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39:正论之三十五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在空性中,没有色、受、想、行、识。
前面分析抉择了五蕴的空性,下面接着讲空性的本体。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空性的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前面也讲了,中观可以分为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而在自空中观当中,又有普通的空性与大空性之分:第一种,是普通的单空,也即用中观的逻辑推理方式,对色、受、想、行、识分别进行分析思维,从而抉择为单纯的空性;第二种,就是远离一切执著、戏论,远离一切物质、精神之分别的空性。
什么叫做戏论呢?就是我们平时执著的对境,包括常断、好坏、善恶等的分别。
中观自空所讲的空性本体是什么样的呢?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远离了一切戏论,所以空性的本体既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
既然空中没有这些,为什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有的呢?这些都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的。所谓“世俗”,也就是指虚幻;而“谛”字,又表示真实。这种“虚幻的真实”表示什么呢?这就表示,虽然从物质本体的角度来说是虚幻的,但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却是真实不虚,而不是虚幻的。
这些虚幻物质对我们的作用,也和真实的物质所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们有了执著,随之便有了对境。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对境与执著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些实为虚假,却仿佛真实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都只能在虚幻、无明的状态下存在。当我们还被无明统治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些现象。在我们脱离了虚幻世界以后,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
这就像电脑显示屏或电视机荧光屏上面所显示的完整图像一样,虽然从远处看来,是一个人的脸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条河等,但实际上却只是由一些红、黄、绿等颜色的荧光点所组成的而已,除了这些光点以外,并没有什么人、山、水等。
一开始,我们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到这些,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切身地感觉到佛陀所说的这一切。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岩石上的脚印、手印是如何留下的呢?
能改变外境的修行人为何不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