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科技请别走太快,等一等信仰 返回

科技请别走太快,等一等信仰

开篇语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袭来,日新月异的科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先锋人群探索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创造衍生新的生活方式和物质体验。同时,科技也像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危机和道德挑战。



01




科技引发道德危机

犯罪智能升级



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正成为随时引爆信息安全的不定时炸弹。大数据隐私泄露此起彼伏,酒店入住、信用卡消费、职业社交网站等各种数据常常爆出安全隐患,泄露层次及规模不断创新高。


各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算法有了大数据的基础,就能总结归纳出相关规律,锁定个人日常生活轨迹和生活规律。人际网络关系, 消费记录, 出行记录,购物清单,每个用户ID后面捆绑着更多经济价值。谁掌握了这种分析能力,事实上就等同于拥有一种支配他人进而支配社会的超级能力,这对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美国政府设立的网络安全公司CipherTrace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黑客在加密数字货币交易平台盗取金额已超过10亿美元, 与2017年相比翻了3.5倍。并且普通小型盗贼以及专业网络黑客,已成为普遍现象。小说电影中的场景已经频频上演在每天我们看不到的网络现实生活中。


2018年3月,Facebook首次曝出史上最大数据泄露事件。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数据机构被曝利用经由Facebook获取5000万用户的个人资料,留档以用于在2016总统大选期间定向宣传。数据机构涉嫌与政治人物合作、研究及分析数据,从而在政治层面上获取利益,这一切都发生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受影响人数多达将近九千万人。


据英国媒体报道说,牛津大学的人类未来研究所指出:“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最大危险并非瘟疫、饥荒、地震,也不是核战争,而是高度发达的科技。”他们认为,科技发展速度太快,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能力,它“就像孩童手里的致命武器”,将会发生什么,你无法预计。





02




失控的科技,

是最致命的武器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贪婪痴迷诱发着人们的各种心思。人们欲速急于看到利益的变现,物质至上成了人人心中的追求信念。在这种情况下,缺乏良知,不畏因果,少有道德信仰的滋养和宗教善的抚育,其后果难以想象。


1945年6月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时,科技被国家征用为军事武器, 造成了几代人的沉痛创伤, 和不可逆的环境污染。科学家们失声痛哭,罗素、爱因斯坦等80名科学家联名禁核,科学巨匠们振聋发聩声声诘问,科技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到了21世纪, 科技的发展已经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科技的掌握和发展的门槛更低,具有智慧的人更多。犯罪呈现出年轻化,智能化,隐秘化的新特征。在很多新兴领域,例如无人机驾驶,生物基因编译,因为影响范围巨大,在应用道德的制定规范上,国际社会和专业领域的人士们还在探索与争论。例如当自动驾驶失控时,如何选择最小伤害算法,撞向老人还是孩童,保护车上人还是路上人?基因编写篡改,可能导致富人阶层制造出“新人类“,完全打破人类平等道德概念。 


在现今,只要具有发展科技的资源和智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科技的引导者和掌舵人。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 对每一个个体的道德素养和精神世界的要求变得更高。科技落入道德低下的人们手中,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祸。

 

这种“科技工作者”,因为掌握了些科技,要发明、制作点什么,很快而且很容易。但是,由于缺乏良知,也不像古人那样畏惧因果,所以,当他只考虑自己而不关心别人的时候,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在这个时候,说是人,实际跟动物没什么差别。





03




科技请别走太快,

等一等信仰



堪布


在莱索托科技大学给予的《信仰与科技》演讲中指出:科学的性质决定了,科学无论如何发展,也无法改变人性中的贪婪、仇恨、愚痴、嫉妒和傲慢。当科技之剑被人性中的黑暗力量所利用,人类的灾难就可能爆发。

在微博中, 堪布也这样提到:


只有悲心而无智慧,就如同断臂的母亲见独子掉在河里,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只有智慧而无悲心,则像掌握高科技的犯罪分子,动动手指就可以翻天覆地,却只会贻害人间。所以,智慧与悲心,犹如人的双足,缺一不可。


佛教里讲的十善——身体上不杀、不盗、不淫,语言上不说妄语、恶语、绮语、离间语,心里不贪、不嗔、不起邪见,就是简单的法律。


佛教就是用这四条——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作为根本戒,对佛教徒做了最低的行为要求,从古至今没有变更过。而到了今天,它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佛教内部,德国全球伦理基金会秘书长斯蒂芬•施伦索格在一次演讲中,就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四种通用的文化诉求:


第一,不杀,他们理解为,是对非暴力文化,以及尊重所有生命的诉求:“你不杀——也不会折磨或伤害任何人。”


第二,不盗,是对团结文化,以及公正经济秩序的诉求:“你不可偷盗——也不可贪污,不可利用、贿赂任何人。”


第三,不妄语,是对宽容文化,以及诚实生活的诉求:“你不可说谎——也不可欺骗、掩饰,或私自操控。”


第四,不邪淫,他们理解为,是对以责任文化处理性行为的诉求:“你不可犯奸淫。”


把这四条做好了,再加上不饮酒、不抽烟,这是两项健康文化,那我们的人生就会相当清净和圆满了。





04




五戒十善是做人

的最基本准则



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都需要遵守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连这些都不过关,做人也是很难的,并且今生来世也会遭遇很多不幸。


在《十善业道经》的另一个译本《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提到十善的殊胜性,如是说。


用适度的戒守护行为很重要,尤其是在今天。在科技的应用面前,每一个当下决断时,我们都可以扪心自问:这个决定是否违背五戒十善的最根本准则,这个决定是否助长自己和他人的贪心痴心,是否会使他人的利益心灵受损?切莫认为戒律仅仅是佛教徒专属的行为准则,是迷信,是宗教。


其实哪里没有戒呢?它不过是规范行为的准则而已。


科技的发展不过几百年时间,而很多宗教已在世间传播了一两千年,甚至几千年之久。这些有着漫长历史、曾经启迪过无数心灵的智慧。


科技发展的今天,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人们只要拥有一定的智慧,都会成为它的主人,带领它继续前进造福生活。路途中,或许更多的时刻和抉择,由你单独面对和完成。无论它多么新颖,多么宏大和未知,请你在做每一个决断时,仔细想一想,思考一下,这么做对他人的利弊,和对自己的利弊。


戒律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保护。不对他人做恶,也不制造使自己遭受恶业的果报。


戒律在克服主导当今社会的自私、贪婪和狭隘的自我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我们真正的福祉仰仗和谐与善念来实现,而非剥削和支配他人。


科技的发展不可避免,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演进着。科技是人创造出来的,也为人所运用。人始终是科技的主人舵手,而非利益下的奴役。


亲爱的学子,当你灵光乍现奋勇探索时,请持好你智慧的小宝剑,带着慈悲的光辉,造福人间吧!


摘自:

打开心扉的密钥 \ 科技发达时代的佛法教育

智慧比金子还贵 \ 信仰、科技与法律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