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道用》08 | 披上浊世修道必不可少的铠甲
苦乐
道用
丹毕尼玛尊者 著
仁波切 译讲
08
念传承
1、首先给大家念《事师五十颂》的传承。过一段时间如果学习的话,有些堪布堪姆没有传承,所以给大家念一个传承。
(好,今天念到这儿,剩下的明天念。)
2、念《苦乐道用》传承。
我应该刚才发菩提心是吧,现在才发。
为度化一切众生,让我们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节课回顾
今天继续讲《苦乐转为道用》。
昨天讲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不悦意的、不快乐的(对境)产生痛苦,对悦意的(对境)产生欢喜心。
昨天有一句话,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了:我们经常看着任何一件事情——过患或者过失,它慢慢串习,就变成痛苦的因;任何一个事情,如果把它当成功德,当成一种利益的话,慢慢慢慢,它也变成快乐的因。
为什么是这样呢?
到底是不是悦意的对境呢?是悦意还是不悦意的对境呢?归根结底是心的执著方式 。
这一段很重要。
比如说,本来痛苦是不悦意的,快乐是悦意的、大家都喜欢接受的。但你如果把痛苦当作一种快乐、有意义,表面看有点粗暴,但实际上你能接受。这完全是每一个众生的执著方式 。
昨天讲得很好的吧?
如果一个愦闹的城市,看一个人执著的方式怎么样。
如果有些人特别喜欢散乱的话,那这个愦闹的城市就有利益,一点不会产生痛苦;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寂静的话,这样一都市,对他来讲是一个痛苦的因。
同样的道理,一个寂静的山洞,外境上没有变化。但对于一个喜欢寂静的人来讲,哇,这样一个山洞,确实非常舒服,在这里住一辈子都可以;如果喜欢散乱的人,可能一天也待不住。
所以,同样的对境,同样是两个人,对它的执著方式不同的原因,对他带来痛苦还是快乐,都是不同的。
实际上,如果真的有悦意和不悦意的外境存在的话,谁都看着这个是悦意的,或者谁都看着是不悦意的。应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也并不是吧!
就像非洲人,可能在东方人看来,“怎么这么黑呢?怎么这样呢?”与他住一晚上可能不一定能接受;但对东方人,也是会有同样的感觉,如果你没有特殊的习气的话,他们对东方人的皮肤也觉得是特别奇怪的。。
所以,如果真正是外境上有一个悦意和不悦意的对境的微尘存在,那么谁都看着都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所以说,在佛教当中,的确是有这个甚深的教义。
这种甚深的教义,如果实在与佛法无因缘,另当别论;如果稍微对这个道理去思考,这个理论谁也无法遮破,可以说它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经常思考。
思考是什么?以前传统是认为,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是快乐。这种快乐是依靠外境获得,这种痛苦也是依靠外缘获得的。是这样认为的。
但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确实外境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痛苦有没有呢?是有一部分,我们承认是有一部分。
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呢?最根本是我们自己的心。
这一点如果明白的话,这几天的课——苦乐转为道用,讲广可以很广,讲略的话可以一两课讲完。
但这里面所描述的内容,也许是我们迷茫在这样的城市当中,也许你遇到这样的窍诀,在你的一生中,不管遇到什么痛苦,都能接受。如果你真正得到这样的教言,也许在我们所学的所有的知识当中,它是最有用的。
为什么呢?
不管是我们学习东方的知识还是西方的知识,真正能减轻我们的痛苦的知识并不是很多的。
大家也知道,从小学到大学,或者博士,到国外去留学,你所学到的知识,也许都让我们增长欲望、嗔恨心、愚痴的心,这样一来,所学的知识反而让你不快乐、痛苦、不开心,那这样的话,所学的到底有没有?
这几堂课所学的所有内容,如果我们反反复复去练习的话,也许这里的甚深道理,让你一生中获益匪浅。
这叫什么呢?这叫作世俗当中心的奥秘。
打开这些奥秘的门的钥匙是什么呢?就是传承上师的金钥匙,如果没有,你只是看一下文字,或者只是简简单单地听一堂课,恐怕不能得到其中的甚深美味。
我们昨天的文字,如果你们不深入、不认真地看,“哦,这样的文字可能到处都有。”可能会这样认为;如果你深入地思考、探究,再加上修行的话,“哦,真的,以前以为的悦意不悦意、痛苦和快乐,大多是外境给我带来的。但现在看,外境有没有关系呢?有一定的关系 ,但最根本的,是我自己的心。我到底快乐不快乐,其实依赖于自己。”
如果这个道理明白的话,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紧接着讲:
新授课
依靠这样来修炼,心相续会更加地调柔、
不管是佛教徒还是不是佛教徒,心相续一点不调柔——比如浮躁、烦恼、焦虑、特别敏感、脆弱……有很多负面情绪。
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了,一切外境是自己的心,而心远离了四边八戏,这样的道理如果明白,自己的心相续慢慢会变得非常调柔。
如同在稀粥中加酥油一样,非常柔和。自己的心,不管是白天做事也好,晚上做梦也好,都是一个特别清净的。这是调柔。
心胸会更加地宽广,
如果我们修行不好的话,心特别狭窄,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什么都容纳不了;如果前面的道理修得很好的话,心胸很宽广,其实心胸很宽广的人,不管处于任何地方,其实是很快乐的。
那天我说过没有?
上等修行人,可能城市和寂静处都是他的道场,中等修行人,只有寂静处是道场。下等修行人,哪里都不是道场。哪里都特别烦躁。
就像《萨迦格言》中讲的,骏马在城市里很温顺的,老虎在寂静的山里也是很粗暴的。
有的人说,“我在寂静的地方待了多少多少年……”其实你待了多少年,如果心不调柔,哪怕一辈子待在寂静的山里,出来也是会咬人的。老虎也是一样的,它一辈子都在寂静的山里,对吧?
日本有个禅师叫梦窗敕石,他说:“眼中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
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眼里有尘的话,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非常狭窄;如果心里无事,哪怕是一个床,他觉得也是非常宽广。
“若无闲事挂心头,确是人间好时节。”如果心里没有什么的话,真的是特别开阔,特别广阔无垠。
容易相处,
痛苦转为道用的人,不管是谁,都是容易相处。
跟谁都容易相处的——跟领导也容易相处,跟好人也可以相处,坏人也可以相处……
人呢,容易相处也是一个修行。
世间人说,“这个人智商高,但情商不行。”他跟谁都有矛盾,智慧很好,但情商不怎么高。
确实 ,有的人和什么人都有矛盾,这样不是很好的。应该容易相处。
内心英勇,
内心不是那么脆弱的。
遇到什么事情那么害怕,经常处于一种恐惧的状态当中。这样的人修行也是修行不成功的。
如果苦转为道用修得很好的话,内心是很坚强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坦然面对。
所以修行和不修行是有差别的。
有时候我跟发心人员说话,有的人说话时都特别害怕,东看西看,不知道……就像野兽吃草一样。
我们活在人间,并不是战争年代,没有那么胆战心惊,特别没有安全感。
实际上不管什么事情,如果心很淡定、勇敢的话,发生什么事情,他也会是淡定的境界,不会是特别摇晃不定的。
修行无有违缘,一切恶缘显现为大吉大利,
这种人修行没有一点违缘,没有有一点困难,可能一点违缘没有有一定的困难。但心很坚定的,不怕痛苦,就不会有违缘的。
如果你的心特别脆弱,今天这个事很担心,明天那个事很担心,那么晚上睡觉时,老鼠也是跑来跑去特别担心,下大雨也是特别害怕,听到雷声也是害怕……反正不论什么事情都是修行的违缘。
今天身体不好是违缘,明天与道友吵架,又变成违缘了,后天吃得不好又变成违缘了,天气不好,又变成违缘了,最近情绪不好,又变成违缘了;家里出事,又变成违缘了;亲朋好友在电话里说你不好听的……
所以,不淡定的人,处处时时都是违缘;如果苦转为道用,什么事情对你来讲都是非常小的事情,别人觉得是不吉利的事情,但是对你而言是修行转为道用。
我们学院有各种各样的人,可以说,从我来到这里有三十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一般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很多事情都经历了。我们每一次都把它当作一种修行的顺缘——我们用智慧面对的话,也许是很好的。
包括我们个人,也许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情。可能一般人来说,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说修行了,做弘法利生了,连自己能不能撑下去都是很难说的。但我们还是很坚定的,都能够超越一切。
而且,
恒常宁静安乐,心满意足。
上面有这样的修炼的话,恒常心都是安静的,不论遇到什么,心稳如泰山,不会摇摆不定、特别紧张、抓狂、烦乱,不会这样的。
真正有修行境界的话,哪怕遇到什么的话,也会想,“哦,修行的机会来了,”而且心满意足,自己不会有恐惧感,而是有满足感。这样是很好的。
比如一个人到了癌症晚期,可能悲观的人会觉得,“哦,我完蛋了,我完蛋了,我今生怎么办?”
而乐观的人会觉得,“可以的,我已经活了这么多年了。我现在好好地准备一下后事,好好地……”特别淡定的话,真的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所以,
浊世修道,这样的铠甲必不可少。
我们浊世:五浊——见浊也好,烦恼浊也好,寿命浊也好,现在我们对这个世界非常清楚的。看新闻可以看到,今天发生战争,明天那里瘟疫,各种饥荒……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坚强的意志的话,很难熬下去的,很难超越的。
所以,在这样的浊世,这样的修行境界,这样的苦转为道用的铠甲,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法王如意宝也好,很多传承上师,他们经历的比我们更是无法想象的时代 ,但他们坚韧不拔的铠甲、意乐,一直没有被外缘摧毁。
所以,我们作为传承上师的弟子,我们不敢说象小擦擦一样,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但至少在修行中,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违缘时,都把它转为道用,不要为这样的违缘放下自己的修行。这样的话太可惜。
所以,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坚强地修行下去,这就是我们每个修行人应该做的事。
那时,由于无有脆弱的痛苦,不仅使其他所有痛苦变成了兵器落地的士兵一样,而且疾病等也基本上会自行消失。
如果我们真正自己没有脆弱的痛苦——我们最可怕的是有脆弱的痛苦。不管是男众也好,女众也好。有些女众还是比较坚强的。有的男众好象,身体比较高大,但心很脆弱,不像看上去的一样,看上去吃的时候很不错的,身体也是很高大的,但是心,稍微遇到一点点时,我开玩笑说,“你们这些小女孩儿……”可能我这样说有过失,但是,确实心很脆弱的,遇到一点点时,开始放弃了,“我现在没办法。”
其实世间中很多伟大的人,遇到任何事情不放弃。这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在生存的过程中,或者在创业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有的人不会因为遇到违缘而放弃,不会因此而生厌烦心。
我经常接触学院当中的堪布,每年轮值嘛。但轮了两年,基本很多人不愿意发心——已经疲惫不堪了,以后找个修行的地方,有点累了……
刚开始信心十足,原来有两个堪布负责管理财务,刚开始他们说,“我们的财务是为僧众服务,我们一定要在拉萨做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在**做一个市场,在色达县做一个市场。”我们说,你们发愿是好的,确实到时候有点累,先在内部喇荣市场做得好的话,可不可以……
当时他们很不满意,觉得这样太小了,一定要如何如何扩展。
过了七八年以后,连这个……嗯,都有点不想发心了。呵呵~
所以,我们人,尤其是发心,刚开始很多人有希望、热情、意乐,但慢慢慢慢遇到一些事情,不管发心的意乐也好,弘法利生也好。很多时候会有一种退失的过程。
我们学佛也是这样的,“啊,你们学佛为什么不精进啊?你们还去耍坝子,哪有时间?一定要观修寿命无常。”
这我是理解的,法王在的时候耍坝子的时间不长,很短很短的,但当时我们也是觉得太浪费时间了,“有什么好耍的?”但时间长了之后,有时刚开始的这种热情还是会有变化的。
意思是说,脆弱的心如果没有的话,其他的痛苦——别人对你的诽谤也好,对你的污辱也好,所有的痛苦没有能力了。
它们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就象士兵手里的枪、刀,都落到地上了。落到了地上,你的士兵也是一般的人,作战的时候连武器也没有,怎么会战胜别人?没办法的。
所以,所有的疾病等违缘,在不脆弱的人面前,它是非常无力的。包括鬼神也好,痛苦也好。
而且生病时不脆弱,这种人,疾病也是基本上自行消失 的。
到医院检查,有的人不敢进医院,如果进了医院,说,“这个指标到底是怎么样?看医生我会不会死?我有没有希望?”
有些淡定的人,说“没事,治不好我就随时圆寂。”非常淡定,因为与心态还是有一定的关系,这样的话,疾病自然而然消失 。
关于这个道理,
前辈大德们曾说:任何人,由于无不欢喜,无不快乐而心不烦乱,由于心不烦乱而风不紊乱,
因为心情很好的话,身体的气脉明点比较正。这样的话,身上的气、风不会紊乱的。
由此,身体的其他大种也不紊乱,
如果我们的风调得很好,那么火大也好,水大也好,地大也好,其他的四大也不会不调。
其实我们是这样的,心情不好时,我们自己有明显的感觉,比如气喘吁吁——有的人打电话时,“哈呵哈呵哈呵……”这时候说明他的风开始紊乱了。
因为他的心情不好时,风开始有点紊乱了。风大既然如此,其他的四大也是跟它一起合作的——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伙伴,整个身体不调。
依此也持续处于心不烦乱等快乐中。
其他四大不乱的话,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经常处于心不烦恼、快乐当中。
这是非常关键的。
对任何外境,我们要尽量的——当然我们修行人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虽然有的人皈依了,有的人出家了,有的人学佛了很多年,但我们如果没有特别好地修行,理论上听得非常认真。但是这些理论真正结合心的相续,真正调伏我们的烦恼,肯定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有的人说,“你怎么听了这么多课,还这么多烦恼?还生气啊?还不开心啊?”因为它是依修行断,不是依见解断。
如果是依见解断,我们可能会明白,烦恼是由什么而产生的,然后痛苦是由产生的。但是见解上只是理解,不是证悟。
如果真正想要证悟的话,那在证悟的基础上还要修行,完全让法融入心,得到一地菩萨那样的证悟,然后像修道的菩萨那样,才能彻底断除这些烦恼。
当然我们凡夫人,理论上明白,并不一定能马上去行持。但知道和不知道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可能以前,可能因为痛苦的原因不快乐,因为不快乐风不调,风不调就四大不调,四大不调,心处于一种特别焦虑当中。
如果我有这个窍诀,当我四大不调时,我就知道根本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执著,还是我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原因。
这里也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们的身体——现在有的人为什么老得特别快,就是与心情焦虑等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人心态很好,即使在非常煎熬的环境中,但其身体的变化也不多。
以前,黑人曼达拉的传记中说,与他一起入监狱的人中,出来的时候其他人特别老,特别可怜。而他一点没有老,包括头发都是黑的。
所以,一般人入了监狱,很多人的头发——当然有的人还没有入监狱就将头发用黑色的叫什么?发油是吧?啊?猪油啊?呵呵,染发,监狱里没有染发的机会,头发都白了。有的一两天头发就白了。但如果心态很好,关在监狱里头发也不会白。从曼德拉的介绍中也是这样讲的。
所以,身体和心还是有密切的关系 。
如果不想很快的时间当中老得特别可怜的话,心态要调整得很好。如果心态调得不好,那你用各种擦脸油,还有各种各样的……反正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衰老,每天在脸上下功夫,但没有用。因为如果你的心态非常焦虑的话,很快时间中会衰老了。
如果心态很好,就像山上的修行人一样,他们不一定吃得很好,穿得不一定很好。但一方面有山里的养分,一方面心和法融入,这种快乐的轮不断地旋转,非常有意思,心相续处于一种不烦乱的快乐当中。
下面讲一个比喻 。
就像背上有伤口的马、驴,诸飞禽有机可乘一样,
因为背上有伤口的原因,上面有一些飞禽,它们还是有机可乘的。
你们可能没有经验,比如我们以前骑马时,如果鞍不是很好,马背上经常有伤口。牦牛驮一些行李的话,有时候驮的东西太重了,比如驮木柴……或者如果牦牛背上加的鞍子弄得不好的话,牛的背上也经常弄一些伤口。
那么弄了伤口的话,一般乌鸦、喜鹊,特别喜欢在牦牛的背上吃,牦牛特别害怕。如果它们背上没有伤口,也不害怕 ,很淡定的。
如果驴也好,马也好,它们的背上有伤口的话,乌鸦等是有机可乘的。
同样的道理,
有恐惧感的人,诸鬼神容易寻隙而入;但鬼神很难害到意志坚定的人们,以此等所说的道理便可了知。
以前《旧杂譬喻经》中说讲,有五个人有一次经过一条路。那时中间风雪交加,非常难行。
晚上他们住在一个破庙当中,其实这个庙里有一个特别灵的神,有一种鬼神,好像里面有一个木头造的神像。
当时四个人觉得没有什么,有一个人特别害怕鬼神会害他们。那时鬼神准备害他,其实鬼神和人是一样的,在坚强的人面前很害怕。
刚开始很害怕,后来因为其他四个人不怕,这个人觉得“我为什么怕呢?”他的意志也坚强起来了,不害怕了,那么鬼神就无机可乘了。
他们好像把塑像都烧坏了,但鬼神也没有害他们。可能鬼神确实是……有时和无神论者比较……以前在藏地有一些神山。无神论者不相信因果,所以随意摧毁。有一些特别灵的庙啊,山神啊,对他们也没有办法。也有这种说法。
我们特别害怕鬼神的话,确实有时对我们也是会有机可乘。
所以,我们《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也讲了,若心有间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
因为我们的心,自然而然有这种脆弱、担心,这个时候,什么事情都会出现。
我们民间也说“怕什么就来什么”。你如果怕“这个人会不会失去呀?”确实这个人会失去了;“我今天会不会遇到鬼?”确实可能也会遇到的。
因为很多是我们的心理显现,心理显现的话,在你面前也会出现的。
所以如果我们的心有空隙的话,心有摇动,可能魔是非常欢喜的。
《般若经》中也说,心特别脆弱的人,心摇摆不定的人,包括山神、地神对他危害是很容易的。
所以,《入行论》中怎么讲的?
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意思是什么呢?如果乌鸦遇到死完了的蛇,乌鸦也是很英雄的,就像是大鹏一样的。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乌鸦对死完的了蛇的身体,会叼来叼去的,因为它发现这个蛇已经死了。
所有我们有些修行人,心很脆弱,没有心力的,这样的人,小小的违缘也会摧毁。
本来乌鸦的胆子是特别小的,它一点不英雄,但是它遇到死蛇时就变得英雄了,就像大鹏一样的。
所以,我们的人心很脆弱的话,任何烦恼、痛苦、违缘时,因为我们也变得象那个死蛇一样,这时小小的违缘在你面前,也会出现象大鹏一样来摧毁你、践踏你。有这样的。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真的需要勇敢起来。
法王如意宝的一生非常英雄。他的英雄不是拿着枪,对着敌人“喳喳喳……”不是这样的。他是拿着智慧的枪,在修行的道路上,将所有违缘打败了。
所以,我们在人生中要有一种自信,不要“我这个人是很可怜的,很倒霉的,我完蛋 了,我的一生是不成功的”……如果对自己有这些负面的定义,不是很好的。
这些是窍诀。
可能今天讲得稍微多一点,不要给我定时间,也不要看时间。也没有什么看的,反正晚上回去,也不用赶飞机,对吧?
意志坚强的人,魔众也不能危害,对吧?
因此,诸位智者发现,一切苦乐依赖于心后,会在心上面寻找快乐,
这个很重要。
智者和愚者对快乐和痛苦的判断方式是不同的。
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有修行的人,这些人发现什么呢?
我们在人世间所有的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其实是最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心。如果依赖于自己的心,要寻找快乐的话,要在心上寻找。
因为苦和乐最根本的,是每个人自己的心。你要获得快乐,要在自己的心上寻找。
自身具足快乐的因缘,所以不会依赖于外境,
你自己完全象大宝藏一样——要想从感情上快乐,你也是应有尽有的;如果从金钱上获得快乐,你也是应有尽有的;如果你是在地位或者其他方面获得快乐,你也是应有尽有的。应该是你自己拥有的。
但这种快乐,归根结底要有一种满足感,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满足感,你会过得很开心;如果不满足,确实这种快乐是很难得到的。其实快乐就是一颗满足的心。
因为我们从因明、俱舍上讲,它是一个受——乐受,一个是意识上的乐受,还有一个是身体上的乐受。但我们凡夫人身体上的乐受,一定要依靠心才能了知。
从心理学上,比如我们的五根,经常讲色觉、触觉、嗅觉……全用“觉”来表示;但从因明上讲,是眼识、耳识、鼻识、身识……这些没有真正的分别念的觉,不过是明白的一种心,全是依靠我们的心来判断我的快乐和痛苦。
比如身上的触觉,它本身是一个无分别的。我最后是快乐的触觉还是痛苦的触觉,依靠分别念来增加的。
所以,所有的乐的感受也好,痛苦的感受也好,全依赖于分别念,分别念也有一种习惯性的执著。如果认识它的话,内心有一种满足感,内心会快乐,自然会来;如果没有满足感,确实快乐对你而言是特别遥远的。
《佛遗教经》中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就是说,知足的人,虽然卧在地上也是很快乐的。你看有些乞丐,他们唱歌很快乐;如果我们不知足,即便有几千万,住在别墅也特别痛苦,一直苦着。
所以,“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我很喜欢这一段。
经文里真的给我们讲了许多窍诀,佛教里讲的是知足少欲——很多人认为知足少欲是不是金钱上的知足少欲?其实不止是金钱上,所有的内心的欲望都需要有一种内心的知足。
比如感情上,你觉得“我还可以。已经可以了。”这样的知足的话,那么不管接触谁,得到谁,你已经有了一种满足感;如果你不知足,好像有一些明星,因为他不满足,最后也是非常痛苦。和一些人在一起时,也很痛苦。换了一个人,又换了一个人……换了多少人都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不可能给你带来你所需要的。
同样的,一般的世间所谓的感情,不知足的人永远也得不到的。
地位也是一样,你是副科长,想当科长。当了科长之后,你想当副局长。副局长要局长,一层层向上,得到市委书记不行,我要得到更高的上面去……如果没有满足感,你的地位永远是你不快乐的因。
所以,知足少欲不仅仅是物质上,还有很多的,包括心灵有一种满足感的话,你的快乐可以获得的。
也不会被任何有情与非有情的加害所侵扰,
所以,知足者的快乐依赖于自己,你自己觉得“我拥有快乐”,因为这个原因,不会找在外境上,也不会被有情和非有情加害和侵扰。
前面刚开始时讲了,有情和非有情,因为你很知足,很淡定,它们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损害。
死亡时快乐也会一直伴随着,恒时获得自在。
哪怕死了,快乐一直伴随着你。
确实有的修行人,病了再怎么样,一辈子过得乐呵呵的,很快乐的。
人当中真的是有差别的。
有的人怎么样都可以。包括我们管一些工程,“啊,好!没问题,做就做,不做就不做,啊!什么都可以。”有些人确实,我认识的人当中,有些人平时还是……我说,“这个事情怎么样?你能不能到那边去?”他说,“好,你说就说,我到那边去发心。”“好,没问题!我到那边发心!”
有些人不管什么时候见到,对别人也是特别好,自己也是特别快乐的话,相处的话,可能死的时候,也是“我生病就生病,反正就念咒语吧。什么时候死也是可以的……”心很放松,心不是绷得很紧,这样的话,在任何时候都是很开心的。
菩萨也是这样修行“安乐驾驭诸法的等持”。
一地菩萨以上,也是专门有一种修行。叫什么呢?叫作“安乐驾驭诸法的等持”。
那么这样的话,菩萨处于任何时候,哪怕是用刀割你的身体,也是感受到快乐。
因为他们以证悟和等持,即便在文革期间,很多高僧大德被火烧……我看到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可以说惨不忍睹,那样的时代与现在比较起来。现在有的人是心理上的痛苦,不是身体上的痛苦。最主要的是你的业力、习气、太执著、绷得很紧,这样的痛苦。如果用火和刀直接刺入你的身体肌肉当中、肠子中,那种痛苦是很难以忍受的。
但有的高僧大德不愿意舍弃三宝,“你怎么样都可以,我无始以来奉献过很多身体,但这次就是为了三宝而奉献。”如果有这种非常勇敢的心念的话,身体上的所有痛苦,他能忍受得了。这些是非常活生生的事例。
大家有时候要想一想,有时我们觉得很痛苦,其实真的不痛苦。自己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啊!”当然有时候生病会有一点难受,但只要有吃的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吃的,我想过,刚开始出家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真的是不同。
我不知道晚年怎么样,但晚年时也许我看起来特别可怜的话。其实我觉得,最可怜是当成乞丐,或者关在监狱里。但这两种情况我想过很多次,其实也没有什么痛苦。
就像米拉日巴说过,妄念寂灭心性乐,无不安适即快乐,此亦乐时彼亦乐,我觉一切皆快乐。
我不敢说达到这种境界,确实依靠三宝的加持,多年以来,大德们的修行,什么都是快乐的。
米拉日巴说,此亦乐时彼亦乐,这样的话,是快乐的,那样也是快乐的。怎么样都是可以的。贫穷也是可以的……
就像《修心七要》中说,如果对众生有利的话,让我死,如果对众生有利的话,让我病,如果对众生有利,让我健康。如果对众生有利,怎么样都是可以的。
我的心态当然是有变化的,但总的方向和原则不会变。
我看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他看起来心态是变化比较大的大德。
一会儿说,“你们藏地太贫穷了,像饿鬼世界一样的”,一会儿又说,“哇,你们藏地的水都是太好了,如果我们印度有的话,我们天天用这个供养。”
从传记上看,他的心态变化是比较大的。但总的来说,是想着众生,对自己的安乐并不是特别在乎。
所以,总而言之,快乐主要是靠自己。如果快乐依靠别人得到,这是比较不现实的。
这一段话是智者的。
我想苦乐转为道用,想好好修行的人,每天都读一下。
暂时来讲,可能今天听了,今天马上转为道用是不行的。 下了课还是有痛苦。但是,如果每天不断地每天读一点,每天读一点……一直没有离开身体,五六年以后,也许会,“原来我没有得到苦乐道用时,我是很痛苦的人;现在有了,我现在是很快乐的。”如同有人说,“我没有得到这个心脏药之前,心脏是很不好的;因为这个药,我现在什么都很好。”这也是心理的妙药。
“啊,这个文章没有得到时,确实人生当中有许多比较幼稚、不成熟的思维,但现在,因为这个法的加持, 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也翻阅过东西方的很多心理学的文章,也翻阅过现在著名的高等学样所研究的治愈心理疾病的一些理论,但确实不是自赞毁他,真的感觉这些道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丹毕尼玛这样的高僧大德,给后学者留下了这么殊胜的窍诀,他们当时不一定有这样的痛苦。但我们现在人的心理,确实有这些痛苦。有了这些妙药的话,我想很多众生真的会是有利的。
可惜的是,这次的听众不算是很多的,一天比一天少。
也没办法,这不是大圆满,肯定你们也不想听。如果是大圆满,即便是听不懂,你们也会是“啊,我是听大圆满的人,我自己也是很大的。苦乐转为道用,我也没有苦,什么转为道用?不如在家好好睡懒觉。”
我们现在讲课的时候,有很多人在家里做美梦。我相信很多人肯定没有好好听。有的人虽然听了,但他一边吃东西,一边炒菜,没有认真地听。如果没有认真听,作为智者很难听懂的话,心散乱的人更难说。
这是前面讲的一个内容。
而愚者们,是希望从外境中找到快乐,进而奔波,
现在世间上大多数人,不敢说百分之百,但很多人……我们遇到时,真的经常这样想,“为什么不观一观自己的心啊?其实真正的外境上找不到快乐的。”
而奔波啊,现在这些人真的是特别辛苦。
尽管他们谋求大大小小的快乐,
有些是金钱上的快乐,有些是地位上的快乐……凡是各种各样的快乐,而奔波,短暂的人生当中,你得也好,不得也好,
但都成了所说的“权力在他手,头发挂树上”一样,
这是藏地很多老乡,是一般民间的一种说法。
这样说是对的。
如果权力在别人手上,那你一点自由也没有,不可能快乐。受到别人的控制,没有自由,不可能有快乐;一旦他结束了对你的控制,你可能有自由,可能有快乐。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头发挂在树上,或者树丫抓着了,那你就没办法。
以前古人头发比较长。比如到森林中,你的头发被树挂了,你怎么动也没办法;一旦解开了,你有自由了。
就象世间人权力在别人手里,你不可能快乐;头发挂在树上,你不可能自由。如耗牛拴在桩子上一样不可能自由。
快乐不会到来、快乐不会齐全、快乐不会到位等,常常是事与愿违。
(1)如果你真正把所有的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首先这个快乐不会到来。
比如感情,你觉得感情是非常快乐的事情,但如果这种快乐依赖于某个人。那这个快乐不一定会到来。
(2)即便到来,不一定是全部,是部分的。
(3)他带来的这种快乐,他以为是对你有一种爱,但你要的不是这样的,有可能完全背道而驰。或者是这样的。
这是从世间的感情上讲的。
或者从金钱上讲:
(1)你觉得有钱肯定是快乐的。你拼命去赚钱,但是依靠钱得到的快乐不能到来;
(2)或者说,依靠钱得到的快乐不齐全。只能赚到一部分,没有完全赚到。
(3)或者依靠钱得到的真正的快乐不能对号入座——也许这种快乐是你所想象的,你想象的,是更快乐,更奥妙的。 但你得不到。
所以,世间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确实很有意义。
往往你的愿望与你世间中真正得到的成果,往往南辕北辙。你的意愿与之相违,一直达不到目的。因为你想依靠别人给你快乐。
比如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儿女上,儿女不听话,经常不理你;或者家人也是,“你要满足我所有的快乐,因为我对你很好的。”那这样的话,往往你要的快乐,对方没办法给。没办法给的时候,你也痛苦,对方也痛苦。世间的人是这样的。
如果快乐,变成你所享受的外境——比如房子,车子,游山玩水,有没有呢?
部分人得到快乐是有的。但这种人不是把所有的快乐寄托在外境上,如果自己也知道自己有一部分快乐的来源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调整,然后将外缘作为部分的快乐,这样的话,也许人世间的快乐会得到的;如果没有这样,始终是得不到的。
愚者把所有的快乐寄托到外面的话,都有不同的。不会到,不会齐全,不到位。
而且,
怨敌盗者等的损害乘虚而入,一丁点的非议,快乐就会稍纵即逝,
现在世间中,比如有的男女要结婚,要过得特别美好。结果在结婚的过程中,她婆婆说了一句话,或者公公说了一句话,结果这种美好的电影只有收场了。
因为你的快乐全部寄托在外面,那稍微外境有一点非议,有一点小动作,有一点行为的话,本来你的快乐是很脆弱的,你特别愚笨,以为对方是快乐的源泉。
其实“以为对方是快乐”的想法,就象《宝积经》中说,用石头打狗,狗不追人而反咬石头;用石头打狮子,狮子不追石头而直接攻击人。
所以,我们快乐和痛苦的来源,智者是知道与自己有关系,愚者以为与外境有关系 。所以,就导致损害有机可乘。
还有,在世间中,遇到一点点非议,你的快乐当下就消失了。
结果就像乌鸦不管怎样精心抚养杜鹃的孩子都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完全不可信赖。
其实这些比喻真的很有意思。我们希望每个人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一直依靠外境给我带来快乐,这真的不现实的 。
就象乌鸦,它非常尽心地,窝里有一个杜鹃的孩子,想养它是不行的。
因为乌鸦夏天也在这里,冬天也在这里。而以为杜鹃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尽心地去养,但到了时间就飞走了。
杜鹃是布谷鸟,基本冬天没有,夏天就会“咕滴,咕滴……”如果乌鸦以为杜鹃的孩子是我的孩子,最后飞走时,它特别伤心。
没有用的,外境的孩子都是杜鹃是的孩子 ,怎么养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这里的譬喻是,我自己以为外境带来的快乐,但只是暂时给你带来一点,实际是得不到的。
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窍诀。
最后落个什么下场呢?
只会落个“天神劳累,鬼魅烦恼、自己痛苦”的下场。
因为你再怎么努力,最后也是没办法。其实轮回都是这样的。很多人辛辛苦苦地赚钱也好,最后都是很悲惨的。
可能天神也没办法,他们也劳累了。觉得“怎么这个人这么愚笨呢?再这样的话,我也帮不了。”它也劳累。
一些鬼神,它们也烦恼,“这个人太愚笨了!”它们也对你同情。鬼神本来对他人没有利益的心,但它们觉得这个人太可怜了,它们也生起了烦恼,呵呵,结果自己也很痛苦。它一直认为外境给我带来快乐——而外境就是杜鹃的孩子 ,杜鹃的孩子与乌鸦怎么样也没有办法的。
所以,这些窍诀的道理,不知道你们听懂了没有?
我自己觉得,世界上有七十多亿众生,但大多数人真的把快乐寄托在外缘上。这样的话,大多数不快乐,还是与自己有一定的关系 。
这是汇集百要的一个关键忠告。
作者说,上面确确实实是有百种要点,是非常关键的忠告。
因为我们的心真的还是很重要,如果没有懂得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米拉日巴尊者说,心随尘劳者,生种种困扰。如是学佛者,是在苦痛中。
如果你真的不懂这样的话,可能心随着外境转,有各种各困扰,这样的学佛者,在痛苦当中。
学佛的人,自己还是有自己的窍诀吧。
那天有一个医生说他特别痛,我说,你一辈子治别人的病,自己稍微还是有一点办法的吧。我们佛教徒身体好的时候说,“你们要好好学前行,你们要好好弘法利生。”当自身生烦恼时,泥菩萨自身难保,自己也是很可怜的。
这些道理,真的是窍诀。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我自己觉得,确实当今的很多众生,尤其大城市里的众生,真的是为了金钱,为了感情……到处奔波——当然奔波是可以的,为了生活,奋斗佛教是从来不遮止的。但你不要认为所有的外境给我带来快乐,这样有一定的困难。
心理学家精心地研究,最后说“外境一点快乐也没有。”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外境还是有一点快乐的;“内心当中一点快乐也没有”其实也不是的,内心当中是有快乐的。不要说我们,连旁生都是有快乐的。有时看到小牛小马,在夏天特别快乐,跑来跑去,连动物都有快乐,我们人类有没有快乐?有快乐。但快乐并不是完全由外境而带来的。
所以说,有没有快乐?有快乐,但这种快乐与自己心还有一定的关系 。
修道中“苦行痛苦转为道用”与断法等中所说“病魔道用”的其他窍诀虽然也有许多,
一般修行要诀中讲苦转为道用,断法里修行转为道用,这些修法很多,窍诀很多,理论也是很多。尤其是痛苦转为道用在断法里面很多,断法里,《般若经》的教言,大圆满的教言,有一些大手印的教言,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在汉地的般若法门中也是很多的。
虽然很多,
但这里,只是根据圣者寂天菩萨及其追随者智者们的论典,而简单易懂讲解了普遍可行的痛苦道用法。
其实《入行论》中,以窍诀的方式来讲的。
还有追随者的论典——象阿底峡尊者、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很多大德的教言和论典,简而非易懂地讲解,普遍可 行的痛苦道用法。
这是世俗的痛苦转为道用法。
(二)依胜义而道用:
下面讲胜义转为痛苦道用法。
前面世俗转为痛苦道用法,还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很多人,还是世俗的人嘛,最好自己要有一种——比如有智慧的人,出门时带一点药,万一生病怎么办?如果去高原氧气不足怎么办?如果吹风感冒,要带些感冒药……
同样的道理 ,人生路上,经常生病,这样的药比较简单。
我建议,经常要带上。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胜义中转为道用的方法:
依靠破四边生等理证观察,不用说恶缘痛苦本身,就连它的虚名也是得不到的,
这是我们《中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一切万法,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他生的,也不是共生的,也不是无因而生,所以万法,我们知道,它从来没有产生过。四生没有的话,其他的产生办法都是没有的。
同样的,我们的痛苦也是一样的。
痛苦自生也没有,他生也没有……学过《入中论》的有多少人?学过《中论》的有多少人?好象还可以吧!
《入中论》里讲的这个四生比较广,真正知道诸法是没有产生的。
痛苦也是一样的,我执的四生没有的话,痛苦也不可能有的。
汉地的《宗镜录》中也说过,一切善恶苦乐因果,并世俗有,胜义中无,我依胜义,言不可得。
在汉传佛教中,也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
在世俗中,因果善苦……都是有的;在胜义中,连假名也是得不到的。
当然,得不到,需要依靠很多教证和理论来推测,
推测的时候,自己也知道,诸法在胜义中是不能产生的话。
到最后,按唯识宗的观点中,无分微尘不成立,然后心识无分刹那不成立。通过这种观察方法,是中观的最好的观察方法。
我记得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的十二品中,专门讲了很多方法观察时间长短。
其中有一个方法,我们认为时间长短是存在的,或者无分微尘是存在的。
如果无分微尘存在,那么在一个比如屋子里照射的太阳,阳光和影子实际是一种微尘,比如有一百个微尘。
如果有一百个微尘,我在这里射箭。射箭时要经过一百个微尘,那么中间的时间有没有长短?
(1)如果说,时间没有长短,那么一个劫也变成一刹那;
(2)如果有长短的话,说明它经过的这些无分微尘,实际并不是无分的,而是有分的——有的靠前面,有的靠后面。
不知道这样说你们明白不明白。
还有心识的无分刹那的观察方法。
比如我是一个人,我前面有两个人,一个叫远观,一个叫远因。我前面有两个人时,我第一个产生一个心识刹那,也就心里产生“这个叫远观,这个叫远因。”的一个刹那——而这一个刹那,实际应该变成两个刹那。
为什么呢?我刚才产生的“是远观”的那个心识,因为同一个时间中有“远观”和“是远因”两个心识。
那我著“远观”的心,是一个刹那;还有一个是靠近远因的刹那。如此,就变成了两个刹那。
而在“远因”上,也有一个刹那——这个刹那,也有靠近远观的刹那和靠近远因的一个刹那。那么这两个(前面是“远观”的两个刹那,后面是“远因”的一个刹那),二者有没有时间长短?
(1)如果说没有时间长短的话,刚刚明明已经延长了。如果再没有长短的话,那么一个劫也变成了一个刹那。
(2)如果二者有长短,再怎么推测,实际刚才的一个刹那和两个刹那——而这一个刹那,同样也有靠近前面和靠近后面的。
这样的观察方法,可以知道,我刚刚觉得“远观”和“远因”的一个刹那中,认为“没有什么可分的”,这样的心识,实际上如果再分析,也可以分很多很多。
最后,自己认为“我刹那间看见远观和远因”——实际上它又变成了两个刹那,而两个刹那又变成了四个刹那,又变成了一千个刹那,又变成了无数刹那……最后,好象我自己认为的心识的刹那不能得到。
《如意宝藏论》中有很多的,与平时的《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庄严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这里面没有讲的、一些特殊的观察方法。
最后知道,诸法在胜义是了不可得,世俗中如梦如幻,然后有了这样的见解之后,在这里可以安住。
所以,我们有一些年轻人,稍微以前读的书比较多的,自己真正有辨别能力、分析能力的人,我建议多学一些中观、因明,这样的话,你的分别念很容易摧毁的。
我们世俗的人有各种各样杂念—— 你认为佛教不对、不殊胜,如果学这些法的话,最后你会觉得,“哦,虽然我学过西方的哲学 ”——就象昨天所讲的,阿德勒也好,弗洛伊德也好,荣格也也,虽然“虽然我学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有亚里士多德也好,柏拉图也好,西方的很多哲学,但真正与佛教的智慧相比起来,自己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所以,我想,这种痛苦的话,在胜义中,连虚名都不存在。不要说痛苦存在了,连名称都没有。
如果中观学得好一点,大圆满学得好一点的话,就不要害怕痛苦。痛苦连名称都没有,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什么差别,你还怕什么痛苦?所以
心安住于实相空性殊胜寂灭的境界中。甚至从中起定时也不会像以前生起畏惧害怕怯懦等时心里产生痛苦那样了,而足能以“这些痛苦都只是虚名假合”的见解来胜伏一切。关于此理,恐繁不述。
作者这里,没有把胜义的中观的观察方法、大圆满的安住方法,大手印的窍诀,没有讲,只是简单地讲了一下。
其实这句话,很有甚深的意义。
如果胜义观察,痛苦的虚名都没有。我看到时,还是很有收获的,虽然文字很短。
胜义中,不要说痛苦,连痛苦的虚名都没有——这对我个人来说收获很大。因为我也学过很多中观,如果以中观来观察,不要说痛苦,连痛苦的名称都得不到——连痛苦的名称都得不到,那么它的本体更不可能得到,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世俗中,我们尽量将痛苦转为道用。而胜义中,连虚名也得不到。怎么得不到呢?你不相信的话,你去学一下《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如意宝藏论》,如果谁在胜义中得到痛苦,我给你金牌、银牌的奖。
谁得到痛苦的话,你们谁胜义中得到痛苦,来,你们举手,我给你们一个很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都可以给你。
有没有哇?
如果连痛苦的名称都没有,在真正的真实义中,痛苦的名称都没有的话,那我们怕什么?我们苦什么?战胜痛苦不是难的吧?
真正的胜义当中, 痛苦的名称都没有,那痛苦还有吗?确实是没有的。
我当时看到这句话,虽然经常学中观的道理是一样的,二三十年来,每年都学过,每年都懂,但一句话,对我来说还是收获很大的。
如果你今天得不到的话,你不想得奖吧?至少我的茶杯也给你。如果胜义中真的得到。
我说胜义中,不是说世俗中啊。如果说世俗当中,很多人会举手。
有没有?
你们还是可以的,学中观还是可以的。
好吧,那就好,没有痛苦是更好的,我们大家都快乐。好吧?
今天稍微晚了几分钟,明天后天这两天都有课。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网络
传递正量,利益众生。
扫码关注“求学足迹”,定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