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俱舍精钥》105
开始学习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有更多精彩
1. 四种颠倒是什么?从哪些见解中产生?其他见不安立颠倒的理由是什么?
2. 请详细说明七种慢的本体,《入智论》中所说的九慢是如何安立的?
3. 未断除修断的圣者为什么不会出现慢等?在得圣者后有无实执的观点上,诸大德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下面讲《俱舍论》第五随眠品。前面已经讲了哪些是根本随眠,现在旁述所断以及各见的法相。对于各种见的法相,希望不仅是讲《俱舍论》的时候重视,在讲中观、因明的时候也要重视,因为经常需要引用,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要觉得:这是《俱舍论》的一种说法,这是小乘的一种说法, 这些名词对我来讲没有用,我只需要大圆满的本来觉性……觉性是我最喜欢的,除此以外什么都不用。这也没有必要,这些名词法相,都是对我们相续有利的,平时多积累一点,在求学过程中不会有障碍。
上面讲到了五种见,什么叫见取见,什么叫戒禁取见……对于每一种见的概念,大家应该清楚。下面讲第三个问题。
丁三、遣除与末见相关之争论:
于大自在等非因,妄执为因由我常,
颠倒执著而生故,唯是苦谛之见断。
前面已经讲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各自都有不同的见断,如欲界的四谛分别有十见断、七见断、七见断、八见断,那么,外道承许大自在是一切万物的因,这种观点应该属于集谛所断吧…… 为什么这样说呢?苦谛的因是集谛,大自在作为世间万物的因,应该是包括在集谛里面的。但是为什么不把它安立为集谛所断,而是安立为苦谛所断呢?
应该是苦谛的所断,这是有原因的。颂词当中并没有直接说明对方观点,实际上,我们在破它的时候,可以说,大自在不是世间万物的因。有些外道认为大自在等是世间万物的因,这是一种颠倒邪执,可以安立为哪一个见解呢?可以安立为戒禁取见,这种见是由我见和常见引发的。应该承认,这种颠倒执著属于苦谛见断,不是集谛见断。
戒禁取见主要是将非解脱的因作为解脱的因, 比如外道修持五火或者用沐浴等方式,作为清净业障的方法。这种见是什么所断?大家应该清楚,它是苦谛所断,不是集谛所断。所以,讲集谛的时候除去了三种见。
什么叫戒禁取见?不是因作为真正的因,不是道作为真正的道,如依靠五火、绝食等作为修行的途径,这种见解称为戒禁取见。为什么是这样呢?它的根本因,是在我执和常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定要了知,戒禁取见不是集谛所断,而是苦谛所断。有些人之所以认为戒禁取见是集谛所断,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苦谛之因的缘故。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若有人说:大自在等不是因反而耽著为因,这样一来,它也就成了集谛之见断,因为是颠倒执著苦因的缘故。这是对方的观点。
我们站在有部宗的观点来回答: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实际它是苦谛见断中包括的, 由常有与我的颠倒执著中产生的缘故。对方认为大自在是常我的,是在坏聚见的基础上产生常有的边执见,也就是说,这种见的根源是坏聚见和边执见, 所以应该属于苦谛见断。
这里讲了颠倒执著,那么,颠倒有多少分类呢?
丁四、颠倒之分类:
由三见立四颠倒,颠倒计度分别念,
以及增益皆具故,心想颠倒随彼转,
既然有四种颠倒,那么它们是由哪些见安立的呢?有三个见安立四种颠倒。为什么这三个见安立为四种颠倒,而其他两种见不安立为四种颠倒呢?这是有原因的,一是颠倒故,二是计度分别故,三是增益故。佛经中的颠倒心与颠倒想,因相应于颠倒见而说为颠倒。
若问:既然说“妄执为因由我常,颠倒执著而生故”,那么决定只是我、常两种颠倒吗?那是不是所有颠倒都可以包括在我执和常执当中呢?
不能包括。颠倒共有四种,即无常执为常有之颠倒、不净执为净之颠倒、苦执为乐之颠倒、无我执为我之颠倒。《中观四百论》前几品当中,主要破了常乐我净的颠倒,这是导致众生漂泊轮回最根本的原因。本来整个世间万法都是无常的,可是人们根本不了知并执著为常有。这一点,观察一下所接触的世间人就知道了,他们内心的打算、想法, 全部是常有的执著,本来万法是无常的、寿命是有限的,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好像自己可以活一万年一样。本来不清净的法反而执著为清净,就像人的身体;本来一切有漏法皆为痛苦的本性,反而认为世间是快乐的;本来我是不存在的,对人我和法我两方面观察,所谓的我并不存在,人们却始终认为有“我”,并且为了“我”奔波忙碌。世界上所有的颠倒都可以包括在四大颠倒当中,因此,释迦牟尼佛经常讲四法印。
显宗最甚深的法就是四法印,很多佛经当中也讲到,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得到四法印的一个偈子, 也是舍弃包括自己珍贵身体在内的一切东西,所以, 这种法门非常殊胜。我们应该认识到,世间各种颠倒分别念的来源和本质,这一点很重要。当然,不仅仅只有前面讲的我执颠倒和常执颠倒,还有乐和净两种颠倒,这四种颠倒不是由贪心、嗔心、无明、怀疑、慢心五种非见来安立的,而是由见来安立的, 哪几种见呢?有三种见安立四种颠倒。
边执见中安立无常执为常有的颠倒。边执见把五蕴的相续执为常有或者断灭,四颠倒当中只是取了边执见的一半,为什么呢?因为边执见有常见和断见,四颠倒中只安立增益的部分,即将万法无常执为常有,对断灭并未安立为颠倒,所以是边执见的一半。见取见中安立不净执为净的颠倒与苦执为乐的颠倒,依靠见取见,将所谓的边执见或者坏聚见当作非常殊胜的见,由此成立了执不净为净、执苦为乐的颠倒。坏聚见中安立无我执为我的颠倒。
其他的戒禁取见、邪见不安立颠倒的理由是什么呢?戒禁取见等五种见当中,依靠上述边执见、见取见、坏聚见安立了四种颠倒,因为它们对对境始终有颠倒执著、具有计度分别、属于增益见,由于具足这三种条件,所以安立为颠倒。
戒禁取见于对境不是始终颠倒执著,《大疏》中也说:依靠苦行也有清净障碍的作用。比如以边执见执著常有,执我为常有这种想法,始终是颠倒的;坏聚见则始终认为我是存在的,这在名言当中也根本不合理,所以完全是颠倒分别念,可是戒禁取见有时候是颠倒的,有时候也有合理的部分,因此并不始终成为颠倒。边执见中的断见与邪见是损减见, 不是增益见。因而这两种见不能安立为颠倒。贪心、嗔心等烦恼不是计度分别,因为计度分别完全是一种断定的能力,而贪心、嗔心等不具足这种能力, 所以不能安立为颠倒。《自释》当中也是这样安立的。
所以,在五种见当中,只有前面的三种见作为四种颠倒的根本因,其他戒禁取见和邪见、边执见中的断见不具足安立颠倒的条件——始终有颠倒执著、具有计度分别、具有增益见 [1]。这三种条件是四种颠倒分别念的主因。
[1] 增益:本来没有功德反而执著为功德。损减,本来有功德,反而不承认为功德。
如果有人说:这样一来,经中所说的“于无常认为常有是颠倒心、颠倒想、颠倒见”,其中的颠倒心与颠倒想就成了不是颠倒,因为无有计度分别的缘故。在这里安立颠倒的时候,将颠倒见安立为常乐我净四种颠倒,那是不是不承认颠倒心和颠倒想了呢?因为此二者没有计度分别的缘故。那不是跟佛经矛盾了吗?
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解释,不会出现这种过失。从根本随眠为基础的角度而言,由于不具足这里的两种条件,因而没有安立为颠倒。
为什么呢?因为颠倒心和颠倒想,不具足这里面所讲到的两个条件,所以没有安立在颠倒当中;再者,经中是就心、想与颠倒见相应而说为颠倒心、颠倒想的。十二种顛倒,即常乐我净各有颠倒心、颠倒想、颠倒见三种,有部宗认为,见道得预流果时,会全部断除。但个别论师认为,十二种顛倒不一定都是见断,其中八个是见断,四个是修断,即执著常和我的颠倒心、颠倒想、颠倒见,与执著净和乐的颠倒见,这八种属于见断,见道得预流果时, 全部会断除;执著净和乐的颠倒心、颠倒想,在见道获得预流果时也有,需要在修道过程中断除。
除此以外,佛经当中还讲了四十三种颠倒,其中的见颠倒就是此处所讲到的四种颠倒,是轮回的根本因,一定要断除。
以上讲了颠倒的分类,下面讲慢的分类。
丁五、慢之分类:
七慢九慢摄三中,以见及修而灭尽,
修断杀等缠灭爱,我慢不善之恶作,
圣者不会明出现,因由见疑增长故。
慢有七种和九种两种说法,九种慢归纳来讲可以包括在三种慢中。这些慢,有些在见道时灭尽, 有些是修道时灭尽,修道时灭尽的有哪些呢?这里说,修断有杀生等“缠”所缚的烦恼,缠是烦恼的一种异名,下面会专门讲到;灭爱和生爱,爱也是一种烦恼的异名;还有我慢以及不善恶作的部分。但是圣者不会明显出现这种修断,因为它们是通过见和疑心增长的,而圣者在获得见道时,已经断除了见和怀疑。
若问:只有见才有分类吗?不是,慢也有七种分类。既然慢有分类,为什么不安立在随眠的分类当中呢?《大疏》中说,见是从本体和行相方面来分的,所以可以安立在十种随眠当中,而慢是从对境来分的,不能安立在随眠当中。如果将慢的分类安立在随眠当中,十种随眠再加上七种慢,就会出现十六种随眠的过失。
所谓的七种慢,也即傲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慢”有这么多种,我们应该观察观察:自己相续中具足哪种慢?
接下来,对这些慢进行逐一辨别:第一种,心里想与下者相比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为傲慢。这主要是从对境方面来讲,比如对境是下等的,无论学识还是能力,我肯定胜过他,这叫做傲慢,与我们经常说的骄傲应该是一样的。他的对境是比自己下劣的人。第二种,认为自己已经胜过了与己同等者,为过慢。第三种,认为在其他殊胜者当中,自己更高一筹,为慢过慢。他的对境,从智慧等各方面来讲都已经胜过自己,但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 而是觉得自己肯定胜过他。以上三种分别是从低劣、平等和超胜自己的对境中产生的慢。
第四种,认为近取蕴为我,即是我慢。什么叫做我慢?《大圆满前行》讲到断法的时候说 [2],无始以来,众生相续中最厉害的就是我慢。
[2] 《大圆满前行》:米拉日巴尊者曾经对岩罗刹女说道:“比你更厉之魔是我执,比你更多之魔是意识,比你更纵之魔是分别。”
前面讲到的坏聚见是从见的角度来讲,认为五蕴肯定是我,有一种断定的心;慢是从非见角度来讲的,不具足辨别的能力,因此,见和非见之间是以具不具足断定的心来区别的。闻思《俱舍论》的过程当中,对于见和非见一定要明白。此处所说的“慢”,表面看来与坏聚见没有差别,但实际上, 一个是见,一个是非见。为什么叫见呢?见具有断定性,《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当中讲见解品时 [3],麦彭仁波切说见的梵语称为“支靠札”,意思是说,具有断定性的一种智慧。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等很多论典里面强调:修任何法,首先一定要具足见解,了知这是什么法、怎么修。比如想修观音法时,首先了知观音法很殊胜,具有一种断定的心,这时再去了解如何修。如果连断定的见解都没有,任何法都是不可能修持的。“慢”没有这种断定的心,反正就认为:近取蕴是我。至于近取蕴怎么是我的?他自己根本没有分析,也不会产生一种断定心。
[3] 《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云:由梵语支靠札,译义为见,即于一切所量境,以慧断除增益,完全断定之定解智慧为见。
第五种,本未获得功德却认为已获得,为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神通,却自认为已经获得了神通;本来没有证悟大圆满,自认为已经证悟了大圆满;本来不是好人,但是认为我这个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这叫做增上慢。
第六种,认为自己与特别优秀者比起来略显低下,为卑慢。自己觉得自己还是很了不起的,不过自己上面还有一些人,跟他们比较起来稍微差一点。
第七种,原本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此为邪慢。有些外道在赞叹自己的本师时说:您很了不起!会杀生、会邪淫……将这些本来不是功德的反而认为是功德,这叫做邪慢。比如吃肉本来不是功德,反而认为应该吃肉,吃肉是很不错的,这种心态全部称为邪慢。
这七种慢,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讲了, 其他的有关大乘论典当中也讲过,《大乘阿毗达摩》对这七种慢的解释方法与此处完全相同,中观对七种慢的解释方式也是一样的。
《对法七论》之一的《入智论》中,宣说了九种慢, 即观待他者立己三种,观待自己立他三种,观待自己否他三种。
观待他者立己三种:认为我已经完全胜过了他;我与他平起平坐;我比他低。有些人认为,为什么与他平起平坐是慢呢?比他还低劣为什么也安立为慢呢?在其他著疏中也讲过,总的来讲是一种慢, 因为在某一个群体当中,我与其他人比较起来,我是很殊胜的,比如有些出家人,觉得自己跟其他在家人比较起来,闻思修行很不错,只是在学院当中比不上其他人,或者跟他同等,间接来讲包含一种超胜其他人的心态。这是观待他者建立自己的三种慢。
观待自己立他三种:他比我高;他与我等同;他较我低。与前面一样,他比我高超,但我自己也很了不起;我跟他同等,也是一种慢心;他较我低, 这是比较明显的慢心。这是观待自己建立的三种慢心。
观待自己否他三种:没有比我高的;没有与我等同的;没有比我低的。所有人当中,没有比我高的, 我的智慧、我的辩才、我的财富……我很了不起, 这是很明显的慢。没有比我低的,这也是在一个群体当中体现的,在这个群体中没有比我低的,但是在其他人当中,还是有比我下等的人,这属于一种慢。
那么,这九种慢包括在七慢的哪一种中呢?包括在傲慢、过慢与卑慢三者中。《入智论》所说的九种慢,如果概括起来,可以归纳在三种慢里面。
这些慢是见断与修断哪种呢?这些需要见道与修道二者来尽除。其中所有慢的遍计部分在见道时断除,俱生部分则在修道时会断除。
那么,尚未断除修断的圣者会不会明显出现这些慢呢?比如已经获得预流果的圣者相续中,会不会出现这些慢呢?修断是指杀生等缠;想我成为护地大象之子该多好的生爱,这种希望以后转生为护地大象之子的心态,属于一种生爱,在圣者尚未断除修断的相续中也会有;还有想“我长久存在有何用, 还是尽快死”的灭爱……可能有些道友背诵背不进去,或者生活费不够、提水提不动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灭爱,这样的话,以后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 那就更惨了!
以上这些修断,还有七种慢以及源于我所生的九慢,这一切作为圣者不会明显出现,因为这些都是以见而增上的,圣者已经远离了见。前面讲了, 圣者在见道时已经断除了五种见,而杀生等从邪见中产生,愿变成护地神象之子属于边执见,灭爱也属于边执见里面的一种断灭见,诸如此类的见已经全部断除。因此,圣者不会胡思乱想的……
再者,圣者也不会明显出现不善的恶作,因为它以怀疑而增长,圣者已经断除了怀疑。
在圣者有没有实执的问题上,以前宗喀巴大师的有些论典中说,获得圣者果位以后也会有一些实执;萨迦派的果仁巴大德在《入中论注疏》里面说, 圣者根本不会有实有的执著。后来解释《现观庄严论》非常无与伦比的两位论师——解脱部和狮子部, 认为圣者虽然有现而无自性的假象名言,但也是如幻如梦的,没有真正实有的执著。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对于圣者有没有实执的问题,辩论是比较大的。格鲁派始终认为有一些实执,萨迦派认为没有实执,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的观点, 与萨迦派的观点比较相同。
总的来讲,见道获得圣者果位以后,杀生等缠, 生、灭等爱,还有慢等不会明显出现,原因就是已经断除了所有的见。同时,后悔的不善恶作也不会有。凡夫人经常会出现后悔心,这种后悔都是因为怀疑而产生的,而圣者早就断除了怀疑,因此不会有后悔等恶作。
莫舍己道
勿扰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