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38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38课

智慧之法 2021-03-23



《俱舍论》分了八品内容,前两品对有漏法和无漏法通过界和根的方式进行了总说;三四五品是对有漏法的果、因和缘详细宣讲;后面三品是对无漏法的果、因和缘作详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整个有漏无漏的本体,也知道了众生转生在轮回中有漏法和无漏法的种种特性,以此对有漏法产生厌离,对无漏法产生希求。

虽然本论没有宣讲大乘不共的修行方法,但是大乘小乘共同的修法,比如产生出离、无我空性等法是有的,而且也非常清楚地宣讲了大乘安立的法相和空性本体的基础。

作为大乘修行者,虽然我们学习佛法的主要目标是成佛度化众生,但是《俱舍论》的基础法要我们也需要学习。在《大乘经庄严论》里也提到了菩萨对三乘的众生都是要度化的,既然如此,我们对于小乘根基学习的小乘法和大乘根基学习的大乘法都要通达,这样才能调化各式各样根基的有情。

我们作为初学者,现在还是学习阶段,虽然真正去调化小乘众生、大乘众生能力可能还不够,但能力并不是无因无缘获得的,也是要通过学习逐渐得来的。所以现在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的福慧资粮不断地增长,自己内心佛法的习气也逐渐地深厚,在成熟的时候就可以调化众生。

佛陀也是在菩萨道中广闻了一切的教法、修习了所有的修法之后才成佛的。我们现在也要对于各种教法有所了解、修行,这样逐渐就会成就。

我们前面学完了有情世间,今天开始学习器世间。

甲二、生处器世界 分三:一、次第与量;二、旁述众生之量;三、别说此二量。

首先宣讲器世界的次第和量,然后旁述众生的量,最后是别说此二量,也就是对于前面次第与量、众生之量进行别说。

乙一、次第与量 分三:一、宣说所依;二、宣说能依;三、别说众生之处。

“宣说能依”虽然好像是在讲有情,但它是在器世界的基础上宣讲有情,所以总的科判还是在讲器世界。当然对我们来讲,单单一个器世界,没有能依的有情世界是没有的,所以也会宣讲一些有情界的意义。

丙一、宣说所依 分二:一、宣说风轮;二、宣说水轮与金轮

器世界的内容比较简单,不是很复杂。主要是宣讲这些量有多少、多厚、多宽,以及排列的次第。这里是从小乘《俱舍论》的观点宣讲器世界。佛陀在经典和续部中对器世界的安立是不一样的,比如《时轮金刚》和《俱舍论》[0]所安立的器世界是不相同的。

不相同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有情的习气或者内心的根基不同,所以器世界的安立也有所不同;二是佛陀为了调化众生,随顺当时印度流行的器世界的讲法。

此处讲的器世界有一部分和人道习气相同,有一部分和圣者所见的境界相同。此处器世界的很多观点和现在我们认为的地球等观点不一定一致。地球等外在器世间、地理情况百分之百是依靠现在人的量安立的。虽然这是通过各种各样科学仪器观测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准确,但是在佛法中所讲的器世界不是纯粹依靠人的眼睛安立的量。因为有情的种类特别多,有一般的凡夫人、非人,还有圣者,所以佛陀综合了有情各式各样的所见安立器世界。

所以《俱舍论》中讲到的器世界和现在我们认知的器世界不完全相同。我们不要认为佛陀经典中讲的,或者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讲的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佛陀讲法观待的众生特别多,所以有些属于其他道的众生,比如非人或者天人、圣者等,他们很多是现量见到这些世界的。

第一、当时大家的器世界观是这样的;第二、的确很多不同的有情眼中所看到的器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佛陀针对这些情况,综合宣讲了器世界的观点。这些内容大恩上师在后面的讲记中也提到过,到时候还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是所依中的风轮、水轮和金轮,这是佛法中安立的次第。

丁一、宣说风轮
器世最下风轮厚,
十六洛叉广无数。

首先一切万法是依靠虚空的,然后在虚空显现风轮,风轮上面再有水轮和金轮,金轮上面才是大地,从这样的次第逐渐安立的。

世界有成住坏空,坏了以后,就是虚空。世界形成的时候,在虚空中吹风,先是微风,然后越吹越大。在很多年中不断地刮狂风,形成了风轮。

风轮和平常冬天时狂风大作不一样,它不单单是风的自性,是非常坚固的自性,还由种种的元素组成。

在唐译注释中也提到风轮非常坚固。有一个天神,他是所有天神中力量最大的,他用一个金刚造的金刚轮使劲去打风轮,金刚被打断了,但是风轮一点都没受损。

“风轮厚十六洛叉”,“十六洛叉”,注释中说是一百六十万由旬[1],这是它的厚度。

“广无数”,“广”是宽度,“无数”,即阿僧祇,也是印度的一个单位,平时说的阿僧祇劫,也就是无数劫的意思。阿僧祇翻译成汉语就是无数。

无数的意思并不是没有一个数目,无数本身就是一个单位。大恩上师在注释中也提到,好像是一后面五十九零或者六十个零,这样的数字叫无数。

风轮的宽度是一个阿僧祇。

丁二、宣说水轮与金轮
水深一百十二万,
尔后深度八十万,
剩余凝结成金轮,
水轮金轮之直径,
一百二十万三千,
四百五十周三倍。

这是宣讲风轮上面的情况。

在《俱舍论》的很多注释中都讲到为什么会形成风轮,以及风轮最初是怎么形成的。在佛法中讲到这是因为有情的业。第四品中也讲到一切有情世界、器世界都是通过有情的业而形成的,所以有情的业是最初的推手。并不是有一个上帝,或者其他力量操纵整个世界的形成,完全是有情共同的业力,首先形成了风轮,风轮上面再形成水轮。

水轮在风轮上方开始下雨,雨点特别大,就像车轴一样,非常大的雨点不断降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了一百一十二万由旬具有金子自性的水轮。

水轮里面不是单纯的水,其中有各种要素,所以后面搅拌水才会形成比较坚固的金轮。否则怎么去搅,也不可能在水中出现金子。我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在水中含有很多元素。

水轮不会到处流淌也是众生业力牵引的缘故。水轮停留在风轮的上方,深度一百一十二万由旬。

“尔后深度八十万,剩余凝结成金轮”,之后在水轮上开始吹风,风不断搅动,把水中金子的元素提炼出来,然后在水轮上形成了非常坚固的金轮,也就是平常我们讲的金刚地基,或者叫金刚大地。

修曼扎的时候,有金刚大地。还有佛经中讲过,顶一个礼的功德,是从你身体覆盖的地面到金刚地基之间每一个微尘都是做一次金轮王的次数。

金刚地基上面还有土石等等才是所谓的大地。

剩余凝结成金轮,一百一十二万由旬中三十二万变成了金刚大地,水轮的深度就剩下了八十万由旬。

“水轮金轮之直径,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金轮和水轮一样大,都是圆形的。水轮和金轮的直径都是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

“周三倍”,它是圆形的缘故,如果要计算圆周长,直径乘以三或者三点一四等,此处是乘以三。

首先宣讲了风轮,再宣讲了水轮,水轮上面是金轮,然后是现在我们所处的大地。《宝性论》中也是这样讲的,一切万法依靠虚空而住,虚空上面是风,风上面是水,水上面是金刚大地等等,这方面是相同的。这一切都是有情的业力而形成的。

丙二、宣说能依 分三:一、宣说山;二、宣说海;三、宣说洲

“宣说能依”就是在所依上能依的山或者洲等,此处主要是以三轮作为最基本的所依,上面的须弥山乃至于四大洲为能依。

佛教里器世界的安立都差不多,《时轮金刚》的有些说法和此处略有不同。

丁一、宣说山
有九座山,须弥山和铁围山是最中间和最外围的,中间有七座金山。下面逐渐认识一下我们所安住的器世界中山的自性。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山,其他的小山没有讲。这里不是指南瞻部洲的山,南瞻部洲只是其中的一个洲而已。
须弥山与持双山,
持轴山与担木山,
善见山与马耳山,
象鼻山与持边山。
尔后乃是一切洲,
彼等之外铁围山,
七山为金彼为铁,
须弥四宝之自性。

第一个是须弥山,有些地方翻译成妙高山王。须弥山处于正中。最强烈的风搅拌之后形成了须弥山,中等的风形成了铁围山乃至其他七山,下等的风形成了这些洲。

须弥山的半山腰是四大天王天,山顶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上面是空居天。有一部分阿修罗、修行的仙人也住在须弥山上。

“持双山”是七座金山中的第一个。为什么叫持双山?因为在山顶有两条让人看到很欢喜的车道,也许是现在的八车道、十六车道,或者笔直的高速路,有些司机看到这么平的路,就见而生喜了。很多地方讲,因为山顶上有两条车道非常庄严、悦意,持两条车道的山叫持双山。

“持轴山”,可以持车轴一样的山顶称为持轴山。“担木山”,在山上长了很多沉香林的缘故,叫做担木山。“善见山”,让人见而称善,大家非常喜欢看到这个山,特别善妙的缘故,称之为善见山。“马耳山”,山顶就像马耳朵一样。“象鼻山”,山顶就像大象的鼻子。“持边山”,山顶像轮辐一样的自性,或者有些唐译中说山顶就像一个小尖嘴鱼,所以叫持边山。

七座山次第从里到外。按照有些地方的描绘,须弥山是一个方形的山,外面的七山也是方形的,一圈圈地围绕着须弥山,不是圆形的围绕,而是方形的围绕。在画中也是方形的,经典中介绍也是方的。

持边山是七金山中最后一个,在它的外面就是四大部洲,持边山的东南西北相当于四大部洲,隔得特别远。因为越往外,范围越大。

中间的须弥山的四边都是八万由旬,无论按照八公里算,还是四十公里来算,一边就是八万由旬。须弥山在中间,七金山的第一座山持双山围绕着须弥山,须弥山本身有八万由旬,和持双山之间是大海,大海的四面都是八万由旬。

持双山把须弥山包在中间,已经很大了,然后第二座山还要把须弥山和持双山再包围在里面,范围就更大了,所以越往外越大。

四大部洲外面是大铁围山,大铁围山不是方的,它是圆形的,把所有的世界包在里面。

“尔后乃是一切洲”,持边山外面称之为一切洲,有四大部洲、八小洲,还有附属的小洲。

“彼等之外铁围山”,在这些洲之外,或者须弥山等的外围就是大铁围山,把这些世界包围在里面,保护起来。

下面介绍这些山的自性。

“七山为金”,从持双山到持边山这七山的本体都是黄金的自性。

“彼为铁”,“彼”字是铁围山,铁围山是铁的自性。

“须弥四宝之自性”,“四宝”是东南西北分别由不同的珍宝组成。注释中也提到,须弥山的东边是由银子组成的,南边是琉璃,西边是红宝石,北边是金子,须弥山的本体就是四宝的自性。

太阳照在须弥山上,如果照在南面,天空是蓝色的;如果照在东面,天空是白色的;如果照在西面,是红色的天空;如果照在北面,是金色的天空。我们靠近须弥山的南边,虚空是蓝色的,因为是琉璃的自性。

平常供养时经常说供养须弥山,须弥山到底是什么,我们可能只有一个概念,就是须弥山很高。我们把手指顶起来就是供养须弥山,其实这是让我们去观想须弥山,其实它是四宝[2]的自性,而且是很大的山。

后面还要讲,须弥山在海下有八万由旬,海上有八万由旬,每边都是八万由旬。我们是把这么大一块珍宝来供养三世诸佛、灌顶的金刚上师,而不是把两根手指供养。而且须弥山也不是土堆的自性,而是珍宝的自性。

七金山是黄金的自性,铁围山非常威严,里面是四大部洲。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我们把思想打开,有时我们思想很狭隘,观想不到很多东西。学完这些知道了须弥山的本体。我们有时供养了几千块钱觉得功德很大,供曼扎时觉得供养一座山有什么呢?其实须弥山里面都是红宝石、黄金的自性,它的本体特别大。而且七座金山有多少吨的黄金根本没办法计算。如果了解了这些自性再做观想,修法就会不一样,质量会非常高。

密乘中把这些现成的东西作为供品,这还只是一个世界而已,从须弥山往上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再往上是四欲天,再往上就是禅天界,这是一个世界。后面要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大的地方,我们把这些作为供品供养上师诸佛,一刹那积累的资粮肯定比世间可怜的供品要多得多。
八万由旬没水中,
如是上方亦八万,
八山高度半半减,
彼等厚度亦等高。

山的高度是多少呢?“八万由旬没水中”,不管是什么山,所有的山都是八万由旬在水里,因为所有山的山根都是在地上形成的,所以它们在水下都是一样。因为下面是金刚地,都是平的,九个山从须弥山到铁围山大海之下都是八万由旬这么深。

“如是上方亦八万”,只是指须弥山,须弥山最高,须弥山是水上八万由旬,水下八万由旬。

“八山高度半半减”,其余八个山的高度一半一半地减。须弥山最高,七山中的第一个,持双山第二高,如果须弥山出水八万,持双山出水减一半就是四万由旬。持轴山是两万由旬,担木山是一万由旬,善见山是五千由旬,马耳山两千五百由旬,象鼻山一千二百五十……最后减到铁围山,都是一半一半往下减的。

“彼等厚度亦等高”,高是这么多,那么厚呢?厚度也等高,高有多高,厚度也是这么多。须弥山出水八万由旬,是四方形的,东南西北每面是八万由旬,厚度和高度一样。以此类推,持双山、持轴山等高度是多少,厚度也是这么多。

丁二、宣说海
这里介绍的是九山八海。两个山之间夹一个海,所以九个山有八个海,其中七个是内海,一个是外海。
彼等七间为七海,
初者八万由旬宽,
彼为内海边三倍,
余海半半而递减。
剩余水即外大海,
三十二万由旬宽。

首先是七个海,是内海,加上外面的咸水海共是八个海。从须弥山到七金山的最后一个山之间中间夹了七个海。首先须弥山到持双山之间有一个海,然后持双山到持轴山之间有一个海,逐渐往外算七间有七海。

“初者八万由旬宽,彼为内海边三倍”,须弥山和持双山之间是第一重海,这些都是香水海,水是甜的,不是咸水海,这里是龙王游戏的地方,没有其他的众生。有些地方说天人和阿修罗打仗时,阿修罗被天人杀死之后尸体顺着须弥山滚下来,全部掉在香水海中。有时说南瞻部洲对着须弥山,其实中间隔得很远,有很多重大海和山。

“初者八万由旬宽”,须弥山到第一个金山之间是第一重海,有八万由旬宽。须弥山是方形,持双山也是方形,相当于是两个正方。从须弥山的外侧到持双山内侧海面宽度是八万由旬,东边、南边、西边和北边每面都是八万由旬。

“彼为内海边三倍”,须弥山的外侧有八万由旬,而从外面的持双山来看,范围就很宽了,因为是把它(须弥山)包起来的。持双山的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有多少呢?“边三倍”。例如持双山东边的海岸有多宽呢?八万乘以三,即二十四万由旬。因为须弥山在海中间,本身有八万由旬,从须弥山的一边到海岸两边都是八万,再加上中间的八万,所以持双山的距离是八万由旬乘以三,即二十四万由旬。西边、南边、北边都是二十四万由旬,这是边三倍的意思。

“余海半半而递减”,其他的海一半一半递减,第二个海是四万,然后是两万、一万,慢慢递减,越来越窄。虽然如此,但是海的范围越来越大,因为两个山夹一个海,越往外山的面积越大。

“剩余水即外大海”,从持边山到铁围山之间有一个海叫外大海。四大部洲就在外大海[3]中,七金山最外围是持边山,持边山外面是大铁围山,大铁围山是最外面的圆形山,和持边山中间的大海叫做咸水海,四大部洲在这个海中。

“三十二万由旬宽”, 外大海是三十二万由旬宽。

以上讲到了三个轮,首先是风轮,风轮上是水轮,水轮上是金轮。上面安立了须弥山乃至铁围山九个山。九个山之间有八个海,其中七个内海都是香水海,最外面的一个外海叫做咸水海。四大部洲就在海中。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0] 小乘佛经集结而成。

[1] 由旬是印度测量距离的最大单位,即转轮圣王的军队一天行进的路程是一个由旬。由旬的单位到底是多远不确定,因为如果走的是平路,一天可以走很远;但如果走的是山路或者密林,一天就走得比较短。所以有些地方说一由旬有四十公里,也有说是三十公里、二十公里、八公里。最大的由旬是四十公里,最小的由旬是一般平常讲的八公里。有大由旬、中由旬、小由旬的差别。

[2] 白银、黄金、琉璃、红宝石。

[3] 咸水海。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