持,所以称之为有漏妙行。即便是有漏妙行,也可以让我们获得暂时的清净,而无漏妙行是永久清净。
三妙行是怎么理解呢?下面的科判对于恶行和妙行都会有安立。
此处的妙行和三种能仁不一样,因为前面只是指无学的身业、语业和意,意只是指心王,没有意业思心所;而此处的妙行不单单是身业、语业清净,而且意业也是清净的。二者主要的区别是妙行当中意业也是清净的。
丙七、宣说善行与恶行 分三:一、业道之安立;二、单说邪命之原因;三、何业具何果
善行就是前面所讲的妙行,因为前面对于具体什么是妙行没有解释,所以放在这个科判当中解释。
解释妙行之前首先安立恶行,和恶行相对的就叫妙行。所以解释妙行之前,附带也介绍了所谓的恶行。
丁一、业道之安立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此处对业道方面进行宣讲。
戊一、略说
业道安立是最后一句“佛说各有十业道”,即平常讲的十善业道、十不善业道。其实十不善业道是从恶行方面进行宣讲的,而十善业道是从妙行的角度来进行安立的。
“身之业等不善业,承许名为三恶行,贪心等虽非为业,亦是意之三恶行”,这是第一层,宣讲的是恶行。“与之相反为妙行”是第二层,宣讲的是妙行。“彼等笼统而归纳,如应善与不善业”,第三层是把这些恶行和妙行根据佛经进行归纳的话,就可以归摄在十善业道和十不善业道当中。
首先是恶行的安立,“身之业等不善业”,“身之业等”的“等”包含了语业和意业,身语意三种不善业承许为三恶行。身的不善业是杀生、偷盗、邪淫等;语的不善业是妄语、绮语、恶语等;还有意的不善业就是恶的思心所。“承许名为三恶行”,不善的身语意三业称之为三恶行。
“贪心等”指十不善业道中后面意的三种,也就是贪心、害心和邪见。“虽非为业”,它们其实不是业,而是烦恼的自性,因为业和烦恼是不同的本体。它们虽然不是业,但是也可以包括在恶行中,所以“亦是意之三恶行”。
恶行的范围比较广。意业是思心所,不善的思心所是真正的意业的本体。贪心、害心和邪见是三种意的烦恼,虽然严格来讲不是业,但是属于意的恶行,所以恶行可以分为身语意三种。
意可以分为意业和意的恶行,意业就是前面讲的思心所,意的恶行就是贪心、害心、邪见,这三种不是业的本体,而是烦恼的本体,但是也可以包括在意的恶行中。
“与之相反为妙行”,“与之相反”,即和前面相反的叫做妙行或者善行。和身的三业相反的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乃至于不妄语、不恶语等等。还有业方面,前面的意业的不善业就是不善的思心所,而意的善业即善的思心所,是真正的善业。不贪、不害和正见这三种属于意的三妙行。和前面完全相反就可以安立为妙行。
恶行和妙行展开来讲,安立的分类特别多,但是“彼等笼统而归纳”,如果把它们笼统地归纳起来,“如应善与不善业”,对照善业不善业,“佛说各有十业道”,佛陀说对应善业和不善业各有十种业道。
十业道虽然不能归纳所有的恶行和妙行,但是在所有的妙行恶行中,把比较粗重的、主要的、重要的安立为业道,其他的方面不一定安立为业道。比如杀生是根本的业,它的分支的业比如打击、伤害众生,是属于杀生的一种分类或者一种同分。如果是根本的杀业,就是把众生杀死了,但是如果没有杀死,只是扇别人耳光,或者只是损害别人,是不是恶行呢?肯定是恶业,但是不是业道呢?不包括在业道中了。
把比较根本的、粗重的、直接能够伤害别人性命的恶行安立为业道,其他比较轻微的就不包括进来了,比如杀生的加行、杀生的后行等也不包括进来。
在注释中还有个嗔心也不包括在业道里。为什么嗔心不包括在里面呢?讲十不善业道的时候,这里面没有嗔心,而是贪心、害心和邪见,所以此处嗔心不包括在十不善业道中。它只是害心,即通过嗔心想要伤害别人。在十不善业道中,只是安立害心,而不安立嗔心。还有其他的一些也是不包括在其中,比如无惭无愧是属于意恶行,但是不包括在业道中。
十善业道中的布施或者知惭有愧等也没有包括在内。喜欢言谈,可以理解成喜欢言谈法义方面的事情,这也没有直接包括在业道里。主要的着重的方面安立为业道,不是主要的这些方面就不安立在业道中。
很多经论,比如《十地经》或者《入中论》宣讲持戒的时候,也是这样安立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皆能及”。因此十善业道可以包括所有的菩萨的持戒的妙行,它把所有的重要的都归纳到里面了。如果这些都清净了,就说明持戒方面也是非常清净的。
戊二、广说 分七:一、是否具有表色无表色;二、业道各分三类;三、别说不善业道;四、断善根与恢复方式;五、思与几业道俱生;六、何界何趣中有几业道;七、业道之果。
己一、是否具有表色无表色
下面宣讲哪些业是具有有表色;哪些是具有无表色;哪些是既具有有表色,又具有无表色的自性。
“六种不善无表色,淫二彼自做亦然”,“六种不善”业主要讲到了身语方面,身三语四称为七种所断或者称七种不善业,其中除了邪淫之外的六种不善业是具有无表色的,也就是身体的三个不善业去掉邪淫,然后再加上语不善业的四种,总共六种不善业是具有无表色的。
具有无表色,意即所造的业肯定具有无表色。我们在造杀生、偷盗或者妄语等等恶业时,肯定是具有无表色的。但是具不具有有表色呢?不一定,因为杀生和偷盗等有时候不一定自己去做,他可以派别人去做。当他派遣别人去杀生时,他自己的有表色是没有的,但是所派的人把别人杀死了,这时内心当中就获得了杀生的无表色,因为你派的人确实把人杀死了,你就具有了杀人的无表色。但是因为你自己没有亲自去做,所以没有有表色。
同样,派人去偷盗也是相同的道理。还有派人去说妄语、离间语等等,都是可以派别人去做,当做完之后,就获得了无表色的恶业,但是你没有亲自做的缘故,不会获得有表色的恶业。比如你把人派出去之后,自己在家里睡觉,别人做完回来之后把你推醒,这个事情已经做完了,此时你没有现前有表色,但无表色已经现前了。所以六种不善无表色都是不一定的。
以上讲到的六种不善业一定是具有无表色,但是为什么没有邪淫呢?因为邪淫是必须自己要做,自己得到乐受之后,才会具足邪淫,如果你派别人去做邪淫,自己不会获得的。
“淫二”,因为邪淫是必须自己做,所以既具有有表色,也具有无表色。其余六种不善业是具有无表色,但可以不具有有表色的。
“彼自做亦然”,前面六种不善业,如果是自做的话,比如自己亲自去杀生、偷盗,说妄语、和离间语等等,“亦然”,和邪淫一样,也是既具有表色,也具无表色的。此处简别了第一句当中的六种不善业绝对具有无表色,但是不一定具有有表色的情况。
“七种善业具二种”,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离间语等等,这七种善业一定是既具有有表色,也具有无表色两种。比如说守持别解脱戒律,断除七种不善,而安住在七善业当中,他就既具有有表色,也具有无表色。当他在得戒时,磕头或者重复讲的语言,有表色是具有的,然后重复完之后,就得到了戒体无表色。所以他是既具有有表色,也具有无表色的。
“等持所生无表色”,如果是通过等持、禅定所产生的禅定戒、无漏戒等,肯定获得无表色。禅定所生的戒律是具有无表色的,它是随心的戒律。
“所有加行具有表”,所有加行都是具有有表色的,而无表色是不定的。比如当他正在拿着刀去杀生,或者正在偷东西时,一定具有有表色的。加行当中是否一定具有无表色呢?这个不确定,因为会不会引发无表色,要看他内心当中的心强不强烈。如果他虽然拿着刀去杀生,但是内心当中并没有很强烈的意愿,此时虽然有有表色,但是不一定会引发无表色。而如果他拿着刀,意乐心也很强烈,就可以引发无表色。
行持善法也是一样的,当我们正在磕头的时候,可能是有表色的,但是有没有无表色呢?要看你内心当中对佛的信心,想要积累资粮的心强不强烈,如果不是那么强烈,或者带着烦恼心去顶礼等等,就不一定有无表色。所以说恶心和善心都是一样的。
所以所有加行具有有表色,但是具不具有无表色是不一定的,要看你自己当时的意乐是不是很强烈,如果强烈就可以具有无表色,否则就不一定具有无表色,这叫“无表不定”。
“后行反”,指后行时是相反的,也就是在后行中一定具有“无表”,但是不一定有“有表”。
比如以杀生为例,加行就是想要杀这头牛,然后用刀子刺中他的命根,乃至于它没有断气之前,叫做加行。它命根断掉了之后,正行圆满。之后如果还有后行[2],比如杀完之后还要剥皮,还要把它的肉剔下来拿去卖,或者自己煮了吃,做这些和正行相同的话,是具有有表的。
所以“后行反”,无表是一定具有的,因为正行究竟之后,他的“无表色”内心当中还存在,所以说后行当中一定有“无表”。而具不具“有表”要看做完之后是否还继续做剥皮、剔肉等后行?如果是,则还具有有表,因为他所做的这些剥皮或者割肉这些事情和他的正行杀生是有关联的;如果杀完之后你就走掉了,把刀扔了做其他事情,这就不具有有表。虽然内心当中杀牛的这个无表已经有了,但是杀完之后,终止了和这个杀生相似的行为,有表就没有了。
所以所有的加行是具有“有表”的,不一定有“无表”;所有的后行一定具有“无表”,但不一定有“有表”。有没有“有表色”要看后行当中是否做和正行相顺的行为,如果没有做的话,就不具有“有表色”。
杀生可以分为由贪心所生、嗔心所生、痴心所生等三种,所有不善业的加行都是由三根本[3]所生。当然当你在造恶业的时候,并不是三种不善同时产生。三根本善可以同时产生,但是三根本不善不可能同时产生。比如当你安住在贪心的时候,不会有嗔恚;当你安住在嗔心的时候,不会有贪心。所以三根本不善都是其中一个可以产生,同时不可能产生的。所以加行,比如我们要做杀生、偷盗、邪淫或者说妄语等,都是通过贪欲、嗔心或者愚痴三根本引发的。
有些杀生的加行是因为贪心而引发的,比如贪著众生肉的味道,众生无始以来形成了这样不好的习气,如果内心中食肉的习惯很强烈,那么看到某个众生的时候,就会想这个肉能不能吃,或者味道怎么样,很嫩还是很粗糙等等;如果他的慈悲心很强烈,他就会想到这个是我的老母有情,以前对我恩德很大,现在不知道取舍堕落在旁生道当中,我应该怎么样去救度它;如果他串习幻化网等密乘的观点很圆满的话,当他看到有情的时候,就会想到它是一个本尊,就是佛的本体,自然而然安住在大等净的见解当中。为了贪图它的肉的缘故进行杀生,这就是以贪心这个本体引发的杀生的加行,杀生的因是贪心引发的。
还有是由嗔心引发的杀生的加行,比如杀害自己的怨敌。自己和某某人有仇,当他内心当中嗔心的烦恼达到极致的时候,就想要怎么样去把对方杀死。
然后是通过痴心杀生,注释当中讲是以“福德之心”,什么意思呢?为了积累福德。一些外道的观点,如果把众生杀了之后去祭祀天尊的话,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德,所以他通过福德心之去杀生供养。或者有时候觉得杀死父母,就会积累很大福德。这是完完全全纯粹以颠倒之心、愚痴之心去杀生的,根本不了解业因果的规律。
所以众生有时候纯粹是依靠自己的邪分别念安立自己的观点,觉得这样做肯定有一定的功德利益,通过自己的邪分别作为指导开始杀生。
还有一些外道有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他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获得一种福德,通过邪推理安立一些行为。
还有一些通过有漏的不究竟的神通,他可以看到一点点前世后世。
比如以前一个屠夫在国王面前申请杀生。当时通过比丘的教化,整个城市当中没有一个愿意做杀生的行业,他自告奋勇说我可以把整个城市杀生的事情都揽下来。
有人问他:“大家都害怕杀生的过失,不敢杀生,为什么你要杀?”
他说:“杀生是有福德的,我就是因为杀生得到了这样的人身,前六世当中通过杀生生到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天的安乐享尽之后下来成人之后又杀生,杀完之后又生到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的果报享尽之后,到人间又杀生,然后又转到了夜摩天。你看我杀生没事,越生越高,杀生的功德很大的,我当然现在要继续杀生了。”
“你怎么知道的?”
他说:“我有宿命通,可以回忆前世。”
“你吹牛,你一个屠夫还能回忆前世?”
他们就去问佛陀,佛陀说:“的确如此,他可以回忆前世,他前几世也是屠夫,屠夫杀完之后的确也是生天了,但是这不是因为他杀生得到的福德,而是因为他在好几世之前,曾经供养过一个独觉,相续中供养独觉的福报先成熟了,所以他一世一世地生天,并不是因为杀生而生天的。他不知道以前供养独觉的福德导致他自己生天的果,他以为是自己杀生的因缘导致生天的果。所以他这一世还积极地想要争取杀生的工作。”
佛陀说:“这一世杀生之后,供养独觉的福德已经用尽了,以前杀生的罪业要成熟了,所以这一世以后,不可能再生天了,一定会堕大地狱。”
同样,有些外道的导师也有些有漏的神通,这些有漏的神通他就看到一些前世的因,但是看不究竟,他就把错认为有些因果,觉得如果这样做就可以生天。比如有些外道觉得,如果持牛的境界就可以生天,为什么呢?因为他通过他的神通观察到一头牛生天了,那头牛生天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人间吃草等行为生天的,然后他就觉得如果我们这样吃草,守牛的戒律,我们也可以生天。所以在他们教义当中就安立了很多牛的净行,牛戒、狗的戒律,或者不穿衣服等,他觉得这个是一个生天的因。所以有些人认为,杀生祭祀可以生天,可以得到福德。
像这样知道一点,但是知道得不究竟的话,是比较危险的。以前麦彭仁波切也讲过,作为闻思的人来讲,闻思了一点,但不究竟是很危险的。如果完全不知道,可能问题也不大;如果完全知道了,这个肯定问题也不大。就怕知道一点点,但是也没有知道究竟,这样的有一点危险性。外道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完全不知道,一个平凡的人,也不会安立这些稀奇古怪或者害人的戒律;如果你像佛一样遍智,对业因果完完全全理解也可以。但是这些外道只是有一点有漏的神通,他也不是乱说的,也的确是看到了,就像这个屠夫一样,他也看到了,但是看得不究竟,这时中间就出现很多很多问题。
通过福德之心去杀害父母等,他自己以为是有很大福德,但是其实杀害父母是五无间罪,不但没办法得到福德,而且是造了最大的罪业,这是愚痴心的杀生。
有些时候我们也是一样的,觉得这个害虫可以杀,这个蚊子可以拍,因为它传播疾病等,这些都是害虫,可以拍死的。其实这也是愚痴心,因为他以为如果把这些害虫拍死了,人类就安全了,肯定是没有过失的。实际上从佛的智慧观察,如果通过害心去杀死它的话,仍然是堕入众合地狱的因,最后自己会堕入众合地狱去偿还这样的业报。所以诸如此类都是一种愚痴心,不了解因果自性的缘故。
不与取(偷盗)也是这样的。有些是通过贪心引发偷盗的加行,比如贪着别人的财富;有些是通过嗔心引发偷盗的加行,比喻自己想伤害怨敌,通过嗔恨心偷盗怨敌的财富;还有通过愚痴心去偷盗。
比如有些婆罗门把偷盗做为正法,为什么呢?因为在婆罗门的教义当中说,所有的世间财物都属于大梵天的财物,因为这一切都是大梵天创造的,所以所有的财物都是大梵天的,而婆罗门是大梵天最宠爱的儿子,父亲的财物儿子是有权利继承的。所以这些婆罗门去偷盗,拿别人东西,他没觉得这个是偷盗,没觉得这个是邪法,他觉得这个是正法,应该的,本来就是我们家的东西,现在我拿回来有什么不行的呢?通过这样的愚痴心去偷盗,把偷盗做为根本没有丝毫的过失的正法,这是一种愚痴心所产生的偷盗。
邪淫也是由贪嗔痴引发,比如贪恋有情行邪淫,这是贪心所生的加行;为了伤害自己的怨敌,去侵犯他的妻子、女儿等,这是嗔心引发的加行。关于正行,在下面的科判中讲,正行一定是以贪心圆满的,加行可以由嗔心引发;还有由痴心引发的,比如有些世间人,外道觉得女人都是可以受用的,像路边的花、果实、煮好的饮食一样都可以享用。他觉得随便受用是没有什么过失的。这是通过愚痴心引发的邪淫。
其他妄语等以此类推,通过贪欲、嗔心和愚痴心引发。
“贪等彼后即生故”。贪欲、害心和邪见,没有所谓的加行、正行和后行。只要你产生了贪心,通过贪心直接就引发贪欲了。贪心引发贪心就是“彼后即生”,只要前面有一个贪心就引发贪心,没有加行、正行和后行,本体直接圆满。这是稍微不同的地方。
“彼后”就是三根本的后面,三根本就是贪嗔痴,也就是通过三根本的贪心引发后面十不善业道当中的贪欲。然后通过贪心或者其他马上引发后面的害心、邪见等,所以没有分加行、正行和后行。马上就引发了,立即就产生了,这方面和前面不太相同。
“善业加行及后行,均有无贪嗔痴生”,善业的加行和善业的后行全部是通过无贪、无嗔、无痴引发的。因为无贪、无嗔、无痴可以同时产生,它和三根本的不善是不一样的。三根本不善不可能同时产生,但是善业的无贪、无嗔、无痴可以同时产生。
所以善业的加行由无贪、无嗔、无痴共同产生,然后后行由无贪、无嗔、无痴共同产生。
此处我们讲了“加行三根本所生”等情况,那么正行是怎么圆满呢?后面颂词当中还要提到正行,有时候加行是通过贪心引发,但是正行有可能是嗔心圆满;有些是贪心引发,贪心圆满。后面的正行不一样。
加行都是由不善业道的三根本贪嗔痴所生,善行都是无贪、无嗔、无痴所生,“各分三类”可以从这个方面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0] 此处的意不是意业,而是心的意思。
[1] 此处的无学道不单单是指佛的无学,可以指三种无学,即声闻(声闻罗汉)的无学,缘觉(缘觉罗汉)的无学,和佛的无学。佛的无学是彻底大觉悟的本体。
[2] 后行就是继续做和正行相类似的。
[3] 即贪心、嗔心和痴心三根本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