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断绝念头是证悟,这就是断见
然后是“不于法上念生”,一般是这样理解,境就是我们感官的觉知,它的对境叫做境,境主要是眼耳鼻舌身的对境,法是意识的对境,这些抽象的东西就叫作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境和法都是一样,不分开。万事万物叫作法、也叫作境。
“不于法上念生”,就是对任何一个法不产生念头。惠能大师深深地体会到,对修行人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比如寂止的禅,四禅八定中的八个禅定都没有这样的执著,没有念头;尤其是越往后面的无色界的这些禅定,因为他们的心非常非常细微、非常平静,所以根本就不会有念头。这个时候,我们误以为这样的没有念头就是禅宗讲的无念。
所以紧接着又讲“莫百物不思”,这个已经讲过很多次了,“百物不思”就是什么都不想,“莫百物不思”,就是我们不要什么都不想。然后“念尽除却”,我们把所有的念头全部停止、断除,这样以后,“一念断即……”那么一念断了以后是什么样子呢?这个文字上就有一些不同了。
我们现在用的是敦煌版,但是这个地方的文字改了,不知道谁改的,就改成“一念断即死”。敦煌的原本和新本都不是“死”,敦煌本说“一念断即无”,也没有逗号,就是一句话“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我看敦煌手抄本的原本是这样子的。我怀疑后来打字的时候是不是打错字了。因为原本手稿是“无”字,不是“死”字,那这个“死”字从哪里来呢?后来有的还是之前就有?这个说不清楚。
曹溪原本改成“死”字,宗宝本也是“死”字,因为它们都改了以后,那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版本,也就改成了“死”字。但是两个敦煌本都是“无”字。我觉得两个都可以理解的。后来有些人就把敦煌版也就改成“死”字,有可能他们认为不这样改的话,敦煌版没办法解释、说不通,所以根据后来的曹溪原本,就把敦煌本也改了。但是我个人理解敦煌版不需要改,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也可以解释。
“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这是什么意思呢?一念断,如果你的念头都断了,没有任何的念头了,那就是你无别处受生。在佛教里面,“受生”绝大多数是指人死以后投生的时候。但比如说前面的念头断掉了,如果前念、后念之间有一个因果关系的话,前面的念头消失了以后,那后面的念头它会诞生,这个也可以叫受生。虽然“受生”在佛教的意思是投生,但是下一个念头诞生时也可以用,应该没有问题。
前面提到,六祖惠能大师说,如果断绝了念头,实际上就是断见。怎么理解呢?常是永恒存在的,比如说,认为造物主、神是永恒的,灵魂是永恒的观点。之前有,然后某个时候断掉了,再也不会出现,这个就叫作断。佛教的因果既不是常,也不是断。为什么不是常呢?因为它在生灭、变化无常,所以它不是常;但是它也不是断,因为因和果当中,因消失了以后,果一定会出现的,所以也不是断。
惠能大师已经确切说了:如果认为断绝念头是无念、是证悟,这就是断见。断见就是后续再也不会出现。那么这个地方说“一念断即无别处受生”,你一念断除了以后,它在其他地方不可能再出现了,实际上这就是断见了。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这种念头断绝了就以为是禅定、智慧,那这就是断边。这种见解、观点就叫作断见。
如果把无念理解为断绝念头,就是断边,再也不会出现,已经断掉了,所以“无别处受生”,它再也不可能诞生。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但是之前禅宗的这些书,还有这些研究《坛经》的人,他们都没有这样子讲,他们都改掉了,改成这样子。曹溪原本跟宗宝本,以及其他所有版本都是这样子,还把敦煌版也改了。但是敦煌版我觉得不需要改,敦煌版保留它自己的原文,这样去解释的话是可以的。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