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56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56 * 阅读参考


1

仓央嘉措尊者遇到转世为猴子的姐姐的公案启示

①大家要珍惜身边遇到的人,因为他们在前世跟我们有很深的缘分,这一世才能够再次相逢并且成为家人、同事、朋友,我们虽然没有高僧大德那样的力量可以了知因缘,但平时在处事、行为、语言方面,要尽可能地善待周围的人。

②小孩子顽皮,做一些大人看起来觉得很可笑的事情,或者行为、表情、语言等不是很庄严,这些都是成长必经的过程。孩子的相续还没有成熟,对于他们的很多行为大人不需要全都遏制,不要总是用佛教的内容去衡量自己的家人,很多高期许都是不合适的,哪怕是对孩子,即便个人认为是在教育他、对他好,过度的苛责、指责、遏制他们的行为也是有过失的,这也并不是说对他们不能教导,只是方式方法需要善巧,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毕竟孩子或者自己的亲朋好友没有学佛,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一味要求他们像自己所期许的或者按照佛教徒的要求去做事,这是不现实的。

③尊者的姐姐意识到弟弟不是一般人,马上作了忏悔,但是过患也没有完全清净,主要原因就是对境过于严厉——弟弟是一个圣者转世。有机会跟成就者结缘是一件好事情,但以他们为对境时,自己在语言和行为上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很容易造作严重的罪业。


2

均提前世被舍利弗尊者度化的公案启示

①被商人扔在荒野的狗为什么可以转成婆罗门之子,并且有因缘出家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对喂它食物并宣讲佛法的舍利弗尊者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二是它听闻了佛法。

上师最大的恩德是给我们带来解脱道,告诉我们能够解脱的修行方法,使我们最终有机会从轮回中永远获得解脱,并且我们还会借用这种力量生生世世度化众生。

不要依靠外相的表现而判断这个人有没有功德。

“假如这个人通过祈祷上师而遣除了违缘,说明他对上师有信心;如果违缘没有遣除,说明他对上师的信心不够或者是形象性的信心。” 这种讲法有失偏颇。

A.因果是最复杂的法,每个人的业力因缘不相同。有些人因为前世的业缘,导致这一世有种种缺陷,但是他们可能通过即生的努力修行而具有修量,成为很好的修行人;也可能凭借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使得重罪轻报,但是在显现上依旧需要有一些承受。现在的缺陷是前世的业缘感召的异熟果报,很难再改变了,但它并不会影响相续当中对正法的缘取、觉受、乃至证悟。不要因为这一世的异熟果报现前,就说这个人这一世的修行不到位,就推断对方相续中有没有功德。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B.如果我们能够不以身份、外相显现来判断对方内相续的修行境界和功德,就不会犯下对殊胜对境恶口的罪业。在自己没有完全了达对方的状态时,不要轻视他人,即便对某些人确实不起信心,那就敬而远之,也不要随便说他人是非。


3

乔美仁波切前世因辱骂别人而感召果报的公案启示

①为众生发愿、祈求加持、念经超度回向,能给众生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也符合我们的本愿——愿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佛教讲“诸法因缘生”,发什么样的愿,就会有什么样的果随愿力而成熟。我们对众生发良善的愿,最终会为他们创造解脱的机会,我们也会因为成就了别人而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我们要在相续中不断地串习这种愿力。

②末法时期佛教徒有时会出现行为偏差:对旁生很慈悲——能够发很好的愿,能够省吃俭用去放生,让它们安乐,但是却不能够善待身边的人。当我们对待一条鱼比对待自己亲人还要好的时候,这是需要反省的,难道你的家人还比不上那条鱼吗?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真的想明白了,在平时的言行上可能会有改变。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去看问题时,修行会有增上的可能性。

③尊者在前世修行不到量时只是轮回中一个普通众生,他因骂别人的恶业五百世转成狗,后来借用阿难尊者发愿的力量而修行成就了。以此反观自身,会发现我们是很有福报的一批人,我们的上师由衷地发愿并再再祈祷上师三宝,希望值遇到佛法的有缘弟子能够尽早从轮回中解脱,得到永久安乐,并且像大乘佛子一样具有利益众生的能力。我们要把握住机会,在修行这条路上稳步快走,虽然目前我们相续中有很多贪嗔痴烦恼,也有修行懈怠、散乱放逸的现象,但是要相信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获得解脱。对佛法升起多大信心,佛法对我们就有多大的加持力


4

傲慢之人容易以言语侮辱伤害他人

①容易说恶语的人都有一定的资本,他们都在某一方面有超胜他人的功德——缘于自己种性高贵、相貌端严就会对丑陋的人生轻视心;缘于自己青春美满就会对老朽不堪的人生轻视心;缘于自己地位显赫、财富富足就会对地位低劣、贫穷的人生轻视心;缘于自己广闻博学就会对经教还没有完全通达的人生轻视心。

②行持善法时以出离心摄持。

A.按照因果规律,种族高贵、相貌端严、青春美满、地位显赫、财富富足、广闻博学等人天福报是前世的善因感召来的善果。如果在修行中只希求人天福报,修行的善根力就成熟在人天福报上,对傲慢没办法起到对治作用;如果在修行过程中以出离心摄持,相续中有很好的习气,有想出离轮回的力量,就能够摄持后世还有继续修行的机会。来世虽然拥有种种功德相,但是心相续中不会因此生起傲慢,不会缘于这些而贪恋轮回,导致自己再次失去学习佛法的机缘。

B. 人天福报是求不得的。这个“求不得”是告诫的方式,不是真的求不到,而是说修行人不要去求。如果只想借用佛法的力量过一个平安、幸福、快乐、让自己所有欲望都能满足的生活,其实在天界就能过这样的生活,但依旧是轮回中流转的众生,而且前世的善根全部成熟在受用上是很可惜的,当福报享尽而再次堕落时,又会感受什么呢?这很难预测。

C.修行人最保险的方式是走解脱道,在希求解脱的过程中福报不会损减,世间暂时的安乐不求自得,并且内心也不会随有漏的安乐而迷失。


5

格西辩论时说恶口死后转生为驴头鬼的公案启示

格西智慧很好,显现上面理解法义、闻思修行也没有什么障碍。但他只是字面上通达法义,法没有真正融入心相续,否则他也不会用恶口形容别人。

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变成精通千经万论但是相续无法调柔的状态。真正智慧很高的人,因为通彻万法世俗和胜义的实相,必定精通因果、通达空性,相续肯定是很调柔的,不可能造下随便侮辱别人的严重罪业。


6

比丘因嗔心而转成毒蛇的公案启示

佛教中的辩论是为了增上正解、定解,让我们的智慧能够达到正见的状态而遣除疑惑、怀疑和邪见。

②藏传佛教有辩经的传统。辩经时,一方提一个论题,对方会从反面角度来破斥,有一些人把握不好度,会生起嗔恨心,这是不如法的。辩论过程中输赢是常有的,再有智慧的高僧大德、三藏比丘都可能会出现辩输的情况。如果对胜负的结果太过于执著,在辩经时就容易生气,这是修行不好的相状。

③我们经常讲“凡夫畏果不畏因,菩萨畏因不畏果”。当果报现前时凡夫就特别害怕,天天祈求菩萨让他远离这样的苦果,但是那时果报已经成熟了,哭有什么用,求又有什么用呢?菩萨绝对诚信因果,所以在因上会小心谨慎,不会肆无忌惮地造恶业,往昔恶业的果报让自己感受身心痛苦时,菩萨也很自在,可以把这些身心的违缘转为道用,变成修行的资粮和功德,这是真正懂得因果、诚信因果的表现。

在家居士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对周围的道伴一定要有包容心,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来和睦相处。有些人缘于自己的烦恼不能够调伏,借用佛法的闻思修行产生种种傲慢,拉帮结派,或者借用在学会里的发心工作、借用职位打压别人,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要知道因果不虚,发心是功德,但造作恶业必定感召恶果,所以,即使为自己的来世着想,也要做一个清清净净的修行人。

⑤我们处在充满烦恼的娑婆世界,圣者僧众的行为肯定是如法的,凡夫僧人在烦恼没有断掉时有一些不如法的现象很正常,佛住世时也是如此,所以不要太大惊小怪,不能因为听到一些出家人有问题,或者僧团里出了事,就生出邪见,说出家人或者僧团的过失,这样很造业,而且作为在家人,根本没有资格去讲这些。

在末法时期,有时出家人乃至僧团本身是如理如法的,但是被有邪见的人传出各种各样不好的语言,这是众生缺少福报的相,其中的错综复杂谁能讲得清楚,谁又能真正明白?有时是高僧大德为了借用这件事度化有缘人而有意做出的行为,我们看不到背后真正的原因,不清楚大德这样做的密意,但是真正具相的善知识是不可能给我们带来过失的,我们的心也要清净,要诚信三宝。

⑥由于时代不同,我们很难在自己造作恶业已经堕落的时候值遇到像佛陀那样的导师,所以最保险的方式就是不造恶业,在自己自在的时候及时忏悔清净往昔罪业。否则,我们可能无法轻易地从恶趣中解脱。

⑦现在是在具诤时(现在是末法时期,各种诤论特别强烈,众生之间不和睦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会有意乐不清净的情况。有的出家人在评论佛教时会赞自嗔他(赞叹自宗、嗔恨他宗),也有些人为自己的名声、地位、财产、受用而诋毁他人。要知道,轮回中的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等到梦醒时,会发现整个轮回中没有任何真实的法,为求梦中之事造作这么多的业,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有这样的心态:我是一个修行人,唯一希求的就是解脱,我要彻底远离轮回中的迷梦,我要如理如法地断除嫉妒、傲慢、贪嗔痴等烦恼。

⑧在家人为五欲而争,出家人为见解而争。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嗔恨、争斗的根源。如果平时因为不高兴说了恶语,就要马上忏悔。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生嗔恨心,平时我们也尽量谨慎,但是当对境出现时,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生气,就要马上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中励力忏悔,这样也能够起到对治的作用,罪业通过忏悔的力量消尽,就不容易积累感召后世多生累劫堕入地狱或者其他果报。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55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54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53 * 阅读参考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