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科学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迷惑
藏传佛教对心灵哲学的贡献
藏传佛教中,有浩如烟海的理论体系、修行经验,这些十分完整、代代相传,无法用三言两语一一描述。
重要的是,藏传佛教关于心灵哲学方面,有极其圆满的传承,对此研究哲学的人务必要了解。
了解的方法,最好是通过藏传佛教的因明推理。假如你研究过《释量论》、《量理宝藏论》、《集量论》,那么依靠因明里的推断方式,不管研究哪个领域的学问,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过去我在读师范时,也像你们一样喜欢心理学,除了老师讲的以外,自己一有空就去新华书店买很多书。在看的过程中,我心里始终存有迷惑,怎么样也不能解开。直至遇到了藏传佛教,学了唯识、中观的一些理论,内心才豁然明了,缠缚自己多年的疑惑一扫而空。
此时我发现,佛教中剖析心理的理论非常严谨,并且无懈可击,尤其是结合因明来学习时,任何语言都无法驳倒它。最后,自己如枯木逢甘霖般,内心极为满足,从此,通过修行的体验、理论的研究,对佛教的信心与日俱增。所以,建议大家也不妨试试。
刚才我看到高老师和你们翻译的《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导论》,非常开心。这不是假装的,确实是心里话。
为什么呢?因为人不能只为了钱财、地位而活着。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很好,但我觉得,难得的人身要用在追求真理方面,有生之年若致力于此,活着才是有价值的。
CONTINUE
读书
以前我随上师如意宝去很多国家时,并不羡慕那里的建筑,也不羡慕国外的享受,而是看到哪个书店有好书,我就特别欢喜;哪个知识分子求知若渴,我就很佩服。这不是一时的冲动,到现在我仍是如此,相信自己在一生中,对求学都会有一种好感。所以,当我得知你们这里的很多学子也追求真理,这方面我们有共同的目标,真的很高兴。
我们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格鲁、宁玛、萨迦、噶举、觉囊,历史都特别悠久,每个传承有非常完整的闻思修体系。尤为值得赞叹的,是它的系统学习。这一点,你们有时间应该了解一下。
我曾去过很多大学,但发现大学里的闻思方法,跟藏地佛学院完全不同。在藏地,很多人求学非常精进,一般晚上睡的时间很短,生活再艰苦也无所谓,只要能够得到真理,自己愿意克服一切困难,通过这样的磨练,最后成果也非常喜人。而如今有些大学生,求学的条件太好了,周围有很多散乱的因,自己时常会被诱惑,潜藏的智慧很难得以开发。
因此,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要尽量避免乱七八糟、蛊惑人心的一些事物,否则,自己很容易玩物丧志,无法真正专注于学业。
石女儿
我看你们很多人都在搞翻译,翻译就需要心无旁骛,以保证它的精确度,否则会闹出很多笑话。
前段时间,有个比较出名的人,把我的一些大学演讲翻译成藏语。据说他翻译过很多书,他把译稿让我看一遍,结果我发现,他把“石女的儿子”译成了“石头女儿的儿子”。
其实,石女指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她不可能有儿子,所以佛教的推理中常用这个比喻,形容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翻译成“石头女儿的儿子”的话,石头女儿也不可能有儿子,意义上倒说得过去,但却与原意相差甚远。因此,当时我看了以后,自己在家里笑半天。这种现象,以前梵语译成藏语时也非常多,故翻译时需要尽量符合原意,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们翻译的这些资料,如今人们虽不一定很重视,但也许在下一个时代,对人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就像一些历史人物,不管他的翻译还是作品,在生前并没有得到大众认可,周围不少人因为嫉妒,故意给他泼冷水,甚至视而不见。但慢慢地,由于他的发心很纯洁,作品迟早会对社会有利。即使没有利,也绝对不会有损害。
当今时代,一心一意钻研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喜欢引用的诗词,基本都源于唐朝、宋朝,现在的诗词则如凤毛麟角。也可能是物质太丰富了,以至于人心纷纷外散,根本无法专注于文学、知识和真理。佛教中也经常说,凡夫人的心被外境所摄时,自己就开始管不住自己了。
——2011年6月11日华师大政法学院佛学座谈《解除疑惑,教学相长》
CONTINUE
/ 话题还未说完
相约明天见 /
END
图片来源 / 一意、一以
文字整理 / 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