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29 * 笔记
返回

本课脉络 

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供养对境如何选择。
了解能否吃供过佛的供品。
真实供养应供养的四种事物,并经常进行供养。
供养后应立即以清净意乐回向发愿。
本课难点 
行持善法是终生的事,应以欢喜心尽力上供下施。
真实供养需具足意乐清净和供物清净。
供养我执的三种事物之因及供养方式。
供养上师三宝身体,发心为弘法利生事业做事情。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对治吝啬或贪心之供养支。
真实供养。
应尽己所能积累福德资粮。
脉络展开 
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以及花、香、水、灯、食子等一切真实供品,意幻观想的轮王七宝、八瑞相、八瑞物等供品,由众生共同业力形成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十亿四大部洲、须弥山、日、月以及天人龙的一切受用等自成供品,将这三类供品供养怙主无量光佛, 为了利益我等众生,希望佛陀以大悲心接纳我的供养。②南瞻部洲是福田之地,要抓住播下善根种子的大好时机。③即便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对殊胜对境做供养,也可获得不可思议功德。2.原则:实在没有条件可以进行意幻供养,但如果有条件,要尽量进行真实供养。C.以清净意乐供养三宝,依靠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得到的回馈是更为清净的身心。a.供品本身不清净:污秽的饮食、陈旧的衣服等低劣物品。b.供品来源不清净:通过盗窃、掠夺或者以谄诳手段得来的邪物。c.不清净物品供养的过患:不但没有福德,反而有过失。i.【公案】《大智度论》大月氏国画师将十二年中外出作画赚得的三十两黄金以清净的信心供养僧众,即生摆脱贫穷。(详见法本P240-241)iii.【遣疑】如果自己的收入只能勉强自给而一无所剩是否无法供养?不是,可以依喇拉曲智仁波切的窍诀进行供养,也能积累许多资粮。①僧众里肯定有戒律清净者和出世间圣者,所以供养僧众福田非常保险,钱财不会空耗。b.对既没有清净戒律,也没有真修实证的人供养无义。①喇拉曲智仁波切的窍诀:首先将物品陈设于三宝前作供养,请三宝享用之后,再观想三宝将供品转变成悉地并赐予自己,然后自己再享用这些物品。②乔美仁波切:“供养佛菩萨的食品,供者不能自己取食,也不能布施给狗等旁生,而应倒在洁净的高处。如果有鸟类啄食,那是可以的,因为鸟类属空行种性。”③华智仁波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我们准备穿一件新衣服时,在自己还没有穿之前,先把衣服在空中甩动一下,观想供养三宝,然后再观想三宝将其赐给自己,这样就可以穿了。④结论:可以享用供过佛的供品。乔美仁波切的观点可以从某些特殊修法的角度理解。A.释义:我执的三种事物即自己所珍爱的身体,饮食、牲畜、住宅等一切受用,以及三世所积累的一切善根。B.供养之因:供养这三种事物既是积累资粮,也是一种修心的方便。【教言】法王如意宝:“为什么要供养我执的三种事物呢?因为人们很执著这三种事物,没有入佛门的人很执著自己的身体和受用,入了佛门后,由于积累善根很不容易,在没有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前,人们对自己的善根也很执著。如果能将这三种事物供养诸佛菩萨,一方面可以积累许多资粮,一方面也能打破我执。”【教证】寂天菩萨:“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ii.凡夫要观想以承事阿弥陀佛的方式供养身体,精勤行持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之事业,从而断除所谓“我的身体”的执著。iii.供养上师三宝身体就要为上师三宝发心做事情。•凡夫人对身体特别执著,越执著身体就越脆弱,痛苦也越大。•应随学高僧大德,经常用自己的身体为三宝和众生做事情,打破对身体的执著。i.目的:为了避免临终时因贪执受用而障碍往生,应在身心自在时逐步放下。ii.通过观想把一切财物都供养阿弥陀佛打破贪执财物。ii.通过乃至念一句观音心咒以上的善根都供养阿弥陀佛,愿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打破贪执善根。a.供水、净足水、鲜花、熏香、涂香、酥油灯、香水、神馐、乐器等。《苏悉地经》五供: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大日经》六供,即五供加上净水。【教言】来果禅师:“供香则身口不臭,供花则相貌端严,供灯则心眼光彻,供水则恶病全消……”【教言】日本道范法师《行法肝叶钞》:“水代表布施波罗蜜多,涂香代表持戒波罗蜜多,花代表安忍波罗蜜多,烧香代表精进波罗蜜多,饮食代表禅定波罗蜜多,灯代表般若波罗蜜多。”a.【教证】《法华经》:“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b.【公案】《百缘经》采花人以鲜花供佛转生天界,相貌、受用远超其他天人,最终获得圣果。(详见法本P247)①富人不应死守钱财不作供养,富有是由于往昔积累福德所致,应利用现有财物继续积累福德。②穷人不应以贫穷为借口不作供养,贫穷是由于往昔未曾积累福德,为摆脱贫穷的命运更应积累福德。【公案】须达长者因为供养三宝而七次致贫,罪灭福生,不但比往昔富裕数倍,而且最终获得道果。(详见法本P248)【教证】《前行备忘录》强调,供养后一定要回向发愿。【公案】《百业经》和《贤愚经》中记载,佛陀在世时,许多弟子具有的不共功德,都是往昔供养三宝后,作了回向发愿才成熟的。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