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旅60 | 信仰与时代
2013年12月06日,受南京林业大学的邀请,老师应邀到该校进行主题为《佛学之生态思想》的演讲。
南京林业大学(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南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佛顶宫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佛顶宫属于深坑建筑,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之所,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89.3米,单体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其外部空间分为大穹顶、小穹顶和佛顶摩崖三大部分;内部空间共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由禅境大观、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三大空间构成。整个佛顶宫不仅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接受信众瞻礼参拜的主要场所,还是将舍利文化、世界佛禅文化以各种艺术手法集中呈现的文化展陈场所。
佛顶骨舍利(佛顶真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顶骨舍利,全世界仅存一块,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为一块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黑、有清晰发孔的完整头骨。
佛顶骨舍利出土于南京市秦淮区宋长干寺(明大报恩寺)地宫的阿育王塔中,是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供奉于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中。
世界自然基金会有一份资料,名为《活的地球指数》,其中显示:从 1970 至 1995 年的短短 25 年间,地球资源损失了近 1/3。其中,淡水资源减少了 50%,森林每年的减少面积相当于一个英国的大小。而且残存的淡水、森林等资源也遭受着染污与破坏。
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担当“主演”的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讲述了纽约等很多沿海城市可能面临的危险——由气候变暖引发的灾难。这部片子于2007 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戈尔也因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导致这些环境灾难的根源何在呢?就是人的贪心。
现在的很多人,心完全被金钱俘虏了,为了钱不择 手段,破坏环境也在所不惜。这样的结果就是得到少许 金钱的同时,付出惨痛的环境代价。
正如诗人惠特曼所感慨的:“大地给予人类的是物质的精华,但它从人类得到的回馈却是物质的垃圾。”
人活着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人为了利益很多生命而活着,比如有人想“我要帮助很多人,并且 要救护很多其他的生命”;一种人为了亲人朋友而活着;还有一种人,只是自己能够存活下来,无法再利益任何人。
当然,坚强地活着,也是勇气的一种表现。
我特别希望老师们能够多给学生传授如何 做人、如何处理压力、如何面对挫折等方面的道理,这比仅仅教会他们专业技术更为重要。
古希腊有一个故事,虽然是神话,却值得深思。
故事说有一个人特别贪财,贪到什么程度呢?他想:“如果我接触到的任何东西都变成金子多好。”于是他到酒神面前乞求点金术,结果如愿以偿。
回来后,他一吃饭,食物都变成了金子,难以下咽了。他碰到自己的女儿,女儿立刻变成了一尊金的雕塑。
他只好到酒神那里请求收回点金术,酒神同意了他的要求。最后这个人也明白了:即使处在黄金的世界 中也不一定快乐。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作为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也非常重要。否则到了社会上,对上级不知恭敬,对同事不知慈悲,对下级不知爱护,那么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很多违缘和痛苦。
另外大家还需要学习的,就是目光当存高远,不应当因为贪图蝇头小利而失去了重要的东西。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个故事叫“朝三暮四”, 说的是:有个人养了一群猴子,他每天给猴子七颗果子。一开始是上午给三颗、下午给四颗,猴子们都很不 高兴。后来他就换过来——上午给四颗、下午给三颗, 2284结果猴子们都乐坏了。在这个故事里,猴子们因为眼光 短浅,结果蒙受欺骗。
所以人应当眼光高远——考虑今生也考虑来世,考虑自己也考虑他人,如果能做到这样,这个人必定会 有所作为。
佛教中有很多理念可以让人获得安乐,比如知足少欲。
在座有些学生是学经济学的,知足少欲可能跟经济学的有些理论有所冲突,因为经济学中有“以有限的 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之说,但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传说。
为什么呢?因为依靠有限的资源,不必说填满所 有人的欲望,即使要满足一个人,也是难乎其难,因为 欲望会不断地膨胀。比如一个人原本觉得在县城中有 栋房子就很满足,但一旦搬到了县城,又想在市区有栋 房子。等有了市区的房子,又想最好在市中心也有房子。等在市中心买了房子,又觉得最好在郊区有幢别墅,而且在国内有别墅还不够,最好是在加拿大、英国等地各有一幢。
其实人存活于世间所需的资源不会很多,因此没必要过分地贪求。
另一方面,我们所拥有的资源能不能分给其他人一些?
现在世界上有 8.4 亿人每天处于饥饿之中,基本的饮食都无法保证,这个数量占人类总数的12%,而且世界上有430万儿童没有任何依靠。
现在很多人觉得“我没有这个,没有那个”,总是处于不满足之中。但如果你去看看那些难民,就会醒悟自己其实拥有得很多。如果从财富方面衡量,你其实是 很富有、很幸福的,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所以,拥有一颗知足少欲的心很重要,这样就会少一分抱怨、 多一分快乐。
比如佛陀临近涅槃时讲述的《遗教经》里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贪欲重的人因为所求很多,所以苦恼也多。
又如《天请问经》中说:“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欲望少的人最为安乐,内心满足者是真实的富贵。
所以,提倡知足少欲并非让人不要生存了。一个人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料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多地占有甚至肆意挥霍,就是佛教所否定的。
节约,当从自身做起
有关勤俭节约,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宣说了,而佛教徒是这方面的示范者。汉传佛教中的印光大师就非常注重惜福,他每天早上喝完稀饭后,担心碗上留下米粒就用舌头舔,舔完用水涮一遍,再把水喝下去,三十年来一直如此。
所以要抵制浪费,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根本,与此同时每个人应当从自身做起,否则也不会有真实的效果。
有位教授要在一所学校演讲,当距离开始还有十分钟时,学生们纷纷进场。通往会场的路上刚好有一片香蕉皮,每个路过的学生都一边踩一边指责主办方没有环境意识。
过一会儿教授到了,也开始对着香蕉皮大声地呵责:“你为什么不去垃圾桶里睡觉?” 此时有个学生有点不高兴,对教授说:“教授,你不论怎样指责,香蕉皮也不会自己到垃圾桶里去。”
教授说:“对!但不仅仅是我,你们每个人也只是在指责。”于是他把前面大家责骂的过程在课堂上回放 ——每个人都只是口上制止,没有人付诸行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动的重要性。
在座的很多人以后也许会变成非常有财富、有权势的人,那时如果只是想着自己占有资源、享用财富,至多愿意分享给亲友,除此之外不会想到其他任何可怜的人,而且也从不为来世着想,这样不是很好。
有一个故事讲,一次有个学者在大会上宣称佛不存在。
当时听众中有个妇人站出来说:“我是一个农村妇女,自从学佛后,我的内心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有了慈悲心、平等心。因为信仰,我的内心充满祥和与安慰。请问:假如我死时发现佛说的一切根本不存在,我这一辈子信仰佛,会损失什么吗?”
学者想了好一会儿,低声回答:“我想你一点儿损失也没有。” 农村妇人又说:“我还有一个问题:当你死时,如果你发现佛所讲的千真万确,六道轮回和超出六道的 佛土都是存在的,请问你损失了什么?”
学者想了许久,竟无言以对。
当然,是否学佛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佛教的很多 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是否有价值?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人类会变成怎样的一个群体?人类的生存环境又会变 成怎样?这方面希望大家深思。
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大家需要投以关 注的目光,并且要从自身做起,践行保护环境的理念;而对于每个人的内心环境,则需要自己不断注入慈悲、 知足等理念,以使其越来越清净。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