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KB】《中观四百论》12(上)
中观四百论
ZCKB辅导
12
(上)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辛二、不应以美色难得而生贪:
有些人会认为,像这样长得很好看的美丽女子在整个世间都是很稀少的,自己一旦得到的时候就觉得很稀奇,所以有理由生起贪心。这也是一种颠倒执。
汝得端正女,原为众人共,
获彼汝觉奇,此奇实非有。
现在你通过千方百计所获得的端正的女人,实际上以前是为众人所拥有的,并不是一个什么奇珍异宝,你却认为是稀奇的,这是一种颠倒,这种稀奇的事情是没有的。
“原为众人共”是如何理解的呢?也可以分两个角度进行抉择。一个角度是你还没有得到这个女人之前,她的妙相,如她的声音、香味、身材等等,在你得到之前,很多人眼睛看到了她的美色,耳朵听到了她的声音,鼻子也闻过了她的香味,所以这个女人在你得到之前已经是被众人共同享用的,你得到有什么好稀奇的?没什么稀奇的。就好像是公共场所的一个雕像一样,大家都可以看到的,有一天你突然把这个雕像据为己有了,你说这个很稀奇,不稀奇。这个本身就是大家共用的东西,你认为是奇珍异宝,这个绝对不可能的。所谓的奇珍异宝是大家都没有的,你拥有了,但实际并非如此。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这个女人在属于你之前,也许早就有了其他的男人,也许还有很多男人,也是被众人所共的,这样的女人有什么稀奇的呢?没什么稀奇。所以得到端正的女人你认为很稀奇而生贪执的话,也是不对的。
这个比喻是讲,一个国王得到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人,他马上就认为很稀有,对她产生很大的贪心,但实际上这个女人以前是个妓女,在国王得到她之前早就被很多男人所共用过的。得到这样的妓女的时候,国王觉得很稀奇,认为是一个珍宝,其实不是什么珍宝,是一个下贱的种姓而已,没什么可值得生贪心的。
从这些方面一一观察的时候,这方面的理论很细的,我们平时很难以认识到的种种邪执、邪见,这里就直接讲出来,这就是本论的不共的特色,在比较细微的地方进行抉择,其他论典当中是从比较粗大的方面进行抉择。很多人内心深处当中也许有模模糊糊的概念,也许有些人还没发现,但是现在学了,一旦有了这种感觉的时候,就会想起以前学过这个论典,这样的理论早就抉择了,不应该生贪心,就有成竹在胸,一旦运用的时候就非常顺利。
辛三、(破贪爱有德相之女)分二:一、不应贪爱有德女;二、生贪与否不一定在于有德。
壬一、不应贪爱有德女:
有些人认为世间有些女人虽然不一定长得很好看,但是她们具有一些德相,比如说才华很高,多才多艺,或者性格端直,或者很贤惠等等,这些方面难道不是应该产生贪心的根据吗?确确实实有时候我们自己相续当中也有这样的分别,这个人智慧很高,这个人慈悲心很大,或者具有各种各样的功德,虽然外表方面不觉得很好看,但是就会对她产生贪心。但圣天菩萨说,从这个角度也是不应该生贪的。
具德则觉爱,相违则生嗔,
不决定住故,前后何者实。
这里所针对的主要是凡夫女人,一个凡夫女人全部都是功德是不可能的事情,相续当中具足功德肯定也具足某种过患,既然又有功德又有过患的话,在她的相续当中功德和过患什么时候产生都是不决定的,那你应该对她生贪还是生嗔呢?“前后何者实”?你生贪心是实有的还是生嗔心是实有的呢?她相续当中的功德是实有的还是过患是实有的呢?所以你对所谓的具德的女人只不过是没有进行一番细致地观察,大概大概地认为具有德相,深入细致地观察的时候,很多很多缺陷就出来了。
世间也有很多这种说法,谈恋爱的时候互相之间的过患是看不到的,互相都很注意地隐藏自己的过患,一旦结婚之后,很多很多过失就出来了,很多世间的书籍当中都是这样描写的,他们都看得到这一点,佛陀、圣天菩萨更看得到。
“具德则觉爱”,你对于具有功德这一面就生起贪爱,那么同样的道理“相违则生嗔”,对她相续当中和功德相违的种种过患、烦恼、恶习也应该生嗔心吧?是的,每个人都觉得我喜欢的是她功德的这一面,她的过失我肯定是不喜欢的,一个男人如果发现他的女人有什么恶习,肯定就对她产生嗔恨心。
“不决定住故”,在凡夫女人的相续当中功德和过患是不决定的,不决定一定能安住,如果能决定安住,那么你对她生贪心也可以,或者她决定安住过患就对她生嗔心,但是这样的功德和过患“不决定住故”,不知道什么时候现前,所以说“前后何者实”?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假的,凡夫女人有她的功德也有她的过患。所以对具有德相的女人生贪心也是不应该的。
学这个金刚句的时候觉得真的是讲得非常有道理,认为具有德相而生贪心的就是没有好好观察,一观察之后就是不应该生贪心。比喻中讲到有一个人看到别人家外表看起来很精致的厕所觉得很悦意,生起了一种贪爱,想去参观,一进去闻到臭味的时候就觉得还是不行,实际上还是很臭的,马上产生一种厌恶之心,捂着鼻子跑出来。前面不了解真实相的时候生起了贪心,最后一了知真实相就生起嗔恨,前面和后面都是不应该的。它的自相就是这样的。具有德相的女人有她的功德,也有她的过患,你单单生贪不生嗔也是不对的。
壬二、生贪与否不一定在于有德:
一个人生贪心不生贪心不一定是看对境有没有功德,有些人的邪分别认为,对于有过患的人我们肯定不贪的,但是对于功德比较突出的女人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贪心,也是应该的。但是这样执著也是不对的。
愚夫起贪欲,非唯具德者,
无因生贪者,其灭岂从因。
愚夫生起贪欲的对境不一定是要具足什么样的功德,或者什么德相,有些人没有什么因,也就是没有有功德的对境,自然就生起贪心了,这样的人息灭贪心的时候难道是因为对境不具功德吗?不一定的。他们生起贪心不一定是对方有功德,息灭贪心也不一定是因为对方没有功德。
这个地方所讲的生贪心的因一定是要具德相的,对境没有德相而生贪心的比比皆是。比如前面的国王对妓女生贪心,有些女人对屠夫生贪心,在他们身上怎么样观察也找不到一个所谓的德相,但是他们就生起了贪心。那么贪心灭了是不是单单因为她们没有德相呢?并不是这样。比如说一个人娶了一个他认为有德相的女子,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女人有种种不如意的地方,或者时间一长他就生起厌烦了,虽然这个女人多才多艺的品德仍然具足,但是时间一长,或者他有新的女人的时候,他就没有兴趣了,对以前那个有德相的女人息灭了贪心,难道这个女人身上的功德或者德相消失了吗?并不是这样的。所以说愚夫生起贪心不一定要看德相的。这里着重点是破除德相,我们要抓住重点就要看科判,我们讲解或者思维的时候围绕科判去看,重点意思就在里面,不会有歧途。
比喻中讲到一个石女,没有女根的,我们讲《中观》的时候也经常提到“石女儿”,石女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她的儿子也不可能有的,她也没有能力做不净行。村中的男人就把她驱逐了,什么原因不知道,她就很痛苦的哭泣,其他的女人问她,你哭得这么伤心是不是因为和我们分离?她说:“不是,你们都有能力享受欲乐,我自己就没有能力,从来没有享受过交合的安乐。”实际上石女生痛苦的因主要是观待自己没有交合的能力,她见到其他的女人有这个能力,就产生一种羡慕,自己从来没有享受过,就产生了一种悲伤的情绪,并不观待其他的对境,观待的仅仅是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从这个方面生起悲伤。
从这个比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凡夫人生起贪心并不是看对方是不是具有功德,她主要的最根本的因缘是想要感受交合的所谓乐触,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达不到这个目的她就不一定生起贪心,就像石女一样,她没有这个能力,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享受欲乐的缘故而生起悲伤的,并不观待离开其他女人或者男人而悲伤,对境她不观待,她观待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世间愚人对对方生贪心,虽然有很多表面上的很多很多理由,长得很好看等等,但最主要的根据,最关键的无始以来的串习还是想要前面所讲的乐欲。所以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没有在具德方面生起贪心的因。
全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戊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分五:一、破享用美境而生乐受;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之理;三、破由香等严饰后执为净;四、破于应当远离之贪境而执为净;五、观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种不颠倒境。
己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之理)分二:一、破贪爱女人之身;二、破现见身不净而生贪爱。
庚一、(破贪爱女人之身)分六:一、不应贪爱女人之美色;二、不应以美色难得而生贪;三、破贪爱有德相之女;四、不应对深爱自己的女人生贪;五、世规典籍中讲须依女人是颠倒之说;六、不应贪爱女人的其他理由。
辛四、不应对深爱自己的女人生贪:
针对前面所讲的道理,有些人会认为有些女人特别对自己的男人深深地爱恋,对于这样痴情的女人应该生起爱恋心,有这样一种邪见,他们认为有些女人在自己的丈夫死了之后非常悲痛,有的时候甚至会自杀,对像这样深深爱着自己的女人应该生起贪恋心,这样的邪见也是不应道理的,不应如是贪恋。
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
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
这个颂词所讲的就是女人的心是不可靠的,刚开始的时候也许对你是非常贪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遇到其他的外缘之后,心就极容易转变,因此对这样的女人生起贪恋心也是不应该的。“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这样的女人,还没有了知和其他男人交合的乐受之前,在这个条件下,她可能对自己的丈夫是非常爱恋的,一旦遇到其他的外遇,有了这种外缘之后,她的心马上就会转变的,没有什么可靠的,所以说“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这样的妇女就如恶症一样,经常都要防止外缘的侵入,防止她有所转变。
世间上所认为的对自己的丈夫非常痴情的女人的心实际上也是非常不可靠的,她刚和自己的丈夫结婚的时候,或者还对其他的男人没有接触的时候,这个时候她的心还没有转移,在这个阶段当中她非常喜欢她的丈夫,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遇到其他的外缘的时候,自己的心就非常容易转变。
在圣天菩萨那个时代,颂词当中也是提到这种情况,如今这样的事情更多,这样的人更多,心更加恶劣,更容易被外缘所转变。如果单单因为女人对自己很爱恋就对她们生起贪恋的话,就可以从颂词中发现,她们的所谓的这种痴情爱恋都是暂时的,时间稍微一长绝对会转变的,尤其是像现在这样环境很恶劣的时候尤其会转变。
因此说这样的妇女就犹如恶症一样,这里所讲的恶症,讲记中提到一种精神病。精神不正常的人发病的时候,有时候稍微正常一点,但是有什么外缘侵入的时候,她的恶症就非常容易复发,尤其是在下午的时候,如果有一些客人来拜访的话,她的病就更容易复发。
在藏地,这方面特别注意,尤其是家里有严重的病人,不管是什么样的病,一般下午的时候是不允许人去串门的,因为按照藏地的说法,白天如果是中午以前,鬼魔还不容易出来活动,但是一旦到下午要接近黄昏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病魔、魔鬼就到处活动,他们有的时候不敢直接进到生病人的家里来,但是如果有客人串门的时候,他们就会跟着客人到这个人的家里,然后对病人做很多损害。所以藏地一般不允许下午去探望病人,有这种忌讳。
通过这种恶症就知道,要经常防外缘,否则一旦疏于防护,有外缘侵入就很容易旧病复发而发疯的。妇女也是同样的,丈夫疏于防范的话,如果自己的妻子和其他的男人一旦有了接触,有了其他的关系的时候,肯定女人的心就会变的。
从颂词和科判的主要意思来看,主要是针对已经结婚的男人或者女人,对没有结婚经验的这些人实际上也是一样的。科判讲不应该对深爱自己的女人生贪,颂词当中直接提到的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但是针对其他人来讲,或者针对修行人来讲,还没有解脱的时候,在欲界当中,或者在世间有各种各样的业缘,自己相续当中的业缘显现的时候,有可能在外境当中就会出现这么一个女人对自己比较贪恋,当自己发现这一点的时候,自己的心就会很容易变化,如果不知道也许就能泰然自若地对待。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颂词当中所讲的意义也是可以用来对治的。自己应该想到,像这样的妇女就像恶症一样,她现在对自己生起很深的贪恋,或者很喜欢自己等等,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的想法而已,我们不应该被这种暂时的虚假的现象的蒙蔽,所以要想得深远一点。像这样的妇女贪恋自己,自己不应该去贪恋她,应该用非常坚决的手段远离,或者斩断自己内心当中的种种贪恋,因为这样的妇女相续当中的分别念绝对是不可靠的,飘来飘去的,没有一点点可靠可言,也许半个月一个月之后肯定就会通过其他的外缘而转变的。
尤其是修行人不应该被这样暂时的违缘所转,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内心没有转为道用的话,很容易退堕自己的道心,失坏自己清净的梵行,这样以后自己后悔的时候就非常麻烦。在我们现在都没有出现这样的障碍之前,就应该把这个颂词的意思牢牢记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假使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的时候,就应该使用佛经论典当中所讲的智慧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
“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如果丈夫娶了这样的妻子,每天都疲于守护,稍微不注意也许自己的妻子就会和别的男人有所沾染,所以在任何时候他都是提心吊胆的,生怕遇到什么其他的违缘,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生活实际上是很痛苦的,没什么安乐可言。认为深爱自己的女人应该贪恋实际上是邪分别,这样的正义我们进一步分析的时候,很明显可以显现出来。假使我们自己现在没注意,一旦退堕了道心,和这样的妇女成家之后,成天都是过在这样痛苦的生活当中,没有任何的快乐可言,现在很多世间人或有些修行人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这样的违缘的时候,没有转为道用而随顺了烦恼,随顺了烦恼之后,实际上他们过的生活并不快乐,绝对是充满了痛苦的。
我们应该从方方面面思维,首先不应该生起贪心,有时候生起贪心的时候,也应该进一步想一想,假使我和这个女人成家了,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呢?多想想以后的种种痛苦,很多人面对这样的违缘不能转为道用,单单是看到了和这个女人一起生活的快乐这一部分,没有仔细去思维它的后果,后世的果报就不用提了,今生当中假使自己还俗或者随顺烦恼,以后的生活绝对是充满了痛苦的。
通过颂词当中所讲的这些方面一个一个去思维,一个一个对照自己的分别去对治的话,实际上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候通过颂词就可以让自己生起非常强烈的厌离心,认为这样的女人绝对不可靠,我去过这样的生活绝对是痛苦而已,自找麻烦而已,绝对没有一点点的快乐可言等等,这样就可以帮助自己守持清净的戒律,帮助自己修持正法。这些方面都应如是地思维。
比喻当中讲到,以前有一对婆罗门的夫妇,刚开始的时候感情是非常好的,妻子也是对丈夫很忠心,有一段时间有些外面的男人经常去调戏这个妻子,她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讨厌,从她自己的内心当中确确实实觉得这些男人很讨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马上就跑到自己的丈夫面前诉说自己的痛苦。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她渐渐和这些男人有了关系,她自己的想法也变了,行为也变了,她享受了和其他男人做不净行的乐受之后,再不喜欢自己的丈夫,经常喜欢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厮混,经常通花言巧语骗过自己的丈夫去会这些男人。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她丈夫发现之后,内心当中生起一种厌离心,因为她以前所说的话和所做的行为和现在根本不一样。
同样的道理,有些女人深爱自己,也应该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因缘而已,如果遇到其他的男人肯定会转变,而且转变会非常快的。对这样的女人有什么贪恋的?对这样的生活有什么羡慕的呢?把这个颂词看透,真正理解之后,就觉得现在所谓的这种世俗的夫妻生活绝对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而生起一种厌离心。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