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智慧之旅74 | 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 返回

智慧之旅74 | 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

求学足迹 求学足迹 2023-07-30


2015年6月12日,华南理工大学举办了“佛教视野中的物质”主题交流。演讲者与听众分享了对物质的分类、对物质的精准剖析、没有独立存在的物质等内容,为听者揭示了物质的奥秘。



华南理工大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 “211工程”、“985工程”。 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调入湖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五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对物质世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而且这种分析非常有趣。佛教认为,物质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组成的。这四大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地、海水、火焰、狂风,而是四种特质。比如说,所谓的地大,指事物坚固的特质;火大指物质能够成熟的特质;风大指流动性、动态特质;水大指能够互相聚集成一体的特质。这与物理学中物质多样性的概念不谋而合,也就是说,一种物质可以同时存在多种属性,这种物质也被称之为多样性物质。


佛教对物质的精准剖析


物质经过分解成为微尘,如果我们继续分解微尘的话,就会得到佛教中所谓的邻虚尘,也称极微尘,而它再被分解下去就变成了“空”。

“邻虚尘”这个名词出自《楞严经》,指的是不能再分割的粒子,再分下去就只能是“空”了,它相当于量子物理学中的普朗克尺度。在量子物理学中,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普朗克尺度被用来定出最小单位的能量、长度、时间,而邻虚尘则是在佛法中被用来表示最小粒子。量子物理学认为,所谓的粒子都是由能量构成的,但能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量子物理学家目前还没有给出答案。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量子物理学和佛教中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因此,我相信佛教中有很多值得科学家借鉴的思想。

我以前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是斯里兰卡的罗睺罗·化普乐。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也是一所佛教研究院的院长,他不但精通现代的一些科学知识,也精通佛教理论。他在文章里提到,有一次他去参观离巴黎不远的一处核研究中心,并向工作人员介绍了公元四世纪无著菩萨对原子的“佛教定义”以及抉择空性的方法。现场的科学家们都惊叹于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方智慧。他们说,即使是现代物理学对原子的最新发现,依旧没有超出无著菩萨的定义。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读一下这篇文章,相信你们会非常受启发。


没有脱离心而独立存在的物质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佛教对物质的认识和所谓的“常识”有所不同。佛教不承认任何与心无关的、独立存在的物质。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事物的生、住、坏、灭都和我们的心密切相关。比如,在大家的观念里,这可能就是一张桌子,一个麦克风,但实际上,它们的存在与各位前世的业、今世的心以及各种习气密切相关,但很多人都可能并不了解这样的关系。

《楞严经》中还讲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被虚妄不实的外境迷惑,无法认识自己的本心,内心随外境而转。我们从这个道理中可以了解到,如果一味地关注外部世界,丝毫不考虑心的影响,这种研究是不究竟的,很难带我们真正了解物质世界。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觉知,比如世界是美好还是丑恶,是复杂还是单一,是微妙还是平凡,都与观察者的主观意识息息相关。

又比如,我们现在共处在同一个空间,可能有人感觉舒适、悦意,同时却有人感到不适,甚至痛苦。这与每个人自身的业力以及心的状态有关。佛教将果报分为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四种,而这个例子就可以用增上果来解释。

就像我前面所讲的,任何物质的本体都是空性。也许你们读过《金刚经》,里面就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归根结底,这些“相”只不过是吸引眼球的外在表象而已,而它的本体并非真实存在。当我们把心与外境联系在一起考虑时就会知道,原来一切都是因缘而生,而这种因缘的理论,在佛教中称之为“缘起观”。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在《缘起经》中宣讲了缘起观,简单而言,即因缘聚合时,外境显现;因缘消散时,外境随之改变。当我们真正领悟因缘规律时就会发现,原来一切外境真的都是心的造作,再深入观察时甚至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心”也不存在。正如《金刚经》中说的那样:“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并不是一种玄乎其玄的说法,而是当我们真正观察时,我们的心,包括生活中所产生的贪嗔痴等烦恼,都了不可得。《维摩诘经》中也讲:“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原来,心不在身体内,也不在外面的物质上,更不在内外之间。


一个希望



我衷心希望科学家们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既研究外在的物质,同时也关注外界与内心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因缘,仅仅研究一粒微尘或一个细胞,最终得到的结果不会很究竟。因此,大家很有必要了解缘起观,了解佛教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了解当前的科学又如何解释这个世界。如果能将这之间的关系弄清楚,那你在研究中的思考会更有深度、更有价值!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
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