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浅谈修行所依之种性 返回

浅谈修行所依之种性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10-30

文|仁增德宗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生起般若慧观:“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可见,学习般若是成佛的必经之路,《现观庄严论》开显了大般若经的密意共有八事,其广释有七十义。因此称“庄严”,即在令诸化机由下、中士道善修心已趣入上士;随行甚深见与广大行二大乘轨任一修心理路,从初发最胜菩提心,如理趣入菩萨行,经三大阿僧祗劫积资净障,乃至究竟现证正等正觉之佛位。修行的依靠就是种姓。本文主要从种性的定义、诸乘的安立、引导方法、大乘种姓的功德等方面略析,说明苏醒大乘种姓的必要性。


关键词:种姓;超胜小乘;根机;苏醒


01

关于种姓

1

种姓的定义

哦巴活佛《现观庄严论疏》曰:“修行的所依即是心的实相种姓,也就是法界自性”。《经庄严论》种性的定义:梵语“够札”,是“革讷”功德与“达绕”度脱的省略词,就是功德度脱之义,因为依此种姓能从发心信解行、及十地次第究竟到佛地的一切暂时究竟的功德都能得到。朱芾煌《法相辞典》:种姓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姓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证。故种姓是将来可以苏醒过来的一种特别殊胜的圣者的种姓。


2

各宗派对种姓的安立

① 小乘毗婆沙师《律经》中讲四圣种:对简陋的法衣,简陋的食物,简陋的住处能够知足是圣者的种姓,乐断乐修,是圣者的种姓。体性是无贪心所。《宝性论》小乘有部宗:承许圣者种姓是无贪的善心。经部师依称友论师《俱舍论疏》:经部师所说的种姓,是有情相续无漏心种子的能力。


② 唯识师依《阿毗达磨经》曰:“诸菩萨之种姓者,谓无始传来法尔所得六处差别。”唯识师承许:众生相续从无始辗转而来,法尔所得内处即第六处意处之上的无漏心种子为种性。许这样无漏心的种子为两种种姓,未经听闻等缘所长养的,是“本性住种姓”;经过听闻等缘所长养的是“习所成种姓”。承许由未经听闻等缘所长养时唯是本性住种姓,经听闻等缘所长养时有二种种姓。


③ 中观师不承许以上承许方式,而承许一切有情相续中,皆有界如来藏即佛的种姓。如是的心的法性,任一有情相续中自然而有。虽然有情相续的心是有客尘(烦恼障所知障),但客尘是可以离开心的,客尘亦没有染污的自性光明的心的法性,这是中观师承许的自性住种姓。《大乘经庄严论》云:“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也就是说,遍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住于烦恼之壳内。大乘中观宗所许的种性分为两种:即自性住种性和随增种性。自性住种性就是心性明空大双运的的实相。所谓的随增种性:就是安住自性住种性的菩萨某时遇到阿阇梨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增生起,故为随因缘而增上之义。此二种性也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因为依靠自性住种性发起随增种性,所以自性住种性是所依,随增种性是能依。中观宗不承许毕竟无种姓,因一切众生周遍成佛。以《宝性论》中引经证成无种姓者为密意说故。《如来藏经》中说:“善男子,此是诸法法性,诸如来出不出世皆然,此等有情恒具如来藏。


总之,从四部宗各自宗派对种姓的不同认识方式,能够清楚地了知,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三者,承许所说的“种姓”,是决定能成圣者或佛身体性的无漏心的种子。中观宗二转法轮承许种姓是遍于一切众生的心的本性,本来是法界空性的种姓。三转法轮承许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都具有光明如来藏,心的本性本来是光明的无为法,这叫做所谓的种姓、佛性或者叫如来藏等。不管是法界空性,还是光明如来藏,这个迷乱的心还没有得以清净之前,此时把种姓当做所缘的对境,缘取之后自己获得不同程度的证悟。因此,四部宗派的理趣承许决定能成佛的体性者为种姓。


3

《现观庄严论》等对种姓的建立

种姓的完整的建立,是在五部大论中的《现观庄严论》第一品遍智十法中的第四法——修行所依之种姓,颂词是“通达有六法,对治与断除。彼等皆永尽,具智慧悲愍。不共诸弟子,利他渐次行。智无功用转,所依名种姓。”颂词从三个方面将种类分为十三种:


① 以总体修法而分:“通达有六法”,即能依修法的本体可分为六种种姓,有加行道的

(1)暖位(2)顶位(3)忍位(4)胜法位,再加上(5)见道(6)修道


② 以分别断治法而分无间道和解脱道,对应颂词无间道“(7)对治与(8)断除”,解脱道(9)彼等皆永尽”。


③从大乘特殊通达法而分四种种姓,颂词是“(10)具智慧悲愍”,“(11)不共诸弟子”,“(12)利他渐次行”,“(13)智无功用转”。


以上是从能依的角度安立了十三种种姓,自性住种姓是无为法,所依的法界只有一个本没有可分的。但能依的补特伽罗有多种,随增种姓就是安住自性住种性的菩萨在遇到善知识后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随因缘苏醒并增上种姓。所以从能依的角度随增种姓可以分十三种修法的菩萨。


佛经里关于种姓的论述有很多,各大论师解释方式也有不同,大多承许自性住种姓是无漏心的种子,随增种姓是由听闻等缘长养的无漏心的种子,因此,除了经或未经听闻等缘而长养的差别,二者的相续是一样的。


02

大乘种姓超胜小乘的原因

由于声闻和缘觉二乘人没有菩提心,只是以净除自己烦恼障而净其性,而大乘种性人则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以净除烦恼和所知二障而净其性的,因此大乘种性超胜其他,最为殊胜。


前面已述大乘种性可分为二,一是自性住种,此类人能够自己成长佛法。第二个是清净修行的种性——习种。此类的人则需要勤修善根才能成长佛法。但这两种人都具有菩提根性。一者作为自相的本性,另一者从远离客尘障垢、显露一分一分种性的功德,最后究竟圆满佛的功德。所以,这两者是能依和所依的关系,二者和合起来的结果,就彻底超越了世间以及声闻缘觉的种性。


《现观庄严论》云:“不共诸弟子”,修行所依之种姓分十三种,这些方便智慧的现观也是有别于声闻缘觉弟子的不共法。一般佛陀的声闻弟子根本没有这种大悲菩提心,因为小乘声缘圣者,虽然不贪着世间,厌离轮回,断除轮回之一切恶行,比如行十二头陀,清净戒律,初夜下夜不睡精进办道,但只是小乘自性住种姓的相。并没有大乘菩萨的大悲菩提心。这里的大悲菩提心,是种姓的一种特法,也是一种对如来藏的认识的境界。《法华经》有颂曰:“我今正告汝比丘,汝所证者非涅槃,汝应奋勇勤精进,寻求一切智智位。”经如来这样的劝导,二乘果位之人于是重新发菩提心,经无数劫修菩萨行,最后终究证得圆满佛果。


03

种姓的苏醒

1

引导种姓的方法

首先观察所要度化的补特伽罗的根机意乐,并用各种方便法去了解,如《声闻地》中所说,若要令未发心菩萨听闻大小乘佛法并教导他明白其中的意义,先要能了知这个人的根性和次第。怎样了知呢?种姓是由积资净障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的,应当由上中下三士道次第而作引导。


如果要令他生起大乘种姓就要引导他积累广大福慧二资,对于修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障碍尽量对治,并广作各种善行来净除障碍。


如果此未发心菩萨喜欢修习大悲心,行持广大布施,严守所有大小律仪,乐于修忍辱禅定等六度万行,并对甚深广大的佛法产生信心和好乐心,这种心最初得到坚固的时候,就叫做安住大乘种姓。


其次,如果补特伽罗只是生起了中士下士道的意乐,表现为最初希求利他,并有希求佛果的意乐而且非常坚固,就是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


再次是观察补特伽罗能否修学无边菩萨大行,如果能守护菩萨律仪不违犯,就让他受持行戒律仪为主。因为这种中士下士道的人是由于往昔多生非常重视修习声闻独觉道,所以今生对于轮回的痛苦极不忍受而非常厌离,会在今生最初生起猛利的出离心,如果暂时不能够对他进行大乘法的引导,就对于他作相应根机意乐的导引。


随顺该人入了哪种道就要先对他宣说这一道的法,这就是能觉悟补特伽罗的种姓方便,所以先应当了知随顺种姓引导的方法。


2

大乘佛性觉醒的表现

佛性分为两种:一是智慧的佛性,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佛性或法身佛性;二是方便的佛性或报身佛性。也即除了证悟空性的智慧以外的,诸如布施、持戒等广大行为的佛性。在听到大乘佛法的慈悲心、菩提心,以及菩萨度化众生的感人故事等的时候,心驰神往、欣羡非常,觉得大乘佛法与菩萨真是很伟大,甚至眼泪直流、汗毛竖立,如果有类似表现,就可以判断自己的方便佛种成熟了。


当听到像《入中论》等讲的空性法门时,不但不排斥,而且深感内心震动,热泪盈眶、激动异常,十分渴望早日证悟空性。如果有这样的反应,就可以断定是智慧佛性成熟了。


① 依靠空性智慧苏醒法身种姓:

这是利根者先证悟空性再生大悲心的情况。依靠宿世深厚的善根福德力,有缘遇到甚深般若法门时,激动万分,信心百倍,或当下证悟,如六祖慧能听闻《金刚经》而当下证悟,看到还未证悟空性的可怜众生,被实执烦恼束缚而备受摧残,大悲心油然而生,于是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② 依靠大悲心等方便苏醒色身种姓:

这是钝根者次第闻思修的情况。即首先闻思并实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四外加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对众生的苦感同身受,对老母有情生起真实不虚的大悲菩提心,立誓救拔他们脱离轮回苦海,成就佛果。然后精进积资净障,最终现前证悟空性的境界。


《大乘庄严经论》云:“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若一个修行者具足对众生的大悲心,对上师三宝的大信心,能忍受众生的劣行与损害,更能接受甚深空性意义,对一切魔障违缘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此为具足大安忍,行为上唯一行持利益众生的六度万行。具有这些法相,说明他已苏醒大乘菩萨种姓。大悲方便与空性智慧是同时的,二者无别双运,即是所谓的大悲空性藏。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是苏醒大乘种姓。


04

大乘种姓的功德

《大乘庄严经论》中弥勒菩萨通过妙宝的四个比喻,说明大乘种姓的殊胜性。颂曰:“譬如妙宝性,四种成就因。大果及大智,大定大义故”。妙宝性有四种特色:大果、大智、大定、大义。


① 大果:依靠妙宝的自性可以成就真实的依止。珍宝不是铁等普通的金属,而是无价之宝的本质,就是妙宝性。即大乘菩萨的种性不会成为声闻、缘觉菩提的依处,唯一是可以成就大菩提果的因。


② 大智:成就妙色的依止,妙宝的颜色清澈、妙好,具与众不同的妙色。颜色就是比喻大乘智慧的光明角度来讲。大乘的种性产生的殊胜功德,比如五智当中大圆镜智是大智慧光明成就的因。不是一般小乘证悟人我空性的少分智慧,而是指广大、圆满的智慧光明,能够成就大乘种性,所以是大智慧的因。


③ 大定:成就妙形的依止,妙宝的形象很圆满,令人赏心悦目。依靠大乘种性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大定”,这种定能令心安住大空性,是一种殊胜圆满的大禅定成就。而小乘根本无法现前这样的境界。


④ 大义:依靠妙宝可以出生无量种种宝珠,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的依处。这里比喻大乘菩萨种姓是能赐予众生无量利乐的源泉。是能成就自他二利圆满的因,也可以使得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苏醒大乘种性,意义重大,所以说为大义因。以上妙宝的四种特色,比喻大乘菩萨的种性也具足这样四种殊胜的优点。


佛教小乘是自度,大乘是度人的。“”是车乘,小乘是小的车子,可以乘载一个人,所以叫小乘;大乘是大车子,可以乘载很多人,所以叫大乘。大乘佛教利益方便很多人,让人人都可以搭乘。大乘佛教的精神有六点:


① 以布施来度人:度人首重布施,布施给人利益,给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方便。


② 以持戒来节欲: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节制欲望要靠持戒。持戒就是约束不当的、不好的,凡不可为的皆不能做。


③ 以忍辱来修持:最大的修养就是忍辱。佛陀经常教诫我们,布施、持戒功德都不及忍辱,“忍一口气,风平浪静”,忍的功德很大,可以消灾免难。


④ 以精进来降魔:社会上有声色、名利的魔,内心里有贪瞋、烦恼、七情六欲的魔,如果要降魔,必须要有精进的精神、勇气、毅力。学佛修行和作战一样,要用精进勇猛和烦恼的魔王作战。


⑤ 以禅定来安住:安住在金钱里,金钱被人盗窃就烦恼;安住在爱情里,当爱情起变化就烦恼;安住在朋友间,朋友离开了也要烦恼;最好安住在禅定里,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


⑥ 以般若来化恶:以般若智能化除世间上的种种恶事、恶因缘,才能自度度人。


因此,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以布施来度人、以持戒来节欲、以忍辱来修持、以精进来降魔、以禅定来安住、以般若来化恶。


与大乘相比,声闻缘觉的种性只能得暂时的解脱,他们的智慧低劣,没有发广大菩提心,不会成就自他二利圆满,根本没有力量把众生直接安住于究竟佛地,就像铁铜不是妙宝无法取代妙宝的庄严妙色。可见大乘菩萨种姓的特色不可思议、功德无比殊胜。


05

总结

人人有座灵山塔,快下灵山塔下修”,众生都可以成佛。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原本具备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只要坚持不懈修习大悲心、空性慧就可以逐渐苏醒佛性。经由佛的智慧所得出的结果,就是让每位众生都能从轮回中解脱。只要肯如理如法地修行,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结果。祈愿大家快快苏醒大乘种姓,早日利益天边无际的老母有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