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32 | 善见王子等三千人,忏悔圆满
【小编提醒】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学习《圣大解脱经》,会同一个内容,分享两个版本,字体大的是《流通本》版本,字体小一些的是《大正藏》版本。大家可以按照老师讲课时的方法,对照学习。
或复自称我得正法四禅四果。缘是恶业。不善因缘。自己称“我得正法四禅四果”。自己自称,说大妄语,他并不是说“我听了一个法”,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我得到了正法当中大的四禅的果位,得到了预流果、一流果、不来果、阿罗汉果位等等”,依靠这种因缘造恶业。因为他这样说妄语肯定是想骗钱财,做很多非法的事情,这样肯定导致不善的因缘,造了很多的恶业,以这个恶的因缘所造的这些业也在诸佛菩萨面前一一忏悔。
按理来讲,说大妄语的事,我们在座的人不应该有,但从无始以来也许有。在学院当中现在不管是居士、出家人,都不允许说神通,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神通,如果你真的有、非常想说的话,先到我这里来,我开个证明。在我的印象当中,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叫玛意玛的空行母,她会讲一些死人的快乐痛苦,后来甲秋喇嘛也会说一些,这是法王特意开许的。现在虽然法王不在,我们一辈子学这些经论,通过推测来看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神通,大概应该能知道。如果实在不知道,我跟他提过去的几个问题,问一下我昨天吃了什么东西、我昨天晚上做了什么梦、我今天早上吃了什么;还有未来的几个问题,问一下我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第二天的事情真的猜得特别准,那到了第三天,可以让他给少数人说神通。
我以前也讲过,包括我们这里看病,中医以中医的说法,西医以西医的说法,藏医以藏医的说法,如果你把着脉,“你是不是前世杀过生的?我看你的舌头。哦,可能你造的业很厉害……”(众笑)医学方面的知识,我也知道一些,医学方面没有这些:观察脉象的时候,前世杀牦牛的脉是什么样的,应该不会有。你做一些善事也可以,但主要是以医术为主。如果需要,念一点经也可以,不过这样的话,让堪布、堪姆当这方面的“医生”稍微好一点。
学院里面没有专门打卦的、算命的,这是一种迷信,因为自己不相信因果。我们看汉地有个别寺院的门口有各种各样算命的人,这个算命的说得准、说得不准,我们半信半疑吧,有些确实能猜准,有一些不一定。不管怎么样,学院应该是以理论和修行为主,大家不要经常……有些人“我房子有点漏水,我要某个上师打个卦看看今天晚上会不会来老鼠”,很多人有点可笑,经常有比较奇怪的打卦。大家以后还是以善恶因缘为主。
以前米拉日巴的传记当中记载,有人问:“你以前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是那么精进;后来得到成就的时候,也是那么精进。像你那样的精进,我们没办法,但我们也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那我们怎么办呢?”米拉日巴回答:“我以前依止上师,后来修行,最后得果,这些所作所为,一方面是因为对轮回的痛苦深信不疑,生起极大的出离心,第二个方面是因为对业因果有坚定的信心,坚信因果丝毫不虚的道理。如果任何一个人有了这两个信念,那获得像我这样的成就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我想我们很多人如果相信业因果,也不一定非要经常神神叨叨的。如果你们以前有,今天也要一起忏悔。这是缘是恶业。不善因缘。
或本出家。造作四重。六重。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一堕。四忏悔法。众多学法。七灭诤法。下面主要讲出家的戒律。今天这里有很多在家人,不详细讲。我翻译的《三戒论》中讲过比丘的253条戒、比丘尼比较略的364条。此处也没有详细讲,只是提了一个名字。如果出家当比丘,犯了四种他胜罪、四种根本罪;当比丘尼,犯了八种根本罪——八禁,即八种他胜罪和八种重罪;六重可能是六法,正学女的时候有六法,戒杀盗淫妄、过午不食,还有不饮酒。比丘尼和沙弥尼之间需要守持两年的正学女,即所谓的式叉尼。有些人本来还可以,后来刚刚快接近两年的时候,过午不食就不行了,太饿了。比丘的十三种僧残罪、二个不定法罪,还有三十个舍堕罪——犯了这个,要暂时舍弃之后再忏悔,所以叫舍堕罪。还有九十一个堕罪,这些都是比丘的。还有四种忏悔法——这个忏悔法就是向彼忏,犯了这个以后,要到处呼唤忏悔。众多学法,是很多的恶作罪,一般比丘戒当中是112条。
七灭诤法,就是灭诤七法,比如说八种显现灭诤、回忆视角、清醒视角。戒律当中有,这个主要是灭除诤论的法。比如我跟某个人之间发生冲突,首先是用八种现前法,现前灭诤法,比如我和他之间,我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平息呢?首先是谁现量见到的,以这个为主,就像现在法律上的有些规则一样,谁有现量的理由来进行和解;如果没有的话,谁有证人、当时的见证人有谁呀,还有什么样合理的教理等等有八种现前法。还有其他各种推理,如回忆视角,让他反思,以前如果两个人之间互相争吵,或者互相争论,让他们各自闭门思过:到底你是正确的,还是他是正确的。还有僧众专门给他们做一些羯磨,如果不听,要开除。所以僧众当中有一些争吵,或者说是冲突,这样的时候,在《毗奈耶经》当中专门有七种灭诤论的方法,我不一一地说,还有什么覆草灭诤、多数灭诤,这些都有。
或犯如是。一一诸戒。从突吉罗。复至四重。或复五逆。诽谤正法甚深经典。造一阐提行。覆藏不悔。日夜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所犯的戒律,凡是诸如此类的,一一的戒,从突吉罗,突吉罗是恶作罪,最轻的,112个轻罪,有时候说轻罪,有时候说恶作罪。复至四重,一直到四重罪,或者五逆,诽谤正法甚深经典,还有造一阐提的行为,如果一直覆藏着不去忏悔的,日夜增长。刚才不管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凡是在出家过程当中所犯的所有这些戒律、罪,都要一一地忏悔。不仅仅是出家,可能还受了菩萨戒,还受了密乘戒,就像《三戒论》所讲一样,那菩萨戒也有根本戒和支分戒,密乘戒也有守护上师身口意的三九二十七种罪业,根本罪、支分罪等等特别多。这些都要一一忏悔,如果没有忏悔,那日日夜夜罪业增长。就像每半个月布萨诵戒,为了不增长而忏悔,出家人也是这样的,包括安居,每年都要有安居来进行忏悔和增长善根。
曾闻佛说。若犯四重。乃至五逆。或谤正法。若不发露。定堕地狱。曾听佛说过,如果犯了刚才四个他胜罪,乃至五无间罪,或者诽谤正法,如果不发露,犯了这些罪业,一定会堕入地狱当中。有时候讲罪的时候,也是说得特别严重,比如《罪业轻重经》中说,哪怕是犯一个恶作罪,没有很好地去忏悔,还有轻毁心的话,在八万年当中堕入恶道、复活地狱当中,那更何况说僧残罪、他胜罪。一讲到戒律的开遮,还有讲到犯戒过失的时候,确实也是很可怕的。很多人说“我想出家”,当然出家有出家无量的功德;但是如果出家不成功的话,每天犯的罪、犯的戒也是非常可怕。所以,犯了戒律,也就是所谓的佛制罪。受戒者功德无量,破戒者过失无量,大家也应该清楚的。
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无能救护。师僧父母。诸天世人。亦不能救。诸佛菩萨和声闻缘觉无法救护这种人。破了戒以后,诸佛菩萨也没办法救的,声闻缘觉也没办法救的,其他的包括你的上师、僧人、父母,诸天人、世间人也是没办法救的。破戒者哪怕是念诵咒语,也是无法救护的,有《毗奈耶经》的教证。
是故今日。无量怖畏。无量惭愧。是故今日。归依三宝。过去多宝。未来千佛。现在分身诸佛释迦。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萨知识。听许我等。发露忏悔。愿除无量劫以来。烦恼障。业障。报障。四重无间。十恶重罪。所以以无量的恐怖和无量的惭愧心,今天归依三宝。在座的很多人中,有些确实是无始以来做过出家人,有些即生当中也做过出家人,出家容易,但守戒确实难,无始以来、今生当中,在出家过程当中所犯的戒律,要在三宝面前忏悔。过去多宝。未来千佛。过去多宝如来和贤劫千佛里面的部分已经过去了。贤劫千佛或者未来千佛,《佛名经》当中也有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那么,未来千佛,还有现在分身的所有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是慈悲的,方等如父母一样,菩萨是善知识,听许我等众生发露忏悔,愿除无量劫以来的烦恼障、业障和报障,报障在藏文当中是所知障,还有四重罪、无间罪和十恶重罪等等,诸如此类的所有罪业,我们要一一地忏悔,请诸佛菩萨听许我们、接受我们、垂念我们,使我们相续当中的罪业得以清净。
其实我们在座的各位确实也还是很荣幸的,为什么呢?我们一方面有学佛的机会,知道有忏悔的方便方法。而且我们在临死之前,多多少少会反省,会观察自己,同时我们依靠金刚萨埵、空性、菩提心以及各种方法来灭除自己的罪,在这方面很努力过。
所以我想,作为凡夫人,没有造罪确实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除非是有些再来人、真正的菩萨,他们相续当中一直俱生的有这种善根,特别强盛,恶业极其薄弱,有这样的好的习气。但我们一般的凡夫人,每个人都是带着业力来到这个世界,临死之前,我们遇到了诸佛菩萨、善知识,同时多多少少做一些忏悔,那到底是罪业多,还是善法多?我想,很多人只要有忏悔心,只要有恐惧心,应该会有,这种善多一点。
我有时候自己也是在反思自己,来到这个人间,如果明天离开、后天离开,或者明年离开,那我的人生到底是怎么样呢?我无始以来肯定造了很多知道、不知道的,想得起、想不起的很多罪业,但不管怎么样,总的来讲,善的力量比较多一点。因为我们不是像屠夫一样,早上上班就开始杀牛杀猪,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尽量从早上上班到晚上睡觉之前,大多数时间在行持善法。所以因果是不虚的,善恶毫厘不差,那这样的话,既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我有业障、我有烦恼、有不好的行为,但是从时间上面、意乐、自己的行为上面,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应该造的善业多一点。
当然我们凡夫人的心来讲,有时候可能会也有很多的恶分别念,但是恶分别念也有、善分别念也有,比如一个月三十天,我天天生嗔恨心,有没有三十天?好像没有。比如这个月,我昨天跟他们有点不高兴,但其他时间,这一两个月以来都没有。昨天也不是那么严重,我有点不开心,说“我要去上课了”。他们说,那再等一会。我说好吧,就稍微等了一会。我自己看是造了很大的业,但实际上也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严重。
在座的各位也是这样的,有时候确实觉得自己很差劲,但时间上讲,并不是像屠夫、妓女一样天天造恶业,善恶交替轮流,也许善的力量更大,尤其诸佛菩萨的力量和加持是不可思议的,每个人应该想到自己要有希望,不要一直自暴自弃,觉得“我现在没有什么用,现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真是对社会的一种压力”,“我不知道,我这样痛苦的人真的是没有的”,每次都抱怨自己、抱怨别人。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在这样的心态当中活着。
现在来讲,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开心的时候,获得了人身、遇到了佛法,每天多多少少念一些那么有加持的咒语,也经常听到那么殊胜的法,看到经文,哪怕单是念观音心咒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比旁生好得多,比世间人好得多,现在各方面应该是我们快乐的时候。不然,大多数人对过去的快乐回味无穷,“我过去多么快乐”,看着照片慢慢流泪,“我那个时候长得很好看,那个时候我真的像天人天女一样,现在你看我”;也希望未来,“未来我应该发财,未来我应该当官,未来我应该成就”,但现在当下的快乐,自己没有感受到。不知道过去未来是不是你真正的结果,不一定。所以我们对当下要有自信,这个我觉得比较重要。忏悔的时候要有忏悔的心,但同时也要有自信,不然有些人过于偏堕一边。
这是第四段的忏悔文。再下来:
复次世尊。我等今者。为诸众生。及自己身。十方佛前。今者忏悔。一切众生。无量劫来。不识诸佛。及父母恩。不解善法。造作众恶:善见王子等三千人说,我等现在为众生和自己在十方诸佛面前忏悔,今天忏悔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的哪些罪业呢?一切众生有共同的罪业,要一一忏悔,什么样的罪业呢?无始劫以来不认识诸佛——有些人根本不信仰佛教,不知道佛陀是这么伟大的智慧尊者,也不会去报答父母的恩德。
现在很多人,我觉得佛教徒还好,有些子女学佛的时候,父母都特别害怕,但实际上,出家人、佛教徒应该还好一点,他们都能知恩报恩,至少他们不会放弃你,他们对一切众生都不会放弃,更何况说自己的父母。但世间人不是这样,现在真正报父母恩德的人很少很少。根据一些银行的统计,为父母还贷款的人很少,父母为子女还贷款的特别多。从有些意义上看,按理来讲,子女为父母还贷款、报恩应该是很重视的。所以,我们无始以来不认识佛、不报答父母的恩德,不解善法等等,依靠这种因缘造了各种各样的罪业,这些也要一一地忏悔。众生因为不知因果造了很多恶业。
自恃种性。及诸财宝。盛年放逸。作诸恶业:以傲慢心,自恃种姓,以自己的种姓为傲慢,以自己的财富财宝为傲慢。有些种姓很高贵,富二代、官二代,还有什么二代?商二代、星二代……还有居士二代……有些以财富,以自己有一点钱财、有车有房而傲慢;有些是以自己的青春而傲慢、放逸,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这些也要一一地忏悔。有些是无知而造作,有些是因为傲慢而造作。
有些道友以前没有出家、没有学佛的时候肯定有这些。我在读书的时候,买了一双好的鞋子,在全校算是比较好的,当时我至少有一年都是很傲慢的。是马靴,长长的那种,那个时候比较少一点。读小学的时候,我衣服特别差;中学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点鞋子,还有一个亲人给了我一点衣服,在当时还算是可以的,天天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现在觉得很无知。
随心所作。不见其过。凡夫愚行。无智暗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五欲因缘。心生忿恚。不知厌足。故作众恶。自己随心所欲做的事情当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的愚昧的行为,因为没有智慧的覆盖,即愚痴的覆盖。还有亲近恶知识,亲近一些不三不四的、不懂因果的恶知识,烦恼心乱,经常沉溺在五欲妙乐当中,然后心生忿恚心、嗔恨心,不知厌足,贪得无厌等等,以这些原因而造的各种各样的恶业,也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有的。
亲近非圣。因生悭嫉。贫穷因缘。而造诸恶:亲近不是圣者的恶友,产生嫉妒心,有些因为实在太贫穷了,没办法才去偷盗,也造了各种各样的罪,这些也要忏悔。
嫉妒心,佛经当中也分了不同的类别。有一个叫《佛说骂意经》,经中说嫉妒有好几种,第一个叫居嫉,比如在上师或者特殊的人面前,除了自己以外,不愿意其他人集聚在那里,这样的嫉妒心;第二个是生嫉,对自己出生很傲慢,只希望自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不希望其他人有这样的机会;第三种是财嫉,自己有财富方面的福德,不愿意别人拥有;第四个叫经嫉,只愿意自己精通经论,不愿意别人精通;第五个叫色嫉,就是妙色,自己长得比较好看,“唯一我拥有好一点,别人最好不要有”,有这样的心态。
及以女色。奸谄作恶。系属于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诸结恼热。贪欲恚痴。娆动其心。渴爱所逼。造作众恶:还有依靠女色,或者女性依靠男性的身体,还有以奸谄做一些非常不合理的行为,造作恶业,也要忏悔;如果系属于他人,自己没有自在,属于他人的手下,常常生起怖畏的心,得不到自在,经常用烦恼扰乱自己,自己痛苦;还有贪嗔痴,扰动别人或者自己的心,自己的渴望、贪爱一直经常逼迫,以这样的原因所造的各种各样的罪也要值得忏悔。
有些时候是不由自主的,确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世间人说的确实是对的。有时候自己不愿意见的人要见,不愿意说的话要说,不愿意做的事要做,因为目的是担心未来的历史当中出现的人可能会发现。所以在世间当中,并不是每一个事情都是自己特别如意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产生嗔恨心、嫉妒心、烦恼,我们都会有的。你既然是在这里做的话,可能你上面的领导对你说的话,有时候也是心里不服啊;下面的人不听话的时候,你心里也不开心啊;你身边的人,你对他很好、他对你不太好的话,也不开心——你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有些是因为嗔恨而逼迫,有些是因为贪心而被迫,有些是以其他各种各样的烦恼而不自在,这些也值得忏悔。
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来讲,我们对比过去的一些历史,现在总体上也算是可以的。我们自己认为“我是最痛苦的人,我是很可怜的人”,但和比我们更可怜的、更痛苦的人比较起来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我们还不是那么可怜的人。我们有些修行人,“我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我条件太差”,但是我们再怎么条件差……我以前去过非洲的几个国家,像马拉维、纳米比亚、莱索托、博茨瓦纳、斯威士兰,有几个国家,真的是到了那里以后,都不用观想轮回的痛苦,天天可以观修,对修行很有帮助。看到这些情境,真的会觉得“这叫做什么世界呢?”又是饥饿,又是各种各样的,和这些人的生活比较起来,我们应该还是很幸运的。
刚才下雨的时候,我都想,我小的时候真的没办法跟你们比。刚才有些男众道友特别痛苦、害怕,“下雨怎么办呐?你怎么办?我们怎么办?”我想起我以前小的时候,鞋子也没有,穿的那种皮袄、雨伞、雨衣什么都没有。早上大概八点钟左右出去放牛,一个白天都是在外面,在山顶上。有时候一天都下雨,一点躲雨的地方也没有,没有森林、也没有房子,全身没有干的地方;有时候太阳稍微出来了,稍微将皮袄衣服晒一晒,一会又不断地下雨。大概晚上七八点钟黄昏的时候回来,回来以后,如果晚上再换一个其他的衣服也可以,但那个时代基本上没有,冬天有一个皮袄,也舍不得穿,夏天有一个比较薄一点的皮袄衣服,没有什么其他换的。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好像也是很开心的,念咒、唱藏文歌——我声音不好听。在放牛的时候,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有些道友,遇到一点点寒冷就“怎么办呐”。我刚才看到有一个人用披单蒙着头、很痛苦的样子。人生当中没有比较的话,可能不知道;如果有一些比较,或者自己遇到痛苦时,这是好事,以后一般的痛苦对你来讲是很简单的事,可以运用简单的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来体验。现在很多人说体验,尤其是西方人,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什么叫体验呢?比如我是丈夫,我要想知道我妻子的痛苦是怎么样,就故意以妻子的身份来做各种各样的行为,这叫体验。这样最后确实能感受到对方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遇到一点点事情,比如身边人稍微说你一点话,就“我要自杀了”、“我要离职了”、“我要离开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太脆弱了,即所谓的玻璃心,所谓的什么心,我不太清楚。有时候在自己一生当中,有一些磨练确实可让心更坚强,如果心坚强,那世间当中很多事都非常容易解决。我想我们有时候不能太脆弱了。
拓展资料:
过去、未来、现在的诸佛,一切我皆稽首礼。善见王子说:不管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过去的多宝如来、燃灯佛,未来的弥勒佛、普光佛,所有的这些如来,我们也要顶礼。
我们也应该这样想。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也要经常念一些佛赞。我们还是可以的,每天都念释迦佛的仪轨,从2002年到现在,课堂上没有间断过。好多道友也是念释尊仪轨、祈祷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有些是泪流满面,特别有虔诚的信心,一直念。其实,哪怕是在别人耳边念一遍佛号,真的功德非常大。所以为什么我刚才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很幸运的,至少也听到过那么多次的佛号和咒语,而且自己也有机会每天都念佛号、念《普贤行愿品》。所以这种机会,也许我们以前曾转生为很多其他众生,但像这次一样的人身,有没有得过很难说。
所以这里善见王子说,佛陀在人类世间当中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其他世间当中最高的天人,现在所谓的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哪怕是诺贝尔获奖者,对佛陀的智慧能不能了解很难说。
我们发自内心地对过去的佛、未来的佛、现在的佛顶礼。一定要经常礼佛,汉地很多寺院的礼佛确实是非常好的,早晚课的时候礼佛是很好的。有些佛教徒到了寺院里面不愿意参加,其实如果有机会,应该跟他们一起念经、礼佛。其实修行好的人,哪里都是修行的道场,谁都是修行的好友伴,什么样的行为都是修行最好的、最开心的一件事情;如果修行不好,可能藏地也待不下去、汉地也待不下去,跟谁都格格不入,最后只有独自一人,很痛苦、很孤独、很寂寞。
如果大乘佛教学得越来越好,对整个人生还是有一些新的了解,人际关系应该可以很好、对谁都可以合得拢,做什么事情、在任何地方,都有机会弘法利生,并不一定需要一个道场、一个金碧辉煌的讲堂,需要什么条件,并不是还没有弘法的时候首先讲条件,不是这样的。应该真正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或者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只要是哪里有众生,就有办法度他们。
这里也是说在诸佛菩萨面前进行顶礼。
当时他们也这样皈依和顶礼佛陀,这个就像是恭敬三世诸佛一样,藏文当中是供养三世诸佛一样的。当时他们恭敬佛陀,实际上也如恭敬三世诸佛一样,也是这个意思。
这是他们的偈颂,是一个赞佛文。下面可能有另外一段偈颂。
那今天就讲到这里。
插图原创: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