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慧灯之光网站 >> 利益有钱的坏人,这是什么道理? 返回

利益有钱的坏人,这是什么道理?

HDZGGW 慧灯之光网站 2017-11-23

本期话题

佛菩萨度化众生,难道不也是执着吗?

灵魂从哪里来?在哪里?

家人为我祈福比我自己努力更有用吗?

利益有钱的坏人,这是什么道理?


初入佛门篇 第2期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疑问是觉醒的开始,《慧灯·问道》系列因此而诞生。它围绕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及社会热点等展开,在“问”中寻“道”,在“道”中化解种种烦恼。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慧灯·问道》第二季中,以他无碍的智慧为我们答疑解惑,和您一起静下来,思考世界,阅读自己。


下期精彩预告

初入佛门篇 第3期《离苦得乐:离什么苦,得什么乐?

为什么要脱离轮回、离苦得乐?

如何正确理解佛教说的布施?

怀孕时发现宝宝畸形,怎么办?



推 荐 观 看

·《慧灯·问道》第二季 初入佛门篇 第1期

佛菩萨很忙吧,真的有空搭理我吗?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继续收看《慧灯·问道》节目。本期节目我们将继续解答初学者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扰和疑惑。现在让我们一起欢迎尊敬的嘉宾慈诚罗珠堪布,欢迎您!


大家现在可以提问了。哪位朋友有疑问呢?好,这位朋友有请。




观众1:堪布您好。


堪布:你好。


观众1:我的问题就是,佛菩萨要救度一切众生、度化一切众生,这是不是一种执著?是不是佛菩萨无欲无求之后,想找点事儿做?


主持人:找点事儿做。这个问题特别有普遍性,关于执著的。


堪布:你的意思是佛菩萨他们太闲了,然后就总是需要做点事情(笑)。你说这是不是他的一个执著呢?也可以这么讲,比如说一个大乘佛教徒,他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的动机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大乘佛教里面讲,我们学佛人最终极的目标,其实不是成佛,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更多的众生。所以你说这个是不是他的执著?确实是一种执著,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他执著这件事情,所以他愿意付出;如果他不执著的话,那他可能没有心思去做这件事情。比如说他要去做帮助众生等事情,尤其是早期的时候,可能要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自己的一些事情可能要放下,这样才能有时间去做帮助他人的事情。这样的话,他需要有一定的执著才能愿意去做,否则的话一般的人是不会去做的,所以这是他的执著,但是这个执著必须要有,这个执著就是他学佛、修行的动力。如果这个执著没有了,那就没有动力了,没有动力以后他就没办法学佛了。


佛教的有些名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比如说执著、放下,这是对立的两个词,那我们怎么样去理解这个“执著”,怎么样去理解、解释“放下”,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时候认为所有执著都是不应该有的,佛教徒不应该有任何的执著,其实不是这样。佛教徒该执著的要执著,不该执著的不能执著,要有这样的区分。一旦你什么东西都不执著了以后,学修也就上不去了。比如说我们去行善断恶,这个在我们的价值观当中,是非常好、应该去做的。那么我们认为非常好、应该去做,这个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就叫做执著。但这个执著是必须要有的,是暂时不能放下的,因为这个是你学习、做好事,以及个人修行的一个动力。这个动力没有了以后是学不上去的,所以这个是需要的。


然后刚才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佛菩萨他们没事做了以后找点事情做?肯定不是这样。他有事情做,他开始学佛、学习的时候,他就想做这件事情。在大乘佛教的价值体系当中,他认为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利他。他认为利他是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所以就把自己整个一生都奉献给这个事业。最后成功了以后,他就达到了这个目标。所以不是因为后面他没事做了才想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他的目标和他的动机就是这个。


观众1:我还想问一下,就是众生是否都想被度化呢?如果众生不想被度化,那是不是一定要度化“一切众生”呢?谢谢。


堪布:对,你说得非常好。佛教讲度化一切众生、所有众生,但从众生自己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不是都愿意被佛菩萨度化呢?那不一定。既然他们不一定愿意被度,那为什么佛要去度?这是不是矛盾呢?


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不愿意被度;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愿意被佛菩萨度?我们不太了解轮回,不太了解这个世界。从表面上看,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什么问题,一切都是顺顺利利的;觉得这个世界多美好啊,生活多美好啊,不愿意离开。那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不太愿意被度,这是一个。


但是生活里面总是会有一些坎坷,在人生当中是免不了的。我们一旦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抵抗不了这个现实的,我们可能会希望有一个人来帮助我们。而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在有些问题上面确实是帮不了的,他们没有这个能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会希望有一个更强的力量来帮助我们。这个时候,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愿意被度。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还没有到这个时间点的时候,我们有些人愿意被度,有些人就不愿意被度。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会愿意被度,大概就是这样。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或者是时间上的一个区别。


主持人:感谢堪布为我们做出这样一个非常棒的分享,我们看下一位朋友,哪位朋友有问题?好,这位朋友,有请。




观众2:我想请问灵魂从哪里来?它在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存在着?谢谢。


堪布:灵魂从哪里来,它的具体位置在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是吧?


主持人:这问题厉害了。


堪布:是。这个问题很多人思考,很多人也问。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我们的身体跟我们的灵魂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我们的灵魂。我们可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块砖头,或者是一块泥巴,它是以水和土构成的。然后水和土结合以后,原来的土现在就变成了泥巴。那么当它是一个泥巴的时候,它的水分在这块泥巴的哪一个部位呢?是全部,只要有土的部分就有水。所以我们人活着的时候,我们的头顶有感觉,我们的脚也有感觉,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每一个地方都有感觉,这个在佛教里面叫做触觉。凡是跟外界有接触,外界的东西来刺激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意识,马上就感觉到有一个东西在刺激,那么这个感觉就叫做触觉,它是灵魂的一部分。其实灵魂这两个字,用佛教比较常用的词,就叫做“意识”。把意识翻译成我们现代人常用的词,那就是人的精神。人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那么这个精神,稍微高一点的理解,我们有些时候叫灵魂或者是叫心灵。但是平时就是叫做意识,佛教里面有些时候也叫做心。心,它不是指心脏,也不是大脑,就是这个意识,灵魂也是这个,除了这个以外就没有其他的。


我们刚才讲的这个触觉,它是意识的一部分,也是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人活着的时候,这两个是分不开的,我们不能说人的意识就在大脑里面,或者是在心脏里面,不能这么说。人的全身都有我们的意识,充满了整个身体的里里外外。就像水充满了这个泥巴的里里外外一样,人的身体各个方面都有意识。但是人死的时候,灵魂的部分、意识的部分就离开了。比如说这块泥巴,我们放在阳光下,它的水分都蒸发了,蒸发了以后,它的这个水的部分就不存在了,但是土的部分最后还是存在的。我们人死了以后,灵魂的部分、意识的部分,就走了,就不存在了,但是身体的部分还存在,这个时候两者是可以分开的,因为它们两个本身就是两个东西,所以是可以分开的。就像水和土,当它们是泥巴的时候,我们看这个似乎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但是在某种条件下它可以分开,分开了以后,水蒸发变成了空气,看不见,但土还是在这里。我们人死的时候,意识、灵魂走了,但是身体还存在。不过在死之前,它们两个完全是融为一体的,有身体这个物质的地方,就有人的意识,大概就是这样。


灵魂有没有一个位置?也可以说有位置,全身都是它的位置;也可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因为从头顶到脚趾头、手指头——除了指甲和头发以外——全部都有这种感受,这个感受是灵魂和意识的属性。物质是没有感受的,就像我们的头发没有感受,指甲没有感受一样。所以,比如说通过修持密法里面的一些修法,最后可以把全身缩小,甚至是消失,但是意识还没有涉及的几个物质(一个是头发,一个是指甲),是没有办法把它虹光的。


另外一个,刚才提到了“我们的灵魂是从哪里来”,从佛教的角度讲,那是我们上一世的灵魂。我们上一世的灵魂跟我们现在的这个肉体结合就成了我,然后到一定的时候它们又分离了,分离了以后我们的身体就变成尘土了。然后灵魂它又会走,走下一步路,下一步它又会和另外一个物质结合。就像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水,它变成了空气,然后这个空气,它有可能又再次地变成其他的物质。这跟物理学讲的物质不灭完全是一个意思。就像我们这张桌子,现在它是以一个木头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家具来用。那么这个物质毁掉了以后,它的这个分子原子、更小的这些粒子是毁不掉的,它永远都会存在。所以它说不定再过一段时间,两年、三年、五年以后,以另外一个东西的形式,比如说一个植物,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过去是一张椅子,现在就是一本书,但是构成这本书的这些原子、分子,就是过去这张桌子的原子和分子,这叫做物质不灭。但是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出来它的变化的。那灵魂也是这样子,物理学讲“物质不灭”,佛教就讲“意识不灭”,实际上两个都是不灭的,大概就是这样。


主持人:明白,谢谢堪布。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在想,人生当中有很多我们看不见、无法理解的东西,它们到底存不存在。


堪布:对。


主持人:我一个朋友跟我说,意识你也看不到,难道就不存在吗?Wi-Fi你也看不到,难道就不存在吗?这时候就需要堪布这样的上师来给大家做出解答。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这位朋友,有请。




观众3:堪布您好。


堪布:你好。


观众3:家人信佛,总是为我的学习或者工作祈福,有时明明是靠我自己的努力而提升的,但他们却说是他们祈福的功劳;还说我如果没有变得更好,就是因为自己的业障,需要更多的学佛和祈福。不知道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说?感谢堪布。


堪布:你家里的人肯定是非常希望你去学佛,是吧?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比如说你在学习、工作上面有一些成就,那你自己可能是付出了很多,所以如果家人否定了你努力的作用,说全部都是他们祈福的结果,这样子的话可能也不是很对。但是他们为了你的学习或者是事业,祈祷、做一些善事,对你的提升肯定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你也不能否定他们祈祷的效果,他们也不应该否定你努力的这个结果。我觉得这两个都有的,有些时候你自己努力的成分可能会更多一些,但是也不能说他们的祈福没有起到作用、没有效果,我想这样可能也不对,这是第一。


第二,比如说你有些时候不顺利、不成功,家里的人就说是你的业障深重,然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佛。那这个对你有没有帮助呢?肯定也有帮助。但是如果说你这一次没有成功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你不学佛,这样可能也不是很对。所以我觉得你们两个方面都有对的,也有不是很对的地方。反正我想你家里的人肯定是非常希望你学佛,那这样子的话,你也就满他们的愿,努力学佛;同时也在工作、学习上面努力,这个在现实生活当中肯定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些事情跟自己的努力是有相当大关系的。


观众3:感谢堪布。


主持人:谢谢堪布。其实一切都是因为爱。


堪布:是。


主持人: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就是希望他们从各种方式中得到幸福。


堪布:对,确实是这样子。


主持人:也祝福大家。好,我们看下一位朋友,哪位朋友有问题?




观众4:尊敬的堪布,您好。


堪布:你好。


观众4:我有一个小问题想请教您:咱们都说佛教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那么我想问的就是,我们去利益好人或者善良的人,这个我们大家都能理解,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利益那些坏人呢,尤其是那些特别有钱的坏人?请堪布为我解答。


堪布:为什么不能帮助有钱的人呢(笑)


好人和坏人之间,比如说好人,他本来就好;那坏人因为他坏,所以就更加需要被帮助、引导。


有钱没钱这个也没什么关系,有钱的人里面有需要被帮助的,没钱的人当中也有需要被帮助的,都没有太大关系。


但是好和坏当中,佛教更加重视坏的人,因为他坏,所以他有可能造杀、盗、淫、妄等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事情,因此他更加地需要被帮助。当然佛教里面也没有说只帮助坏人,它是众生平等,需要帮助的都帮助。


佛教里面有一个比喻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说一个母亲,她有几个孩子,那么几个孩子当中,其他的都是比较健康的,其中有一个是不健康的。这个时候,这个母亲她更加关心的可能不是这些健康的孩子,而是生病的这个孩子。因为他生病了,需要更多的照顾。同样的,佛就更加关心比如说不懂因果这样的人。但是一般在佛教里面讲,只要众生需要帮助,不管是好是坏、有钱没钱,大乘佛教都鼓励大家努力去帮助。


观众4:好的。谢谢堪布,我明白了。


主持人:其实我们发现今天观众朋友们提的很多问题都是平常我们特别容易遇见的,也是大家纠结许久的问题。并且今天堪布能够以自己的修行和理解为我们答疑解惑,瞬间有种释然的感觉,再次感谢堪布,本期到这里就告一个段落了,我们下期再会!


堪布:谢谢!



每个疑问,都将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慧灯·问道》第二季,给你光,向光生长。

 每周四和您一起 思考世界 阅读自己 



 • END • 



关注二维码 收看《慧灯·问道》


您有问题希求解答,

或者您对栏目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栏目合作、文章转载等事宜,请联系:

📮  wendao@huidengzhiguang.com

本公众号视频及文字内容均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