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依靠这种不共的窍诀,每个人的我执一定会渐渐淡薄~ 返回

依靠这种不共的窍诀,每个人的我执一定会渐渐淡薄~

知幻园 2023-12-30








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我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


任何一个众生,下至蚂蚁、虱子,上至大象、狮子,只要有生命,对苦乐都有共同的感受。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受蕴包括三种受,所有的众生都希求乐受,而不愿接受苦受,不苦不乐的舍受不明显,我们在这里不宣说。


佛陀的教言真的很殊胜,把众生的分别念归摄得相当好。尽管六道众生的爱好、性格不同,有些喜欢吃酸的、有些喜欢吃甜的,有些喜欢年轻人、有些喜欢老年人,有些喜欢白色、有些喜欢黑色,有些牦牛吃这种草、有些牦牛吃那种草……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快乐。不喜欢快乐、喜欢痛苦的凡夫众生,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但在色声香味方面,不喜欢甜的、喜欢酸的,不喜欢穿白的、喜欢穿黑的,这样的众生比比皆是。不仅是我们人类,乃至最微小的含生也不例外。因此,快乐对身心有助益,痛苦对身心有损害,三界轮回中的无量众生完全相同。


对其他的众生,我们没有他心通观察不出来,但是作为人类,任何一个心理学家都承认所有的人皆喜欢快乐,文学家也喜欢快乐,科学家也喜欢快乐,乞丐仆人也喜欢快乐,只不过有些众生达不到目标而已。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欲得安乐不欲苦,此点诸众皆相同。”想获得快乐,不愿意接受痛苦,这一点,世上的芸芸众生全部相同。


这样一来,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那样,凡是有生命的众生,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保护。如果伤害了它们,不说前后世的因果关系,从人规道德的角度来衡量,这个罪过也相当大。因为谁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你非要害它的话,它会不会痛苦啊?所以,这样的修行,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佛教的加持不可思议,依靠这种不共的窍诀,每个人的我执一定会渐渐淡薄,执著众生的心越来越强。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中,讲了一个老上师和一个小弟子尊哲,他们住在山上,生活比较贫困,一天只有一顿午饭,午饭成了尊哲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我读小学时也是这样,一到11点钟左右,就开始想:“今天中午一定要吃好!”回去的路上,心里也特别快乐。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的生活,还是个人的执著,或者身体的原因,那时候的饭特别特别好吃,找到一颗糖也像找到如意宝一样。)一天老上师告诉他:“今天来了一个老和尚,你要将自己的食物让给他。”“不行!我也很饿,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剥夺我吃饭的权利,我今天只有这一点食物。”“你不会饿死的,应该把食物让给他。”“可是我很饿!”“你必须给!”就这样,尊哲心爱的午饭属于了别人,后来他才知道那人已经三四天没吃饭了。从此以后,他学会了忘我,无论多么珍爱的东西,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布施。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中,他非常感谢自己的上师,从那个缘起开始,忘我的信念在他心里开始萌芽。所以,真正有善根的人,通过一个小小的行为或者点滴的教言,对自相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从而自己也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世间人,或者出世间的修行人。


大家一定要想到,众生和自己是平等的,求乐避苦方面没有差别。我们经常提倡不要杀害众生,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世间上最珍贵的就是生命,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老鼠也好,蟑螂也好,蜜蜂也好,它们的生命都非常宝贵,不能随随便便践踏。有了这种概念的话,应该如何对待众生,自己一定会明白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概念,从小就认为“我们是人类,其它众生是上帝赐给的食物”。看见一个众生,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不可以吃,肉肥不肥,对身体有没有好处?”这样的话,你的一切都完蛋了,基本的慈悲心已经毁坏了。我们人活在世间上,不仅仅是按照传统过日子,更应该活得有意义,对众生用一种智慧的眼光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