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时光倒流,也无法找到昨日之“我”
佛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
什么是宏观,什么是微观呢?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事物,都叫宏观。而微观则是我们的眼、耳、鼻、舌没有办法感觉到,但从理论上能知道它存在的事物。
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的,都是无常的。不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它是无常的,而且从非常细微的微观角度来说也是一刹那、一刹那生灭的。
佛说,一刹那是指针尖穿过很薄很薄的一张花瓣所需的时间,但是,这个一刹那,我们还可以分为成千上万个阶段。我们可以想象,本身这么短的时间再分为十万个、百万个等分的话,其中一个阶段是多么的短暂,然而,即使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每一个物质都在变化,佛经称之为生灭,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运动。
我们反过来观察自己也是这样,我们一般会认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样一个人,但这也是宏观上的概念;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大错特错,因为所有的物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而从更深层次的境界来说,宏观微观的观点都不正确,只是相对来说,微观的观点比较正确而已。
书,还是这本书吗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我可以把一本书从右手放到左手,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当我右手的书到了左手时,还是不是一本书呢?它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的那本书了。因为右手的这本书在右手这个位置上就已经消失,永远不会再有了。那左手的这本书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本书的产生因缘是:
首先,在右手的那本书在右手的位置上毁灭了,随之在第二个位置上产生了新的书;在第二个位置上的书毁灭了以后,在第三个位置上又产生了一本新书;第三个位置上的这本书毁灭了以后,在第四个位置上又产生了一本新书,就这样生生灭灭,逐渐逐渐地过来,当书到了左手的时候,刚才右手里面的书早已经不在了。书从右手的位置迁移到左手的位置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运动。
当然,运动还是比较宏观的概念,但佛教的意思不是指宏观意义上的运动,因为原来的书自身已经不在了,既然自身都已经不存在,又运动什么呢?那么,现在我手里的这本书是什么呢?这是缘起法的作用,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重新诞生了一本这样的书。当然,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这些过程和因缘,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只是把这本书从右手移动到左手。
即使时光倒流,
也无法找到从前的“我”
其实,人的肉体内外,包括心识,全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一刹那有多长?它不是一分钟、一秒钟,而是整个世界的时间概念中最小的单位。即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依然在生灭。
从诞生到现在这一刹那之前的一系列刹那都已经过去了、不存在了。比如五岁时、十岁时、二十岁时的“我”的身体现在何处?即使时间可以倒流,也不可能再找到那时的“我”,因为它已经彻底消失了。而现在这一刹那之后,未来的那些刹那还没有产生。
那么,所谓的我、所谓的物质是什么?仅仅是一刹那。当下的一刹那叫做世界、叫做我。实际上,一刹那会不会是我?会不会是一幢房子?以我们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要明白物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其中没有一个是不生灭的,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变化,这是从细微的角度来说。
此时的你与未来的你,
完全是两回事
从粗大的角度讲,人出生后,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成天真可爱的小孩,又发育成朝气蓬勃的青年,再经由中年步入老年,最后是死亡,这期间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可是,通常我们只会简单地认为从出生到死亡,“我”始终是同一个人。实际上,不要说一生当中,就是一分钟里第一秒钟的“我”与第六十秒的“我”也有很多不同。我们总觉得现在的“我”就是出生时的那个人,老年时的“我”还是那个人,然而此时的你与未来年老体衰的你完全是两回事。之所以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概念,正是因为有无明。而佛法告诉我们,一切内外的人、物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都是无常,其中没有一个靠得住,全部是靠不住的生灭之法。
了知无常,就是修行的动力
总之,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来看,一切都在变化当中。所谓的身体、生命,随时都可能毁灭。当它的第一个刹那过去以后,要有许多因缘,第二刹那才能够继续;如果这些因缘中缺少任何一个,生命都无法延续,当下便会结束。
知道这些有何用处?这就是修行的动力。“哦!人身是这样难得,得了以后又是那么容易丢失,我已经有了这样的人身,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那么我现在一定要去做!如果不做的话,明天、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谁都没有把握。趁有能力的时候,要做的事就马上去做。”我们会有这样的念头。
虽然晚年还未到来,可是我们知道它迟早会来,所以现在就要做准备;同理,后世、后世的后世也一定会来,既然会来,为什么不事先为它做好准备?这是非常重要的。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灰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困在时间里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