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轨迹|《解义慧剑》沙龙第五场报道
Lesson 5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生命从何而来?最终归向何方?
带着疑问,10月14日晚,学员们相聚空中道场,共同学习《解义慧剑》,探索人类的千年之问。
课前,法师强调了两个问题:首先,什么是比量?比量就是由三相(宗法、同品遍、异品遍)齐全的因觉知所量的意义。其次,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比量?与世俗的推理相比,佛法中的比量更加注重探索事物的深刻本质,并发现事物的长远意义。
法师指出,本场沙龙将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一、比量的本质是什么?
二、比量的长远意义又是什么?
一、比量的本质
在《解义慧剑》中,有这样一个颂词:“比量本现量,现量自证定。”意思是,比量的根本,是要依靠现量的,而现量则依靠自证进行决定。
众所周知,比量是三相推理,是无误的推理。现量则是无分别、无错乱的识。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听到一段话、尝到一个味道,这些都是现量。那么,现量依靠什么成立?现量依靠自证成立。何谓自证?自证,就是心不观待任何法的自明自知。举例而言:一个小孩在玩耍时,看到了外星人。回家后,他兴高采烈地说:“我见到外星人了!”大人不以为然。但是,无论别人怎么质疑,小孩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他确认自己见到了,也确定自己感受到了。这就是自证在起作用。
图1
仔细观察图1,你会发现,比量依靠现量,现量依靠自证。如同建造一所房子,没有一楼就不可能有二楼,没有二楼就不可能有三楼。在这里,自证相当于一楼,现量相当于二楼,比量相当于三楼。如果把二楼抽出来,三楼就坍塌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了现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既然比量、现量都以自证为基础,而自证是心不观待任何法的自明自知,那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比量的基础是心。我们所了知的自然规律、法则、因果,全部都是在心上建立的。
继续追问:“心”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心”是大脑。然而,心是大脑吗?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法师援引了两个权威有趣的实验:
卡尔·拉什利实验
卡尔·拉什利是神经学教授,在这项实验中,他通过训练白鼠走迷宫,从而探究大脑与记忆的关联。迷宫的尽头有食物,小白鼠必须记住迷宫的路线,才能尝到美味。记忆成功后,教授切除了白鼠大脑的不同部位,把它们放回之前的迷宫里。他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找出记忆存储的位置。奇怪的是,无论切除哪个部位,这些白鼠最终都能成功地走出迷宫。
实验过后,科学家们得出初步结论:大脑和记忆之间,不存在特别明确的关联。
怀尔德·潘菲尔德实验
案例一:
1. 实验者抬手时,他大脑的一部分区域被激活了。
2. 实验者放下时,这一部分区域不再活跃。
案例二:
1. 研究员用电极激活大脑这部分区域,手臂举起。
研究员问:“你为什么举手?”
实验者很肯定地回答:“我没有举手,它自动就举起来了。”
2. 当研究员不再用电极激活这片区域时,手臂放下了。
实验者说:“手臂放下来了,但我并没有让它放下来。”
由这个实验可知:大脑的一部分区域是可以控制手臂的抬起和放下的。如果说,在案例二中,是研究员操控了这片区域。那么,在案例一中,又是谁在控制手臂的起落呢?潘菲尔德教授在研究了40年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大脑好比一台电脑,但是它是由大脑以外的东西控制的。
回到初始的问题上:“心”到底是什么?许多人认为:心是大脑的产物。然而,这个观点正确吗?众所周知,禅修是心的活动,很多实验也都证明了长期禅修可以改变人体大脑的状态。既然如此,产物(心)怎么可能改变生产者(大脑)呢?很显然,心不是大脑的产物。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了:
“心”是存在的,“心”起着作用!
“心”不是大脑,更不是大脑的产物。
“心”不是手,不是脚,不是身体,更不可能是身体以外的某种可量取的物质。
说了半天,心到底是什么?佛法告诉我们:自明自知的本体即是心。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味道,更无法触摸。心完全不同于物质(色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都能感受外境。而现量、比量、语言、沟通、概念、理解等,它们全部都是在“心”上建立的。
接下来,法师以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核物理变化为例,带领学员们探讨了一个问题:事物是如何进行转化的?“心”与物质之间,能否互相转化?
图2
图2展示了物质变化的情况。水与冰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分子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都是H2O,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这是物理变化。再来看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变成水和二氧化碳。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分子产生了变化,但原子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又譬如点金术,点金术属于核物理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原子发生了改变,然而其质子和中子却没有任何变化。
综上所述,物理变化也好,化学变化也罢,无论怎么变,它们都有一个不变的基础。物理变化,是分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变化,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核物理变化,则是质子、中子的重新组合。能重新组合、发生改变的物质之间,总有一个不变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事物无法转化。
回到原点,再来看看心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每一天都会经历着不同的感受:饱、饿、开心、沮丧、悲伤、喜悦……无论感受如何变化,它们都有一个不变的本质,那就是自明自知的心。基础相同,才能发生转化。如果本质不同,就没办法相互转化了。由此可知:心与物质之间无法互相转化,因为它们的基础不同,恰如石头中无法生出人一样。
二、长远的意义
顺治皇帝出家偈中问到:“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很多人也都问过自己的妈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前世和后世真的存在吗?对此,法师展示了一个三相推理:
刚刚生起的心(有法),
是以近取因的前心作为前提(立宗),
除自己前面的同类以外不观待他因之故(因)。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同理,我们此刻生起的心,一定有其前因。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肯定是之前也有一个心,而不是之前的某个物质。刚刚生起的心,是以近取因的前心作为前提的。依前面的心,才能生起现在这个心。心的同类是心,色法与心法不是同类,因此,之前有物质也好,没物质也罢,都不会影响心的产生。
上述论式,证成了前世的存在。那么,来世呢?再看论式:
凡夫的心(有法)必定生后心(立宗),因为愚痴业惑烦恼具全而不具备无我等障碍之故(因)。
我们所说的心,意指凡夫心,而非圣者心。这个心必定会产生后心。怎样理解呢?例如,杯子碎了。杯子从完好的状态变成了破碎的状态,状态虽然变了,但你却不能说杯子什么都没有了,总会留下些什么。心亦然:只要还没有超凡入圣,是没办法把心泯灭的。
既然刚刚生起的心以近取因的前心作为前提,不观待他因,那么当我们不断地往前推,就能推知出生的刹那肯定是有心的。但是,心并不是父母给的,父母给了你受精卵,受精卵是物质,不是心,物质不能转化为心。所以,通过三相推理可以得知,在受精卵形成之前,心已经存在了。一直跟随我们转世的,是“心”。
当下备受瞩目的濒死体验与前世记忆,恰恰印证了“心”的迁流。
当代的医学越来越发达,有些人有过濒死体验。死亡时,濒死者的神识离开身体,能觉知周围的事物,被抢救回来后,他还能告诉医生,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你的某件东西落在哪里了。而前世记忆同样印证了心的转世。有的人在受到了刺激、经历了深度催眠、遇到了特殊环境以后,能明明清清地回忆起前世的事情。
既然一直跟随我们转世的是心,而非物质,那么我们就应当从心下手,改变观念、改变生活了。当代人贪恋青春、执著财富、追逐地位,仔细思量,这些有意义吗?
在前世、前前世,乃至过去的无量世之中,我们已经拥有过无数遍的青春了;在后世、后后世、乃至未来的无量世之中,我们还会拥有无数遍的青春。青春真的那么珍贵吗?有的人喜欢黎明,但没有人会为了保存黎明而花大价钱,因为他明白,黎明明天还会再来。青春何尝不是如此?
当然,也有不少人汲汲于富贵,他们认为财富地位等同于幸福。然而,财富和地位只能在此生中保留。如果你能明白,生命不仅仅是眼前的几十年,而是漫长的延续,那么你还会为弹指一瞬而奔劳卖命吗?无论气泡多么色彩斑斓,也不会有人笨到建造一所无风的房子去保护它。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规划一下人生了?“规划”不是只考量一年两年,“规划”是宏观的,要统摄从“最开始”到“最后结束”的整个过程,这才叫规划人生。当你开始考虑前世后世了,生活必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有了这些铺垫,回过头再思考:比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且看场景——
图3
这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事情。
第一步,我们会听到声音,明白妈妈的话,脑海里浮现起苹果的概念。但是,此时此刻我们并没有看见真正的苹果。
第二步,为了“苹果”这个概念,我们走进厨房,看见苹果就在桌上。这时,是无分别识的现量。
第三步,看见苹果后,心里明白,这就是我想要的苹果。此刻,产生了分别念。
第四步,我们拿着苹果,交给妈妈。
整个流程中,黄色字体的“苹果”是概念,绿色字体的“苹果”是真正的外面有的苹果。那么,在整个过程里,是怎么运作的呢?
图4
图4中有三个苹果,其中,1是妈妈要吃的有甜味的苹果。在前几场沙龙里,我们已了解到,在第一时刻,根、境、作意这三者满足,第二时刻就会产生果,这就是根识,是现量取境,也就是心取境。心有这个能力,把外在的影像映在心上,所以,苹果2就出现了,苹果2也是无分别的。1和2长得一模一样,就像照镜子似的。其实,人们看到的全是苹果2,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苹果1,只不过1和2长得一模一样罢了。而苹果3呢?苹果3不仅是影像,它更是概念。因为,妈妈只是让你拿苹果,至于是红苹果、绿苹果还是烂苹果,你都知道那是苹果,所以,苹果3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苹果2和苹果3之间的连接,在佛教里称为“遣余”。苹果1和苹果2之间的连接则叫“心取境”。有了外界和心之间的连接沟通,妈妈叫你拿苹果这件事情才能完成。
苹果这个简单的概念是在分别念上建立的,而比量也都是一些概念上的分析,所以比量的运作完全基于我们意识上的分别念,也是分别念而已。
需要补充的是,在比量的运作过程中,上面两层都是心的运作,如果没有心,就不存在现量和比量。在第二层中,苹果映在心上,就像影像投影在相机里,拍下了照片,至于拍的是阿猫还是阿狗,照片自己是不知道的。直到遣余产生苹果3,才知道那就是“苹果”。所以,苹果3属于分别念。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规律、定理、定律都属于此范畴,不过是心上的游戏罢了。心从来没有和外境产生过直接的联系,所有联系都是自己跟自己玩。既然如此,遑论证明心外有境了?
学到这里,我们就能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中的比量?因为,从本质上分析:我们都有心,而心不同于物质,心是自明自知的本体。比量建立在心上,而且是建立在遣余(分别心)上。从长远的意义而言,它帮助我们证成了前生后世的存在。这对理解生命的意义、重新规划人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意未尽,夜阑珊。至此,沙龙已然接近尾声,但是我们对生命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落红并非凭空灭,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的轨迹,从来就不是简简单单的人死如灯灭、雁过了无痕。
既然生命之途前路漫漫,我们是否该放下眼前数十载的盲目奔劳?
既然生命之途前路茫茫,我们是否该为了他生来世好好行善积德?
既然生命之途仅心相随,我们是否该好好修心,让老伙伴喜乐安宁?
生命的轨迹如此漫长,生命的质量却由你掌握!
- 今晚8点,撕下生活的伪装 -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沙龙第五课音频、录屏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