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问答人生】这些“爱”有什么区别? 返回

【问答人生】这些“爱”有什么区别?

知幻园 2023-05-19

解惑人生

告别迷茫


问答堪布/ KHENPO SODARGYE

Q

&

A






01




问:


我本科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即将入学英国华威大学。每一宗教都有自己的慈善行为,也都提倡爱人、助人,这些“爱”有什么区别?


答:


在我们佛教里,“爱”有三个层次:


最高的爱,是爱所有众生,并且是舍弃自己、付出一切来爱,这是大乘佛教的理念;中等的爱,在关注自己从轮回中超越的同时,也帮助一部分众生获得解脱,这是小乘的理念;下等的爱,一般只在意人天善法,不伤害众生,就如人间佛教所提倡的理念。


和这三种爱相比,儒教里虽然讲仁爱、讲泛爱众,但一般只是在人类的层面上,而且只限于今生,不涉及来世;基督教虽然讲来世,比如天堂、地狱,但他们关爱的也是人类,对动物或其他有情就不怎么关注了。这样从爱的深度广度上分析,大多数爱的理念,都有些类似于佛教的人天教义。


所以,我个人认为,佛教的爱要宽泛得多。你们可以从学者角度,公平、正直地分析一下。




02



问:


我一直只关注自己的家人,认为君子应该独善其身。今后我应该发什么样的愿,可以培养利他的心,超越自己的小?


答:


关心自己的家人是必须的,这很好,但有时候,再关心也还是会有遗憾。


在佛教看来,万法都是无常的,今天是和乐的一家人,到了将来某天又会分开。从大的无常来看,谁都逃不出生老病死,家人总会离开人世;从小的无常来看,人和人的情感怨亲不定,再亲密的关系也难免会有隔阂。


今天的社会,人们可能更需要观修无常,对家人不能太执著了。而除了家人,我们也应该关心社会,关心所有的众生,就像大乘佛教的修行——为了一切众生而成佛。


大家可能觉得成佛应该很重要。但什么是佛?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寺院里那些如如不动的造像,弥勒佛、释迦牟尼佛等,这些只是一种形象上的表示。


真正的佛,是觉悟,是人类最高的思想境界——觉悟万事万物的真理。什么时候你懂得了这个真理,你也可以成佛。


有一个电影叫《超体》,你们都看过吧。里面讲人的大脑,从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一直开发到百分之百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当智慧越来越提升,到最后确实会对自己的小我、小家庭、小社会,不再那么执著,能感受到一种“同体大悲”:所有众生都有苦乐,都有生命,除了自己和家人,也要悲悯其他的众生。


这是世间对心灵的一种分析。而在佛教中,对此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有真实的修持。通过修行,你会真正发现,三界轮回中有那么多众生,只执著一个小小的我,是很狭隘的。这就是大乘佛教的思想,一旦心被打开,所有的行为也会豁然开朗。


这种思想在世间的其他思想中很难找到。世间的理念通常认为,关心家人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而在这之外,如果有空闲、有资源,才会去关心社会。把利他当作一种额外的付出。


学习佛法多年,每当我将大乘思想和其他的知识、学说对比,就会深深感受到,这种利他的精神和行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非常伟大的。完全无条件、忘我地帮助众生,像帮助自己和家人一样地帮助众生,有几人能做到?


我们也看到很多慈善家,他们可能会愿意帮助自己的亲人、家族,或者向某些特别可怜的人伸出援手,但对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境界。


很希望你们都能学习大乘佛教的思想,它可以称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说。虽然在人类历史上,也有过各种各样的利他思想,西方的、东方的,但不一定如此彻底和纯正。


社会上也有一些利他的榜样,像单位里评选的先进模范,人们对他进行颁奖和表彰,把他的事迹塑造成崇高的精神。但实际上,这也只是小范围的一种行为。


真正的利他精神,可能只存在于大乘佛法中。


也许大家分不清什么是大乘、小乘。通常谈到钱,谈到成功,大家都比较有概念,谈到大乘思想,可能就比较模糊。(笑)但人来到这个世间,还是要去寻找,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有智慧的学者、心灵导师,都对大乘佛法交口称赞?它真是人类最高的境界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知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