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菩提心|平时我们在修法、打坐的时候, 有时觉得没什么可想、可修的。怎么办? 返回

菩提心|平时我们在修法、打坐的时候, 有时觉得没什么可想、可修的。怎么办?

文殊密语 2019-11-01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点击蓝字,开卷有益



 

《入行论》第33课(摘录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颂词


今日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上师讲记


乃至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以不同的途径全部获得涅槃果位之前,我愿变成四大,依靠四大的种种界性帮助无量众生,成为他们生存的根本。


前面一颂主要是从空间上讲的,

东南西北广大无边的范围内,

四大没有一个不遍的地方。

这里是从时间上讲的,

世间上的所有众生都获得涅槃,

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

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

愿我变成四大来利益他们。


《学集论》中引用《无尽意菩萨品》也说道:

“我的身体怎样为众生做事情呢?

就像地水火风以种种方式、

种种途径、种种所缘、种种资具

来帮助众生那样,

愿我在生生世世无量无边的时日当中,

以种种形象、种种所缘、

种种资具、种种途径来帮助众生。”

这一句主要是讲对未来的一种长远发心。


在这个宇宙世界中,有那么多微尘、那么多细微的法,每一个法对众生都能带来不同的利益,我们也应该发愿,就像四大以不同的途径来帮助众生一样,愿我乃至获得涅槃之前,依靠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


如此一来,世间中无一不是佛的化身,没有一样东西不能发愿的,只要能够帮助众生,愿我在喜欢照相机的人面前变成照相机,喜欢扫地的人面前变成扫帚,喜欢开车的人面前变成轿车,喜欢开拖拉机的人面前变成拖拉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一切资具,凡是对众生有帮助的,我都可以发愿,这样的话,发愿的范围就非常广大。否则,若没有发这样的愿,想生起菩提心是很困难的。在座的各位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发过这样的愿?


前面讲了七支供,

忏悔支是为遣除违缘,

随喜支、供养支是为了创造顺缘;

后来又讲了布施身体,

目的是要去掉我执,

获得真实菩提心的基础;

现在要发愿帮助众生,

以培养自己的利他心,

这几个条件就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


犹如我们上学之前,首先要通过考试、体检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如果考试及格、身体过关,那就有资格读这所学校。同样的道理,现在每个人都说要受菩萨戒,相续中都想生起菩提心,但你积累资粮、忏除罪障、舍弃身体了没有,尤其刚讲的这种发愿非常重要,从现在开始乃至一切众生获得涅槃之间,只要能够帮助众生,不管变成什么都可以,我们应该发这样的愿。


以上这些发愿,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全部是愿菩提心,但藏传佛教的布敦大师等有些论师并不同意,他们认为,愿菩提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希望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有一种想成佛的念头在里面,但上面的这些发愿——愿我变成大地、愿我变成虚空、愿我变成如意树,并不是愿我成佛,或是愿众生成佛,所以根桑秋扎在讲义里也说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善心的发愿,并不属于愿菩提心的范畴。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要舍弃我执,真正生起要帮助众生的这颗心来。


所谓的菩提心,

用世间上的话来讲,

是一种高质量的思想境界,

一般的容器是不可能容纳的,

不清净的来源也无法产生。


《华严经》中说:“真正的金刚钻石必须要从金刚物或纯金中出现,一般的物质不可能产生。同样的道理,菩提心金刚宝也必须要从忘我的纯正善心之金矿中出现,自私自利的心、自我保护的心中不会产生。


所以根据这些大乘经典所述,

菩提心的来源是

喜欢积累资粮、断除我执、

愿意帮助众生的广大心态,


就像我们以前在密法中所讲的,雪山狮子的乳汁,若以一般容器来盛就会破裂,只有用纯金的宝物才可以盛,同理,如果你是小乘根基,或者平时对解脱一点向往都没有,那你的相续中要生起菩提心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宣讲菩提心正行之前,大家务必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否堪为菩提心的法器,这一点至关重要!





   智诚堪布

辅导




“迨至尽空际”:一切有情犹如虚空一样,虚空不尽,有情界无尽。行、发菩提心为众生做事情,不能做两三个月或几年,就认为已经够了,如果我们有这种念头,就说明远远不够。


佛经中为了说明菩萨应该发这样一种无穷无尽的广大之心,就说修菩萨道需要三个无数劫的时间。三个无数劫,实际上就是根本没有时间概念。三个无数劫到底是多少劫?用现在的时间算到底是多少年?算也算不清楚。


阿僧祗就是无数的意思,无数有几层含义。有一层意义是:按照印度的算法,阿僧祗是一个单位,叫无数。在某种讲记上看到,相当于在1后面加59个0,有60位数字,这就是无数,无数的意义叫做大劫。这么长时间算是一个无数劫,三个无数劫需要三个这么长的时间。


修菩萨道是不是一定需要无数劫呢?

实际上,无数一方面说明了时间长,

另一个意思是说,

菩萨在发心度化众生的时候,

根本没有时间的概念,

他的发心完全没有办法衡量。

所以无数劫没有确切的数字,菩萨要在无数的时间中利益众生,在无边无际的众生没有完全获得涅槃之前,要成为他们资生的根本。


“有情种种界”:“界”也有种性的意思。“界”就是一切众生的界性、种性、想法完全不一样。每个众生的喜好、界性都不一样。有些贪欲重,有些嗔恨重,有些愚痴重等等;有些喜欢吃这样,有些喜欢吃那样,也不一样,所以说“有情种种界”。菩萨的发愿并没有界定:这一类的众生我喜欢,我就发愿专门让他们快乐,让他们获得解脱;那个界性的众生,因为和我的想法不一致,所以我就不度化他,菩萨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不管是任何一种界的众生,任何一种根性的众生,全部都是菩萨度化的对象。而且乃至于虚空界尽,菩萨一直发愿让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解脱,在他们获得解脱、涅槃之前,发愿成为他们得度的根本。这方面就是讲菩萨发了这个殊胜的愿。


我们了知颂词之后,应尽量去深入思维意义,了知含义后再闭目沉思,反反复复思维。也许我们在听的时候有一种收获,但如果再去静思,在沉静的境界中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感受。


平时我们在修法、打坐的时候,

有时觉得没什么可想、可修的。

实际上,就是通过词句、文字

作为一种引导,去思维里面非常深的含义。

通过词句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

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菩萨,

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利益众生,

从内心产生真实的感受,

产生感受之后

我们这样一种愿心、菩提心,

才可能有所增长、有所转变。

从相似利他的菩提心,

转变成真实的利他心,由浅转深。

只要产生了菩提心,

就会真实一心一意利他,

把利益众生放在首位。


初学菩萨发菩提心都带有自利的成分。我们在学《入行论》的时候,都会关心学这部论典对我有什么帮助?有什么好处?如果法师说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就愿意学。如果说对你没什么好处,全是众生的利益,那你就不愿意学。发菩提心的时候:哦!菩提心的功德好大!就愿意去发。我们好好思考、观修颂词之后,内心会发生一种转变,真实觉得利益众生很重要,不是光看文字就会有这种认识。


在学法的时候,我自己都有这种体会:多学几遍学到后面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个颂词表达的意义是这么的深刻啊!为什么以前没有发现呢?实际上,它表达的意思没有变过。上师讲的时候,也提到、点到了,但是当时我们的理解能力不够,或者忽略了、或者就是没有通过沉思,没有理解得那么深。所以虽然上师讲了,自己的感触却不深,虽然看到书上有这么一行字,但理解并不深刻。经过后面再再学习、观察之后,突然有一天才领悟了上师讲的这个话:哎呀!这么深啊!真的是个窍诀!或者恍然大悟:书上表达了这么深的含义!是不是这个含义以前没有,现在才突然从无到有呢?并不是的,意义永远如是,只不过,我们在学的时候没有深入,没有发现里面的殊胜意义。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要反复学习、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可以发现里面很深的意义。


当我们发现很深的意义之时,随之引导就能转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要从虚伪的变为真实的,必须要有某种触动,这种触动来自于什么呢?就是来自于认真地思维,来自于通过禅修、打坐有一种很深的体悟。产生觉受之后,可以成为真实修行的一种基础,还谈不上证悟和其他。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进一步去积累资粮、忏悔罪障,最后可以真实证悟万法的法性。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