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人类痛苦之七—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求之而不能得
所谓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如《大毗婆沙论》云:“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平时我跟许多人接触的过程中,常发现他们的苦受、烦恼、忧愁,大多数都是求不得苦。尤其是现在的世间人,因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以致所追求的目标和花样也很多。他们见到别人穿高档衣服、吃美味佳肴,住奢华豪宅、开高级轿车,自己没有的话,就会特别伤心。而我们学佛的人完全不同,尤其是观过轮回痛苦的人,对世间一切不会特别执著。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你有这些外在条件,那去享用也可以;但若实在得不到,自己也能坦然接受,并不会苦苦强求。
所以,当今时代确实需要精神食粮,有了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有一种面对的勇气。否则,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自己极其倒霉、一无是处,这样想的结果,只能产生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弄得自己无所适从。
要知道,梦想与现实之间有距离,许多事情不一定如愿以偿,这是很正常的。《仁王般若经疏》也说:“事与愿违者,即是求不得苦。”但世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心里往往会产生忧愁、悲伤,如《六度集经》所言:“事与愿违,忧悲为害。”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学过大乘论典,心胸就会非常开阔,所求的东西得到了,不会过于欢喜;得不到,也不会过于伤心。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足时,不费力也会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缘不具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因此,对很多心理不平衡的人来说,佛法是内心创伤愈合、防止再次受伤的甘露妙药,只要你心态健康了,即使身体上有病,状况也不会太糟糕。当然,最快乐的人,是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若能具足这二者,就算没有财富、地位、受用,也会活得快快乐乐。否则,纵然你天天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可是心里的隐患不断发作,外在的物质条件再好也没用。所以,许多发愿文都提到要回向“身心健康”,这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顺缘。
其实,用佛教的慈悲观、人生观调伏自心,对心理健康会起到很大作用。有些人以前像发疯了一样,时刻都在为生活、感情所困,但学佛后明白一切都是因缘,想通了也就放下了,反而觉得过去特别疯狂,对自己经常呵斥——还是从文字上讲吧,不然我一直发挥的话,待会儿又该讲不完了!
庚七、求不得苦: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谁,没有一个不渴求幸福快乐的,趋乐避苦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可真正能如愿以偿的却寥寥无几。有的人为了舒适安乐而建造房屋,没想到房屋突然倒塌,自己被埋在里面;有的人为了充饥果腹而享用饮食,结果却染上疾疫,危及生命;有的人为了身体健康而服用药物,结果竟发生反应,提早离开人间;有的人为了获取胜利而奔赴战场,结果一命呜呼、客死异乡;有的人为了谋求利润而拼命经营,结果被仇人毁得倾家荡产,沦为乞丐……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虽然都有自己的目标,如农夫希望庄稼丰收,知识分子希望学业有成,公务员希望在政界中得到高位,但在所有的目标中,我觉得大乘佛教的目标最不可思议。为什么呢?一是它时间漫长,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之间;二是它范围广大,利益三界的一切众生。相比之下,如今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也只是帮助了一部分人类而已,实无法与大乘的愿力同日而语。
曾有一位法师说:“愿大,力就大。”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的确,她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利生事业不可思议,非常广大。可见,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关键要看愿力大不大。如果愿力很大,想帮助全世界的苦难众生,那力量和机会自然会具足,短时间内这种因缘也可以成熟;反之,假如成天想的只是自己好好生活,那么,所作所为也就只能围绕着这个而已。
其实,求不得苦往往是源于狭隘的思想。倘若一味只为了自己,得不到预期的财富、地位,必定会因此而苦恼。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除了圣者以外,为自己流泪的人比比皆是,为众生流泪的却寥若晨星。由于每个人有强烈的我执,因而,感受求不得苦的人多之又多。
放眼周围,无数人为了今生的幸福、受用,尽心尽力地辛勤劳作,他们却并不知道,如果没有前世的福德因缘,今生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到头来不但得不到这些,甚至解决暂时的温饱也成问题。我就有这么一个亲戚,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为生活而四处奔波,前不久我在一所寺院又见到他,他辛苦一辈子所追求的快乐和财富,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可见,就算是小小的希求,有时也需要前世的因缘。
这一点,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样。即使每个人拥有同等的缘分,但由于各自福报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就算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孩子,未来的命运也都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若想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除了勤奋努力之外,前世的因缘也不可或缺。
佛经中就有这样一则公案:从前,印度王舍城有很多富翁,他们中拥有一亿财产的,都住在“一亿里”这个富人区。当时有位商人为了能成为其中一员,拼命工作、缩衣节食,将毕生心力投注在累积财富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眼看着家产将近一亿了,商人却在此时积劳成疾而病倒。临终前,他告诉妻子,希望年幼的儿子将来继承他的遗愿,成为拥有一亿家产的富翁。
商人死了之后,妻子含泪将遗嘱告诉儿子。儿子听完母亲的话,让母亲把财产交给他处理,并承诺很快就能住进“一亿里”。母亲放心地将财产交给他,岂料他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周济穷人,不到半年光景,所有的家产全部散尽。更不幸的是,儿子此时得了重病,短短数日便死了。商人的妻子见财产没了,儿子也死了,悲痛欲绝、伤心万分。
儿子由于生前布施而种下善因,不久即投生在“一亿里”的首富家中。这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年过八十仍膝下无子,如今喜获麟儿,实在开心不已。但这刚出生的儿子却生性奇特,不论谁来喂哺都不肯进食,夫妻俩焦虑万分,到处探寻良策。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商人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奇地前去富翁家中尝试,没想到婴儿一到她手上,就马上开口进食。富翁见状大喜,于是和夫人协议,以厚礼为聘,请商人的妻子到家中居住,就近照顾儿子。
有一天,怀里的婴儿忽然开口对她说话:“您不认识我了吗?”她听后大惊。婴儿又说:“不要怕,我是您的儿子。因为上供下施的福报,所以投生到一亿里的首富家,这就是布施功德的不可思议啊!”
所以,前世的愿力和因缘,我们每个人不得不承认。现在有些佛教徒,从他们言行举止中看,只顾眼前及时行乐,对后世却漠不关心,这完全是唯物论者的做法,跟只管今天、不管明天的行为一样可怕。当然,这也与从小教育及成长环境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即使表面上承认后世存在,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积极为后世积累资粮,这种做法不太合理。古大德曾一再教诫我们:“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一个人再怎么勤劳,也不如积累微小福德的作用大。所以,单靠勤奋努力不一定能成办大事,若在做事的同时,花钱念经或作些功德,顺缘的力量才非常大。
其实,我们从无始以来,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世间琐事上,一辈子只关心成家生子,孩子长大后再成家生子……却从不为来世作任何打算,这样在轮回中没完没了地流转,上演种种恩怨情仇,可结果呢?只是痛苦而已。许多人为了今生的目标,上半生和下半生都在百般努力,这份精进若能用于修持正法,恐怕现在早已成佛了。即使没有成佛,也绝不至于再度感受恶趣的痛苦。
像我们学院的出租车司机,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晚上十一二点还在那边。他们一天的所作所为只为赚钱,甚至晚上都不回家,一直睡在车里,第二天一早就起来招客人:“阿可 、阿可,到不到炉霍?”“阿可、阿可,去马尔康吗?”试想,他们若是每天三四点起来发菩提心,为众生而努力修行,那么短短十几年中,成就必定不可限量,即使没有成佛,至少也能看破世间了。还有《云水谣》的那个女主角,如果用近60年一直观想佛陀,而不是对一个男人朝思暮想,生起次第肯定早已修成了。
然而,世间人把心思和精力,全都用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尤其是他们最执著的感情,正如一本书中所言,它是耗尽光阴、耗尽青春、耗尽钱财的魔术,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当你面对死亡时,究竟得到了什么?一无所有!纵然你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离开人间时一分钱也带不走;纵然你是亿万人之上的国家总统,死时一个眷属也无法跟随。因此,佛陀所讲的生老病死等道理,完全是以理服人,不是以势压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能接受,因为这也是他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明白这一点后,大家应当这样想:“如今我已经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善知识,依靠经论也知道弃恶从善的分界。此时此刻,我千万不能再将精力放在轮回琐事上了,一定要修持真实的正法!”当然,要像以前噶当派和宁玛派的大德那样,将精力100%用于修行,我们恐怕也做不到。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一个礼拜能空出一天或半天学佛,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自己都特别惊讶:“以前我的时间全用来吃喝玩乐,现在一周还能抽出半天学习佛法、闻思修行,我的境界这么高啊!”确实,跟过去相比,你是有所进步。但七天中只用半天学佛,其余六天半都在散乱,而且你的“半天”也许只是听两堂课,就两个小时而已,这样的话,和真正的修行人比起来,还是差得相当远。
相较而言,我们学院的出家人,从早到晚除了闻思修行,散乱确实非常少,大多数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昨天有个道友就说:“哎哟,我们又听课、又背诵、又讲考、又辅导……耳朵一直都嗡嗡响。”其实这样也好,毕竟这些都是善法,若能一直这样下去,活多少年就学多少年,对世间沉迷得没有那么厉害,临死时也会有一点把握。所以,大家应当珍惜自己的时间,虽说完全舍弃世间有点困难,但最好能多用于修行方面,这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