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73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练习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丙一、解脱利益
解脱利益
一
顶礼句
(一)原文。
多成就者智者所摄受,依照上师言教而修行,
解脱胜道无误示于众,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二)逐句释义。
1、为历代大成就者、智者所慈悲摄受;
2、并依循这些上师的言教如理修持;
3、最终生起了无我智慧,通达一切万法实相,同时将自己所证悟的解脱圣道,无误地传授给有缘众生;
4、在如此具无上妙德的上师足下,华智仁波切恭敬地顶礼。
(三)教诫随学。
1、总教随学圣行:经常对大恩根本上师为主的一切传承上师进行皈依、顶礼、供养。
2、随学方法:念诵仪轨、观想功德、祈祷。
3、随学目的:生起无比的信心、欢喜心。
二
正文
(一)什么是解脱?
1、定义:
所谓的解脱,是指脱离轮回这个大苦海,依靠《三主要道论》所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断除自相续的一切烦恼,远离三界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其中任意一种果位。
2、详细分析。
(1)世间解脱:从困境、疾病等中摆脱(相似解脱)。
(2)出世间解脱:唯有根除了一切烦恼种子、一切痛苦之因,才能称为真正的解脱。
3、教诫修行。
(1)修行基础:理解前行文字,不断思维串习。
(2)收获观待根基。
A.依靠书本,自相续的烦恼完全可以遣除。
B.长年累月都在闻思,但因缺乏正知正念,真正与烦恼搏斗无法获胜。
(3)教诫行持:自觉总结内容,消归自心。
(二)解脱之分类。
1、能获解脱果位之因。
(1)总说解脱之因。
A.从“人身难得”开始,以四种厌世心的修法先调顺相续;
B.然后,再修持“皈依”、“发心”、“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等;
C.直到圣道正行完全圆满之间,每个修法都有各自的功德,这就是解脱之因。
(2)强调因的重要性。
A.四厌世心功德:一切修行的基础,生起无伪出离心的基础。现世安乐来世解脱的基础。
B.教证说明:《正法念处经》:“若人远离众恶业,喜行善法心爱乐,此人现世常安乐,必得涅槃解脱果。”
C.舍弃基础法的过患:修法不能长久且无法成功,修甚深法门只能成为今世之因,无法具足解脱之因。
D.教诫行持:努力修持四厌世心,重视基础法,看破今世。
2、三菩提之果。
(1)总说:无论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三者中任何一种果位,都是寂静清凉的,因为已脱离了轮回痛苦的狭道。
(2)详细分析
A.如何修持?
a.唯一希求圆满菩提;
b.精进奉行十善,修四无量、六度、四静虑、四无色、二止观等一切法门;
c.在实修的时候,先要发起菩提心,然后一心专注、不被违缘所转,最后为利益一切众生作回向来摄持。
B.公案说明:《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记载的简单易行涵盖一切之法。
C.教证说明:《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总结:以“寂灭为乐”的解脱之果为目标,以菩提心摄持,精进修行。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丙一、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
一
依师之必要
(一)举例说明。
1、经论历史实例: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
2、现实世间实例:通过自学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确实一个也没有。所有的大成就者,无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皆因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而通达了一切,获得了真实果位。
(二)教证说明:
《华严经》:“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
(三)遣除疑惑——驳斥依师为藏传独有的邪见。
1、邪见原因:没有看过佛教的大经大论,不懂佛陀的真正教义,信口开河。
2、驳斥——佛陀亲谕:自己涅槃后将化现为善知识,利益末法时期的无量众生。
3、教证说明。
(1)《大鼓经》:“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2)汉文《涅槃经》:“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四)不依师的过患。
1、理证:在佛教中,善知识确实特别重要。倘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算每个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也很难见到。
(1)近看:《大圆满前行》的有些名词和修法,也不可能通达无碍;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最终只能是虚耗光阴、一无所成;
(2)远看:不能现前五道十地的功德;
2、教证:
(1)《大般涅槃经》:“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
(2)《华严经》:“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又云:“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
3、驳斥世间“平等论”。
这种说法,完全是把世俗和胜义混为一谈了,却不知世俗中应该分些层次,任何教派所讲的内容,都不能逾越这种界限,否则,整个世间就没有胜劣之别了。
(五)观察自身根基证实依师必要性。
1、直接分析:无始以来对造恶业就极有造诣,所有支分都能圆满具足,而对于解脱圣道,却如盲人迷失在荒野中般知之甚少。
2、教证说明:《大集经》:“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
3、以喻分析:不依商主便无法从宝洲中取宝比喻没有善知识引导,解脱之日遥遥无期。
(六)总结:
每个人若想获得究竟解脱,务必要恭敬依止善知识。
二
依师之次第
(一)观察上师。
1、为什么要观察?
(1)凡夫人习气:容易随友伴等外缘而改变。
A.比喻: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就会熏染上栴檀木的妙香,自然散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就算是特别普通的人,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大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为都变成他那样。
B.教证:《功德藏》:“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2)为想得到上师的意趣、功德,依止上师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先进行观察。
A.世间反例:以为上师盖个章自己就万事大吉了。
B.观待根基。
a.如果上师具有无比的加持,弟子也有前世的宿缘、不共的信心,这样的因缘聚合下,弟子很快的时间就豁然开悟,生起无与伦比的境界,这在历史上也是有;
b.我们作为普通根基的人,在修行过程中,依止上师要越长越好。
(3)佛经公案说明:凡夫人容易受环境影响,故应先观察。
🔹公案:佛陀因难陀与恶行比丘结尾朋党对其劝诫的公案。
(4)草率依止的行为应当受到呵责:听到名字就去灌顶,这是非常草率的行为。
(二)观察标准(上师法相)。
1、基本标准(六种)。
(1)相续清净:从来没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
出家人,至少要具备出家人的别解脱戒;
在家人,要具有圆满的居士戒。
(2)广闻博学:通晓显宗各大经典、密 宗各大续部,以及后来诸位大德的教言论典。
(3)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要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不区分亲友怨敌的大悲)。
(4)通达显密:精通显宗三藏、密 宗四续部的仪轨。(精通包括实修)。
(5)现前断证:依靠上师教言、经续内容而修持实义,最终自相续断除了烦恼和障碍,现前了无我的殊胜证悟。
(6)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
A.布施:上师利益众生的方法,就是先要进行财布施和法布施。
B.爱语:用佛法教理进行开示。
按照《经庄严论》的观点,爱语主要是讲跟修行有关的教言,并非弟子爱听什么就讲什么。
C.同行:又叫利行,指真正令弟子得到利益,自相续得以改变,不能对弟子从不关心。
关心并非世间角度的财物、说好话等,而是让弟子行持六度,并将他安置于其中。
D.共事:上师让弟子怎么修,自己也要这么修。
(7)法相总结。
A.教证——《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
B.反之:上师大地也没有,鲜花也没有,硕果也没有,蜜蜂会饿死的。
2、补充十种功德——《经庄严论》“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1)调伏:与戒学相应,故诸根调伏,身口意三门的威仪,皆要以正知正念摄持。
(2)寂静:与定学相应,故内心非常寂静。
(3)除惑:与慧学相应,故烦恼寂灭,断除一切不良行为。
(4)德增:上师的功德、证悟应远远超胜。
(5)有勇:对利他毫不懈怠、精进努力。
(6)阿含富:由于多闻,不管是显宗、密 宗,所通达的教理十分丰富。
(7)觉真:证悟无我空性,究竟现前真如。
(8)善说法:说法具有善巧方便。
(9)悲深:悲心深切,不求名闻利养,一心一意为弟子开示正法。
(10)离退减:远离一切疲厌,恒时勇猛地宣讲正法。
3、密乘上师条件。
(1)成熟相续:要得过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
(2)净持律仪:得到灌顶之后,从始至终没违犯过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3)相续调柔:烦恼和分别念微弱。
(4)精通密 宗:精通密 宗基、道、果一切续部的意义。
(5)依修圆满:最好是亲自见过本尊;即使没有亲自见,梦境、验相中也要见过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为主的咒语和验相,都已尽善尽美。
(6)解脱相续:现量证悟了万法皆空的实相,对无我之义有所体会,心中有解脱的境界。
(7)唯求利他:心相续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从来不考虑个人利益。
(8)琐事鲜少:断除了对今生世间的贪执。
(9)精进修持:因为已修了四种厌世心,故对今世的考虑不是很多,唯一是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
(10)厌世劝他:自己现见了轮回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有了这样的境界后,经常也给别人宣说,劝别人看破世间。
大德实例:许多大德,他们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时,对世间不会有什么好感,不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充满信心。他们了知轮回的一切皆无实义,同时也将自己的境界与他人分享。
(11)摄伏弟子:以种种善巧方便,不管是语言也好、行为也好,摄受调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12)具有加持:依照自己上师的言教行持,上师说什么都全部照做,从来也不敢违背,以此缘起,自相续中具有传承的加持。
(13)法相总结:
教证——《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4、总结所依止上师必备的三种法相。
(1)出处:冈波巴大师
(2)内容:
A.断除对此生的贪著;
B.以大智慧引导弟子入道;
C.以大悲心不舍弟子。
(3)总结: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
(三)再再教诫:
依止上师之前,务必要仔细观察,这一点非常重要。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我们作为后学者,也要经常对大恩根本上师为主的一切传承上师,进行皈依、顶礼、供养等。
根本上师:
就宁玛巴而言,根本上师是传授窍诀并指引直至大圆满证悟的上师。
——百度百科
所谓根本上师,第八世噶玛巴在论典中讲过,如果对自己证悟心性有帮助,那无论是否见过这位上师,他都可以立为根本上师。
还有一个,赐予密法、灌顶、窍诀的上师叫三恩德上师,三恩德上师之一也属于根本上师。
——《什么是根本上师?》KB.SDJ著
原文
所谓的解脱,就是指脱离轮回这个大苦海,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其中任意一种果位。
解脱:
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
——《佛学大词典》
轮回:
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
——《佛学大词典》
众生无始以来,旋转于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声闻:
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佛学常见辞汇》
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佛学常见辞汇》
菩提:
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佛学大词典》
原文
然后再从一切圣道的基石皈依开始。
圣道:
圣正之道。与“俗道”相对。即无漏智所行之正道,与“出世道”同义。指八圣道支。又作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学大词典》
原文
精进奉行十善,修四无量、六度、四静虑、四无色、二止观等一切法门。
四无量:
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
1.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2.缘无量众生,思惟令离苦之法,而入‘悲等至’,称为悲无量。
3.思惟无量众生能离苦得乐,于内心深感喜悦,而入‘喜等至’,称为喜无量。
4.思惟无量众生一切平等,无有怨亲之别,而入‘舍等至’,称为舍无量。
六度:
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四静虑:
有四种之浅深,故生处亦有四处之高下,是色界之四禅四静虑也,此四静虑又有诸天之别。
——《丁堡福佛学大词典》
四无色:
谓有苾刍。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是名第一。复有苾刍。超一切种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是名第二。复有苾刍。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是名第三。复有苾刍。超一切种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是名第四。
——《阿毗达磨辞典》
原文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首先要从出离心修起,明白轮回中一切感受是痛苦的,一切万法是无常的,无我寂灭才是永恒的安乐。
寂灭:
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佛学大词典》
原文
通过自我造就以及有胆有识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个也没有。
五道:
资粮加行道,见道及修道,圆满究竟道,五道至圆成。
——《慧灯之光》
十地:
一地极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行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法相辞典》
原文
汉文《涅槃经》中也说:“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阎浮提:
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依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
《华严经》中说:“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一切智智:
三智中之一切智,混声闻缘觉之智,故为分别彼一切智,而名佛智为一切智智。
——《佛学大词典》丁福保著
原文
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
一切智地:
乃证得一切智之佛位、佛果位。
——《佛学大词典》
原文
从来没有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与密乘三昧耶戒。
别解脱戒:
又名别解脱律仪,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因合于律仪,故又名别解脱律仪。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戒:
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
——《佛学大词典》
三昧耶戒: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于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忏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耶戒,初门也。今修四度加行终,传法灌顶之时,初受三摩耶戒者,末世也。何则?所谓三摩耶戒者,以三种之菩提心为戒也。住于根本三摩地之心,而非三平等则之心,则行法不成就故也。”
——《佛学大词典》丁保福著
原文
精通外三藏、内密四续部的仪轨。
三藏:
指经藏、律藏、论藏。
——《佛学大词典》
四续部:
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
现前断证:依靠上师教言、经续内容而修持实义,最终自相续断除了烦恼和障碍,现前了无我的殊胜(断证功德)证悟。
断证:
断妄惑,证得胜果也。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原文
如今有些弟子的信心、境界很不错,上师若天天贪著世间八法,精进、超胜功德都比不上弟子,那是特别可笑的事!
世间八法:
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法相辞典》朱芾煌
原文
精通密 宗金刚乘基、道、果的一切续部意义。
基道果:
这种在佛学上的根据,即称为“基”。有了修行的根,便可以决定修行的“道”,应依什么内容;由所修的“道”,便亦决定了所得的“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藏传佛教辞典》
教 证 和 教 言
1、《正法念处经》所云:“若人远离众恶业,喜行善法心爱乐,此人现世常安乐,必得涅槃解脱果。”
2、佛陀说:“有四殊胜法,若能受持读诵、深解其意,则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的功德无异。四殊胜法是什么呢?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华严经》云:“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
4、《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5、汉文《涅槃经》中也说:“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6、《大般涅槃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
7、《华严经》中说:“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又云:“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
8、《大集经》所言:“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
9、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10、《佛本行集经》云:尔时佛告长老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恶知识,共为朋友,交往止住,虽经少时共相随顺,后以恶业相染习故,令其恶声名闻远至。”
11、《佛本行集经》云:佛告难陀:“如是如是。若人亲近诸善知识,恒常共居,随顺染习,相亲近故,必定当得广大名闻。”
12、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
13、《关于所应依止的上师,《经庄严论》也有个教证,讲了十种法相,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14、《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公 案
《佛本行集经》中讲过一则公案:往昔难陀出家后,尽管佛陀苦口婆心地教化,可他仍不喜欢梵行,常跟恶行比丘结为朋党,从早到晚只谈论不如法的事。一次,佛陀为了调化他,就把他带进城里,来到一家鱼店。在店里的茅草铺上,放着一百条臭烂的死鱼,佛陀让难陀抓一把茅草,过一阵子再放下,然后问:“你闻一下手上是什么味?”难陀回答说:“腥臭扑鼻。”佛陀告诉他:“亲近恶友也是这样,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会染上恶习,令你恶名远扬。”
接着,佛陀又把难陀带到一家卖香的店,让他把香囊抓在手里,过一会儿再放下,然后问:“你闻闻手上是什么味?”难陀回答:“有微妙的香气。”佛陀说:“同样,如果亲近善知识,常常熏染他的功德,自己也会功德增上、美名远播。”
一、解脱利益
(一)什么是解脱?
定义:所谓的解脱,是指脱离轮回这个大苦海,依靠《三主要道论》所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断除自相续的一切烦恼,远离三界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其中任意一种果位。
(二)解脱之分类。
1、能获解脱果位之因。
(1)从“人身难得”开始,以四种厌世心的修法先调顺相续;
(2)然后,再修持“G依”“F心”“修J刚萨埵”“供M茶罗”等;
(3)直到圣道正行完全圆满之间,每个修法都有各自的功德,这就是解脱之因。
2、三菩提之果。
(1)总说:无论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三者中任何一种果位,都是寂静清凉的,因为已脱离了轮回痛苦的狭道。
(2)如何修持?
A.唯一希求圆满菩提;
B.精进奉行十善,修四无量、六度、四静虑、四无色、二止观等一切法门;
C.在实修的时候,先要发起菩提心,然后一心专注、不被违缘所转,最后为利益一切众生作回向来摄持。
(3)教证说明修持之精华: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二、依止上师
(一)依师之必要:
1、举例说明
(1)经论历史实例: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
(2)现实世间实例:通过自学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确实一个也没有。所有的大成就者,无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皆因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而通达了一切,获得了真实果位。
2、教证说明:《华严经》:“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
3、不依师的过患:在佛教中,善知识确实特别重要。倘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算每个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也很难见到。
(1)《大般涅槃经》:“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
(2)《华严经》:“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又云:“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
(三)依师之次第
1、观察上师:为什么要观察?
凡夫人习气:容易随友伴等外缘而改变。
🔹教证:《功德藏》:“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2、观察标准(上师法相):
(1)基本标准(六种):
A.相续清净:从来没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
a.出家人,至少要具备出家人的别解脱戒;
b.在家人,要具有圆满的居士戒。
B.广闻博学:通晓显宗各大经典、密 宗各大续部,以及后来诸位大德的教言论典。
C.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要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不区分亲友怨敌的大悲)。
D.通达显密:精通显宗三藏、密 宗四续部的仪轨。(精通包括实修)。
E.现前断证:依靠上师教言、经续内容而修持实义,最终自相续断除了烦恼和障碍,现前了无我的殊胜证悟。
F.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
G.法相总结:
a.教证:《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
b.反之:上师大地也没有,鲜花也没有,硕果也没有,蜜蜂会饿死的。
(2)密乘上师条件:
A.成熟相续:要得过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
B.净持律仪:得到灌顶之后,从始至终没违犯过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C.相续调柔:烦恼和分别念微弱。
D.精通密 宗:精通密 宗基、道、果一切续部的意义。
E.依修圆满:最好是亲自见过本尊;即使没有亲自见,梦境、验相中也要见过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为主的咒语和验相,都已尽善尽美。
F.解脱相续:现量证悟了万法皆空的实相,对无我之义有所体会,心中有解脱的境界。
G.唯求利他:心相续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从来不考虑个人利益。
H.琐事鲜少:断除了对今生世间的贪执。
I.精进修持:因为已修了四种厌世心,故对今世的考虑不是很多,唯一是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
J.厌世劝他:自己现见了轮回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有了这样的境界后,经常也给别人宣说,劝别人看破世间。
大德实例:许多大德,他们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时,对世间不会有什么好感,不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充满信心。他们了知轮回的一切皆无实义,同时也将自己的境界与他人分享。
K.摄伏弟子:以种种善巧方便,不管是语言也好、行为也好,摄受调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L.具有加持:依照自己上师的言教行持,上师说什么都全部照做,从来也不敢违背,以此缘起,自相续中具有传承的加持。
M.法相总结:
教证——《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3)总结所依止上师必备的三种法相。
A.出处:冈波巴大师。
B.内容:
a.断除对此生的贪著;
b.以大智慧引导弟子入道;
c.以大悲心不舍弟子。
C.总结: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
一、是不是只要按“解脱之因”的次第修行,都能得到解脱的果位?
(一)上师讲记:四种厌世心的修法——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以此可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倘若你没有打好这个基础,其他修法根本没办法进行,即使修了最高的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大中观和禅宗、净土宗的甚深法门,也将会统统成为今世之因。
今世之因与来世之因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在有经验的上师看来,要想弟子修有所成,首先必须以共同四加行看破今世,不然,修法肯定不会稳固,修行境界也不会长久。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并修持每一个不共加行。若能做到这一点,那解脱之因就具足了。
(二)答疑正见法师C1解答:
如果以贪执今生世间八法的心态行持,所行的目的是为了轮回今生的有漏安乐,称为今生之因;如果是不贪执今生,所行的目的是为了来世安乐,称为来世之因;而如果能够以出世间的方便摄持,则会超越投生在轮回善趣的安乐,获得出世间的解脱果位。
二、小乘果位也算解脱吗?
(一)根据解脱的定义:所谓的解脱,是指脱离轮回这个大苦海,最终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其中任意一种果位。
(二)原文:无论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三者中任何一种果位,都是寂静清凉的,因为已脱离了轮回痛苦的狭道。
(三)上师讲记:唯有根除了一切烦恼种子、一切痛苦之因,才能称为真正的解脱。
(四)答疑正见法师C1解答:
个人理解,“声闻、缘觉、圆满菩提"这三者称为三菩提,如果是从声闻菩提的角度而言,严格来说,四果阿罗汉可以算得上,因为已经究竟获得了声闻乘的菩提果。而如果换个角度,前三果也可以称为是声闻的果位,虽然显现上暂时还是处于轮回当中,但必定也很快会获得阿罗汉果,而即使在获得阿罗汉果之前也已经拥有了超越一般凡夫的境界, 也可以说是解脱。
三、现在网络上有各种“成佛体系”,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学而成佛吗?
(一)不依止上师不能成佛:
自古以来,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
(二)世尊成佛简历: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也是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供养、F心,后于不同的地方依止善知识,获得许许多多教言后,最终才成就佛果的。
(三)各位大德的成佛经历:
现实生活中也看得出来,通过(自我早就以及有胆识)自学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确实一个也没有。所有的大成就者,无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皆因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而通达了一切,获得了真实果位。
(四)教证说明:
《华严经》云:“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
(五)遣除疑惑:
1、疑问:“只有藏传佛教才重视依止善知识,甚至把善知识看作是佛。”他们还引用米拉日巴、其他上师的传记进行破斥,此举真的很可怜!
2、遣疑:
(1)教证说明:
A.《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B.《涅槃经》:“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C.《大般涅槃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
D.《华严经》中说:“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又云:“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
(2)理证分析:如果没有善知识,就算你再聪明、再能干,不要说现前五道十地的功德,包括《大圆满前行》的有些名词和修法,也不可能通达无碍。
(3)举例说明:有些道友比较傲慢,认为自学完全可以成佛,但因为缺乏善知识的引导,最终只能是虚耗光阴、一无所成。
(4)总结:在佛教中,善知识确实特别重要。倘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算每个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也很难见到。
(六)从自身烦恼深重的角度也必须依止善知识:
1、自身烦恼深重: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对造恶业就极有造诣,所有支分都能圆满具足,而对于解脱圣道,却如盲人迷失在荒野中般知之甚少。
2、教证说明——《大集经》所言:“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
3、以比喻进行分析:倘若没有善知识引导,就像不依商主便无法从宝洲中取宝一样,解脱之日会遥遥无期。
4、结论:所以,每个人若想获得究竟解脱,务必要恭敬依止善知识。因此说,善知识和好道友是解脱与遍知圣道的真实向导,我们务必要毕恭毕敬的依止。
四、人与人是平等的吗?
(一)片面“平等论”:
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父亲和儿子是平等的,金子和石头是平等的,所以上师和弟子也应该平等。
(二)这种一切都平等的说法不准确:
1、不准确的理由:世俗和胜义混为一谈了。
2、正确的分析方法:世俗中应该分些层次,任何教派所讲的内容,都不能逾越这种界限,否则,整个世间就没有胜劣之别了。
五、远离恶友是不是就是不慈悲了呢?
(一)调整心态:
是远离不是舍弃。只是因为今生自己没有能力自利利他,才暂时远离。远离的同时最好内心发愿:不舍弃他,以后有能力的时候给予他智慧上的满足。
(二)从道理上明白亲近恶友过患无穷。
1、上师讲记:
(1)凡夫人本来就容易随友伴等外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师益友。
(2)比喻与教证说明: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就会熏染上栴檀木的妙香,(结果这节普通的木材也)自然散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就算是特别普通的人,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大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为都变成他那样。
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3)关于远离恶友、依止善知识,《佛本行集经》中讲过佛陀教诫阿难的公案。
(4)世间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山法宝鬘讲记》中,详细分析了修行人不能交往的九种恶友及原因:
(1)不能与破戒者交往,因为破戒之人,他自己最初不重视戒律,行为放荡不羁,长期串习而导致戒律沾染过患。
(2)如果与破誓言、着魔者交往,自己也会中上破誓晦气,从而病痛萦身,恶缘灾祸等不幸之事屡屡出现,并且后世只能沦落到恶趣之中。
(3)如前所说,作为出家的沙门绝不能亲近女人,甚至连目视一下也不允许。因此,必须断绝与她们亲密交往。
(4)所谓的见行不同的朋友是指自己喜爱善法并行持,而他却热衷于罪业;自己喜欢高尚行为,而朋友却喜好放荡行为;自己在上师前听受正法,他却行持与之相反的非法并且行为举止与上师道友不相一致,上师道友外出行走时,他安住不动,上师道友们安稳而住时,他反而到处奔走,坚决不能与此类行为不同之人交往。
(5)与贪图现世利益之人哪怕仅共住一顿饭的时间,从他的言谈中就能明显地听出,
(6)人格不好也就是指秉性恶劣。作为修行人秉性善良十分重要。如果性情恶劣,那即便是信心十足、智慧高超也无济于事。
(7)由于愚笨之人无有辨别善恶的智慧,如若与他交往,那么也会导致自己一切行为不如法的后果。自己的行为首先漫不经心地随顺他一两次,没想到最后自己也成了无恶不作,以此虚度光阴,因此也不能交往这类愚昧之辈。
(8)贪欲强烈之人对衣食等财物,得到一个心不满足,又寻求第二个,得到第二个仍不满足,还要寻觅第三个,他明明知道施主们并不富裕,却还厚颜无耻、直截了当地说:“我没有法衣、缺少这种资具希望你能提供。”
(9)对亲友过于爱恋之人,诸如当父母或亲友姊妹前来看望他的时候,他便长时间依依不舍,没完没了地和他们闲谈。
六、长期依止上师,不当跑跑居士。
(一)作为修行人,若想得到上师的意趣、功德,依止的时间要越长越好,不能只是一天两天。
(二)分析理由:
现在有些人今天得个灌顶、求个法,明天就回去上班了,以为只要上师盖个章,自己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如果上师具有无比的加持,弟子也有前世的宿缘、不共的信心,这样的因缘聚合下,弟子很快的时间就豁然开悟,生起无与伦比的境界,这在历史上也是有。但一般来讲,我们作为普通根基的人,在修行过程中,依止上师要越长越好。
一、不会祈祷上师?不存在的!
(一)、不知道祈祷谁?
原文:我们作为后学者,也要经常对大恩根本上师为主的一切传承上师,进行皈依、顶礼、供养等。
1、大恩根本上师:F王如意宝、大恩上师(KB.SDJ)等。
2、主要传承上师:
(1)法身普贤王如来——报身佛金刚萨埵——化身佛极喜金刚——文殊友——熙日森哈——嘉纳思扎——布玛目扎——莲花生大士——赤松德赞——贝若扎那——益西措嘉——无垢光尊者——晋美林巴尊者(持名无畏洲)——无畏如来芽——华智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尊者——麦彭仁波切——F王如意宝晋美彭措——门措上师——大恩上师(KB.SDJ)。
(2)大恩上师在讲课前经常祈祷的上师:
A.F王如意宝;
B.无垢光尊者;
C.麦彭仁波切。
(二)不知道如何祈祷?
1、身。
顶礼、供养等。
2、语。
(1)念诵仪轨:
(2)念诵祈祷文:
A.F王如意宝祈祷文:
自大圣境五台山,文殊加持入心间,
祈祷晋美彭措足,证悟意传求加持。
B.无垢光尊者祈祷文:
a.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b.托嘎雪山宝藏颈,
圆诸功德喜乐园,
二义精藏瑜伽士,
祈祷龙钦绕降贤。
C.麦彭仁波切祈祷文:
a.心显文殊师利智,
勤学普贤行愿义,
持佛佛子事业者,
祈祷文殊上师足。
b.觉空文殊童子加持力,
密意界中获得八辩才,
教证法藏海洋尊胜主,
至诚祈祷麦彭那迦。
3、意。
A.可以观想功德;
B.将根本上师(若修本尊的话,则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观在头顶或心间,以特别虔诚的信心经常祈祷上师(希望上师的慈悲心加持我,给我赐予一切善缘,希望我的智慧、慈悲、能力增上,让我能很快修完加行,很快证悟心性,很快远离一切痛苦,身体健健康康)。
(三)关于大恩上师(KB.SDJ)的祈祷文。
1、作者:F王如意宝(觉性智慧中显现)。
2、内容: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3、大恩上师如何看待此祈祷文。
(1)显现上:“当时法王做完后,我(大恩上师)在汉僧中下一个禁止令,不能念这个祈祷文,很多老堪布堪姆都知道。私下念,我(大恩上师)也没办法制止,后来20年了,公开课到现在一直都是禁止的。念和不念也不是特别重要,但是祈祷的确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2)关于祈祷文的意义上师如是说:
A.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认可的,确实得过上师不共加持,每个弟子凡是得过法的话肯定有加持的”
B.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也认可,汉族藏族30年来都是普遍传法;”
C.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a.“我不认可(三藏是戒定慧:戒,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这个圆满的话也非常困难;我禅定的功夫,虽然有时候给大学里面讲参禅啊,但是我自己私下在参禅的时候心一直在散乱,不过有时候也还可以,所以禅定也不太好;智慧呢,我闻思修行的智慧也不好)。”
b.“我也不知道住世祈祷文起到什么作用,但一旦离开,有些道友想念诵的话,把‘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改成‘证悟意传智慧求加持’,我们传承的佛教徒也是比较多的,以后可能终有一天会有用的。”
D.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也可能是法王用一种夸张的手法。五浊黑暗怎么能用我们小小的一个F心来遣除?”
4、对于大恩上师的祈祷文我们该如何抉择——请根据以下内容比量推测该如何抉择?
(1)F王如意宝还给谁做过祈祷文?
🔹阿秋法王、清定上师。
(2)上师显现上从不宣扬自己的功德,但不宣扬不等于没有功德。
🔹“我本身对于个人宣扬并不持赞同态度。想依靠某个上师的赞叹,以这种方式宣扬自己,觉得这种方式很没意义,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勤奋、努力来说话。所以我特别反对某个人介绍我的时候,引用某个人对我的赞叹,而希望是我讲过多少堂课、去过多少地方,用实际行动来说话,我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比较相同。“
(3)对于祈祷文上师曾说:“我也不知道住世祈祷文起到什么作用,但一旦离开,有些道友想念诵的话,把“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改成“证悟意传智慧求加持”,我们传承的佛教徒也是比较多的,以后可能终有一天会有用的。“
二、关于发心
(一)原文:
1、我们无论是什么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不管接触恶友还是善友,哪怕时间特别短,只有一两天或一两个月,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变化。甚至有些经典中还说,登地菩萨也受环境和恶友的影响,那作为凡夫人,就更需要注意这一点了!
2、现在有些人,成天抱怨琐事太多,其实你想一想,倘若这些行为牵涉到利益众生,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假如你天天吃喝玩乐,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一直在想“我早上怎么吃?中午怎么吃?晚上怎么吃”,连晚上做梦也在琢磨“明天早上怎么吃”,这些都是琐事,没有任何意义。
(二)观察自己发心行为的动机:我发的什么心?
1、理论上及口头上:F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2、剖开自己的小心心看一看:
(1)是否在寻求一种认同?
学识上的、能力上的、“上师优秀的弟子”以及“大乘佛子”之类的标签......
(2)是否在寻求一种归属?
A.我是属于某个圈子的......
B.我身边的人都在F心,我不去好像就跟人家没话说了......
(3)是否在寻求一种特殊优待?
A.F心奖只有F心人员才有哦,对于我这种在物理上离上师千里之外的人来说,这是很珍贵的哦;
B.上师可能会跟F心人员说点“悄悄话”......
(4)借用《西藏生死书》中的话来反思一下:
一位年近四十的女士承认:“我尝试过要把你变成我的母亲、我的父亲、我的治疗师、我的丈夫、我的爱人;你(上师)安静地经历这一切戏剧化的投射,却从来都不曾放弃过我。”
(三)我的心发得假得很,怎么救?
1、暂时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
(1)佛陀都是渐次转法轮的:小乘、大乘显宗、密 宗。
(2)思想转变与物质转变具有很大差别,物质上的转变依靠其他因缘可以很快做到,但是在思想上,我们以前世间的很多习气和观念特别严重,如果没有通过佛教长时间的教育,根本不可能彻底改变。即使短时间中会起到一点作用,但根本不稳固而且很可能适得其反。
2、心毕竟是有为法,是可以转变的。
(1)“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
(2)重点是长期依止,别瞎跑:刚开始我们可能只是身语上模仿上师的意行,但是“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只要长期依止上师,我们逐渐会在F心上渐渐和上师相应。
3、必要时得随喜自己以资鼓励。
(1)虽然我这个心发得还不纯正,但是毕竟还能利益一小部分人;
(2)至少我在F心干活的时间里,脑袋里想的不是乱七八糟完全没有意义的事儿;
(3)F王如意宝曾说:“真正利益众生的上师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弟子都不能放过,不管是以人力还是财力,都应跟上师结上缘。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之后,在大海没有干涸之前它就不会灭尽一样;如果在上师的任何一个善根中,我们能够与之结上缘,那自己的F心水滴已经融入到上师广大无边的功德海当中,这样的话,我们的善根永远也不会穷尽。”可见,这样的功德远远超过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作的善根。
随堂小测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